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視覺陝西」夢棲驪山下,心泊歷史中

驪山是陝西省有名的風景區之—, 也是中國名山之一。 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 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 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 古跡遺址星羅棋佈、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範、地熱溫泉極具魅力。 “驪山雲樹鬱蒼蒼, 歷盡周秦與漢唐。 一脈溫湯流日夜, 幾抔荒塚掩皇王。 ”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說著驪山的歷史,

如今, 這裡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遊勝地。

主要景點

兵諫亭

“九.一八”事變後, 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來陝, 以遊山玩水為名, 佈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 期間張、楊兩位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

1936年12月12日淩晨4時許, 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 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 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 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後, 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 扶掖下山, 送往西安,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這座高4米, 寬2.5米的石亭, 建於1946年3月, 由胡宗南發起, 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 名曰“正氣亭”, 解放後, 該亭更名為“捉蔣亭”, 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 為了緩和兩岸關係, 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烽火臺

烽火臺是古代戰時傳遞戰報、調兵的設施。 相傳西周末年, 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 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 於是周幽王便採納了奸臣虢石父的計謀, 無故點燃狼煙, 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 當眾諸侯汗流浹背趕來時, 見到的卻是烽火臺上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於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哧”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

西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老母殿

它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

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傑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曆6月13日,四方群眾攜床單乾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續至今。

老君殿

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

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 “降聖閣 ”,又稱 “朝元閣 ”。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傑作。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像力。

三元洞

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裡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三元大帝,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裡吹,故稱為三元洞。遊客登山來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

驪山屬於大傾角斷層岩,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於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採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晚照亭

位於西繡嶺老君殿東,取“驪山晚照”之意。建於1981年,是一座重簷鑽尖頂方亭,站在晚照亭北側,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睛,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有詩曰:“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

雨後驪山晚照

關中八景之一

石甕穀

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 山勢險峻,溝大穀深。古語雲: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沖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穀。穀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

飛流直下的石甕穀

遇仙橋

位於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甕穀中,這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

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穀感其風景幽美,宿于石甕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歷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到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煙火鼎盛的驪山廟會

節慶活動

六月會

又叫"驪山老母女媒節"、"善嗣會"、"傳子會"、"禪子會"。古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傳驪山老母(女媧氏的生日),又傳女媧氏煉石補天拯救人類,定婚嫁。女媒節即是幾千年來流傳在臨潼地區的原始風俗遺跡,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在夏收大忙後休閒上山避暑的節日。

會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約定俗成,不遠千里而來求神問卜、還願獻禮。相傳,人文初祖女媧氏,她與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驪山留下了聖跡;她在靈水之濱摶土造人,給人間流傳下許許多多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她的聖功,在其發祥之地——驪山修建廟宇,尊為"驪山老母"。會日,驪山東、西繡嶺上的大小寺、觀、廟、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門,香煙繚繞,鐘聲陣陣,求子還願者不惜錢財,或獻花、或獻果、獻油、獻面或贈衣、贈錢或掛匾、豎碑等。

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驪山老母禱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紅繩拴銅錢付之,人言"心誠則靈",或言之"有求必應"。會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內大街小巷,遊客雲集,鞭炮之聲隆隆,古樂戲曲之聲充耳,食堂飯館供不應求,大小旅舍滿員,通宵達旦。

補天補地節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曆正月二十前不准燒幹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幹饃,饃烙好後,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

烙幹饃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媧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擀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正好二十日補好了地。由於這位女神補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間恢復了原來的美麗,也使得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們得到了拯救,並能繁衍生殖,傳宗接代,並有了以後的美麗的世界。

人們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補地拯救人類的豐功偉績,便把她尊為"老母",並在農曆正月二十吃烙饃,過"補天補地"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驪山晚照

周、秦、漢、唐以來,驪山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裡“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淒美的愛情故事;現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於驪山之上。驪山是中華民族歷史脈絡的見證。

編 輯:桑 實習編輯:草 莓

見到的卻是烽火臺上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於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哧”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

西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老母殿

它位於驪山西繡嶺第二峰,這座廟宇在歷史傳說中是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創始人女媧氏而修建的。

相傳女媧“攥黃土做人”,創造了人類, 三皇五帝均為其子孫,她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功高,後世人尊稱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後,人們將其葬於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傑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曆6月13日,四方群眾攜床單乾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續至今。

老君殿

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

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 “降聖閣 ”,又稱 “朝元閣 ”。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傑作。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藝術價值很高,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像力。

