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左宗棠興修天水城垣

清·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次年,加授欽差大臣銜,督辦西北邊陲軍務。 由於陝甘地域民族問題複雜,動亂紛起,形勢嚴竣,所以,左宗棠採用“緩進速戰”的方略,他曾曰:“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客軍無後顧之憂,餉道免中梗之患。 ”“千鈞之弩,必中其機會而後發,否則失之疾,與失之徐,亦無異也。 ”(《左文襄公奏稿》卷43)。 基於此,左公首先著力綏靖陝甘,穩定後方,繼而再謀西進。

左公入陝後,穩紮穩打,逐步推進,方于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率部入甘。 其時,關陝惟余經秦州而通蘭州之道,相對安全通暢,故此對左公入甘之舉,秦州之地尤為重要。

左公兵分三路入隴:北路從陝西西北進軍,指向定邊、花馬池;中路從涇州進軍,指向平涼、固原;南路從寶雞、清水進軍,直指秦州。

完成既定軍事推進後,北、中兩路繼續採取向前攻勢,惟南路暫取守勢,目的是在鞏固秦州地位。 “因為秦州西通河、狄,東連鳳、寶,北倚平、涇,南枕階(今武都)、文,地位格外重要。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 足見當時秦州在左公運籌帷幄之謀劃時的突顯地位!

緣此之故,左公在署理陝甘總督〔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至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期間,始終對秦州側目關注。 此前,秦州地方自順治年間震災之後,又曆遭多次地震之災,城垣多有災毀。 後又遭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五月之地震,城毀更重。

左宗棠有奏摺曰:“此次關隴同時告災,隴右尤劇。 ……所有城堡、廟宇、官署、民房,率多傾壞,迥非尋常災異可比。 ”清·史念祖《隨錄》記曰:秦州“十二日寅時地大震,至十三日乃止。 山隤川移,城堞屋廬傾倒無數。 ”

皆如上述,一則秦州為左公籌邊西陲的後方重鎮,二則秦州城垣震毀嚴重,故此,左公撥資督令秦州守官興修秦州城垣。 興修情況是:“先後加築中城、小西關城、西關城炮臺和東關城。 又在南門外修築新堤,長三百五十丈,高八尺,厚二丈;呂二溝新堤,長三百零四丈。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

在左公的督理下,秦州城垣得以恢復,且環境面貌大有改觀。 修堤與河爭地,於是,在天水大南門城垣以南與耤河河堤之間平添了一處修閑之地,“夏之日,紅的是堤內的荷花,綠的是堤畔的柳樹,襯著堤上的白沙,何等風光旖旎!”(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

此景就是天水歷史記憶中的“柳蔭村”!

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天水的“柳蔭村”,依然是一處避暑遊覽之地。 夏日,該處柳樹蔭濃,綠草如茵,野花爛漫,渠水潺湲,鴿翔鳥鳴;此處常設白土布作遮棚的茶攤,間或也有各種江湖雜耍在賣藝……;酷暑之季,市民扶老攜幼,迤邐而出大南門,光臨此處。 大人或憩坐躺椅飲茶,或漫步悠遊,小孩則或戲水嘻鬧,或捉蟲拈草取樂……實是市民最佳的度暑休閒場所;若到每年端午節,是日微明,人們早起來此地踏青,謂之“擺露水”,並折柳購艾,帶回插於門戶,祈祥祛疫;及日白,市民更是配帶“荷包”(香包)、“手綰”(以五色絲線系於手、腳之腕,“綰”天水方音讀作kuan近似“款”音)等飾物,或塗抹“雄黃”於面額,舉家而出,麕集於此,前擠後擁,人頭攢動,歡聲笑語,熱鬧慶節。

此也是天水當年的一種民俗!但時而有無端結群而起哄,選擇他人(尤以女性個體為多)著裝豔麗裸露、或行止不端、或從業青樓者,遂其圍而休辱以滋樂,謂之“恍(huang)人”,是為陋習,當可不足為憶!

現在的人民公園就是大體留存原“柳蔭村”的主體,歷經修建而成,而其地域卻縮減了許多,不過亦然為人們提供著休閒娛樂之地。 追溯其源,當有左公當年興修秦州城垣與河堤的初創之力功不可沒,足可銘記。 (作者張廣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