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永好的大資本農業

“只要站在風口, 豬也能飛起來。 ”小米創始人雷軍的這句互聯網名言用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身上具有一種莫名的契合感。 巧的是, 去年6月, 劉永好與雷軍共同發起設立新網銀行的消息傳出。 這一次, 兩人共同站上了民營銀行的風口。

3個月之後, 新希望集團旗下化工企業寶碩股份(600155,股吧)的營收規模雖然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淨利潤增速卻逐漸提高, 這正是公司提前佈局謀變的成效。

從“一袋飼料”到“一塊豬肉”, 由規模增長到效益增長, 在傳統農業板塊迎來消費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

新希望六和也激發出新的增長動能。

●●●

產業鏈短板補齊

今年“兩會”期間, 除了6個建議, 劉永好還帶來了新希望出品的各類優酪乳、香腸以及其它肉製品, 配以各種俏皮有趣的名字, 讓人很難與主營飼料、屠宰的新希望聯繫到一起。 今年以來, 新希望將產品逐漸逼近消費者的態勢愈發明顯。

實際上, 新希望農業板塊一直具備“飼料生產—畜禽養殖—屠宰及肉製品加工”全產業鏈佈局, 但是產業鏈各環節還未實現完全配套, 在生豬養殖與肉製品加工環節仍然需要補齊“短板”。

過去的2016年, 農牧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都度過了一個相當不錯的財年。 尤其是生豬養殖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大爆發, 成為A股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據Wind統計, 已有38家農業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報預告, 其中34家公司預計全年業績將實現正增長, 業績預增幅度在100%以上的公司有19家, 預增增幅在200%以上的公司達到12家;年度業績預告下滑的公司僅有4家。

“去年是一個特殊的行情, 前幾年豬價都在低位運行, 整個行業養豬的規模縮小了,

農民原有的傳統養殖模式也在向規模化養殖轉變。 ”劉永好向《英才》記者解釋, “但整個市場需求仍在, 所以說供求關係導致了2016年生豬養殖企業利潤都很好。 ”

隨著資本的湧入, 業內普遍預測, 豬週期紅利正逐漸遠去, 2016年瘋狂的豬價, 2017年或將無法複製, 且2016年養殖企業積極擴張的產能, 有可能在2018年得到釋放, 豬肉價格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處於虧損狀態。

處於養殖行業上游的飼料行業, 同樣無法擺脫週期性帶來的陰影。

在過去, 飼料股往往被機構投資者詬病為“缺乏壁壘和彈性的週期性品種”, 如何去減少週期性帶來的業績波動, 對於正在加快養殖業務佈局的新希望來說, 是一道必答題。

劉永好給出的答案是——農業板塊向價值鏈高端挺進。

5年之前, 新希望還是以飼料業務為主的傳統農牧企業。 2011年, 國內飼料產量增長同比達到11%, 整個行業還處於高增長的氛圍之中。 在這一年, 新希望集團飼料銷量達到1540萬噸, 同比增長16.9%;集團合併銷售收入760億元、匯總銷售收入突破830億元, 達到了歷史新高。 同年, 新希望也提出了“千億營收”的目標。

但行業產能過剩、豬肉價格走低等因素開始迅速拉低飼料行情, 新希望六和的營收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 死磕飼料業務顯然並不現實, 更需要找到新的路徑。

2013年, 劉永好邀請原六和集團CEO、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春花“出山”, 擔任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也是在2013年, 新希望變革的步伐逐漸加快,

業務板塊從飼料銷售向養殖、消費端傾斜。 彼時, 陳春花曾描述新希望的改變“事情變得簡單, 就是一句話:怎麼做好一塊肉”。

今後養殖和肉食品的權重會增加, 這也是轉型的重頭。 ”劉永好說。 按照規劃, 未來新希望不僅是一家飼料生產與供應商, 而是要做覆蓋養殖與肉食品的全產業鏈打造者。

參考國際經驗, 在下游養殖業高度集中化的市場中, 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較高的飼料企業更容易出現成長股, 而專業化以及產業鏈一體化程度較低的商業飼料企業更容易成為週期股。 這也詮釋了為什麼這幾年, 不管傳統飼料大亨, 還是養豬企業紛紛走向產業鏈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從股市的角度, 這種模式更具有成長性。

