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本市2018年將完成900公里自行車道治理

11日上午,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召開“緩解交通擁堵服務市民出行”新聞發佈會。

2017年緩堵行動計畫各項任務全面落實

2017年緩堵行動計畫各項任務均得到全面落實, 疏堵工程和次支路建設等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 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向好, 交通領域深化改革效果初顯, 中心城區交通運行狀況逐步改善, 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綠色出行比例再提高一個百分點, 達到72%, 平均交通指數控制在5.6, 與2016年持平, 保持在“輕度擁堵”級別。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

推動區域經濟深度融合

交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支撐和骨骼系統, 2017年, 興延、京秦、首都地區環線、延崇、新機場等6條重點高速公路工程共157.7公里穩步實施, 新機場北線高速也已實現開工, 連接京津冀的高速公路網越織越密。 本市公共交通實現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

“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已初步形成。 積極推動京津冀客運聯程服務一體化試點, 三地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設完成, 覆蓋區域內100個二級及以上客運站。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工作機制建設取得實質進展, 三地聯合簽署了《京津冀公路立法協同工作辦法》、《京津冀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合作辦法》。

高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交通運輸體系

城市副中心道路建設方面, 2017年成果頗豐:作為骨架的三個重點專案中, 宋梁路(北運河-通燕高速)改造工程已實現通車;運河東大街(東六環路-宋梁路)改造工程已具備通車條件;廣渠路東延(怡樂西路-東六環路)按計劃實現控制性工程開工。 此外, 通州區共有12項公路工程完工通車,

另有7項公路工程正在按計劃推進。 為完善環球影城周邊路網設施建設的東六環環球影城立交和京哈高速與九德路立交也已實現實質性開工。 上述工程全部完工通車後, 北京城市副中心道路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將明顯提高, 路網結構也將進一步完善。

通勤方面, 為加強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的聯繫, 保障快速通勤, 12月31日, 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正式開通運營, 全程執行時間約48分鐘;廣渠路快速公交系統、東小營公交中心站、東夏園交通樞紐建設也在有序開展。 總體來看, 已形成市區至城市副中心之間6號線、1號線(八通線)、市郊鐵路副中心線、7號線等4條軌道交通, 朝陽北路、朝陽路、京通快速路、廣渠快速路、京哈高速等5條道路構成的快速通勤走廊。

完成了通燕高速、京通快速路沿線整治工程;完成了漷縣出口、小聖廟出口、芙蓉路沿線等23處疏堵工程, 通過對既有道路等交通設施進行局部優化、改造及功能完善, 有效緩解了交通擁堵。

疏堵工程持續推進, 有效打通堵點、治理亂點全面落實2017年緩解交通擁堵行動計畫任務, 城六區在2016年開工建設90條次支路的基礎上, 2017年再實現新開工次乾路、支路92條, 進一步加密了中心城路網。

市區兩級共實施疏堵工程115項, 有效打通堵點、治理亂點。 包括東南三環分鐘寺橋匝道改造、京哈高速漷縣收費站進出口路段拓寬、大望橋地下通道連接步道等, 超額完成了行動計畫確定的100項工作任務目標。

秉持著一年接著一年幹、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精神, 自2003年起, 通過採取優化平交路口、調整道路出入口、建設公交港灣及月臺、改造過街設施、設置潮汐車道、施劃公交專用道、完善道路附屬設施、清理占路障礙物等措施, 市區兩級已完成了2200余項各類疏堵工程, 為緩解局部地區交通擁堵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鐘寺橋橋匝道改造工程徹底消除了東南三環內環方向主路的交織。 早高峰時段, 路段速度由28.0km/h提升至50.7km/h, 提升了81.1%, 晚高峰時段速度由16.6km/h提升至40.7km/h, 提升了145.2%;同時, 改造工程還提升了京滬高速駛入三環內環車輛通行效率, 晚高峰時段運行速度由24.4 km/h提升至47.4 km/h, 提高近一倍。

