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精准”著力 “繡”出扶貧之花

——仁和區打好脫貧攻堅戰紀實

為貧困人口發放扶貧物資。

□本報記者 李剛

特約通訊員 任婧 文/圖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的重大戰役。

仁和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省委、市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 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 以超常的站位、超常的決心、超常的舉措, 舉全區之力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硬仗。

2017年, 仁和區拿出“衝鋒隊”的勇氣, 練就“繡花功”, 一針一線繡“精准”, 大處著眼、細處著手, 把“精准”落實到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 既善於在面上“織布”, 又善於在點上“繡花”, 用好“繡花針”, 練好“繡花功”, 全面完成了5個省級貧困村“摘帽”退出, 使得全區615戶2169人脫貧解困。

明靶向精施策

奏響產業致富曲

貧困, “貧”在產業, “困”在發展。 仁和區明確靶向, 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 根據轄區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貧困村致貧原因的多樣性、複雜性,

打好項目、產業、金融、創新、社會“五張牌”:整合專案“併攏五指”破難題, 盯住短板“綜合造血”強筋骨, 創新舉措“多輪驅動”出實效, 激發潛能“社會齊唱”聚合力。

“只要找准產業, 撲下身子幹, 靠政府的好政策, 過上好日子不是夢。 ”在大田鎮烏喇麼村回朗村民小組脫貧戶王應芳家, 正在忙碌的他快人快語, 說出了自己2014年以來如何從曾經的“老大難”轉變的發展經歷。

前幾年, 老王家的情景著實讓人擔憂, 47歲的王應芳父母早逝, 和爺爺相依為命, 一直住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 王應芳左眼視力為零, 被評定為二級殘疾。 2014年, 精准扶貧的春風吹來, 他主動找到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和幫扶責任人,

請他們幫自己出主意、提意見, 通過精准施策, 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以脫貧致富。

為了在產業發展上長短結合, 解決近、中、長期脫貧致富的問題, 王應芳申請了種草養畜補助, 修建起了50平方米的羊圈。 通過各級政府的幫助, 如今王應芳家養了20餘隻羊, 除此之外, 他還喂起了牛、豬等其他牲畜。

“通過兩年的發展, 2017年, 我家的石榴也初見成效, 當年就賣了4000多元, 兩頭牛賣了8000元左右, 還有羊和豬……”老王滔滔不絕地向記者算了算他家的進賬, “2017年, 我甩掉了‘窮帽子’, 今後就用家畜的糞便做肥料, 發展生態石榴種植, 這樣的迴圈農業, 既節約成本, 又無公害。 ”如今, 住著新房子, 產業發展上了臺階, 老王還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能幹的媳婦成了他發展產業的幫手,

活潑可愛的兒子, 讓他看到了希望。

為做好精准扶貧工作, 仁和區不僅做到精准識別中一個不漏, 還為貧困戶明確靶向、對症下藥、找准貧根、號准脈絡, 在幫扶措施上精准施策。 針對每村每戶不同特點, 發展特色產業, 用產業造血解決貧困戶增收。 同時,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在全區構建“專合組織+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形成了“科技專家+示範戶+對子戶+一般農戶”的示範區。 此外, 依託當地的光熱資源優勢, 大力實施“光伏+”模式。 目前, 已在全區8個貧困村實施集中式光伏發電專案, 對30戶貧困戶實施家庭分散式光伏發電專案, 以確保貧困戶有一項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外扶策內施力

扶貧扶志奏響和諧曲

產業強關鍵在基礎, 仁和區不僅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 還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等項目, 強化基礎支撐來改變“窮貌”。 通過綜合配套貧困鄉村水、電、路、房、通信等基礎設施, 有效地改善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為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大龍潭村是仁和區省級貧困村之一, 全村424戶1697人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9戶573人。 如今這些貧困戶家家有產業, 屋裡屋外也乾淨整潔。

“這些改變都要得益於鄉上正在開展的‘創四好’活動。 ”該村第一書記羅國祥告訴記者, 大龍潭村作為仁和區2017年要摘帽的五個貧困村之一, 在前期的入戶過程中, 他們發現村民們雖然收入增加了, 有了脫貧的動力和產業, 但生活習慣還存在很多問題。為此,鄉里經過研究決定,要從生活設施的改善上來促進貧困戶生活習慣的改變,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帶來思想觀念的轉變。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對於仁和區的絕大部分貧困戶來說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些思想觀念的轉變,必須從細節入手,通過生活設施的改變促使貧困戶進行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也為“四好村”創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腰包鼓了,脫貧致富了,生產生活環境也要得到改善,這才能真正感受到安其居、暢其行、日子美、心氣順,生活才能越來越安逸舒心。”羅國祥說。與大龍潭鄉大龍潭村不同,在前進鎮高峰村和田堡村,扶貧工作組通過“多一點”愛心教育行動,讓當地的孩子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樹立起自強不息的意志,以此不斷影響父母、帶動家人,激發內動力。

