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說天下》財商教育知多少

這掰著指頭算, 沒多久春節就要到了, 春節對於上班族來講是可以放假休息的日子, 對於在外打工的人來講是可以回家團圓的日子, 而對於孩子們來講——這…是一個可以收紅包的日子!

要說這紅包,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收過, 那麼請問你收到紅包之後都是怎麼花的呢?有的人就說了:“我小時候收的紅包轉頭就給父母了…我爸我媽說了, 以後…會給我的?”;也有的人說:“我的紅包, 花起來簡直不要太爽快……分分鐘就沒了!”;當然, 還有人說:“我都作為接下來一年的零花錢, 每個月給自己規定花多少, 剩下的我就自己存起來了。

都說孩子的理財意識要從小培養, 這小小紅包的運用和管理也關係著孩子財商的培養。 FM100.7新聞廣播《聽說天下》和您共同關注孩子的“財商教育”

家長都是怎麼做的?

話說現在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零用錢那可真的是大方啊!比如說, 去年春節, 在烏魯木齊, 就有一對老人給自己的孫女、外孫女, 每人發了10萬塊錢的紅包!

過個年, 收到十萬塊錢的紅包, 這何止是驚喜, 簡直就是驚嚇啊!不過, 毫無疑問, 這個錢, 肯定是要交給父母們保管了!對於壓歲紅包該如何支配?家長們都會怎樣教孩子理財呢?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幾位家長是如何做的。

家住烏魯木齊市喀什西路的市民王女士對記者說:“除去發給晚輩的紅包外, 我家收了五六千元吧。 孩子的壓歲錢主要是雙方老人給的, 四個老人出手就有8000元。 她已和14歲的兒子商量好, 準備為孩子開個帳戶, 幫他單獨存起來。 ”

【全職媽媽 王媽媽】孩子現在快7歲了, 上一年級, 具體的花銷我還真是沒有細算過, 小學開銷除了正常的必需品的開銷之外,

就是興趣班培訓這塊費用了, 口才、主持、畫畫、舞蹈, 平均一個課程的年消費大概在2500-4000左右, 財商教育真是做的比較少, 沒有做很細的教育, 不過他的壓歲錢之類的費用我給他開了個帳戶, 後期這個錢要做什麼我也給他說。

其實生活當中, 有很多家長都會通過做家務啊, 寫作業之類的方式來獎勵孩子零花錢, 那麼這種方式, 是不是每個家長都會認同呢?

【宋爸爸】對於這種教育方式我不是太認可, 如果做家務都要用金錢來衡量的話, 這種主動性的付出應該是不會太好, 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長輩做家務時也沒有說誰給他們付錢, 作為家裡的小成員也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我是不會用錢來引導孩子加入家庭勞動中的,

花銷裡最多的應該是教育方面, 上了幼稚園的興趣班, 美術、英語她很喜歡, 幼稚園學費一個月大概3000塊, 兩個興趣班一個學期一個1000塊, 核到每個月大概300多塊錢, 我覺著要進行財商教育, 帶她去超市會告訴她不能亂要, 書店基本都滿足她。

專家建議

專家稱, 現在許多孩子以為有了錢就會有幸福和快樂。 建議父母借春節收壓歲錢的機會訓練孩子管理錢財。 這不單單是教給他們認識錢, 更重要的是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烏市一家銀行的理財師建議, 不同家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訂出適合壓歲錢的理財方案, 使得壓歲錢保值增值。 花10塊錢的工本費, 給孩子辦一個銀行儲蓄卡。

有了自己的理財帳戶, 孩子能定期看到自己儲蓄帳戶的金額, 可以體會到成就感和儲蓄的收益, 還可以養成節儉並有計劃的消費習慣, 學會儲蓄。 比如, 也可以讓孩子把這些錢分為:“奉獻”“儲蓄”“花費”三部分, “奉獻”是教他們學習金錢不是只屬於自己, 使用金錢不僅僅是要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也要有關愛他人和幫助他人的“管家”意識;“儲蓄”部分是説明孩子學會為長遠的目標作準備, 養成節制的品格;“花費”要記帳, 為了讓孩子清楚自己每一筆錢的去處, 就要要求他們記錄每一筆花費, 用這樣的方式説明他們學習如何管理金錢。

學校的舉措

我市各學校在財商教育方面都有哪些舉措呢?去年6月, 在烏魯木齊市第100中學的校園內, 首屆跳蚤市場就正式“開業”了,一二年級的玩具市場,三四年級的手工藝品市場,五六年級的圖書市場都頗具特色。大隊輔導員薛紅偉說:“跳蚤市場的出現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增強了規則意識。這正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受豐富多彩的教育。”

