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經濟涮鍋丨行走在“冷極”郵路上

“滴…滴…”尖銳的鳴笛打破大興安嶺北麓的寂靜, 在白雪蒼茫的群山間回蕩, 兩隻意欲穿過馬路的麅子聞聲遽然逃入深林。

在這座保持著原生態的“中國冷極”根河市,

年平均氣溫零下5.3℃, 歷史記載最低溫度零下58℃, 串聯著金河、牛耳河、阿龍山、滿歸四鎮的唯一一條郵路, 全年有210天被冰雪覆蓋, 而郵運司機劉亞振一個人, 駕駛著一輛五噸承載量的箱式郵車, 穿越林海雪原, 孤獨又堅定地將郵政服務向著北緯52度“最後一公里”延伸。

叫醒黎明

淩晨2點多, 被冰封的根河市正在酣睡, 劉亞振在月色朦朧中起床, 簡單打點行囊, 輕手輕腳準備出門。 “爸爸, 路上開車慢點兒。 ”身後傳來女兒輕聲的叮嚀, 他倉促回應一句, 然後像往常那樣, 給女兒留下了離開的背影。 “虧欠娘倆太多了, 等退休了再好好彌補吧。 ”48歲的硬漢在零下40多度的寒夜中孤身行走, 用自我安慰掩飾著“大家”與“小家”之間的權衡。

淩晨3點, 劉亞振在單位簡單洗漱之後, 發動郵車緩緩出庫, 輪胎碾過凍結的雪地發出響亮的吱呀聲, 升騰的尾氣瞬間凝成白霜。 這一行, 將在14小時後返程。

為了滿足偏遠地區的用郵需求, 儘管普遍服務的成本居高不下, 根河—滿歸的郵車趟次依然保持隔日一發, 往返行駛460公里, 雪重路滑, 需要精神高度集中。 劉亞振在家裡的時間基本用來補充睡眠, 女兒今年高三, 晚自習結束回家恰好錯過了晚飯唯一可以碰面的機會。 這條郵路的艱險, 妻子和女兒或多或少知道一些, “想著他一個人一輛車孤獨地走在冬季林間的山路上,

又心酸又感動。 心酸的是他的不容易, 感動的是他以大局為重、甘於奉獻。 ”妻子尚桂英為了解除他的後顧之憂, 默默地承擔了家庭裡的大部分事情。

“沒辦法, 只能支持, ”劉亞振短暫地沉默一會兒接著說, “企業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

你代表著企業的形象, 就得幹好。 ”退伍軍人的作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現在的工作, 他執拗地認為, 工作和當兵一樣, 必須做得有棱有角、盡善盡美。 行車途中, 劉亞振撥通了金河郵政支局長的電話, “差不多起床吧, 我還有40分鐘到。 ”每到一處網站前, 他都會提前通知對方做好接車準備, 叫醒小鎮的不是雞鳴, 而是郵車碾過馬路的聲音。

“雙11”期間, 海拉爾-根河的郵車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一個頻次, 他到滿歸鎮之後需要立刻馬不停蹄地返程。 劉亞振午飯隨手買個麵包在車上對付一口或繼續堅持, 為的是做好銜接, 讓郵件可以不用落地直接裝車, 縮短郵件在郵路上的時間。

“不能讓老百姓說咱郵政不好”, 劉亞振加重了語氣,“郵件從我手裡安安全全送到了,客戶點贊說這是最早的,我的任務就完成了。”他用“走一路、綠一線,到一地、紅一片”形容自己的行車歷程。綠色代表郵車走過的軌跡,紅色代表客戶發自內心的稱讚。“中國郵政”像一條綠色傳輸帶,傳遞著“互聯網+”在冷極的脈動,也驗證著郵政普遍服務通達城鄉的宗旨。

又贏了一天

淩晨4點多,劉亞振抵達第一站—金河。記者隨行一路最大的感觸就是冷,相機、攝像機等設備在這樣的氣溫裡幾分鐘就自動關機,風吹在臉上,向細碎的刀片劃過,不一會兒,寒冷便穿透了三層羽絨服的厚度。呼倫貝爾的冬天,郵運車輛必須配套車庫、更換雪地胎、增加防凍液更換頻次,工作人員統一配備羊剪絨內裡的大衣、皮毛一體的靴子和皮護膝,根河尤需如此,這裡的冷,是對生理和心理極限的考驗。

