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破?一些偶像明明三觀崩壞,我的孩子卻為之瘋狂

孩子們如果不能從家庭、學校獲得支持、理解和關懷, 他們就會在粉絲群體中尋找共鳴, 大家一起把情感投射到偶像人設上。

文 | 唐映紅

近日, 嘻哈歌手PG One被主流媒體批評其歌詞低俗、教唆吸毒、侮辱女性。

像這樣為了維護自己心中的偶像而無條件維護偶像人設的粉絲又被稱為“腦殘粉”。 對於家長來說, 自己的孩子如果迷上一個如此三觀崩壞的明星藝人, 真是令人心憂不已。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 青春期少年在社會化發展過程中正好處於大量模仿學習的階段, 他們會自發地選擇心儀的成年人或偶像藝人, 來作為社會化模仿學習的對象。 同時, 孩子們還會或多或少將自己的情感、態度以及自尊感受投射到心中的偶像身上。 這本身無可厚非, 也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問題是, 如果一個孩子從身邊的成年人找不到可以學習的榜樣, 同時又缺乏被身邊成年人, 特別是教師和家長的認同和理解, 那麼他們可能將自我的情感、態度以及自尊感受過度地投射到偶像身上。

具體而言, 孩子們會在粉絲群體中尋找共鳴。 這其中有兩部分, 一是偶像, 二是粉絲群體, 前者是他們將情感、自尊投射的對象;後者可以視為彼此共鳴、互相鼓勵的“大家庭”——單個孩子一旦投入其中,

就會沉浸在這種群體氛圍裡“難以自拔”。

特別是, 當孩子們置身在類似QQ群、微信群的粉絲群當中, 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學裡稱為“去個性化”的心路歷程。 他們從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的教養、自我意識以及習得的規範可以統統拋之腦後, 他們追隨著粉絲群的“大家”, 每個人都會被“大家”所裹脅。

對家長來說, 要如何避免自家的孩子成為某些三觀崩壞的明星偶像的“腦殘粉”?

說起來其實也不難, 但做起來對家長就有要求。 正如前面所說, 未成年的孩子之所以會在追隨偶像的過程中迷失,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身邊的成年人身上感受不到支持、理解、尊重,

甚至屢屢遭受挫折和打擊。 如果父母能夠與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保持順暢的溝通, 互相信任, 那麼即使孩子會去追隨心中的明星偶像, 也不大可能會淪為“腦殘粉”。

道理並不複雜, 做家長的捫心自問一下, 自己是不是孩子心中“失望”的父母, 如果你擔心是, 那就有必要著手改善親子關係, 嘗試去瞭解、發現、接受以及支持孩子。

或者, 換種說法, 如果家長不能成為自己家未成年孩子社會化發展的主導因素, 那麼孩子們就會去自己發展和選擇主導的因素, 或者同伴, 或者偶像。 如果是良伴, 或者積極的偶像, 那麼在家長管理下失控的孩子, 其社會化發展還能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是損友, 或者是三觀崩壞的偶像, 那麼家長可能收穫的就是“邊緣青少年”或者“腦殘粉”。

家長們真的該問問自己: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

□唐映紅(心理學學者)

編輯:思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