2016年,新希望頻頻祭出大手筆:6億元收購生豬產銷企業本香農業;1.7億元入主久久丫;近3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資產;高調宣佈88億元養豬……一系列動作甚至讓印證著新希望六和的轉型步伐。

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去年2月,新希望六和發佈公告,規劃通過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通過“技術託管和技術服務”形式覆蓋2000萬頭生豬,預計投資為88億元。同時也通過“禽旺模式”,在全國養20億隻雞。這其中所蘊含的商業邏輯,絕不是賺取一波週期紅利那麼簡單。對於飼料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次行業升級,投身高效、專業的養殖是產業鏈整合與重塑管道的最優解。

而更大的市場與更高的利潤還在於產業鏈的終端。在肉製品端,美國的豬肉規模大概是 500 億美元,其中 370 億美元是肉製品,130億美元是生豬。在中國則相反,1.4萬億市場規模中1.2 萬億是生豬,2000億是肉製品。

“將肉類產品做成美食。”劉永好也向《英才》記者特別強調。2014年底,新希望六和業務板塊梳理成形,“肉食品”取代了“肉製品”,一個字的差距背後是新希望立志食品端的意圖。

不同于由效率和成本來決定的養豬端,肉製品消費端由品牌決定,這是大多農牧技術型企業不太熟悉的玩法,不能再簡單沿用過去的農牧思維。正所謂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在品牌塑造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將為靈活、創新、能準確把握終端消費者心思的公司留出更多機會。

據瞭解,新希望已經擁有“美好”“倍有滋”“千喜鶴”等品牌,去年又對“久久丫”進行戰略投資。按照規劃,新希望的目標是有十個這樣的終端品牌,並將每個終端品牌做到十億元的銷售額,同時打造一個統一的製造品牌“新希望六和出品”。

從業務占比來看,2014—2015年,新希望六和第一大主業飼料的占比從60.21%,下降至58.39%;商貿從12.25%下降至10.23%;而肉食品、養殖業務分別增長至27%與3.28%。2015年,新希望六和營業收入615.20億元,同比下降12.13%,淨利潤卻同比增長9.47%;2016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六和營收下降4.82%,淨利潤卻增長19.09%。或許並沒有分外惹人眼球的淨利潤增速,但全產業鏈的優勢卻正在凸顯。

海外頻繁並購

如果從1998年公司設立海外事業部算起,新希望的國際化進程也已經走過了近20年。從在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建廠,到現今在澳大利亞、美國的投資並購,從動物飼料到高端蛋白,新希望農牧板塊的國際化路徑正悄然發生改變,這背後也是國內農牧領域風向標的變化。

農牧業的發展,普通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在於市場上日漸充盈的肉類、蔬菜以及乳製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但另一方面,更加綠色、健康、高端的動物蛋白依然供不應求,農牧產品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

經濟全球化格局中,不能只盯著國內市場。”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要迎合市場需求做供給側轉型,同時保持自身競爭力,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有效配置資源必不可少。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有不少農業巨頭將目光放在了國際市場,中化集團430億美元並購先正達,中糧集團30多億美元並購來寶農業、尼德拉,前者意在佈局農化種子上游,後者著力搶佔糧源,成為國際大糧商。而在全球糧食與大宗貨物領域,ADM、嘉吉已經是絕對的領導者和控制者,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在牛羊肉、奶、魚蝦等高端蛋白領域還沒有一個比較強勢的領導者。”劉永好說。

作為民營企業,新希望試圖在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形成自身的錯位優勢,通過國際化,努力成為高端蛋白領域的整合者和領導者。

2013年,新希望產業並購基金收購了澳大利亞第四大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業公司(簡稱KPC),並將其養殖規模擴大到50萬頭;2015年7月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國收購了知名穀物和能源貿易商藍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6月底,新希望集團旗下的草根知本集團全資並購擁有27年品牌歷史的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ANC。

如此頻繁的海外並購,整合是一大難點。和很多中國企業國際化外派中國人去擔任國外高管或者聘用語言相通的華裔經理人不同,新希望一開始就確定了儘量去雇用當地的人或者高水準的外籍高管去管理當地業務。