然而,劉亞振若無其事地說,“現在零下40度已經算是享福了,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他用“又贏了一天”算計著一次行程的終結。

金河鎮的路段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鬼呲牙”,淩晨6點至7點是一天中溫度的最低點,劉亞振從之前的5點發車提前了兩小時,恰好在溫度最低的時段避開這一路段,“錯開時間就不用擔心郵車‘掛蠟’。”這是他這幾年“歷險”摸索出的經驗。

“掛蠟”指柴油在低溫中變成粘稠狀堵塞油路,車輛一旦發生“掛蠟”,必須搶趕生死時速,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啟動車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亞振回憶起曾遭遇“掛蠟”的幾次經歷,依然心有餘悸。往往聽到車輛一熄火,全身都進入緊繃狀態,頭皮一陣發麻,但來不及思索,必須立刻跳下車,點燃火把加熱油箱,聽到“噗”的一聲後立即跳上車打火,最多20分鐘內完成全部流程。對於劉亞振來說,黑暗中的那一聲輕響是生命重啟的信號。

劉亞振的車上放著砍刀、斧子,爐灰,唯獨沒有救急的噴燈。“噴燈不敢帶,放在車廂裡怕腐蝕郵件,放在駕駛室裡汽油味太大,打火時擔心引燃。”備用的砍刀和斧子,是在火把加熱力度不足時,可以砍些路邊枯乾的枝杈,爐灰則是用來避免車輛啟動時打滑。

這條路上的事故易發地段、打滑地段,劉亞振都瞭若指掌。行車途中,記者看到水溫表基本都在零攝氏度徘徊。“幹這行,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腦袋別在褲腰上”,劉亞振打趣了一句,繼而表情變得嚴肅,“沒有想太多,不能給別人拉後腿。”

同樣的路,對劉亞振而言,往返的心情大不同。去程是未完成的狀態,擔心郵件的時限和安全,“責任挺大,說不著急是假的,”回程是完成的狀態,“又把一天賺手裡了。”

劉亞振的車速始終控制在60邁/時之內,“給自己一個交代,給別人一個交代。”這條路雖險雖苦,但劉亞振感到自己沒被社會淘汰,將全部力量放在工作上,是對“自己能行”最好的解釋,“咱不是唱高調,把本職工作幹好了,你就成功了。”

與郵車相依為命

劉亞振16歲開始開車,至今已有30多年駕齡,曾經看見馬路上穿梭的綠色郵車的劉亞振,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坐上駕駛座。

在2013年,他親自從外地接回目前駕駛的這輛車,從此,再沒有別人碰過,“有種相依為命的感覺。” 劉亞振說。

春夏秋冬,颳風下雨,逢年過節,時間沒有自主權,劉亞振有時候感覺力不從心,“這活兒咋整呢?”他也曾琢磨著換個安全輕鬆的工作,但是考慮歸考慮,“一到單位,一瞅這個車 ,幹勁兒又來了。”

一個人開車,不由自主地產生孤獨感和困倦感。夏天不冷的時候,將車停在馬路邊,休息5分鐘可以支撐一天的清醒,冬天不敢睡,劉亞振想了兩個“自虐”的方法:犯困時掬一捧雪放在眼睛上搓一搓,“一下激醒了”;隨身攜帶一根辣椒,堅持不住的時候咬一口,“回車的時候舌頭還發麻”。他時刻警醒著自己要穩駕慢行,實在控制不住恐懼,扯開嗓子喊幾句嘹亮的軍歌,聲音被坑窪起伏的路面顛簸得斷斷續續。這些,只有相依為命的郵車知道。

“懶一點兒都不行,你對付它是小事兒,它對付你是大事兒。”幾年來,劉亞振已經摸准了車的脾性,“有點風吹草動,提前就預示你,它要生氣了。”每次出車前一天,劉亞振提前到單位把車擦得鋥光發亮,細心地檢查車輛的各個部分,“自己沒做好準備,出了問題只能怪你自己,準備周全了,少遭點罪。”

