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獲總理批示企業家再發文,為什麼兩年之後他依然“憋屈”

▲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 圖/視覺中國

文 | 王言虎

2015年3月23日, 吳海發表了一篇《做企業這麼多年, 我太憋屈了》, 他在文中以切身體會和所見實例,

坦陳了不少地方政府在實際工作中的“庸政、懶政、政策陳舊、不清晰、濫用”等問題, 直指企業經營中的一些政策壁壘, 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篇文章發出之後得到廣泛傳播, 並得到總理批示, 事後他還被獲邀參加座談, 與高層商討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簡政放權。

按理說, 兩年前吳海的公開信得到總理批示後, 企業家營商環境的重要性被反復提及, 簡政放權也在穩步推進, 營商環境能得到改善。 尤其是因公開信獲批示而成為公眾人物的吳海, 也能搭社會注意力之便, 有更多的獲得感。 但吳海再次發文表明, “簡政放權”在有些地方的落實情況, 離他的預期仍有差距。

很多現實情形的改善, 本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沒法一蹴而就。 饒是如此, 有些聲音仍應被聽取。 像最新的文章中, 吳海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 “有的地方並不理解中 央意圖”, “明明各種法律都有, 但有的部門就是不遵守, 而是根據某個領導的講話為依據。 ”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吳海的公開信, 是一種社情民意, 但如果這種社情民意只有中 央聽取了, 而一些地方仍然對此視而不見, 企業的生存狀況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善。

這就會導致一個尷尬的情況:中央政府簡政放權了, 但一些地方政府對被精簡掉的事項仍然不肯放手, 甚至敷衍以對、延遲應對, 那即便真實的聲音上達中 央, 企業家看到了困難解決的希望, 到了地方執行層面, 又很快被掐滅。

吳海說, “這不是溝通不暢啊,

都反映到國務院了, 怎麼能說是溝通不暢。 ”這也表明, 民間會反映社情民意, 上面也能聽得到社情民意, 怕就怕, 有些人沒認真對待這種社情民意, 有些政策在自上而下的推進過程中可能打了折扣。

而若一些地方政府不認真對待吳海這類回饋, 只會導致兩個結果:企業要麼繼續在不清爽的營商環境中曳尾于塗, 舉步維艱;要麼選擇“合作”, 從地方政府那裡取得“捕鼠的特權”(費正清語)。 而這會限制企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活力。

一個企業家兩次發表公開信探討營商環境, 這也是提醒。 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不能認真對待企業家改善營商環境的訴求, 對中 央簡政放權的頂層設計秉持“拖字訣”, 那很多企業家也會失去對這個地方的投資信心,

最終傷害的還是這個地方民眾的福祉。

編輯:與歸 實習生:李忠利 李瀚偉 校對:陸愛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