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銳參考|中文魅力有多大?每四個美國中青年就有一個願意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國積極宣導“一帶一路”建設, 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國際形象穩步提升。 國際社會日益聚焦中國發展進步, 外國受眾進一步瞭解中國的需求空前強烈。 中文在國際經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凸顯, 正在成為影響力急劇上升的國際性語言。 2017年10月, 英國《金融時報》一份調研報告指出, 英國富裕家庭對中文教育的熱衷已經迎來全盛期。 不僅在英國, 國際社會學習中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中文熱”風靡全球。

為進一步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有針對性地做好語言文化走出去工作, 2017年11月,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機制專案組委託《美國潛在中文學習用戶的調查與研究》課題組與網路調查公司Lightspeed合作, 從Lightspeed Research全球樣本庫中隨機抽取3311名18-65歲美國非華人樣本開展網路問卷調查, 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結果顯示, 在45歲以下美國中青年群體中, 平均每4人中至少有1人願意學習中文。

2017年4月6日,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士頓獨立學區的小學生在第十屆全美中文大會開幕式上朗誦唐詩《相思》。 (鐘佳 攝)

中文教學有巨大拓展空間

調查顯示, 在非華人受訪者中, 希望學習中文的比例達到16.3%。 其中, 越年輕的群體學習中文意願越強烈。 18-22歲人群願意學習中文的比例最高(27.8%), 其次是23-45歲人群(26.4%), 這兩大人群的中文學習意願比例平均為26.7%, 即在美國45歲以下社會中堅力量和未來社會中堅力量群體中, 平均每4人中就至少有1人希望學習中文。

然而, 在有意願學習中文的人群中, 僅有不到兩成的人真正學習過中文,

超過八成對中文感興趣的受訪者沒有學習中文經歷。 而在所有受訪者中, 真正學習過中文的人群比例更是僅有2.9%。 儘管越年輕的群體學習過中文的比例越高, 但在18-45歲美國非華人中青年群體中, 學習過中文的比例也只有5.6%。 這反映出中文教學在美國仍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和市場潛力。

調查顯示, 30.1%的非華人受訪者有意願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 在18-22歲人群和23-45歲人群中, 有意願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比例均明顯高於總體平均值, 分別為39.4%和39.8%。 可見, 美國45歲以下社會中堅力量和未來社會中堅力量對中國有著較為突出的認知意願。 受訪者最喜歡的中國文化是“風俗文化”(45%), 其次是“音樂美術”(28%)和“影視文學”(16%)。

在受訪者的工作學習與哪些國家或哪國人有關這一問題上,

中國占比10%, 排在關聯程度國家第四位, 僅次於美國(39%)、英國(22%)和加拿大(19%), 高於德國(6%)、法國(5%)、俄羅斯(3%)等國家。 其中, 45歲以下社會中堅力量和學生與中國的關聯程度高於總體平均水準, 分別為11.7%和10.3%, 而且越年輕的人群在工作學習中越凸顯世界性和多元化, 與美國以外的國家接觸越多。

互聯網成瞭解中國重要視窗

在實際的中文學習方式上, 參與調查者回答“與中國人交流”占比最高, 達到40%, 其次是“中文學習軟體”(38%)和“學校專業課程”(36%)。 其中, 23-45歲人群主要通過“與中國人交流”來學習中文, 46-65歲人群主要通過“中文學習軟體”和“學校專業課程”來學習中文, 而18-22歲人群的學習方式相對均衡, 有近四成受訪者通過“中文學習軟體”和“閱讀中文書籍報刊雜誌”的方式學習中文,

選擇“學校專業課程”和“與中國人交流”的受訪者比例也超過三成。

在被問及希望通過什麼方式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時, 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選擇“互聯網資訊”(42%), 占比明顯高於“與中國人直接交流”(29%)、“電視新聞”(25%)和報刊雜誌(22%)等其他選項。 同時, 年齡越小的群體對互聯網、社交軟體的依賴度越高, 而年齡越大的群體越傾向於通過多種管道來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

中文學校自編教材是美國中文教學的常用教材, 受訪者認為教材結合實際、難度適中, 但知識點過於單一。 中文學校自編教材在美國中文教學中的使用率最高, 達到32%, 其次是臺灣出版社主編教材(30%)和北大對外漢語學院主編教材(28%), 後者在46-65歲人群中的使用率甚至達到38%。在對現有中文教材的滿意度調查中,正面選項中的“結合實際”(53%)和“難易適中”(53%)最為受訪者認可,而“圖文並茂”(36%)及“幽默風趣”(34%)的認可度則相對較低。批評的聲音主要集中在“知識點單一”(40%),其中18-22歲人群還認為現有教材“枯燥無味”(38%),23-45歲人群還覺得中文教材“圖文理解不佳”(38%),反映出美國中青年群體對教材的趣味性和表現形式有更高的需求。

