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格局已變!未來飼料廠或將為養豬場打工?

2018-01-11 新飼料

就我們生豬產業來看, 上游包括了飼料、獸藥、疫苗、添加劑企業, 下游是豬經濟、屠宰場, 不論哪個環節, 都需要從我們豬場身上賺錢。 很多時候, 我們養豬人就是一個打工者, 給飼料廠、獸藥企業和經銷商打工, 一年下來, 辛苦養豬賺的錢, 還不夠還各種賒銷和貸款。 而飼料廠、獸藥企業和經銷商並不受豬價影響多少, 無論行情好壞, 只要產品賣出去了, 就都能賺到錢。 但今天養豬場和飼料廠的定位完全反過來了, 隨著大量散戶的退出, 飼料行業競爭加劇, 很多飼料廠產量嚴重下滑, 大部分時間機器是停產的,

工人是閑著的, 產能嚴重浪費。 這個時候飼料廠想要活下來或者發展壯大, 就必須轉變思路, 要為養豬場打工和服務!

為什麼飼料廠命運終究必須是為養豬場打工?

飼料行銷環節終究是多餘的

站在養豬產業長期發展來看, 飼料行銷這個環節終究是多餘的, 並不能讓飼料產品增值, 反而增加了豬場成本。 從這幾年飼料行業的發展現實來看正是如此, 飼料企業的業務員數量快速減少, 服務人員增加。 飼料行業從行銷驅動轉變為服務驅動, 誰的服務做的好, 誰的銷量增長就快。 因此, 我可以斷言, 在未來飼料銷售這個職業會在行業內繼續弱化, 甚至不存在。

飼料企業價值是幫助養豬場創造利潤

今天, 我們來思考一家飼料廠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目前全國有7000家飼料企業,

年產量在2億噸, 但是產能已經超過4億噸。 大部分飼料企業的產能是過剩的, 中國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飼料企業。 今天, 飼料企業價值必須通過養豬場才能呈現出來, 評價一款飼料產品的好壞, 不再是單純的看品牌和產品技術含量, 而是要通過評估養豬場使用後的投入產出比。 也就是說, 使用這款飼料, 能夠豬場帶來多大的效益。 拋開豬場和豬本身, 單獨去探討飼料產品將失去意義。

飼料經銷商終究會被時代淘汰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飼料經銷商依舊是多餘的, 大部分沒有專業獸醫技術的經銷商都會消失。 飼料企業已經在加快直銷業務, 飼料廠與豬場直接合作是必然趨勢,

現代化物流和資訊傳遞已經很方便。 飼料經銷商原來負責的搬運、倉儲和賒銷, 都可以通過專業化分工來更高效率, 更低成本的完成。

從行業發展來看, 飼料廠的命運終將成為養豬場的打工者, 也有觀點認為飼料廠就是養豬場代工廠或OEM車間。 因此, 對飼料廠來說, 必須轉變企業定位, 只有切實選擇適合自己的豬場, 打好工, 做好服務, 才能生存下去。

那對於養豬人來說, 要如何挑選合格的“打工者”?

真正專注生產高品質飼料, 而非銷售。

我們養豬人買飼料, 不能只看價格, 不能只認關係, 應該真正去關注飼料產品的性價比。 今天不是說銷售不重要了, 如果因為銷售增加很多中間環節費用實在是浪費。

我們買回來飼料產品是一種投資, 是為了能幫助我們豬場產生更大效益。

真正提供服務, 而非吃吃喝喝+旅遊

我們養豬人在選擇一家飼料廠合作的時候, 要評價飼料企業的服務能力。 這裡所說的服務是指真正説明豬場老闆提高生產成績, 提高效益的管理和技術指導, 請客旅遊, 搞關係這些不是服務。 要知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 請客旅遊的花費, 最終一定是我們自己掏腰包。 飼料企業提供的服務最終必須體現在豬場效益和生產成績上。

那麼對於飼料企業去養豬, 是不是一條出路呢?他們會遇到哪些阻礙, 又有哪些優勢?

看行業人士如是說:

您覺得是什麼原因驅使飼料企業去養豬?