烏魯木齊市第一幼稚園的老師嚴笑說:“開辦跳蚤市場就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從小就要去節約資源,不要浪費。從這些玩具的挑選,到最後的交易,全部是孩子自主完成。賣出去的這部分錢我們會成立一個慈善小基金。培養孩子從小的一個價值觀社會觀,讓孩子有一個理財意識,管理自己的物品。”

其它國家是怎樣的

過早讓孩子接觸錢,會不會讓孩子產生金錢至上的觀念?那麼有沒有必要展開財商教育?多大的孩子需要財商教育?帶著疑問我們到世界各國去走訪一番,看看不同文化之下都有哪些培養孩子財商的方法。

一、澳大利亞

在一些西方國家,老師、家長們認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種品格和責任的教育。比如澳大利亞,那裡的中小學課堂內外,很多教育都是和財商有關。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

在澳大利亞的中小學,孩子們從小就會接受關於理財方面的知識。在小學階段,老師要求孩子們記錄日常的小開銷,計算全家的生活成本等等,做一些這類的小任務。而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能夠正式地選擇商業類的課程,比如會計初級商業課程等等。這些課程正常開設于普通中學,而且澳大利亞在高考科目選擇上範圍很廣,這一類理財商務類的課程和數學物理等科目一樣,是可以作為高考科目進行算分,並且比重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有些孩子從小財商驚人,他可以通過在中學選讀商務財政類的課程進行高考,一樣可以取得高分進入頂尖大學。

除了課堂裡老師的教學,一些金融機構也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像澳大利亞的全國性銀行會專門開設兒童銀行儲蓄計畫,而且以俱樂部的形式和學校展開合作來設計課堂活動,比如他們會和孩子一起做包含很多信用卡概念的填字遊戲,進行獎勵儲蓄等。當然也有一些消費者團體,在這一問題上保持較為消極的態度,他們認為這些銀行在向孩子宣傳理財概念的時候,同時把銀行的品牌形象過早地植入了孩子的心中,這一點需要避免。

澳大利亞的孩子由於從小受到校內外關於理財知識的普及,所以個人帳戶的持有率也是較高的。根據統計,在15歲的時候,澳大利亞有80%的青少年擁有自己的帳戶,而且超過50%的15歲學生已經在外面兼職賺錢,這些資料都遠遠高於其它的西方國家。

二、俄羅斯

多年來,俄羅斯全社會普遍認為,儘早讓孩子接受財商教育,特別是接觸經濟學並掌握基本理財知識將對孩子們的日後生活大有裨益。

全球華語廣播網俄羅斯觀察員張舜衡: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如何有節制的花錢、如何投資,學會管好自己的零用錢,學會儲蓄,學會建立理財計畫等等。俄羅斯的中小學生早已不僅僅從小就能接觸到錢的概念,深刻明白勞動與錢的關係,甚至在課堂上,還能學到如何讀懂金融市場的K線圖,分析大盤的走勢。

早在2009年,俄羅斯就已制定相應的國家計畫。2011年3月,俄羅斯財政部與世界銀行簽署了一份價值1.13億美元的貸款合同,以實施金融教育領域中的聯合項目。在中小學設立金融啟蒙課程,便是該專案內容之一。2013年已在8個省份進行試點,到2015年又逐漸增加了5個省份。在試點階段,

俄羅斯小學生從二年級開始,每週學習1小時的金融啟蒙課程。結果孩子們非常喜歡這門以遊戲、研究和對話為形式的課程,而且家長們也支持孩子參加這些課程的學習。最終從2016年起俄羅斯境內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金融啟蒙課程。課程作為必修普通教育專案,強制性納入教學計畫,所有教材都由俄羅斯教育部與俄羅斯央行統籌安排,所使用的教材外形就像一本練習冊,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身。

俄羅斯不僅在校園內積極開展財商教育,一些俄羅斯銀行也針對中小學生開設了相關的微型帳戶,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以通過課後實踐活動,真真切切地與金融機構進行操作交易,更能感受到金融理財就在身邊,培養金融理財意識,從小就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投資觀和價值觀。

三、美國

美國的父母們則希望孩子早早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他們有句口頭禪是:“要花錢打工去!”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

華爾街多媒體記者趙螢奈:

美國一些財政專家認為,教育孩子金錢的核心概念相當重要,這可以避免上一代錯誤的消費觀念,再次在下一代身上重現。美國有報告顯示,三歲的孩子就大致懂得儲存和花費的概念,而在孩子們七歲左右消費習慣就會大致形成,所以家長越早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對孩子將來就會更加有益,而家長也是對孩子消費行為影響最大的人。

