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北的天坑與驚豔長陽(1)

湖北的天坑與驚豔長陽(1)

·文/圖 稅曉潔

利川的天坑, 本圖為何端傭先生提供。

利川天坑, 稅曉潔 攝

十年以後, 2011年6月14日, 當我再次來到鄂西長陽, 面對清江岸邊籠罩在夢幻般白霧中的縣城龍舟坪, 不禁對王方辰老師、徐曉光兄大為慨歎。 視線裡, 一隻小船, 正刺開江面薄紗般的雲霧, 游向對岸, 目光上移, 是蒼翠欲滴的濃綠山體, 穩重而莊嚴。 曉光兄說:這種情境, 我們的數碼相機怕是拍不出來吧?是啊,

相機怎麼拍出那種感覺, 非要拍, 也只能大畫幅膠片試試看。

類似的場景, 我只在旅遊勝地貴州鎮遠古城見過, 而長陽所見, 顯然要濃烈得多變幻更多端且更具觀賞性。 記得十年前初到長陽, 是冬末初春的一個沉悶夜晚, 次日推開江邊旅館窗戶, 也如此這般有一隻小船劃開江上奶汁般的乳白, 緩緩穿過, 印象很深……王方辰老師是生態專家, 我在冬夏不同季節看到的類似場景, 經他分析才知道, 成因其實有差異。 王老師說:雖然都是因為江水溫度和環境溫度形成的溫差, 使得江面上的氣團彙聚成為霧幔, 但相對于溫差形成的這種景觀, 冬季江水熱夏季江水涼, 仔細觀察, 不同季節還是有區別的。

大自然的奧秘常常超出我們的想像,

浩渺宇宙中, 人類自身歷史其實短暫的難以描述, 卻已謎團眾多。 次日是個豔陽高照的好日子, 我又故地重遊武落鐘離山, 心想回去要好好看看書。 繼續上行, 到魚峽口, 第一次看到了傳說中的香爐石、廩君陵, 有點震撼。 傳說和考古, 究竟什麼是真實?再上行, 快到水布埡大壩的時候, 竟然真還有鹽水溫泉。 那麼, 鹽水神女究竟是怎麼回事?廩君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人物?是一個具體的人物, 還是一個民族、氏族的象徵?鄂西地區有專家稱為歷史冰箱, 此言不虛。 長陽縣對此出版了成摞的書籍, 我尚未仔細學習, 心中只是想, 在很多地方為了提升GDP, 心浮氣躁地人為製造一些不倫不類的諸如什麼什麼印象之類的所謂高檔景觀儼然成為一種時髦的時候,
探索身邊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寶貝, 可能更具現實意義。

八百里清江, 八百里畫廊, 我們此行是為清江生態科學考察專案而來。 半年時間, 多次造訪清江尾部的長陽縣, 心中甚至不禁漸漸有些驚豔的感覺。 對於鄂西這個神秘的地理單元, 哪怕是距離大城市距離江漢平原最近的長陽縣, 人類目前所知, 還僅僅是皮毛上的毛尖啊。

2011年8月8日, 長陽清江畫廊生態科學考察啟動儀式之後, 我們乘船到已開發為旅遊景點的仙人寨, 武漢大學潘明清教授隨手揪下一把草, 仔細端詳一番說:可能是一個點地梅的新種……這個神秘的地理單元, 究竟還有多少未知的神奇?

10月, 我們專程從江漢平原邊緣的宜都走高壩洲大壩沿請江上行,

看著大山由饅頭狀的丘陵慢慢長高, 長到崇山峻嶺, 過隔河岩大壩, 直至水布埡大壩, 長陽一縣被三個超級水利工程所環繞, 是八百里清江中人類活動最劇烈的地方, 卻並未見到人與自然有多少尖銳的對立。 在這裡, 也並無多少時髦的極端環保主義者的雜訊, 這很值得探究。

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 這是我熱衷於參與科學性質考察的動因。 2011年8月1日黃昏, 我們從一個叫四方洞的地方, 爬向長陽最高山峰崩尖子。 天黑之後, 就很難找路了。 頭頂細雨霏霏, 腳下還要過濕溜溜的獨木橋, 幸好我們都習慣性帶著手電筒。 路越走越陡, 終於聽到接應的護林員的聲音時, 繃緊的神經才算放了下來。 又走了大約一個小時,莊溪鎮響石村二組王明俊家的燈光終於出現,坐下來趕快收拾滿腿的螞蟥,夜裡11點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時,王老師卻來了一句,這裡的生態系統真不錯,你聞這空氣,都甜絲絲的。