去年10月,新希望在澳大利亞的澳新平臺總部正式成立,“澳新平臺的總裁尼克是當地人,雖然不會講中文,但是他有很長時間的投行工作經驗,熟悉當地市場,由他來率領當地的投資團隊,更有利於新希望在海外的業務開拓和樹立品牌形象。”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據瞭解,新希望的澳大利亞業務,澳洲籍員工有2000多名,幾乎占到所有員工的90%。這種本土化的策略給新希望在國際市場的拓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現在海外生產的產品只占到整個銷售的10%左右,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國內國外能夠六四開,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程度。”劉永好說。

互聯網銀行試水 在2015年已經成為中國首個純線上運營的銀行,而緊隨其後的是由阿裡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控股的合資企業網商銀行以換股方式,收購華創證券。

2007年1月25日,寶碩股份依法進入破產程式,新希望集團對寶碩股份的戰略重組,

2008年新希望集團成為寶碩股份第一大股東。

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直言:“重化工行業最近幾年都面臨著重大挑戰,經濟增速下滑、產能過剩,投資規模大,工人數量多,所以很多企業都虧得一塌糊塗。”

彼時,寶碩股份還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負債60多億,已經資不抵債;一萬多名員工;產品規模小且技術設備落後;城市周邊的地理位置造成其環保壓力大,且缺乏擴展餘地。這些歷史問題,劉永好“用了七八年時間,墊資二三十個億”才最終解決。

2016年1月12日,停牌10個月之久的寶碩股份發佈重組預案,公司擬以10.29元/股非公開發行7.53億股,作價77.51億元收購貴州物資、茅臺(600519,股吧)集團等持有的華創證券100%的股權;同時擬以13.45元/股向南方希望、北碩投資等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77.50億元,擬全部用於補充華創證券資本金。

“最終由於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收購華創證券的股份變更為95%,現在寶碩股份的主業就是經營證券。”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財務資料顯示,2013、2014和2015年,華創證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72億元、12.25億元和19.7億元,實現淨利潤9325.30萬元、2.6億元和6.2億元。

雖然華創證券在券商規模中相對偏小,卻是頗具競爭優勢和創新基因的新銳券商。2014年4月,華創證券成為首批獲得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資格的6家券商之一,並推出了多款互聯網金融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華創證券填補了新希望在證券領域的空白,且其深耕互聯網金融,有望與新希望的實體產業和其他金融投資進行結合,進一步實現協同效應。

從早期的財務投資,到成立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從銀行到證券,再到砸下數十億成立多個產業基金瞄準多個新領域。談及這些金融領域的舉動,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總結,“金融是高風險與高收益的行業,做的好可以用大金融來推動新產業的發展。新希望很早就參與民生銀行的籌建,對國內金融行業的趨勢、政策以及風險管控都比較瞭解,這對集團在金融方面的佈局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地產黑馬

金融領域的佈局之外,在過去的2016年,新希望地產強勢崛起同樣備受關注。這家四川的“外來戶”憑藉溫州專案拿下了浙江單盤銷售冠軍,其開發的溫州白麓城項目2016年的銷售金額為75.2億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2016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榜單顯示,2016年新希望地產排第90名,銷售金額為180億元,首次進入年度百強榜單。

“過去10多年,我們的地產公司實際上做的並不理想。”劉永好直言,“因為地有現成的,貸款又可以依靠集團的信譽,因而地產業務動力不足,缺乏進取心。所以地產必須要變。”雖然每年也有“一定的利潤,但躺在集團公司身上吃老本”已經不能應對新格局。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於1998年開始涉足地產業務,然而成立19年以來,銷售額長期維持在10多億元,和同期成立的地產開發公司相比,新希望地產錯過了房地產開發突飛猛進的10年。從初期的快速發展到中期的發展停滯,再到近期的逆市佈局,新希望地產這一步走了19年。

2013年,新希望地產的銷售額仍然在20億左右徘徊。

2014年2月17日,年僅32歲的張明貴接任新希望房產事業部總裁一職,“80後”張明貴成為地產界最年輕的公司掌舵人之一。彼時,張明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連工程設計圖都不會看”,但正是在這位毫無經驗的新帥的帶領下,新希望地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集團對地產板塊充分授權,明確的市場化戰略,以及圍繞年輕化和專業化的方向進行變革,圍繞經營目標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張明貴表示,“此外,對市場經營部門給予了充分授權的集團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地產的快速增長。”

