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慣的秘密(一)

習慣及其伴隨而來的能量趨勢造就了我們的生活。 從早到晚, 每個人都養成了一套自己例行的習慣, 而其中大多數, 我們會毫不猶豫就去做了。

每逢新年我們總會決心改掉某些習慣, 然而每年也面臨許多挫敗。 人人都知道, 想增進身體健康就必須革新生活方式, 包括飲食、運動、睡眠、呼吸、情緒和思考方式。

但究竟什麼是習慣?習慣真的能改變嗎?其實改變習慣要比想像中要容易, 在談改變習慣之前我們先來理清一些觀念。

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是不好的。 每個人都有不只一兩個, 而是成千上萬個習慣。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某種習慣的呈現, 生活原本就是多種習慣的表像。

根據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定義:“習慣只是大腦釋放電波時建立的一條新路徑爾後發生的刺激很容易地迴圈此路徑。 ”《世紀大辭典》對習慣的定義則是:“一種自然、不隨意、本能而不自覺的行為模式。

習慣會將所有動作簡化至最簡單的狀態, 因此可以節省能量, 習慣能使動作正確且精准, 因此能幫助培養技能;習慣能説明建立所有動作的進行順序, 使動作簡單化, 避免疲勞。

簡而言之, 習慣就是一種我們一再重複的行動, 一種被常用的行為!

那什麼是壞習慣?壞習慣就是在當下對我們不利的習慣。 許多壞習慣是不知不覺中再三重複所養成的小動作, 從皮笑肉不笑、想吃垃圾食物, 乃至抖動、譏笑、不良的姿勢等肌肉神經上的習性, 都是從小不斷累積的舉動, 只是現在不再對我們有益, 所以必須去除罷了。 一旦瞭解了這些, 就可以立即消除我們心中因壞習慣而來的罪惡感。

所謂的壞習慣,

只是過去養成的無害習慣, 當時自有其存在理由, 但對現在已了無幫助。 因為如此, 我們根本不需要將壞習慣視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出去的污點, 也不應該讓自己與之奮戰不休, 到頭來還是除不掉。

事實上, 在數以百萬的習慣中, 絕大多數都是能幫助生存、良好且必要的習慣, 壞習慣是少之又少。 而且好習慣蘊藏的力量, 要比壞習慣的力量大上數百萬倍。 不妨運用建立好習慣的原理, 培養更多容易重複使用的好習慣來取代這些極少數惡習。 習慣本身是一種“常被使用的行為”, 所以想改變習慣, 光靠思想是做不到的, 還要從行為下手。 只有經由培養新的好習慣, 才能改變壞習慣。 但是, 習慣真的這麼容易改變嗎?

想改變習慣, 就必須對它有嶄新的認知和平衡的心態。 瞭解與面對習慣需要平衡的心態, 就這麼簡單。 這種嶄新而平衡的心態能用在所有習慣上。 以已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的科技產品為例, 從學習手寫、打字、用電腦、上網、玩手機等, 從來不需要痛下決心, 也不需要神力加持就簡單做到了, 我們甚至沒有絲毫停頓去思考要廢除舊習慣。 只是簡單地做著這些事, 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如此而已。

總結而言, 只要從事新行動, 停止思考舊習慣, 習慣很容易就改變了。 當焦點轉移到新的行動時, 不知不覺中, 我們就接受了新的改變, 也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的新的平衡心態介入。 我們不必以自責或以道德標準來批判這些壞習慣,

相反地, 把它們視為不再具有其它方便效益就可以了, 只要繼之以新的行為, 壞的習慣就會被改變了。

不過, 真實生活中, 我們似乎都在反其道而行, 為少數壞習慣困擾, 忽視了自己絕大多數的好習慣。 總是盯著少數的不完美, 而無法歡慶身為人本身就是完美的這個事實。 我們讓自己的生命沉浸在偏執和苦惱中, 卻忘了讚美整體完美的一面。 只擔心少數幾個壞習慣, 卻對我們眾多的美德、成長和改變的潛力沒有信心。 總是被自己的不安全感壓得喘不過氣來, 導致生活失衡, 而不去瞭解與生俱來的成長和學習的真實力量。

說得明白些, 要改變習慣時, 需要瞭解習慣本身就是一種常被使用的行為, 不再去想我們要革除的習慣, 而是以行動建立新習慣。

人人都有改變習慣的力量,這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事實上,它正是我們進化的最大動力,讓我們能不斷適應環境變遷。我們天生就具有改變習慣的能力,不只是與生俱來,這還是億萬年來有人類就有的能力。這種固有能力讓我們和百萬年前的祖先一樣,一直都能改變。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清楚指出,大多數時間人類只有使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同時,即使是成年動物或者人類,還是會發展出各式各樣新的神經傳導路徑,證明了這方面的潛力是無限的。無論年齡多大都不需要任何修補。神經科學家已經把這種腦細胞具有進行改變而形成新路徑的能力稱為“神經系統可塑性”。

通常,無法戒掉壞習慣只是因為我們無法意識到與生俱來的改變力量,也沒有認識到好習慣的力量足以勝過少數壞習慣。要理解我們會不斷成長、擁有無限潛能,必須具備相當的心理成熟度,對生命抱持平衡的態度。當我們內在成長潛能的信念與希望夠堅定,我們就自然有信心,能通過新行動來改變習慣。一旦有了這層新認知,生命就會開始多姿多彩,所有可能性也將展開。我們將不再受層層限制和偏見束縛,明確瞭解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