王方辰老師早在1986年就來長陽拍攝過“猴娃”,他這次最想看的是原始森林,而我對這裡傳說中的蛇窩,很感興趣。果然不錯,次日滿目濃綠令人心曠神怡,但很快又是大霧籠罩。景色不錯,但蛇窩、原始森林卻都沒有辦法看到了。曉光兄倒是頗有收穫,下山到了鎮子裡的旅館一洗澡,還從褲管裡收穫一隻胖乎乎的螞蟥。

崩尖子海拔2259.1米,是長陽縣海拔最高點。而最低點,資料上說在磨市原向家溪口,為48.7米。但有人告訴我,長陽還有個地方低於海平面的。這可能嗎?究竟在哪裡?是個什麼樣子,我卻是沒有探出下文。

沒想到,這次考察中間的一個小插曲,卻使我認為,沒准真有那麼回事。

那幾天在長陽過得很激烈,天坑、豎井、溶洞、一個謎接一個謎,使我仿佛又進入了一個大迷宮。

8月底,因為要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撰寫“天坑”的稿件,我到廣西、四川、貴州等地跑了一大圈,滿世界尋找“天坑”。在位於桂林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專家給出了“天坑”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天坑的寬度和深度均不小於100米,且寬深比接近單位比;第二、天坑大部分周壁為直立崖壁……如果能夠符合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就很有研究價值,大致八九不離十就是“天坑”了。至於其他更複雜的問題,可以實地慢慢研究。

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詞彙中,是因為大部分石灰岩景觀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質學家在中國偏遠山區“發現”它們。天坑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副產品——近幾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學家們接近這些喀斯特地貌。

現在這種地貌已按漢語命名為天坑——大致相當英文的“sky hole”。

而我們在清江生態考察時,很多線索表明,長陽有好幾處高度疑似天坑,趕忙和曉光兄核對《長陽縣誌》的幾處記載,讓他就近訪問當地人士,結果使我決定即刻返回剛離開不久的長陽。

(待續,更多圖片,請參閱本號“真實探索”圖集)

又走了大約一個小時,莊溪鎮響石村二組王明俊家的燈光終於出現,坐下來趕快收拾滿腿的螞蟥,夜裡11點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時,王老師卻來了一句,這裡的生態系統真不錯,你聞這空氣,都甜絲絲的。

王方辰老師早在1986年就來長陽拍攝過“猴娃”,他這次最想看的是原始森林,而我對這裡傳說中的蛇窩,很感興趣。果然不錯,次日滿目濃綠令人心曠神怡,但很快又是大霧籠罩。景色不錯,但蛇窩、原始森林卻都沒有辦法看到了。曉光兄倒是頗有收穫,下山到了鎮子裡的旅館一洗澡,還從褲管裡收穫一隻胖乎乎的螞蟥。

崩尖子海拔2259.1米,是長陽縣海拔最高點。而最低點,資料上說在磨市原向家溪口,為48.7米。但有人告訴我,長陽還有個地方低於海平面的。這可能嗎?究竟在哪裡?是個什麼樣子,我卻是沒有探出下文。

沒想到,這次考察中間的一個小插曲,卻使我認為,沒准真有那麼回事。

那幾天在長陽過得很激烈,天坑、豎井、溶洞、一個謎接一個謎,使我仿佛又進入了一個大迷宮。

8月底,因為要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撰寫“天坑”的稿件,我到廣西、四川、貴州等地跑了一大圈,滿世界尋找“天坑”。在位於桂林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專家給出了“天坑”的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天坑的寬度和深度均不小於100米,且寬深比接近單位比;第二、天坑大部分周壁為直立崖壁……如果能夠符合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就很有研究價值,大致八九不離十就是“天坑”了。至於其他更複雜的問題,可以實地慢慢研究。

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詞彙中,是因為大部分石灰岩景觀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質學家在中國偏遠山區“發現”它們。天坑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副產品——近幾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學家們接近這些喀斯特地貌。

現在這種地貌已按漢語命名為天坑——大致相當英文的“sky hole”。

而我們在清江生態考察時,很多線索表明,長陽有好幾處高度疑似天坑,趕忙和曉光兄核對《長陽縣誌》的幾處記載,讓他就近訪問當地人士,結果使我決定即刻返回剛離開不久的長陽。

(待續,更多圖片,請參閱本號“真實探索”圖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