碩騰(中國)豬事業部總監錢衛東:

飼料行業中以中小規模的養殖場為主要客戶群體的企業有不少。 隨著環保的影響, 越來越多中小規模的養殖場退出了市場。 客戶群體少了, 它們的飼料就更加難以銷售, 所以它們進行養豬事業的發展, 實際上就相當於説明自己創造了客戶。

原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秘書長荊繼忠:

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飼料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比較劇烈, 市場銷售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另外目前飼料行業的產能是比較充裕的, 因此他們是比較迫切尋找消耗產能的方法, 而去發展養豬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第二方面的原因就在於現在越來越多的畜牧企業有意識去打造產業鏈, 特別是大型的上市畜牧企業。

廣東清遠某存欄四千多母豬的豬場老闆李國強(化名):

除了主動去養豬,還有不少飼料企業是被動地選擇去養豬。傳統的飼料銷售是以賒銷為主,即使到了現在,以這種銷售模式發展的也不在少數。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由於行情低迷使得不少豬場虧損嚴重,欠下了不少的飼料債。其中有許多養戶就把豬場抵債給飼料企業了,有部分飼料企業也因此被動地進入了這個行業。

您認為飼料企業去養豬會不會是一條出路?為什麼?

湖南百宜飼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業清:

我認為,在未來,我國的畜牧業將不會再有獨立的飼料企業了,飼料廠將成為豬場的加工廠,為豬場做訂單式的生產。飼料、養殖、加工之間的聯繫將更加緊密,變得更加一體化。所以飼料企業去養豬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仍能屹立不倒,這樣的飼料企業一般都是既囤積了不少的資本,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由於需要服務客戶,協助豬場把豬養得更好,所以飼料企業的技術人員對養豬都比較瞭解,因此飼料企業去養豬其實也相當於充分發揮了這些技術人員的專長。

另外,飼料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訊息優勢,可以掌握較為前沿的市場資訊,包括國家政策、風向、新型技術等各方面,再配合其資金優勢去發展養豬,可以說是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李國強:

能把飼料做好本身已屬不易,既能把飼料做好還能把豬養好,這種飼料企業註定只是少數。而且能把飼料做好,並不代表也能把豬養好,雖然說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一半以上,但養殖場盈利的關鍵還是在於管理。也許飼料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人員團隊,但實際上,他們多數都是理論派,到真正執行、實施的時候,就會發現困難重重,與自己想像的相去甚遠。

錢衛東:

飼料企業進入養殖行業的話,是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實際上在國外,有不少企業是既做飼料也養殖,同時還做屠宰加工,就是整個畜牧行業的產業鏈都已經打通了。目前在中國,養殖、飼料、食品、運輸等板塊絕大部分都是分割的,未來的話很可能會往國外“一條龍”模式發展。

飼料企業養豬,成本真的就更低嗎?

荊繼忠:

飼料企業養豬也不一定見得有太大的優勢。因為目前不少飼料企業推出了代加工模式,使不少規模豬場的養殖成本有所降低了。另外,對於一些大型的養殖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飼料加工廠,因此它們養豬的飼料成本不見得就比飼料企業的高多少。加上規模豬場多年積累的養豬經驗,其在生產管理水準上的優勢就足以彌補飼料成本的細微差距。

錢衛東:

我認為在飼料成本上,或許會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會太大。觀察中國的養殖場,可以發現生產成績一般的豬場PSY大概在十七八頭,而成績較好的能有二十七八頭,中間的差異可以高達50%以上,而現在飼料成本之間是很難做到這麼大差距的。養殖成本的關鍵還是在於生產水準,如果生產水準跟不上,飼料成本的優勢就會被對沖掉。

在您看來,飼料企業去養豬需要跨過哪些障礙?

荊繼忠:

首先是人才問題。對於飼料行業來說,可能需要多配備一些行銷方面的人才,但在養殖行業,可能就需要懂技術、會管理、有現代化產業發展理念的人才,且因為需要長時間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下工作,因此從性格上來說需要沉得住氣,耐得了寂寞。這一類的人才相對來說比較少。

錢衛東:

飼料企業所需的人才和養殖所需的人才確實有所不一樣,但個人認為這種差異的影響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於現在年輕一輩有文化的願意到養殖生產一線發展的並沒有太多,而目前養殖企業擴張的步伐也十分緊湊,所以說人才急缺是整個畜牧行業都面臨的問題。

飼料企業如果要去發展養豬,首先要端正理念,發展步伐不宜操之過急,合理的發展規模和節奏很重要。其次就要考慮如何把自身的飼料優勢融入到養殖板塊中,因為飼料有運輸半徑,所以一旦養殖場和飼料廠離得太遠,這種優勢就容易被消磨掉。

另外,就是考慮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問題。如果是養殖體量大、集中度低的發展養殖業,可能就需要配備較多的人才資源。如果是集中在同一區域,既方便進行管理,也能節省人才資源。

李國強:

以後的養豬業,將進入人才和資本結合的時代。資金可以說是發展養豬業的基礎,因為養豬是個典型“三高一低一長”領域: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風險、低回報、長期才見效益。河北有一家企業,在發展養豬的過程中,由於資金鏈不足,且盲目求大,最後資金鏈斷裂,在豬價暴漲的前夜終於崩潰,最後功虧一簣,就是吃了資本不足的虧。

廣東清遠某存欄四千多母豬的豬場老闆李國強(化名):

除了主動去養豬,還有不少飼料企業是被動地選擇去養豬。傳統的飼料銷售是以賒銷為主,即使到了現在,以這種銷售模式發展的也不在少數。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由於行情低迷使得不少豬場虧損嚴重,欠下了不少的飼料債。其中有許多養戶就把豬場抵債給飼料企業了,有部分飼料企業也因此被動地進入了這個行業。

您認為飼料企業去養豬會不會是一條出路?為什麼?