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城六區按計劃共完成了12處區域交通綜合治理任務。 其中,東城區完成了故宮景山周邊、同仁醫院周邊區域綜合治理。西城區完成了什刹海、景山周邊區域綜合治理。朝陽區完成了奧運村域清街周邊、太陽宮夏家園周邊區域綜合治理。海澱區完成了上地軟體園、清華大學周邊區域綜合治理。豐台區完成了天壇醫院新址、西南郊冷庫綜合交通治理。石景山區完成了模式口、萬達商圈周邊區域綜合治理。

推進交通供給側改革,全力創建公交都市

北京市是交通運輸部確定的第一批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我市將公交都市建設作為治理“城市病”、緩解交通擁堵的根本途徑,不斷深化公共交通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公共交通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品質的出行需求。

地面公交線網進一步完善。

2017年,按照擴大覆蓋、減少重複、提高效率的原則,通過進一步打造骨幹線路,繼續推進中心城區公交線路優化整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1條,新開微循環公交16條,重點加密新建社區、新興產業園區及地鐵站周邊線網覆蓋;定制公交、高鐵快巴、旅遊專線等多樣化公交線路達到309條,其中快速直達專線增至140條,日均運力超2萬人次。根據市民各類多樣化出行需求,開行節假日專線31條次,運送乘客10萬余人次;公交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精准化效果初顯。軌道交通網絡效應激發城市新動能。隨著2017年12月30日軌道交通燕房線、磁浮S1線、西郊線的開通試運營,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達22條、總里程608公里、車站370座,其中換乘站56座。1、2號線加裝安全門並投入使用,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實現了互聯網購票、刷手機進出站等“互聯網+”軌道交通便捷出行服務。軌道交通的通達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工作日客運量超過千萬成為常態。

自行車步行系統不斷完善。

2017年,繼續加大慢行系統改善,升級綠色出行環境。共完成635公里自行車道治理工程,完成步道維修26萬平米,無障礙坡化121處,步道拓寬及打通步道中斷點59處,障礙物拆改63處,步道阻車樁設置5482根,非機動車道彩色鋪裝設置6.8萬平米等。研究提出了上地軟體園至回龍觀的自行車專用路設計方案。經過整治,城市道路的步行自行車系統出行的安全性、舒適性得到顯著改善。資料顯示,步行自行車系統吸引率提高,行人交通量提高了4.42%,非機動車交通量提高51.85%。

停車綜合治理全面深化

停車管理方面,2017年主要在夯實基礎上取得了四項成果:

1完成了停車資源普查和資料分析。

通過將全市16個區下轄的331個街、鄉、鎮劃分為2006個普查社區,細分為6.6萬個基本單元,逐一編號核查,最終核定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鎮地區的車位元總數為382萬個(其中居住類車位219萬個)。通過對普查資料的分析,將車位元供需情況劃分為充足區、基本平衡區、缺位區、嚴重缺位區和非居住區域等五類區域,為開展停車區域平衡治理提供依據。

2開展了路側停車電子收費改革試點。

開發建設了北京市路側停車動態監測和電子收費管理系統平臺,實現了動態監測、服務監督、資訊服務、統計分析、巡查稽查等功能,可同時滿足市區兩級路側停車監管需求。目前已經在城六區和通州區的37條路、4086個車位建設完成並上線運行,今年還將進一步加以推廣,力爭2019年底實現全市路側停車電子收費全覆蓋。

3大力推進停車立法。

在對《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實施三年的效果開展評估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需要和社會法治需求,推動將現行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等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從“分類定位、增加供給、盤活存量、有償使用、差別收費、規範經營、嚴格執法、社會共治”等8個方面構建停車公共治理體系,形成合力,切實將停車治理納入法制軌道。目前,《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草案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三審。

4積極探索公共停車場投資、建設和管理新模式。

2017年7月31日,首次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原則,由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大型公共停車設施五棵松地下停車場開通試運營。 11月5日,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將通過構建投資運營平臺,整合北京市靜態交通行業資源,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的引領作用,與業內優質企業共同承接、履行北京市靜態交通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職能,以“資本+資訊+市場”融合解決靜態交通存在的問題。