例如美國家長在孩子3到5歲的時候就會教育他說,“你如果有想要的東西,你必須要學會等待。”這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很難的一個概念。所以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就要告訴他,如果你真的想要一樣東西,就要學會等待、儲蓄,這樣你才能夠得到它。如果你帶孩子走進商店,告訴他我們沒錢買,孩子們很聰明地知道你還有信用卡,所以你必須好好告訴他,我們今天是為了什麼而來,不會去買其他的東西,因為這不是今天的目的,孩子們會迅速明白,走進商店不代表一定會買東西。

其實對比中外對於孩子的財商教育觀念呢,中外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比如:中國孩子上大學後,80%以上經濟上都要依靠父母資助生活費和學費,而美國只有13.8%的學生在經濟上依靠父母,日本的比例是34.8%,韓國的比例是70%。

在西方,針對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小就在家庭開始了,這讓孩子從小就適應了現代經濟。而在中國,理財教育卻不是很受重視。而這樣的做法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一是使孩子進入了消費誤區,高消費,盲目消費,甚至野蠻消費,享樂主義,濫用父母的錢,躺在父母的錢包上生存,直接造成他們的財商低下。二是使孩子缺乏生存能力、創業能力。

因此,如果要改善這一現象,國內家庭理財教育和學校理財教育就必須重視,並付諸行動。理財教育的主陣地在家庭。家庭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習慣開始,要從孩子的零花錢開始,從培養孩子的理財品質開始,還應該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理財訓練。同時,學校理財教育設立相關理財拓展課程,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當中提到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讓債主、商人、警方,甚至騙子來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恐怕就會付出一定代價了——金錢是把雙刃劍,越來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確價值觀的指導,金錢就扮演著“罪惡之手”的角色。

馬上就要到寒假了,別讓孩子像脫韁的野馬,一頭紮進網路遊戲的世界里拉都拉不回頭,也別讓孩子撒了歡兒的放鬆,虛度了大好的時光。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都是指導人們行為的無形力量,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財富!

首屆跳蚤市場就正式“開業”了,一二年級的玩具市場,三四年級的手工藝品市場,五六年級的圖書市場都頗具特色。大隊輔導員薛紅偉說:“跳蚤市場的出現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增強了規則意識。這正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受豐富多彩的教育。”

烏魯木齊市第一幼稚園的老師嚴笑說:“開辦跳蚤市場就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從小就要去節約資源,不要浪費。從這些玩具的挑選,到最後的交易,全部是孩子自主完成。賣出去的這部分錢我們會成立一個慈善小基金。培養孩子從小的一個價值觀社會觀,讓孩子有一個理財意識,管理自己的物品。”

其它國家是怎樣的

過早讓孩子接觸錢,會不會讓孩子產生金錢至上的觀念?那麼有沒有必要展開財商教育?多大的孩子需要財商教育?帶著疑問我們到世界各國去走訪一番,看看不同文化之下都有哪些培養孩子財商的方法。

一、澳大利亞

在一些西方國家,老師、家長們認為財商不僅是財富能力教育,更是一種品格和責任的教育。比如澳大利亞,那裡的中小學課堂內外,很多教育都是和財商有關。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

在澳大利亞的中小學,孩子們從小就會接受關於理財方面的知識。在小學階段,老師要求孩子們記錄日常的小開銷,計算全家的生活成本等等,做一些這類的小任務。而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能夠正式地選擇商業類的課程,比如會計初級商業課程等等。這些課程正常開設于普通中學,而且澳大利亞在高考科目選擇上範圍很廣,這一類理財商務類的課程和數學物理等科目一樣,是可以作為高考科目進行算分,並且比重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有些孩子從小財商驚人,他可以通過在中學選讀商務財政類的課程進行高考,一樣可以取得高分進入頂尖大學。

除了課堂裡老師的教學,一些金融機構也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像澳大利亞的全國性銀行會專門開設兒童銀行儲蓄計畫,而且以俱樂部的形式和學校展開合作來設計課堂活動,比如他們會和孩子一起做包含很多信用卡概念的填字遊戲,進行獎勵儲蓄等。當然也有一些消費者團體,在這一問題上保持較為消極的態度,他們認為這些銀行在向孩子宣傳理財概念的時候,同時把銀行的品牌形象過早地植入了孩子的心中,這一點需要避免。