不僅如此,仁和區還通過農民夜校“大家講”,幫扶幹部“入戶講”,先進典型“自己講”,退休幹部“志願講”的“四講”活動,燃起了貧困戶脫貧的希望。同時,通過法律普及引領、道德教化引領、文化宣傳引領,增強貧困戶致富意識。這些正能量的傳播、感恩奮進教育的開展,鼓勵了群眾克服依賴心理,增強自主發展意識。

統籌各方轉化優勢

齊奏發展經濟“大合唱”

近年來,仁和區從實際出發,從產業、基礎設施、志智雙扶等方面多管齊下,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與此同時,統籌各方力量轉化資源優勢,推進貧困村可持續發展,讓豐富的資源轉化成發展優勢。

仁和區通過積極探索形成盤活資產、經營土地、投資收益、拓展服務業、產業帶動“五種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發貧困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收益的共贏。

在盤活資產方面,仁和區積極清理可利用資源,對村集體所有的閒置林地、魚塘、荒地、旅遊資源等進行統一整合,通過發包、租賃、參股、聯營等形式,先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現象,使之形成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

在經營土地方面,將分包到戶的農用地、林地等集中起來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將農戶自願流轉的土地進行反租倒包,通過市場規範流轉獲取租金差價,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在投資收益方面,仁和區將眼光放長遠,發動貧困村樹立“沒有條件,走出去創造條件”的發展意識,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創造穩定收益。

在拓展旅遊發展、推進一三產融合互動方面,仁和區通過旅遊和生態帶動扶貧,對有條件的貧困村旅遊資源實施規範管理,申報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打造景點創造條件,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利用綠色資源實現旅遊增收。

隨著這些措施的不斷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夢”逐步在仁和區各貧困村成為現實。

但生活習慣還存在很多問題。為此,鄉里經過研究決定,要從生活設施的改善上來促進貧困戶生活習慣的改變,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帶來思想觀念的轉變。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對於仁和區的絕大部分貧困戶來說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些思想觀念的轉變,必須從細節入手,通過生活設施的改變促使貧困戶進行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也為“四好村”創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除了腰包鼓了,脫貧致富了,生產生活環境也要得到改善,這才能真正感受到安其居、暢其行、日子美、心氣順,生活才能越來越安逸舒心。”羅國祥說。與大龍潭鄉大龍潭村不同,在前進鎮高峰村和田堡村,扶貧工作組通過“多一點”愛心教育行動,讓當地的孩子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樹立起自強不息的意志,以此不斷影響父母、帶動家人,激發內動力。

不僅如此,仁和區還通過農民夜校“大家講”,幫扶幹部“入戶講”,先進典型“自己講”,退休幹部“志願講”的“四講”活動,燃起了貧困戶脫貧的希望。同時,通過法律普及引領、道德教化引領、文化宣傳引領,增強貧困戶致富意識。這些正能量的傳播、感恩奮進教育的開展,鼓勵了群眾克服依賴心理,增強自主發展意識。

統籌各方轉化優勢

齊奏發展經濟“大合唱”

近年來,仁和區從實際出發,從產業、基礎設施、志智雙扶等方面多管齊下,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與此同時,統籌各方力量轉化資源優勢,推進貧困村可持續發展,讓豐富的資源轉化成發展優勢。

仁和區通過積極探索形成盤活資產、經營土地、投資收益、拓展服務業、產業帶動“五種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發貧困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收益的共贏。

在盤活資產方面,仁和區積極清理可利用資源,對村集體所有的閒置林地、魚塘、荒地、旅遊資源等進行統一整合,通過發包、租賃、參股、聯營等形式,先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現象,使之形成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

在經營土地方面,將分包到戶的農用地、林地等集中起來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將農戶自願流轉的土地進行反租倒包,通過市場規範流轉獲取租金差價,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在投資收益方面,仁和區將眼光放長遠,發動貧困村樹立“沒有條件,走出去創造條件”的發展意識,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創造穩定收益。

在拓展旅遊發展、推進一三產融合互動方面,仁和區通過旅遊和生態帶動扶貧,對有條件的貧困村旅遊資源實施規範管理,申報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打造景點創造條件,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利用綠色資源實現旅遊增收。

隨著這些措施的不斷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夢”逐步在仁和區各貧困村成為現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