然而,採訪當天上午10點左右,在距離滿歸鎮還有18公里的地方,郵車突發意外狀況——繞行馬路正中的故障車輛時,車胎被路邊的枝杈紮壞了。

“幸虧是白天,這要是黑夜,扔在半道上,趕上手機信號不好,哭吧。”劉亞振臉色變得凝重,重重歎了一口氣,跳下車從車廂裡抽出一把鐵鍬,利索地把車胎周圍的雪剷除乾淨,接著又爬到車底卸備用輪胎。在換車胎的過程中,千斤頂被凍住了,劉亞振手裡攥著冰冷刺骨的撬棍,躺在雪地上,喘著粗氣,時不時用手抹著睫毛上的白霜,然而他的力量這次並沒有戰勝這絕對寒冷的溫度。他堅持不懈卻又徒勞無功的努力,讓人覺得悲壯。

劉亞振爬上車,等待救援,他指了指今年配置的燃油暖風機說,“這下知道它的重要性了吧,平時不敢用,就怕遇上這種時候,關鍵時刻保命。”

採訪出發前,呼倫比爾市分公司總經理單良感慨,“人們都讚歎呼倫貝爾風景的美麗,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裡冬天的殘酷,郵政基層的員工能堅守著,已經非常不易。”

目前,地廣人稀的呼倫貝爾市分公司實際運行郵路近90條,合計共8200多公里。很多像劉亞振一樣的郵運司機在這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晝夜疾馳。冬天再冷,終將過去,路途再遠,郵政的熱度始終持續,那一抹綠,成全著社會發展成果共用的“最後一公里”。

劉亞振加重了語氣,“郵件從我手裡安安全全送到了,客戶點贊說這是最早的,我的任務就完成了。”他用“走一路、綠一線,到一地、紅一片”形容自己的行車歷程。綠色代表郵車走過的軌跡,紅色代表客戶發自內心的稱讚。“中國郵政”像一條綠色傳輸帶,傳遞著“互聯網+”在冷極的脈動,也驗證著郵政普遍服務通達城鄉的宗旨。

又贏了一天

淩晨4點多,劉亞振抵達第一站—金河。記者隨行一路最大的感觸就是冷,相機、攝像機等設備在這樣的氣溫裡幾分鐘就自動關機,風吹在臉上,向細碎的刀片劃過,不一會兒,寒冷便穿透了三層羽絨服的厚度。呼倫貝爾的冬天,郵運車輛必須配套車庫、更換雪地胎、增加防凍液更換頻次,工作人員統一配備羊剪絨內裡的大衣、皮毛一體的靴子和皮護膝,根河尤需如此,這裡的冷,是對生理和心理極限的考驗。

然而,劉亞振若無其事地說,“現在零下40度已經算是享福了,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他用“又贏了一天”算計著一次行程的終結。

金河鎮的路段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鬼呲牙”,淩晨6點至7點是一天中溫度的最低點,劉亞振從之前的5點發車提前了兩小時,恰好在溫度最低的時段避開這一路段,“錯開時間就不用擔心郵車‘掛蠟’。”這是他這幾年“歷險”摸索出的經驗。

“掛蠟”指柴油在低溫中變成粘稠狀堵塞油路,車輛一旦發生“掛蠟”,必須搶趕生死時速,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啟動車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亞振回憶起曾遭遇“掛蠟”的幾次經歷,依然心有餘悸。往往聽到車輛一熄火,全身都進入緊繃狀態,頭皮一陣發麻,但來不及思索,必須立刻跳下車,點燃火把加熱油箱,聽到“噗”的一聲後立即跳上車打火,最多20分鐘內完成全部流程。對於劉亞振來說,黑暗中的那一聲輕響是生命重啟的信號。

劉亞振的車上放著砍刀、斧子,爐灰,唯獨沒有救急的噴燈。“噴燈不敢帶,放在車廂裡怕腐蝕郵件,放在駕駛室裡汽油味太大,打火時擔心引燃。”備用的砍刀和斧子,是在火把加熱力度不足時,可以砍些路邊枯乾的枝杈,爐灰則是用來避免車輛啟動時打滑。