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引領,

全面提高精細化管理水準

規範共用自行車有序發展,發揮其在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解決短距離出行和在換乘接駁、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方面的積極作用。2017年,制定出臺了《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共用自行車系統技術與服務規範》和《自行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等三個規範性檔,對共用自行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企業無序投放、承租人無序停放、押金缺少監管、集中停放區車位不足、承租人侵佔藏匿、破壞車輛等問題開出了針對性的藥方,為引導共用自行車健康發展提供了全面、細緻、立體的政策保障和規範引導。

網約車新政順利實施,建立了“線上一口受理,多部門聯合審核”工作機制,簡化辦理流程,方便平臺公司、駕駛員和車輛申請人辦理許可業務。我市已有“首汽約車”等網約車平臺公司8家。隨著網約車規模的逐步擴大,實現了與傳統巡遊車的差異化經營,為乘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個性化出行服務。

服務高精尖技術產業,積極規範推動自動駕駛實際道路測試,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引領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務取得新突破。2017年底出臺了首個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兩個指導性文件,明確上路測試的有關要求和管理流程,在保證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動自動駕駛車輛實際道路測試工作。

強化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治堵合力。通過“一會三函”、“交通十條”和“投資十條”等新的工作機制有效簡化了交通基礎設施前期審批流程,同時利用大資料加強道路流量監測和擁堵點段排查梳理,做好疏堵工程項目儲備,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交通工程的推進效率。制定並發佈了緩堵專項責任清單;市、區政府簽訂《緩解交通擁堵目標責任書》,切實落實緩堵工作區級主體責任;市政府成立緩堵工作專項督查組,搭建督查資訊系統,形成市區兩級督查聯動,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加強綜合政策研究,繪好交通發展藍圖。

1

開展了交通擁堵成因分析研究。

將北京擁堵成因分為四個等級,6個大類,201個成因。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北京交通緩堵對策庫,已從交通供給側源頭治理交通病、交通供給側提高交通供給能力、組織管理側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等三方面匯總了600多項措施。

2

正在開展《北京交通發展綜合方略白皮書》編制工作。

將按照“把問題全面系統分析透,把對策措施一攬子告知社會,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的原則,“提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綜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交通治理體系”。

3

進一步細化實現“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路線圖。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是未來北京交通發展的遠景目標,也是交通工作努力的方向,包括區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道路設施及運行、停車設施與管理、交通管理、物流運輸、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統,涵蓋了472個指標,將結合五年規劃,分階段推進實施。2018年緩堵工作將繼續開展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本市全力做好 “突出交通承載力約束、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化靜態停車管理、完善綠色出行環境、落實精治共治法治、實施改革創新驅動、弘揚守法文明禮讓”等七方面工作,綜合運用科技、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一步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確保緩解交通擁堵工作不斷取得成效。

1將交通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性條件,推動建立人口規模、城市空間佈局、職住平衡、開發強度和時序與交通體系的良好互動關係,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2以更高目標追求謀劃交通治理和發展,全面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更好服務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3把握地鐵已經成網、共用經濟快速發展給交通系統運行和發展帶來的變化及影響,通過加快軌道交通建設,鼓勵共用自行車、分時租賃、網約車、自動駕駛等新業態規範發展,消化人口和車輛增長帶來的新增交通需求,優化交通出行結構。4

把治理交通擁堵擺在更突出的位置來抓,堅定不移地加大城市病治理力度,強化區級緩解交通擁堵主體責任,大力推進年度緩堵行動計畫,每年都有新目標、新舉措、新成效、新感受。

今年的主要目標是:

確保道路交通運行順暢。將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10萬輛以內、中心城區路網交通指數控制在5.7左右。繼續加快軌道交通建設,運營里程增加到632公里以上。持續優化地面公交線網,改善各種出行方式的接駁換乘條件。治理自行車道900公里,切實保障慢行系統通行路權,使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3%。切實強化路面交通秩序管理,全面規範二環內停車秩序,引導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出行守法意識、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和文明意識得到明顯增強,交通守法率明顯提高。

