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伏羌名門 中洲李氏

甘穀縣東川中洲李氏原籍古天水席陽川。 始祖在元末因吐蕃侵擾,遂遷徙於伏羌(今甘穀)東七裡之中洲。 繁衍生息,以至於今。 衣冠相續,代有聞人。 現試舉數端,以窺斑見豹焉。

一世祖為誥封中憲大夫李大林,生子三:伯李棋、仲李桂、叔李樹。 (伏羌縣誌作李祺、李恕)李祺為明歲貢,山東萊州府通判;李恕為明選貢,河南道監察禦史。 自一世祖而下,歷代共出秀才19人,選貢1人,恩貢1人,歲貢2人,太學生2人,舉人1人,鄉飲介賓4人,見之於家乘、縣誌。 人文蔚起,堪稱文化名門。

七世祖李登雲,庠生,為鄉飲介賓。 八世祖李科,庠生,鄉飲介賓。

九世祖李朝光,號南渠,壽七十八,為順治年間伏羌鄉飲介賓。 伏羌縣令崔沖霄贈詩曰:

蔔築近得天之奧,萬壑千山齊爭到。 白雲深處一茅廬,中有髯翁名聲噪。 不羨高堂不治田,蕭然一室從吾好。 自言買山先買泉,繞榻溪流水浩浩。 矮矮一幾盤若龍,架上經騒堪寄傲。 有時松間掛一壺,山色溪光來相炤。 有時邀月共徘徊,紅葉黃花自舞蹈。 客來把酒聽泉聲,客去翻書自讎校。 (見《伏羌縣誌》鞏志)

十一世祖李彤管,庠生。 八十五歲壽誕時,鞏介亭學士曾撰序文祝壽,贊其“立心磊落,舉動光明”。

十二世祖李丕顯,字文哉,歲貢生。 有“行醇學優、毫無俗韻”(見《伏羌縣誌》周志)的褒揚讚譽。

十三世祖李灝,字靜庵,增廣生員。 卒後,雍正壬子科舉人劉體智撰懿行序讚譽不已。

其族乾隆貢士李鹹以詩挽之:

挽靜菴丁艱哀思十章

(十首選二)

秋風零落巨橋枝,地下人間遙共思。 一日腸回知幾度,空和血淚寫愁詩。

樹蕙園中百草芳,痛思手澤悲風涼。 春來花柳仍依舊,惟恨靈椿萎暮霜。

十四世祖李用中,字步虞,號對柏。 乾隆辛酉科舉人張方載撰有《懿行序》贊而歎之。

十五世祖李毓華,字秀春,清增廣生員,有《稻畦詩鈔》未刊。 存世有詩一首:

季冬同族兄游南山文昌閣

山意沖寒雪尚蒙,登臨無路問樵童。 雲梯側足兄和弟,岩石點頭啞與聾。 獻曝胥憐南至日,憑欄共苦北來風。 忽然雁字高吟過,羨爾歸飛陣自雄。

十六世祖李瑞櫺,字愧嶺,廩生。 善誘後學,德行見於縣乘。

十七世祖李自慎,庠生,鄉飲介賓,性敏仁孝,尤喜恤親友寒士,閭裡親友公贈“孝慈友恭”匾額。

十八世祖李步青,字子雲,太學生,誥封修職佐郎,孝慈謙謹,施貧恤困。 裡人贈以匾額“教踰燕山”,並有對聯稱頌。

十九世祖李濤,字海峰,號渭竹。 光緒甲午乙亥科第十五名舉人。 曾任兩當縣儒學訓導。

二十世祖李騰光,字子文,為人剛正清廉。 曾任蘭州市第一實驗小學校長,酒泉新運招待所所長。 詩詞書法俱佳。

文以載道,人以文傳。 甘谷中洲李氏從始祖李大林至今已薪火相傳至二十四代,四百餘人,回首滄桑事,風采依然留。 甘谷,正是有了諸多文化名門的支撐,才積澱深厚。 文化名門,正是因為諸多先賢的自強不息,才綿延不絕。 (作者 張梓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