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她讓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如今她的紀念館開館了!

1995年夏, 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 (資料圖)

她是一位優秀的華裔女作家,

因一本《南京大屠殺》著作

被稱為

改變世界二戰史撰述格局的偉大書寫者,

因為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無畏追尋而蜚聲海內外,

但卻英年早逝。

作為第一位向西方披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人,

她投入幾乎所有精力用來調查、考據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只為讓這一驚世慘案得以展現于世人面前。

她就是江蘇淮陰籍、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

7日, 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古淮河北岸, 占地面積3.6萬平方米, 布展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張純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這位應該被當代中國人銘記的可敬女人, 終於有了紀念之地。

不該被忘記的人

張純如紀念館上的“如”字的“女”偏旁, 書法家寫得格外用心, 猶如一個女子。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張建軍館長說, 張純如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她通過英文方式讓世界瞭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坐落在淮安市淮陰區的張純如紀念館。 (朱鼎兆 攝)

本來, 在美國長大的張純如是一位學霸, 書香門第, 明眸皓齒, 可謂人生贏家。 但當她發現西方世界的二戰記憶中幾乎無人知曉日本人在中國的大屠殺時, 她毅然決定:我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瞭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

在她的那本書出版之前, 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這一浩劫知之甚少。 他們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 知道被納粹屠殺的百萬猶太人、波蘭人、蘇聯人、吉普賽人, 可如果不是她選擇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話, 他們並不知道, 二戰期間, 日軍在金陵古都, 犯下怎樣的暴行。

1997年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60周年的紀念日。

在這一年, 她出版了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語出威廉·柯比, 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 書的序言也是他撰寫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轟動, 第一次讓全世界直面了遙遠東方那塊名叫“南京”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人間慘劇。

然而, 反復剖開那段血腥歷史所帶來的震撼和痛苦, 卻讓她的靈魂不堪重負。 她承受著精神折磨與來自日本右翼的壓力, 不幸換上憂鬱症, 最終在僅36歲時自殺身亡。

如回淮安 純為紀念

隨著張純如紀念館在淮陰區正式開館、對外開放, 一直以來, 對於張純如的籍貫之爭也塵埃落定。

淮陰區、漣水縣、南京、甚至有人說是宿遷, 參與張純如紀念館建設、淮安市淮陰區文化局原局長朱愛民說, 在此之前, 對於張純如的籍貫之爭從沒有斷過。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女士與父親張紹進先生在講述女兒寫《南京大屠殺》一書經過。(朱鼎兆 攝)

“如回淮安 純為紀念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說,張純如雖然出生在美國,但她關心祖國的歷史文化,常常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淮安是張純如祖父、曾祖父的生長地,張純如紀念館建立在淮安有如落葉歸根。

在張純如紀念館內,她的父母接受媒體採訪。(譚鑫 攝)

故鄉赤子 魂歸桑梓

純如雖然出生在美國,但是在她短暫的一生寫的三本書都和中國有關,《蠶絲:錢學森傳》、《美國華人》、《南京大屠殺》,朱愛民說,張純如不僅是一個作家,還是個歷史學家,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權鬥士。

從2015年底開始準備籌建張純如紀念館到現進開館,朱愛民說,所有的參與人員都完成了當初的心願:“故鄉迎赤子 芳魂歸桑梓”。

為了做張純如蠟像,先後四易其稿,最後一次將蠟像照片像發給張盈盈女士時,她回了三句話:“很像、非常像、簡直太像了”。

為了做展板上的文字,他看了張盈盈寫女兒的一本書《一個不能忘記歷史的女子》,從中摘抄了4萬多字,再從中挑選。

因為張純如的許多東西都被美國胡佛研究所收藏,為了能讓紀念館內實物更多,他托美國朋友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台張純如生前用過的同型號的鋼琴。

張純如曾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相殘的歷史漫長而淒慘,而沒有哪幾次劫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比。

她幫助世界銘記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銘記她的正義和勇氣。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女士與父親張紹進先生在講述女兒寫《南京大屠殺》一書經過。(朱鼎兆 攝)

“如回淮安 純為紀念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說,張純如雖然出生在美國,但她關心祖國的歷史文化,常常以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淮安是張純如祖父、曾祖父的生長地,張純如紀念館建立在淮安有如落葉歸根。

在張純如紀念館內,她的父母接受媒體採訪。(譚鑫 攝)

故鄉赤子 魂歸桑梓

純如雖然出生在美國,但是在她短暫的一生寫的三本書都和中國有關,《蠶絲:錢學森傳》、《美國華人》、《南京大屠殺》,朱愛民說,張純如不僅是一個作家,還是個歷史學家,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權鬥士。

從2015年底開始準備籌建張純如紀念館到現進開館,朱愛民說,所有的參與人員都完成了當初的心願:“故鄉迎赤子 芳魂歸桑梓”。

為了做張純如蠟像,先後四易其稿,最後一次將蠟像照片像發給張盈盈女士時,她回了三句話:“很像、非常像、簡直太像了”。

為了做展板上的文字,他看了張盈盈寫女兒的一本書《一個不能忘記歷史的女子》,從中摘抄了4萬多字,再從中挑選。

因為張純如的許多東西都被美國胡佛研究所收藏,為了能讓紀念館內實物更多,他托美國朋友在舊貨市場淘了一台張純如生前用過的同型號的鋼琴。

張純如曾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相殘的歷史漫長而淒慘,而沒有哪幾次劫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比。

她幫助世界銘記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銘記她的正義和勇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