改變習慣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誤以為習慣來自思想,以為改變習慣必須先改變導致習慣的思考方式。讓我們先停下來,觀察自己再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所有習慣。習慣只是經常被使用的行為,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得到。習慣甚至不是經由思想而產生的,許多習慣只是不斷重複的動作,前後不必然需要經過思考過程。它可能只是在某些外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被觸發而已。

舉例來說,一位患者總是在聞到某種味道是搔搔頭,幾秒後把腳抖兩下,但他並沒有想做這些動作,啟動這些行為的並不是他的心智。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無論思想或者決心的力量有多強,習慣不能單靠意志力來改變。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卻和今日多數心理學家對改變的認知相左。許多專家建議,運用強大的意志力來改變習慣,強大的改變決心加上恒心、毅力,不斷練習,直至新習慣落實為止。很明顯,如果這種建議可行,那麼我們應該可以不用借外力就免於一切惡習。可惜,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單只是“心想”,未必足以改變習慣。

雖然心理力量不足以改變習慣,但能起輔助作用。前面介紹過要達到情緒和精神的平衡,必須認識到自身的改變力量,而此力量來自于著眼新行為,而非思考舊習慣。同樣的,新習慣也可以通過心理程式的輔助來形成。心理程式包括三項原則:

1、只思考相異之處,而非其相同之處。

2、多想想眾多好習慣,而非掛念少數的幾個壞習慣。

3、多想想我們想做的,而不是不想要做的。

為何第一項原則是“只思考相異之處,而非相同之處”呢?

如果我們只想到雷同處,很容易裹足不前。每個人都有參加聚會或開會的經驗,如果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唉,這些真老套,我實在很討厭這樣,簡直是浪費時間。”這麼一來,我們往往就會退縮,也許就錯過一個認識新朋友或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假設我們是農場主或者是機械設計師,若只思考最終產品貨生產過程中的相似之處,我們就會對改善未來裹足不前了。因此,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唯有思考差異才能進步。可以說,思考相似處讓我們停留在過去,而思考相異處則令我們走進未來。

那如何把這道理運用在習慣上呢?(未完待續)

我的主業是讀道德經,如果有想加入一起學習成長的,歡迎留言留下聯繫方式,我等你好久了!

而是以行動建立新習慣。

人人都有改變習慣的力量,這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事實上,它正是我們進化的最大動力,讓我們能不斷適應環境變遷。我們天生就具有改變習慣的能力,不只是與生俱來,這還是億萬年來有人類就有的能力。這種固有能力讓我們和百萬年前的祖先一樣,一直都能改變。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清楚指出,大多數時間人類只有使用了大腦的一小部分,同時,即使是成年動物或者人類,還是會發展出各式各樣新的神經傳導路徑,證明了這方面的潛力是無限的。無論年齡多大都不需要任何修補。神經科學家已經把這種腦細胞具有進行改變而形成新路徑的能力稱為“神經系統可塑性”。

通常,無法戒掉壞習慣只是因為我們無法意識到與生俱來的改變力量,也沒有認識到好習慣的力量足以勝過少數壞習慣。要理解我們會不斷成長、擁有無限潛能,必須具備相當的心理成熟度,對生命抱持平衡的態度。當我們內在成長潛能的信念與希望夠堅定,我們就自然有信心,能通過新行動來改變習慣。一旦有了這層新認知,生命就會開始多姿多彩,所有可能性也將展開。我們將不再受層層限制和偏見束縛,明確瞭解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

改變習慣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誤以為習慣來自思想,以為改變習慣必須先改變導致習慣的思考方式。讓我們先停下來,觀察自己再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所有習慣。習慣只是經常被使用的行為,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得到。習慣甚至不是經由思想而產生的,許多習慣只是不斷重複的動作,前後不必然需要經過思考過程。它可能只是在某些外在環境發生變化時被觸發而已。

舉例來說,一位患者總是在聞到某種味道是搔搔頭,幾秒後把腳抖兩下,但他並沒有想做這些動作,啟動這些行為的並不是他的心智。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無論思想或者決心的力量有多強,習慣不能單靠意志力來改變。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卻和今日多數心理學家對改變的認知相左。許多專家建議,運用強大的意志力來改變習慣,強大的改變決心加上恒心、毅力,不斷練習,直至新習慣落實為止。很明顯,如果這種建議可行,那麼我們應該可以不用借外力就免於一切惡習。可惜,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單只是“心想”,未必足以改變習慣。

雖然心理力量不足以改變習慣,但能起輔助作用。前面介紹過要達到情緒和精神的平衡,必須認識到自身的改變力量,而此力量來自于著眼新行為,而非思考舊習慣。同樣的,新習慣也可以通過心理程式的輔助來形成。心理程式包括三項原則:

1、只思考相異之處,而非其相同之處。

2、多想想眾多好習慣,而非掛念少數的幾個壞習慣。

3、多想想我們想做的,而不是不想要做的。

為何第一項原則是“只思考相異之處,而非相同之處”呢?

如果我們只想到雷同處,很容易裹足不前。每個人都有參加聚會或開會的經驗,如果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唉,這些真老套,我實在很討厭這樣,簡直是浪費時間。”這麼一來,我們往往就會退縮,也許就錯過一個認識新朋友或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假設我們是農場主或者是機械設計師,若只思考最終產品貨生產過程中的相似之處,我們就會對改善未來裹足不前了。因此,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唯有思考差異才能進步。可以說,思考相似處讓我們停留在過去,而思考相異處則令我們走進未來。

那如何把這道理運用在習慣上呢?(未完待續)

我的主業是讀道德經,如果有想加入一起學習成長的,歡迎留言留下聯繫方式,我等你好久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