近年,房地產行業逐漸進入深度調整期,萬科、綠地等房企正逐漸轉變規模增長的思路,但張明貴認為基本規模仍然是房地產企業不能忽視的方面。“地產行業集中度愈來愈高,相信地產前幾名企業的規模會再上新臺階,”張明貴表示,“新希望地產要做到區域生根、城市生根也需要在規模上有進一步的提升。”

與許多房地產同業不同的是,新希望地產背後是帶有明顯標籤和符號的新希望集團,二者如何深度結合,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總體來看,二者還沒有達到1+1>2的效果。”張明貴對《英才》記者表示,“但是,新希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供應商,同時在醫療養老以及旅遊業有了很多佈局,未來可能會出現新希望農業莊園、農業旅遊小鎮等,這個商業模式的探索,新希望地產有希望做到第一。”

“從第一天拿地,第二天就開新聞發佈會,10天時間就可以做項目展示,之後很快就動工。”年輕、有活力、充滿激情,劉永好這樣評價地產團隊。實際上,新希望的四化戰略中,“年輕化”被放在了首位。35歲的新希望,正在努力成為一家“年輕化”的公司。

(劉暢)

2013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推向台前出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並請來陳春花輔佐。以陳春花、劉暢為代表的公司“新班子”帶領下,新希望六和的轉型之路正越走越順。

“劉暢就是幹部年輕化的一個代表而已,像她這樣的有一群,而不是一個。”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經過兩年努力,新希望中高層管理幹部平均年齡為30多歲,比以前降了15歲以上。

與劉暢一起走向前線的一大批70、80後職業經理人,正在用“時尚、創新”開啟新希望的“二次創業”。用劉永好的話講:“這個年輕人率領的體系和團隊,是新希望的‘新希望’。

2016年,新希望頻頻祭出大手筆:6億元收購生豬產銷企業本香農業;1.7億元入主久久丫;近3億元收購嘉和一品中央廚房資產;高調宣佈88億元養豬……一系列動作甚至讓印證著新希望六和的轉型步伐。

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去年2月,新希望六和發佈公告,規劃通過3到5年時間,以“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通過“技術託管和技術服務”形式覆蓋2000萬頭生豬,預計投資為88億元。同時也通過“禽旺模式”,在全國養20億隻雞。這其中所蘊含的商業邏輯,絕不是賺取一波週期紅利那麼簡單。對於飼料企業來說,這更像是一次行業升級,投身高效、專業的養殖是產業鏈整合與重塑管道的最優解。

而更大的市場與更高的利潤還在於產業鏈的終端。在肉製品端,美國的豬肉規模大概是 500 億美元,其中 370 億美元是肉製品,130億美元是生豬。在中國則相反,1.4萬億市場規模中1.2 萬億是生豬,2000億是肉製品。

“將肉類產品做成美食。”劉永好也向《英才》記者特別強調。2014年底,新希望六和業務板塊梳理成形,“肉食品”取代了“肉製品”,一個字的差距背後是新希望立志食品端的意圖。

不同于由效率和成本來決定的養豬端,肉製品消費端由品牌決定,這是大多農牧技術型企業不太熟悉的玩法,不能再簡單沿用過去的農牧思維。正所謂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在品牌塑造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將為靈活、創新、能準確把握終端消費者心思的公司留出更多機會。

據瞭解,新希望已經擁有“美好”“倍有滋”“千喜鶴”等品牌,去年又對“久久丫”進行戰略投資。按照規劃,新希望的目標是有十個這樣的終端品牌,並將每個終端品牌做到十億元的銷售額,同時打造一個統一的製造品牌“新希望六和出品”。

從業務占比來看,2014—2015年,新希望六和第一大主業飼料的占比從60.21%,下降至58.39%;商貿從12.25%下降至10.23%;而肉食品、養殖業務分別增長至27%與3.28%。2015年,新希望六和營業收入615.20億元,同比下降12.13%,淨利潤卻同比增長9.47%;2016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六和營收下降4.82%,淨利潤卻增長19.09%。或許並沒有分外惹人眼球的淨利潤增速,但全產業鏈的優勢卻正在凸顯。

