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市創新"123"工作模式:全力做好扶貧物件動態調整

精准扶貧, 是一項系統工程, 做好扶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准扶貧物件, 讓真正貧困的人得到幫扶。 但在脫貧實踐中, 貧困是動態變化的, 需要根據扶貧物件客觀實際加以調整, 實現扶貧物件有進有出。 記者從東營市扶貧辦獲悉, 我市創新“123”工作模式, 通過開展實地走訪、資訊採集和成效評估, 做好扶貧物件動態調整, 確保貧困退出納入結果經得起檢驗。

一是指形成一份報告, 詳盡摸清扶貧物件脫貧現狀。 前期, 我市建立了《市扶貧工作重點村扶貧脫貧工作臺賬》和《市定標準貧困戶扶貧脫貧工作臺賬》兩本台賬,

通過“台賬管理”明確幫扶措施和責任時限, 並定期調度通報, 加強督導檢查。 在此基礎上, 對照脫貧指標逐家逐戶核實調查, 形成《市定標準扶貧物件脫貧分析報告》, 全面摸清市定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情況。 截至2017年9月底, 全市43個市定標準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已達到5萬元以上,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均達到脫貧標準, 其中修建村內街道1.6萬米、生產路3.1萬米, 建設圍村林357畝;建成文化活動室14個、健身場所7處。 全市市定標準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均已達到4500元以上。 “兩不愁三保障”均已達標, 安全飲水、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實現全覆蓋。

在摸清我市貧困狀況的基礎上, 為提升扶貧一線幹部建檔立卡資訊採集工作能力水準,

確保扶貧物件動態調整實現“零誤差”, 我市通過抓好專項培訓和資訊採集兩項工作, 切實抓牢扶貧基層基礎工作。 2017年11月份, 我市組織開展2017年扶貧物件動態調整和建檔立卡資訊採集錄入工作培訓, 傳達學習了《山東省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管理辦法》, 全方位部署了2017年扶貧物件動態調整工作, 明確具體內容、實施步驟和工作要求, 確保動態調整工作落到實處見到成效。 同時印發《關於扎實做好市定標準退出及全市扶貧物件資訊採集錄入工作的通知》, 抽調業務骨幹定期赴基層開展業務指導, 並對縣區動態調整工作進展情況實施周調度, 及時分析匯總, 加快工作進展, 截至2017年11月底, 全市扶貧物件資訊採集工作全部完成,
共採集了103個省、市定貧困村資訊和2014年以來的省、市定貧困戶資訊。 同時, 按照省現行扶貧標準對2014年以來的貧困人口和因病因災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口進行再梳理再排查, 未發現新致貧、返貧戶。

做好扶貧物件動態調整, 需要深入基層的細緻工作, 也少不了“強心劑”督促執行。 在以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基礎上, 我市通過縣區自查、市級抽查、協力廠商檢查的方式, 確保扶貧物件動態調整工作全面落實。 各縣區結合自身縣域實際, 全面檢查扶貧物件的資訊採集情況, 核查扶貧物件的納入、返貧、退出的具體情況和結果, 結合2017年新增的“縣級資訊比對”要求, 加強與公安、住建、銀行等部門的資訊比對,

進一步提高動態調整的精准度。 市級層面, 則是加強對縣區扶貧物件動態調整工作的督導檢查, 及時掌握進展情況, 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017年11月14日至16日, 我市對扶貧物件資訊採集、脫貧退出公示公告環節以及存在問題隱患的困難戶進行重點核查。 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 委託協力廠商機構開展脫貧鞏固對象脫貧成效檢查驗收, 以脫貧退出標準和程式為核心, 以貧困群眾滿意為目標, 重點檢查貧困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數位脫貧、虛假脫貧等問題, 並組織縣區對檢查出的5項54條問題進行限期整改, 確保取得實效。 (記者 李長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