這條路上的事故易發地段、打滑地段,劉亞振都瞭若指掌。行車途中,記者看到水溫表基本都在零攝氏度徘徊。“幹這行,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腦袋別在褲腰上”,劉亞振打趣了一句,繼而表情變得嚴肅,“沒有想太多,不能給別人拉後腿。”

同樣的路,對劉亞振而言,往返的心情大不同。去程是未完成的狀態,擔心郵件的時限和安全,“責任挺大,說不著急是假的,”回程是完成的狀態,“又把一天賺手裡了。”

劉亞振的車速始終控制在60邁/時之內,“給自己一個交代,給別人一個交代。”這條路雖險雖苦,但劉亞振感到自己沒被社會淘汰,將全部力量放在工作上,是對“自己能行”最好的解釋,“咱不是唱高調,把本職工作幹好了,你就成功了。”

與郵車相依為命

劉亞振16歲開始開車,至今已有30多年駕齡,曾經看見馬路上穿梭的綠色郵車的劉亞振,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坐上駕駛座。

在2013年,他親自從外地接回目前駕駛的這輛車,從此,再沒有別人碰過,“有種相依為命的感覺。” 劉亞振說。

春夏秋冬,颳風下雨,逢年過節,時間沒有自主權,劉亞振有時候感覺力不從心,“這活兒咋整呢?”他也曾琢磨著換個安全輕鬆的工作,但是考慮歸考慮,“一到單位,一瞅這個車 ,幹勁兒又來了。”

一個人開車,不由自主地產生孤獨感和困倦感。夏天不冷的時候,將車停在馬路邊,休息5分鐘可以支撐一天的清醒,冬天不敢睡,劉亞振想了兩個“自虐”的方法:犯困時掬一捧雪放在眼睛上搓一搓,“一下激醒了”;隨身攜帶一根辣椒,堅持不住的時候咬一口,“回車的時候舌頭還發麻”。他時刻警醒著自己要穩駕慢行,實在控制不住恐懼,扯開嗓子喊幾句嘹亮的軍歌,聲音被坑窪起伏的路面顛簸得斷斷續續。這些,只有相依為命的郵車知道。

“懶一點兒都不行,你對付它是小事兒,它對付你是大事兒。”幾年來,劉亞振已經摸准了車的脾性,“有點風吹草動,提前就預示你,它要生氣了。”每次出車前一天,劉亞振提前到單位把車擦得鋥光發亮,細心地檢查車輛的各個部分,“自己沒做好準備,出了問題只能怪你自己,準備周全了,少遭點罪。”

然而,採訪當天上午10點左右,在距離滿歸鎮還有18公里的地方,郵車突發意外狀況——繞行馬路正中的故障車輛時,車胎被路邊的枝杈紮壞了。

“幸虧是白天,這要是黑夜,扔在半道上,趕上手機信號不好,哭吧。”劉亞振臉色變得凝重,重重歎了一口氣,跳下車從車廂裡抽出一把鐵鍬,利索地把車胎周圍的雪剷除乾淨,接著又爬到車底卸備用輪胎。在換車胎的過程中,千斤頂被凍住了,劉亞振手裡攥著冰冷刺骨的撬棍,躺在雪地上,喘著粗氣,時不時用手抹著睫毛上的白霜,然而他的力量這次並沒有戰勝這絕對寒冷的溫度。他堅持不懈卻又徒勞無功的努力,讓人覺得悲壯。

劉亞振爬上車,等待救援,他指了指今年配置的燃油暖風機說,“這下知道它的重要性了吧,平時不敢用,就怕遇上這種時候,關鍵時刻保命。”

採訪出發前,呼倫比爾市分公司總經理單良感慨,“人們都讚歎呼倫貝爾風景的美麗,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裡冬天的殘酷,郵政基層的員工能堅守著,已經非常不易。”

目前,地廣人稀的呼倫貝爾市分公司實際運行郵路近90條,合計共8200多公里。很多像劉亞振一樣的郵運司機在這2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晝夜疾馳。冬天再冷,終將過去,路途再遠,郵政的熱度始終持續,那一抹綠,成全著社會發展成果共用的“最後一公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