其中,東城區完成了故宮景山周邊、同仁醫院周邊區域綜合治理。西城區完成了什刹海、景山周邊區域綜合治理。朝陽區完成了奧運村域清街周邊、太陽宮夏家園周邊區域綜合治理。海澱區完成了上地軟體園、清華大學周邊區域綜合治理。豐台區完成了天壇醫院新址、西南郊冷庫綜合交通治理。石景山區完成了模式口、萬達商圈周邊區域綜合治理。

推進交通供給側改革,全力創建公交都市

北京市是交通運輸部確定的第一批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我市將公交都市建設作為治理“城市病”、緩解交通擁堵的根本途徑,不斷深化公共交通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公共交通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品質的出行需求。

地面公交線網進一步完善。

2017年,按照擴大覆蓋、減少重複、提高效率的原則,通過進一步打造骨幹線路,繼續推進中心城區公交線路優化整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1條,新開微循環公交16條,重點加密新建社區、新興產業園區及地鐵站周邊線網覆蓋;定制公交、高鐵快巴、旅遊專線等多樣化公交線路達到309條,其中快速直達專線增至140條,日均運力超2萬人次。根據市民各類多樣化出行需求,開行節假日專線31條次,運送乘客10萬余人次;公交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精准化效果初顯。軌道交通網絡效應激發城市新動能。隨著2017年12月30日軌道交通燕房線、磁浮S1線、西郊線的開通試運營,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達22條、總里程608公里、車站370座,其中換乘站56座。1、2號線加裝安全門並投入使用,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實現了互聯網購票、刷手機進出站等“互聯網+”軌道交通便捷出行服務。軌道交通的通達性和便利性不斷提升,工作日客運量超過千萬成為常態。

自行車步行系統不斷完善。

2017年,繼續加大慢行系統改善,升級綠色出行環境。共完成635公里自行車道治理工程,完成步道維修26萬平米,無障礙坡化121處,步道拓寬及打通步道中斷點59處,障礙物拆改63處,步道阻車樁設置5482根,非機動車道彩色鋪裝設置6.8萬平米等。研究提出了上地軟體園至回龍觀的自行車專用路設計方案。經過整治,城市道路的步行自行車系統出行的安全性、舒適性得到顯著改善。資料顯示,步行自行車系統吸引率提高,行人交通量提高了4.42%,非機動車交通量提高51.85%。

停車綜合治理全面深化

停車管理方面,2017年主要在夯實基礎上取得了四項成果:

1完成了停車資源普查和資料分析。

通過將全市16個區下轄的331個街、鄉、鎮劃分為2006個普查社區,細分為6.6萬個基本單元,逐一編號核查,最終核定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鎮地區的車位元總數為382萬個(其中居住類車位219萬個)。通過對普查資料的分析,將車位元供需情況劃分為充足區、基本平衡區、缺位區、嚴重缺位區和非居住區域等五類區域,為開展停車區域平衡治理提供依據。

2開展了路側停車電子收費改革試點。

開發建設了北京市路側停車動態監測和電子收費管理系統平臺,實現了動態監測、服務監督、資訊服務、統計分析、巡查稽查等功能,可同時滿足市區兩級路側停車監管需求。目前已經在城六區和通州區的37條路、4086個車位建設完成並上線運行,今年還將進一步加以推廣,力爭2019年底實現全市路側停車電子收費全覆蓋。

3大力推進停車立法。

在對《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實施三年的效果開展評估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需要和社會法治需求,推動將現行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社會、公民等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從“分類定位、增加供給、盤活存量、有償使用、差別收費、規範經營、嚴格執法、社會共治”等8個方面構建停車公共治理體系,形成合力,切實將停車治理納入法制軌道。目前,《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草案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三審。

4積極探索公共停車場投資、建設和管理新模式。

2017年7月31日,首次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原則,由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大型公共停車設施五棵松地下停車場開通試運營。 11月5日,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將通過構建投資運營平臺,整合北京市靜態交通行業資源,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的引領作用,與業內優質企業共同承接、履行北京市靜態交通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職能,以“資本+資訊+市場”融合解決靜態交通存在的問題。

