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水精准扶貧力推“九大工程”

■記者 張彬霞

1月6日, 記者從市扶貧辦瞭解到, 在推進精准脫貧攻堅過程中, 我市圍繞破解脫貧攻堅的突出難題, 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舉措, 創出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做法,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效載體和平臺, 具體可歸結為“九大工程”:

貧困戶“雙線排序比對”篩選工程

“雙線排序比對法”是以行政村為單位, 由鄉村兩級幹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召集村民代表, 通過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兩條線)排序比對, 來確定預脫貧戶、返貧戶、特殊困難戶和新識別戶。 把2016年底剩餘貧困戶按“好、中、差”三類進行定性分析,

民主評議排序, 把貧困戶中“好”和“中”的戶作為當年預脫貧戶, 把“差”的貧困戶列為重點扶持對象, 同時將2014-2016年脫貧戶中比當前剩餘貧困戶中更困難的戶列為“返貧戶”。 對非貧困戶(含一、兩類低保戶)進行民主評議, 把比剩餘貧困戶更困難的戶列為“新識別”戶。 通過實施“雙線排序比對法”, 有效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問題。

整片帶整流域綜合開發扶貧工程

按照“基礎設施到片帶、公共服務到村組、幫扶責任和脫貧時限到戶、技能培訓到人”的原則, 以全市26個特困片帶為重點, 統籌整合專案資金, 建成了秦州區古集梁、西坡梁、秦牡楊流域, 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翠山、中山流域,

武山縣西梁、牟坪流域, 清水縣西靈山流域等30多個綜合扶貧開發工程。 甘穀縣近三年共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1.32億元, 先後建成陽屲梁等11個整流域扶貧開發示範基地, 培育了穩定增收脫貧的主導產業。

扶貧互助資金“雙助貸”工程

堅持把扶貧互助資金及“雙助貸”工程安全高效運行作為破解群眾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的重要抓手, 創新融資方式, 以村級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為平臺, 撬動金融機構貸款, 擴大資金總量, 發展富民產業。 目前, 全市扶貧互助資金總量達200423.77萬元, 其中, 財政專項資金46880萬元, 市級財政配套8640萬元, 縣區財政配套21065萬元, 國開行貸款121378萬元(含10%風險補償金12137.8萬元), 農戶繳納會費1395.64萬元, 占用費擴充金749.81萬元, 社會及雙聯單位捐贈233.84萬元,

其他資金81.47萬元。 發展會員181246戶(其中貧困戶107400戶), 累計發放借款133738.43萬元。

“三戶一孤”人員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工程

著眼于破解因病致貧返貧的難題, 針對全市貧困戶中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占比高達40%的實際, 在總結推廣秦安縣“兩保一孤”扶貧保險試點經驗的基礎上, 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了精准扶貧“三戶一孤”人員(即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和城鄉孤兒共計78.51萬人)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工程, 為這些人員辦理了重大疾病提前給付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殘疾保險等四類大病救助保險, 實現了與新農合、城鎮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策的有效對接, 進一步充實完善了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三社合一”綜合改革試點工程

著眼于破解為農服務滯後的難題, 甘穀縣針對貧困群眾脫貧缺資金、缺勞力、缺市場、缺技術、缺資源等瓶頸問題, 結合開展全國農村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 整合供銷合作社、扶貧互助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職能, 推行“村黨支部+供銷互助合作社+農戶”引領帶動模式, 打造“兩點三隊一園一院”服務格局(“兩點”即金融便民服務點、電子商務服務點, “三隊”即農機服務隊、文藝宣傳隊、環境保潔隊, “一園”即幼稚園, “一院”即互助老人幸福院), 全縣195個貧困村“三社合一”村級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實現了全覆蓋。

“五位元一體”勞務培訓輸轉工程

按照“訂單式招生、學徒制培訓、組織化輸轉、一條龍服務”的思路,

甘穀縣依託騰達職業技術學校, 探索出了集招工、培訓、輸轉、維權、引資“五位一體”的勞務培訓輸轉模式。 並與中國移動、平安保險和甘肅銀行聯合打造了全省首個“勞務400雲平臺”, 實現了用工企業與勞工者的精准對接、精准就業。

易地集中安置與分散插花安置相結合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

著眼于破解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難題, 按照“資源分享、聯合互動、集中住宿、巡迴走教”的思路, 在秦安縣隴城鎮建成集食宿、辦公、管理於一體的教育園區, 將8所小學12個教學點的142名教師集中在教育園區, 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學生不動教師動”, 有效解決了農村小學布點多、班級規模小、山川辦學條件差距大、教師隊伍不穩定、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品質偏低等難題, 被中央和省上有關媒體譽為教育改革的“秦安樣本”。

扶貧勵志教育提振脫貧致富信心工程

張家川縣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致富信心不強、闖進幹勁不足的問題,以年過七旬靠養牛供孫子上高職的老人黎文學、致富不忘鄉親並引領群眾發展規模養殖致富的馬健康、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莊河村“兩委”班子等典型事蹟為示範,建成了閆家鄉車古村、木河鄉莊河村等一批“扶貧勵志教育示範基地”,大力進行宣傳推廣,極大激發了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創業激情。

被中央和省上有關媒體譽為教育改革的“秦安樣本”。

扶貧勵志教育提振脫貧致富信心工程

張家川縣針對部分貧困群眾致富信心不強、闖進幹勁不足的問題,以年過七旬靠養牛供孫子上高職的老人黎文學、致富不忘鄉親並引領群眾發展規模養殖致富的馬健康、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莊河村“兩委”班子等典型事蹟為示範,建成了閆家鄉車古村、木河鄉莊河村等一批“扶貧勵志教育示範基地”,大力進行宣傳推廣,極大激發了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創業激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