澳大利亞的孩子由於從小受到校內外關於理財知識的普及,所以個人帳戶的持有率也是較高的。根據統計,在15歲的時候,澳大利亞有80%的青少年擁有自己的帳戶,而且超過50%的15歲學生已經在外面兼職賺錢,這些資料都遠遠高於其它的西方國家。

二、俄羅斯

多年來,俄羅斯全社會普遍認為,儘早讓孩子接受財商教育,特別是接觸經濟學並掌握基本理財知識將對孩子們的日後生活大有裨益。

全球華語廣播網俄羅斯觀察員張舜衡: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如何有節制的花錢、如何投資,學會管好自己的零用錢,學會儲蓄,學會建立理財計畫等等。俄羅斯的中小學生早已不僅僅從小就能接觸到錢的概念,深刻明白勞動與錢的關係,甚至在課堂上,還能學到如何讀懂金融市場的K線圖,分析大盤的走勢。

早在2009年,俄羅斯就已制定相應的國家計畫。2011年3月,俄羅斯財政部與世界銀行簽署了一份價值1.13億美元的貸款合同,以實施金融教育領域中的聯合項目。在中小學設立金融啟蒙課程,便是該專案內容之一。2013年已在8個省份進行試點,到2015年又逐漸增加了5個省份。在試點階段,

俄羅斯小學生從二年級開始,每週學習1小時的金融啟蒙課程。結果孩子們非常喜歡這門以遊戲、研究和對話為形式的課程,而且家長們也支持孩子參加這些課程的學習。最終從2016年起俄羅斯境內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金融啟蒙課程。課程作為必修普通教育專案,強制性納入教學計畫,所有教材都由俄羅斯教育部與俄羅斯央行統籌安排,所使用的教材外形就像一本練習冊,通俗易懂,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身。

俄羅斯不僅在校園內積極開展財商教育,一些俄羅斯銀行也針對中小學生開設了相關的微型帳戶,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以通過課後實踐活動,真真切切地與金融機構進行操作交易,更能感受到金融理財就在身邊,培養金融理財意識,從小就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投資觀和價值觀。

三、美國

美國的父母們則希望孩子早早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他們有句口頭禪是:“要花錢打工去!”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

華爾街多媒體記者趙螢奈:

美國一些財政專家認為,教育孩子金錢的核心概念相當重要,這可以避免上一代錯誤的消費觀念,再次在下一代身上重現。美國有報告顯示,三歲的孩子就大致懂得儲存和花費的概念,而在孩子們七歲左右消費習慣就會大致形成,所以家長越早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對孩子將來就會更加有益,而家長也是對孩子消費行為影響最大的人。

例如美國家長在孩子3到5歲的時候就會教育他說,“你如果有想要的東西,你必須要學會等待。”這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很難的一個概念。所以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就要告訴他,如果你真的想要一樣東西,就要學會等待、儲蓄,這樣你才能夠得到它。如果你帶孩子走進商店,告訴他我們沒錢買,孩子們很聰明地知道你還有信用卡,所以你必須好好告訴他,我們今天是為了什麼而來,不會去買其他的東西,因為這不是今天的目的,孩子們會迅速明白,走進商店不代表一定會買東西。

其實對比中外對於孩子的財商教育觀念呢,中外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比如:中國孩子上大學後,80%以上經濟上都要依靠父母資助生活費和學費,而美國只有13.8%的學生在經濟上依靠父母,日本的比例是34.8%,韓國的比例是70%。

在西方,針對兒童的理財教育從小就在家庭開始了,這讓孩子從小就適應了現代經濟。而在中國,理財教育卻不是很受重視。而這樣的做法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一是使孩子進入了消費誤區,高消費,盲目消費,甚至野蠻消費,享樂主義,濫用父母的錢,躺在父母的錢包上生存,直接造成他們的財商低下。二是使孩子缺乏生存能力、創業能力。

因此,如果要改善這一現象,國內家庭理財教育和學校理財教育就必須重視,並付諸行動。理財教育的主陣地在家庭。家庭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從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習慣開始,要從孩子的零花錢開始,從培養孩子的理財品質開始,還應該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理財訓練。同時,學校理財教育設立相關理財拓展課程,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當中提到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讓債主、商人、警方,甚至騙子來替你進行這項教育,那恐怕就會付出一定代價了——金錢是把雙刃劍,越來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會對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確價值觀的指導,金錢就扮演著“罪惡之手”的角色。

馬上就要到寒假了,別讓孩子像脫韁的野馬,一頭紮進網路遊戲的世界里拉都拉不回頭,也別讓孩子撒了歡兒的放鬆,虛度了大好的時光。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都是指導人們行為的無形力量,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財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