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受訪者擁有至少1個孩子,他們主要集中在23歲以上人群。在願意學習中文的家長人群中,有意向讓子女也學習中文的高達94%,但僅有18%的父母真正付諸行動。其中家長越年輕,其子女學習過中文的比例越高。87%的家長希望其子女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其中18-22歲及23-45歲人群的意願比例更高,分別為92%和97%。他們希望孩子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方式總體上與成人調查資料一致,“互聯網資訊”和“與中國人直接交流”占比最高,均達六成以上。受訪者子女對中國文化的喜好與成人相仿,“風俗文化”的選擇比例為63%,遠高於其他項目。其中,幼齡子女更偏向“音樂美術”和“影視文學”,而隨著年齡增長,則逐漸轉向“風俗文化”。

提高中文推廣傳播能力

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是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加深理解與友誼的橋樑和紐帶。為進一步做好語言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工作,針對調查中所呈現的中文推廣傳播的特點和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三點工作建議。

一是創新中文推廣傳播方式和教學手段。越年輕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意願越強,也越青睞以互聯網和社交軟體的方式來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因此,要充分重視新媒體傳播方式,及時搶佔移動互聯網傳播高地,用好語言教學中的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端教學。要著力為世界各地的中文學習者和中文教學工作者,構建一個能夠及時提供優質教學和資訊資源的多管道、多層次、多媒介的服務網路體系。

二是拓展中文推廣傳播力量。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中文教學機構在中文推廣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日益增多,除這些國家主導的文化教育機構之外,還應積極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開展中文推廣傳播。注重培養本土化師資,同時鼓勵海外漢學家和中國留學生群體加入到中文推廣傳播事業中,彌補海外中文教育師資欠缺的短板。

三是加強中文推廣傳播內容建設。要精心策劃、出版一系列“融通中外”的經典中文教材、讀本和工具書,針對目前國外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種類不夠豐富、趣味度不夠、知識點單一等問題,編寫形式多樣、分年齡層、語言生動、充分反映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實風貌的中文教材。要重視語言背後的文化傳播,將中文之美與中國文化風俗、禮儀、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充分結合,以中文為載體向學習者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後者在46-65歲人群中的使用率甚至達到38%。在對現有中文教材的滿意度調查中,正面選項中的“結合實際”(53%)和“難易適中”(53%)最為受訪者認可,而“圖文並茂”(36%)及“幽默風趣”(34%)的認可度則相對較低。批評的聲音主要集中在“知識點單一”(40%),其中18-22歲人群還認為現有教材“枯燥無味”(38%),23-45歲人群還覺得中文教材“圖文理解不佳”(38%),反映出美國中青年群體對教材的趣味性和表現形式有更高的需求。

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受訪者擁有至少1個孩子,他們主要集中在23歲以上人群。在願意學習中文的家長人群中,有意向讓子女也學習中文的高達94%,但僅有18%的父母真正付諸行動。其中家長越年輕,其子女學習過中文的比例越高。87%的家長希望其子女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其中18-22歲及23-45歲人群的意願比例更高,分別為92%和97%。他們希望孩子瞭解中國及中國文化的方式總體上與成人調查資料一致,“互聯網資訊”和“與中國人直接交流”占比最高,均達六成以上。受訪者子女對中國文化的喜好與成人相仿,“風俗文化”的選擇比例為63%,遠高於其他項目。其中,幼齡子女更偏向“音樂美術”和“影視文學”,而隨著年齡增長,則逐漸轉向“風俗文化”。

提高中文推廣傳播能力

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是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加深理解與友誼的橋樑和紐帶。為進一步做好語言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工作,針對調查中所呈現的中文推廣傳播的特點和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三點工作建議。

一是創新中文推廣傳播方式和教學手段。越年輕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意願越強,也越青睞以互聯網和社交軟體的方式來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因此,要充分重視新媒體傳播方式,及時搶佔移動互聯網傳播高地,用好語言教學中的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端教學。要著力為世界各地的中文學習者和中文教學工作者,構建一個能夠及時提供優質教學和資訊資源的多管道、多層次、多媒介的服務網路體系。

二是拓展中文推廣傳播力量。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中文教學機構在中文推廣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隨著學習中文的外國人日益增多,除這些國家主導的文化教育機構之外,還應積極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開展中文推廣傳播。注重培養本土化師資,同時鼓勵海外漢學家和中國留學生群體加入到中文推廣傳播事業中,彌補海外中文教育師資欠缺的短板。

三是加強中文推廣傳播內容建設。要精心策劃、出版一系列“融通中外”的經典中文教材、讀本和工具書,針對目前國外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種類不夠豐富、趣味度不夠、知識點單一等問題,編寫形式多樣、分年齡層、語言生動、充分反映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實風貌的中文教材。要重視語言背後的文化傳播,將中文之美與中國文化風俗、禮儀、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充分結合,以中文為載體向學習者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