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皮革及皮革製品中鉻含量測定標準

皮革的生產工藝, 大體包括四個階段。 首先是預處理;然後是準備階段;接下來是鞣制, 最後是整飾。 其中鞣制的過程, 是高價陽離子和膠原蛋白發生化學反應, 使膠原多肽鏈之間生成交聯鍵, 增加了膠原結構的穩定性, 提高了收縮溫度及耐濕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 1893年美國人Martin Dennis發明鉻鞣制法, 相比其他無機和有機鞣劑, 鉻鞣法革在收縮溫度、耐水洗能力、柔軟豐滿性、滲透與結合均勻性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因此鉻鞣劑在世界上被廣發採用。 鞣制工藝引入的鉻離子, 如果和氧原子形成鉻酸根, 會對生物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日常消費品中重金屬的殘留量已成為消費者日益關注的問題, 其中皮革及紡織品中的可萃取重金屬被國內外列入輕紡類產品的生態品質指標中, 世界上各國都制定了嚴格的鉻含量測定標準。

標準比對分析

ISO國際組織制定了四種測試皮革製品中鉻含量的方法,

分別是碘滴定法、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美國獨樹一幟, 沒有沿用ISO國際標準, 採用的是高氯酸氧化滴定法來測試皮革製品中鉻含量。 中國出臺了一項國家推薦標準和一項行業標準來測定皮革製品中鉻含量, 具體採用的是比色法。 作為ISO成員國數量最多的歐盟, 是ISO 標準的主要推動力, 歐盟及各歐盟成員國大多採用ISO國際標準來測定皮革中的鉻含量, 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有, 義大利、英國、德國、法國等, 其中德國和法國根據具體需要, 更新了部分測試標準。 亞洲國家, 日本嚴格仿照ISO國際標準來制定本國皮革製品中鉻含量測試標準, 韓國採用和更新了ISO國際標準中的原子吸收光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
同時也採用了高氯酸氧化滴定法。 金磚國家, 雖然標準制定比較晚, 但是南非和印度嚴格按照ISO國際標準的測試方法, 制定了本國皮革製品中鉻含量的測試標準, 巴西也制定了一項皮革製品中鉻含量的測試標準。 從標準的制定情況來看, 從國際標準, 到發達國家標準, 再到發展中國家標準, 大家都很重視皮革製品中鉻含量的測定, 為了保護人類, 動植物及環境安全。

圖1:各國制定的測試皮革製品中鉻含量的標準數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