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醫院搭建的這個創新平臺 讓醫生秒變“發明達人”

2018-01-10 17:55 | 浙江新聞用戶端 |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曾負責重症監護室設備管理工作多年的張華青有個困惑:臨床使用的呼吸機參數無法長期存儲, 既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評估、又增添醫護人員勞動。 於是, 他牽頭開發了一套智慧呼吸機監測系統, 通過無線連接所有呼吸機, 採集患者呼吸波形和參數, 實現了呼吸機患者資訊的智慧化分析。

臨床中發現“痛點”, 而後創新攻關解決難題, 最終將創新成果運用於臨床。 這樣的創新現象,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正在從個體走向群體。 黨的十九大報導提出,

宣導創新文化, 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浙醫二院通過建立創新俱樂部, 定期分享創新資訊、提供交流平臺、搭建創新平臺、提供創新服務, 為醫護人員科研創新提供“陽光雨露”。

近日, 在浙醫二院創新俱樂部舉辦的第二屆廣濟創新項目大賽上, 張華青領銜的“呼吸機中央監護系統的研發”專案獲得一等獎, 該項目已在浙二臨床使用, 大幅提高了呼吸機使用的科學性, 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 降低患者費用。 國家傑青、該院副院長吳志英說, 這次參賽專案貼近臨床需求, 產品研發前景廣闊, 技術和產品一旦成熟, 能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服務和就醫體驗。

浙二呼吸內科博士夏暘, 他遇到過大量備受肺癌、慢阻肺折磨的病人。

兩類疾病在發病過程中, 都會導致同樣的結果:瘺, 即“破口”。 肺癌患者多發氣管食管瘺, 食物會順著破口掉入氣管, 導致反復感染;慢阻肺病人則表現為肺“漏氣”, 肺部氣體漏到密封的胸腔內造成“氣胸”。

“在臨床中, 發現“破口”是治療的關鍵。 ”夏暘說, 目前臨床應用的Chartis系統是發現瘺口的方法, 由外國人設計, 但價格昂貴, 且治療過程中氣管產生的分泌物會造成設備堵塞。 於是, 他構建了通過呼吸內鏡測量肺內各部位呼氣末CO2的全新裝置, 以探測肺內CO2的變化來定位瘺口的位置。 該裝置操作性強, 且診斷花費降低80%, 目前正在進行臨床驗證。

在浙醫二院的創新舞臺上, 年輕的醫生們正競相追逐著自己的科研理想。

夏暘醫生牽頭的“肺內CO2檢測體系的建立及其臨床應用”專案, 榮獲第二屆廣濟創新項目大賽二等獎。 在這場大賽中, 有多個項目脫穎而出, 如3D列印生物活性人工骨, 每個專案都源于醫生的臨床實踐。 獲得一、二、三等獎的6個專案當中, 科研主力的平均年輕在30歲左右, 有些是剛畢業的浙江大學博士生。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浙醫二院科教部主任胡新央告訴記者, 為了進一步促進醫生科研創新, 醫院不僅整合了浙江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學、機械工程、高分子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源, 集中了浙江省三維列印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優勢, 還邀請風投公司負責人、企業家們為年輕醫生們的項目市場化進行點撥, 全方位、全流程呵護醫生的“奇思妙想”,

推動醫生的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

記者瞭解到, 在首屆創新大賽獲獎項目中脫穎而出的、由韓樹高主治醫師牽頭的“即時導航適形消融系統”, 針對射頻消融操作難度大及不能精准消融的難點正在繼續進行攻關, 目前該項目正在和某國際知名射頻消融廠商共同研發當中。 “雖然這項設備離臨床廣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但我相信在醫院及創新俱樂部平臺支援下, 我們的成果一定會轉化為產品, 早日服務患者。 ”韓樹高說。

一直以來, 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較底, 阻礙了中國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 為促進全省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 去年年底, 浙江省成立首批3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其中, 由浙醫二院牽頭成立浙江省心腦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通過集聚優勢資源, 促進臨床成果轉化, 帶動心腦血管重大疾病領域診治水準的提升。

全國著名心血管專家、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說, 科研創新才是醫院發展的根本生產力。 只有堅持創新, 醫院才能可持續發展, 拼規模、拼擴張都只能是曇花一現。 醫院通過建立創新中心、創新俱樂部, 搭建創新鏈條上各個基礎, 目前已形成以重大疾病領域科研為根基, 多個臨床學科科研齊發展的濃厚創新氛圍。 “真正實現醫學技術從臨床中來, 到臨床中去。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