海外頻繁並購

如果從1998年公司設立海外事業部算起,新希望的國際化進程也已經走過了近20年。從在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建廠,到現今在澳大利亞、美國的投資並購,從動物飼料到高端蛋白,新希望農牧板塊的國際化路徑正悄然發生改變,這背後也是國內農牧領域風向標的變化。

農牧業的發展,普通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在於市場上日漸充盈的肉類、蔬菜以及乳製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但另一方面,更加綠色、健康、高端的動物蛋白依然供不應求,農牧產品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

經濟全球化格局中,不能只盯著國內市場。”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要迎合市場需求做供給側轉型,同時保持自身競爭力,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有效配置資源必不可少。

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有不少農業巨頭將目光放在了國際市場,中化集團430億美元並購先正達,中糧集團30多億美元並購來寶農業、尼德拉,前者意在佈局農化種子上游,後者著力搶佔糧源,成為國際大糧商。而在全球糧食與大宗貨物領域,ADM、嘉吉已經是絕對的領導者和控制者,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在牛羊肉、奶、魚蝦等高端蛋白領域還沒有一個比較強勢的領導者。”劉永好說。

作為民營企業,新希望試圖在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形成自身的錯位優勢,通過國際化,努力成為高端蛋白領域的整合者和領導者。

2013年,新希望產業並購基金收購了澳大利亞第四大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業公司(簡稱KPC),並將其養殖規模擴大到50萬頭;2015年7月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國收購了知名穀物和能源貿易商藍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6月底,新希望集團旗下的草根知本集團全資並購擁有27年品牌歷史的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ANC。

如此頻繁的海外並購,整合是一大難點。和很多中國企業國際化外派中國人去擔任國外高管或者聘用語言相通的華裔經理人不同,新希望一開始就確定了儘量去雇用當地的人或者高水準的外籍高管去管理當地業務。

去年10月,新希望在澳大利亞的澳新平臺總部正式成立,“澳新平臺的總裁尼克是當地人,雖然不會講中文,但是他有很長時間的投行工作經驗,熟悉當地市場,由他來率領當地的投資團隊,更有利於新希望在海外的業務開拓和樹立品牌形象。”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據瞭解,新希望的澳大利亞業務,澳洲籍員工有2000多名,幾乎占到所有員工的90%。這種本土化的策略給新希望在國際市場的拓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現在海外生產的產品只占到整個銷售的10%左右,我們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國內國外能夠六四開,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程度。”劉永好說。

互聯網銀行試水 在2015年已經成為中國首個純線上運營的銀行,而緊隨其後的是由阿裡巴巴旗下螞蟻金服控股的合資企業網商銀行以換股方式,收購華創證券。

2007年1月25日,寶碩股份依法進入破產程式,新希望集團對寶碩股份的戰略重組,

2008年新希望集團成為寶碩股份第一大股東。

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直言:“重化工行業最近幾年都面臨著重大挑戰,經濟增速下滑、產能過剩,投資規模大,工人數量多,所以很多企業都虧得一塌糊塗。”

彼時,寶碩股份還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負債60多億,已經資不抵債;一萬多名員工;產品規模小且技術設備落後;城市周邊的地理位置造成其環保壓力大,且缺乏擴展餘地。這些歷史問題,劉永好“用了七八年時間,墊資二三十個億”才最終解決。

2016年1月12日,停牌10個月之久的寶碩股份發佈重組預案,公司擬以10.29元/股非公開發行7.53億股,作價77.51億元收購貴州物資、茅臺(600519,股吧)集團等持有的華創證券100%的股權;同時擬以13.45元/股向南方希望、北碩投資等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77.50億元,擬全部用於補充華創證券資本金。

“最終由於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收購華創證券的股份變更為95%,現在寶碩股份的主業就是經營證券。”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財務資料顯示,2013、2014和2015年,華創證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72億元、12.25億元和19.7億元,實現淨利潤9325.30萬元、2.6億元和6.2億元。