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引領,

全面提高精細化管理水準

規範共用自行車有序發展,發揮其在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解決短距離出行和在換乘接駁、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方面的積極作用。2017年,制定出臺了《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共用自行車系統技術與服務規範》和《自行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等三個規範性檔,對共用自行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企業無序投放、承租人無序停放、押金缺少監管、集中停放區車位不足、承租人侵佔藏匿、破壞車輛等問題開出了針對性的藥方,為引導共用自行車健康發展提供了全面、細緻、立體的政策保障和規範引導。

網約車新政順利實施,建立了“線上一口受理,多部門聯合審核”工作機制,簡化辦理流程,方便平臺公司、駕駛員和車輛申請人辦理許可業務。我市已有“首汽約車”等網約車平臺公司8家。隨著網約車規模的逐步擴大,實現了與傳統巡遊車的差異化經營,為乘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個性化出行服務。

服務高精尖技術產業,積極規範推動自動駕駛實際道路測試,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引領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務取得新突破。2017年底出臺了首個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和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兩個指導性文件,明確上路測試的有關要求和管理流程,在保證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動自動駕駛車輛實際道路測試工作。

強化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治堵合力。通過“一會三函”、“交通十條”和“投資十條”等新的工作機制有效簡化了交通基礎設施前期審批流程,同時利用大資料加強道路流量監測和擁堵點段排查梳理,做好疏堵工程項目儲備,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交通工程的推進效率。制定並發佈了緩堵專項責任清單;市、區政府簽訂《緩解交通擁堵目標責任書》,切實落實緩堵工作區級主體責任;市政府成立緩堵工作專項督查組,搭建督查資訊系統,形成市區兩級督查聯動,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加強綜合政策研究,繪好交通發展藍圖。

1

開展了交通擁堵成因分析研究。

將北京擁堵成因分為四個等級,6個大類,201個成因。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北京交通緩堵對策庫,已從交通供給側源頭治理交通病、交通供給側提高交通供給能力、組織管理側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等三方面匯總了600多項措施。

2

正在開展《北京交通發展綜合方略白皮書》編制工作。

將按照“把問題全面系統分析透,把對策措施一攬子告知社會,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的原則,“提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綜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交通治理體系”。

3

進一步細化實現“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路線圖。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是未來北京交通發展的遠景目標,也是交通工作努力的方向,包括區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道路設施及運行、停車設施與管理、交通管理、物流運輸、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統,涵蓋了472個指標,將結合五年規劃,分階段推進實施。2018年緩堵工作將繼續開展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本市全力做好 “突出交通承載力約束、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化靜態停車管理、完善綠色出行環境、落實精治共治法治、實施改革創新驅動、弘揚守法文明禮讓”等七方面工作,綜合運用科技、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一步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確保緩解交通擁堵工作不斷取得成效。

1將交通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性條件,推動建立人口規模、城市空間佈局、職住平衡、開發強度和時序與交通體系的良好互動關係,促進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2以更高目標追求謀劃交通治理和發展,全面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更好服務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3把握地鐵已經成網、共用經濟快速發展給交通系統運行和發展帶來的變化及影響,通過加快軌道交通建設,鼓勵共用自行車、分時租賃、網約車、自動駕駛等新業態規範發展,消化人口和車輛增長帶來的新增交通需求,優化交通出行結構。4

把治理交通擁堵擺在更突出的位置來抓,堅定不移地加大城市病治理力度,強化區級緩解交通擁堵主體責任,大力推進年度緩堵行動計畫,每年都有新目標、新舉措、新成效、新感受。

今年的主要目標是:

確保道路交通運行順暢。將機動車保有量控制在610萬輛以內、中心城區路網交通指數控制在5.7左右。繼續加快軌道交通建設,運營里程增加到632公里以上。持續優化地面公交線網,改善各種出行方式的接駁換乘條件。治理自行車道900公里,切實保障慢行系統通行路權,使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3%。切實強化路面交通秩序管理,全面規範二環內停車秩序,引導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出行守法意識、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和文明意識得到明顯增強,交通守法率明顯提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