三元洞

北臨華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驪山西門登山的第一景點,也是一處自然奇觀。這裡有幾孔清靜幽雅的空洞,洞內奉祀著道教所尊的“天官、地官、水官(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三元大帝,其最奇特之處是窯內有5個茶杯口粗細的天然通風圓洞,深不知底,晝夜生風,春夏風向外吹,秋冬風向裡吹,故稱為三元洞。遊客登山來至洞口,頓感微風吹拂,涼爽舒適,人們謂之神風,多有以此治病者。

驪山屬於大傾角斷層岩,斷層之間的空隙遙遙相通,於是形成自然風洞,成為天造地設的一大奇觀,遠近有名,經醫療衛生部門對自然風洞排風進行採樣化驗,風洞排出的氣體,具有脫敏、鎮靜、止痛作用,對多種疾病確有治療價值。

晚照亭

位於西繡嶺老君殿東,取“驪山晚照”之意。建於1981年,是一座重簷鑽尖頂方亭,站在晚照亭北側,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據說,每當雨過天睛,雲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夕陽下披上一層迷人的金色,更顯得琉光溢彩,撫媚動人。有詩曰:“日暮夕陽紅似火,疑似烽火自西來。”

雨後驪山晚照

關中八景之一

石甕穀

是驪山東、西繡嶺之間一處秀麗幽深的峽谷, 山勢險峻,溝大穀深。古語雲:綠閣在西,紅樓在東。下有劍懸瀑布千尺,水聲淙淙,擊石飛濺,天長日久沖蝕所就,其形似甕,故稱石甕穀。穀長深邃,上下曲折,幽谷奇景乃驪山奇險迷人之處。據說為八仙上天入地之通道,稱登天道,有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等。

飛流直下的石甕穀

遇仙橋

位於驪山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甕穀中,這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

相傳明朝一書生赴京趕考,行至此穀感其風景幽美,宿于石甕寺觀景,第二天在此橋上遇到了前往蓬萊的八仙,求得指教,金榜題名,封為翰林,此橋由此得名。據有關資料考證,遇仙橋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歷史,然而堅固異常,站在橋上,仰望驪山,水幔懸掛,可觀賞到石甕寺、舉火樓、雞上架等景點。

煙火鼎盛的驪山廟會

節慶活動

六月會

又叫"驪山老母女媒節"、"善嗣會"、"傳子會"、"禪子會"。古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傳驪山老母(女媧氏的生日),又傳女媧氏煉石補天拯救人類,定婚嫁。女媒節即是幾千年來流傳在臨潼地區的原始風俗遺跡,同時,也是勞動人民在夏收大忙後休閒上山避暑的節日。

會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約定俗成,不遠千里而來求神問卜、還願獻禮。相傳,人文初祖女媧氏,她與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驪山留下了聖跡;她在靈水之濱摶土造人,給人間流傳下許許多多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她的聖功,在其發祥之地——驪山修建廟宇,尊為"驪山老母"。會日,驪山東、西繡嶺上的大小寺、觀、廟、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門,香煙繚繞,鐘聲陣陣,求子還願者不惜錢財,或獻花、或獻果、獻油、獻面或贈衣、贈錢或掛匾、豎碑等。

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驪山老母禱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紅繩拴銅錢付之,人言"心誠則靈",或言之"有求必應"。會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內大街小巷,遊客雲集,鞭炮之聲隆隆,古樂戲曲之聲充耳,食堂飯館供不應求,大小旅舍滿員,通宵達旦。

補天補地節

臨潼一帶有個風俗,農曆正月二十前不准燒幹鍋,要到這天才開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烙幹饃,饃烙好後,先給房上扔一塊,是謂"補天";再往地上撂一塊,是謂"補地"。

烙幹饃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共工與祝融之戰,共工敗而怒觸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壞,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人間遭受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女媧端來東海之水,澆滅了大地上的火,又從大江大河撿來了彩色石子練成石漿,擀成一個又一個薄薄的石餅,首先補好了天,接著又用同樣的辦法,正好二十日補好了地。由於這位女神補好了天,使得天地之間恢復了原來的美麗,也使得這次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們得到了拯救,並能繁衍生殖,傳宗接代,並有了以後的美麗的世界。

人們為了紀念女媧補天補地拯救人類的豐功偉績,便把她尊為"老母",並在農曆正月二十吃烙饃,過"補天補地"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驪山晚照

周、秦、漢、唐以來,驪山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裡“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的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淒美的愛情故事;現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於驪山之上。驪山是中華民族歷史脈絡的見證。

編 輯:桑 實習編輯:草 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