湖南百宜飼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業清:

我認為,在未來,我國的畜牧業將不會再有獨立的飼料企業了,飼料廠將成為豬場的加工廠,為豬場做訂單式的生產。飼料、養殖、加工之間的聯繫將更加緊密,變得更加一體化。所以飼料企業去養豬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仍能屹立不倒,這樣的飼料企業一般都是既囤積了不少的資本,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由於需要服務客戶,協助豬場把豬養得更好,所以飼料企業的技術人員對養豬都比較瞭解,因此飼料企業去養豬其實也相當於充分發揮了這些技術人員的專長。

另外,飼料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訊息優勢,可以掌握較為前沿的市場資訊,包括國家政策、風向、新型技術等各方面,再配合其資金優勢去發展養豬,可以說是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李國強:

能把飼料做好本身已屬不易,既能把飼料做好還能把豬養好,這種飼料企業註定只是少數。而且能把飼料做好,並不代表也能把豬養好,雖然說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一半以上,但養殖場盈利的關鍵還是在於管理。也許飼料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人員團隊,但實際上,他們多數都是理論派,到真正執行、實施的時候,就會發現困難重重,與自己想像的相去甚遠。

錢衛東:

飼料企業進入養殖行業的話,是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實際上在國外,有不少企業是既做飼料也養殖,同時還做屠宰加工,就是整個畜牧行業的產業鏈都已經打通了。目前在中國,養殖、飼料、食品、運輸等板塊絕大部分都是分割的,未來的話很可能會往國外“一條龍”模式發展。

飼料企業養豬,成本真的就更低嗎?

荊繼忠:

飼料企業養豬也不一定見得有太大的優勢。因為目前不少飼料企業推出了代加工模式,使不少規模豬場的養殖成本有所降低了。另外,對於一些大型的養殖企業,基本都有自己的飼料加工廠,因此它們養豬的飼料成本不見得就比飼料企業的高多少。加上規模豬場多年積累的養豬經驗,其在生產管理水準上的優勢就足以彌補飼料成本的細微差距。

錢衛東:

我認為在飼料成本上,或許會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不會太大。觀察中國的養殖場,可以發現生產成績一般的豬場PSY大概在十七八頭,而成績較好的能有二十七八頭,中間的差異可以高達50%以上,而現在飼料成本之間是很難做到這麼大差距的。養殖成本的關鍵還是在於生產水準,如果生產水準跟不上,飼料成本的優勢就會被對沖掉。

在您看來,飼料企業去養豬需要跨過哪些障礙?

荊繼忠:

首先是人才問題。對於飼料行業來說,可能需要多配備一些行銷方面的人才,但在養殖行業,可能就需要懂技術、會管理、有現代化產業發展理念的人才,且因為需要長時間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下工作,因此從性格上來說需要沉得住氣,耐得了寂寞。這一類的人才相對來說比較少。

錢衛東:

飼料企業所需的人才和養殖所需的人才確實有所不一樣,但個人認為這種差異的影響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於現在年輕一輩有文化的願意到養殖生產一線發展的並沒有太多,而目前養殖企業擴張的步伐也十分緊湊,所以說人才急缺是整個畜牧行業都面臨的問題。

飼料企業如果要去發展養豬,首先要端正理念,發展步伐不宜操之過急,合理的發展規模和節奏很重要。其次就要考慮如何把自身的飼料優勢融入到養殖板塊中,因為飼料有運輸半徑,所以一旦養殖場和飼料廠離得太遠,這種優勢就容易被消磨掉。

另外,就是考慮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問題。如果是養殖體量大、集中度低的發展養殖業,可能就需要配備較多的人才資源。如果是集中在同一區域,既方便進行管理,也能節省人才資源。

李國強:

以後的養豬業,將進入人才和資本結合的時代。資金可以說是發展養豬業的基礎,因為養豬是個典型“三高一低一長”領域: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風險、低回報、長期才見效益。河北有一家企業,在發展養豬的過程中,由於資金鏈不足,且盲目求大,最後資金鏈斷裂,在豬價暴漲的前夜終於崩潰,最後功虧一簣,就是吃了資本不足的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