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龍海:為“生態+”建設注入“夕陽力量”

東南網漳州1月10日訊“這倆棵大榕樹底部本來是光禿禿的, 為了保護樹木生存的空間, 也給村民們提供一個避暑乘涼的位置, 我們幾個老人就自己動手在這裡建造了樹池坐凳。 ”68歲的龍海市紫泥鎮安山村老人協會會長康峰坐在安山綠江老年公園的樹池坐凳上, 一邊撫摸著樹池坐凳上嶄新的花瓷磚一邊說。

四年前, 這裡還是廢棄的采沙場, 上面長滿了雜草, 地表裸露,滿目荒蕪。 “當時我把我們村裡的老人協會的理事和老人都召集起來, 進行了一次集體商討, 大家一致同意要讓這塊地‘變廢為寶’,

把它變成屬於我們安山人的鄉村公園。 ”康峰說, 在取得政府和村委會的同意和支持後, 從2015年開始, 他帶領著村裡老人們一起踏上了這條漫長的“創園”之路。

經費成為最大的“攔路虎”。 挖土方、鋪地磚、建欄杆、買器材……公園建造的每個過程都需要資金投入, 雖然鎮村兩級財政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但建設經費還是捉襟見肘。 面對這樣的難題, 康峰和安山村老人協會沒有絲毫退縮。 老人協會的理事們“兵分六路”, 分組到村裡的六個“角落”走訪入戶, 呼籲村民們為公園的建設捐資出力, 一起為村裡的公益事業添磚加瓦。

康峰每天也奔走於上級部門和愛心企業之間, 希望向上級財政和社會公益力量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康峰的老伴康月影說:“記得去年3月份的一天, 外面下著瓢潑大雨, 他匆匆吃完早飯, 大清早就跑到人家企業門口‘傻等’, 就是為了和企業老闆見一面, 盡可能多地爭取建設資金。 ”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康峰和老人協會的努力, 共籌集到上級財政補助資金10萬元、企業善款9.3萬元、村民捐款16余萬元, 建造公園的資金“地基”總算打牢了。 “畢竟是要建一個公園, 單單靠老康一個人肯定是不夠的, 我們也要發揮餘熱。 ”老人協會的副會長康長華說, 為了建好這個公園, 協會發動村裡的老人“齊上陣”。

沒有專業的設計師, 老人們就自己摸索畫出建造草圖;沒有專業的養護, 老人們就每天自發到公園裡給花花草草澆水修剪;沒有專業的監理,

老人們就按照商量好的監工值班表自覺到現場監工, 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烈日酷暑, 這群“花甲監督員”都會堅守崗位, 人手不夠的時候還給工人們“搭把手”。

目前, 安山綠江公園已經成為非常受村民歡迎的鄉村休閒活動中心, 每天晨練的、散步的老人非常多, 一些年輕人也喜歡來呼吸新鮮空氣, 協會的老人們也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康峰自豪地說:“今年元旦我們的公園就正式竣工了, 當時我們還邀請全市的老年舞蹈隊到這裡舉辦了一場老年人廣場舞展演, 一方面當作公園的竣工典禮, 另一方面也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展現出老年人積極健康的風采。 ”

接下來, 康峰還將和老人協會的成員們一起在村裡開展移風易俗、衛生整治、花卉種植等活動,

繼續為“生態+”建設注入“夕陽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