雖然華創證券在券商規模中相對偏小,卻是頗具競爭優勢和創新基因的新銳券商。2014年4月,華創證券成為首批獲得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資格的6家券商之一,並推出了多款互聯網金融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華創證券填補了新希望在證券領域的空白,且其深耕互聯網金融,有望與新希望的實體產業和其他金融投資進行結合,進一步實現協同效應。

從早期的財務投資,到成立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從銀行到證券,再到砸下數十億成立多個產業基金瞄準多個新領域。談及這些金融領域的舉動,劉永好對《英才》記者總結,“金融是高風險與高收益的行業,做的好可以用大金融來推動新產業的發展。新希望很早就參與民生銀行的籌建,對國內金融行業的趨勢、政策以及風險管控都比較瞭解,這對集團在金融方面的佈局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地產黑馬

金融領域的佈局之外,在過去的2016年,新希望地產強勢崛起同樣備受關注。這家四川的“外來戶”憑藉溫州專案拿下了浙江單盤銷售冠軍,其開發的溫州白麓城項目2016年的銷售金額為75.2億元。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2016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榜單顯示,2016年新希望地產排第90名,銷售金額為180億元,首次進入年度百強榜單。

“過去10多年,我們的地產公司實際上做的並不理想。”劉永好直言,“因為地有現成的,貸款又可以依靠集團的信譽,因而地產業務動力不足,缺乏進取心。所以地產必須要變。”雖然每年也有“一定的利潤,但躺在集團公司身上吃老本”已經不能應對新格局。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於1998年開始涉足地產業務,然而成立19年以來,銷售額長期維持在10多億元,和同期成立的地產開發公司相比,新希望地產錯過了房地產開發突飛猛進的10年。從初期的快速發展到中期的發展停滯,再到近期的逆市佈局,新希望地產這一步走了19年。

2013年,新希望地產的銷售額仍然在20億左右徘徊。

2014年2月17日,年僅32歲的張明貴接任新希望房產事業部總裁一職,“80後”張明貴成為地產界最年輕的公司掌舵人之一。彼時,張明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連工程設計圖都不會看”,但正是在這位毫無經驗的新帥的帶領下,新希望地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集團對地產板塊充分授權,明確的市場化戰略,以及圍繞年輕化和專業化的方向進行變革,圍繞經營目標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張明貴表示,“此外,對市場經營部門給予了充分授權的集團文化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地產的快速增長。”

近年,房地產行業逐漸進入深度調整期,萬科、綠地等房企正逐漸轉變規模增長的思路,但張明貴認為基本規模仍然是房地產企業不能忽視的方面。“地產行業集中度愈來愈高,相信地產前幾名企業的規模會再上新臺階,”張明貴表示,“新希望地產要做到區域生根、城市生根也需要在規模上有進一步的提升。”

與許多房地產同業不同的是,新希望地產背後是帶有明顯標籤和符號的新希望集團,二者如何深度結合,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總體來看,二者還沒有達到1+1>2的效果。”張明貴對《英才》記者表示,“但是,新希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供應商,同時在醫療養老以及旅遊業有了很多佈局,未來可能會出現新希望農業莊園、農業旅遊小鎮等,這個商業模式的探索,新希望地產有希望做到第一。”

“從第一天拿地,第二天就開新聞發佈會,10天時間就可以做項目展示,之後很快就動工。”年輕、有活力、充滿激情,劉永好這樣評價地產團隊。實際上,新希望的四化戰略中,“年輕化”被放在了首位。35歲的新希望,正在努力成為一家“年輕化”的公司。

(劉暢)

2013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推向台前出任新希望六和董事長,並請來陳春花輔佐。以陳春花、劉暢為代表的公司“新班子”帶領下,新希望六和的轉型之路正越走越順。

“劉暢就是幹部年輕化的一個代表而已,像她這樣的有一群,而不是一個。”劉永好對《英才》記者表示。

經過兩年努力,新希望中高層管理幹部平均年齡為30多歲,比以前降了15歲以上。

與劉暢一起走向前線的一大批70、80後職業經理人,正在用“時尚、創新”開啟新希望的“二次創業”。用劉永好的話講:“這個年輕人率領的體系和團隊,是新希望的‘新希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