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點醒自以為是疏于交流的大人《放學別走》讓你看到00後這股新力量

文|珞思(珞思影視研究組)

站在社會急劇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宏觀背景下, “親子關係”是一個有著認知解渴和觀念糾偏功能的綜藝思路。 我們曾經在《旋風孝子》裡看見過80後、90後一代和父母情感磨合的沉重和生疼;在《爸爸去哪兒》裡則欣喜望見年輕一代的父母用更為平等的視角、更趨柔軟的交流, 去走進孩子的心。

可是, 當萌寶變成自主意識愈發強大的少男少女, 你們是否還有自信說, 可以成為出色的父母?

人們都說, 過去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條深深的代溝, 現在的父母和孩子之間, 其實還多了一道厚厚的手機螢幕。 破不了沉默, 解不開僵局, 溝通就永遠無法建立。 2017年12月31日, 由撒貝南領銜參與的芒果TV自製國內首檔青春期脫口秀《放學別走》正式上線, 節目希望從這裡開始, 讓家長和孩子能夠面對面敞開心扉去聊一聊。

這是一檔會讓人笑到流淚的節目。

一群朝氣蓬勃、能力出眾的孩子釋放少年氣象, 圍繞讓他們又深愛又煩腦的父母, 以及枯燥的作業、搞怪的同學、新奇的創意……傾吐內心感受, 亦莊亦諧的撒貝南帶著強大的通感能量, 向家長和孩子傳遞“溝通”的理念。

是時候好好面對00後這股新力量了

80後端起泡著枸杞的保溫杯, 90後驚覺頭髮居然在禿了, 2017年的最後一天, “佛系中青年”又集體從《放學別走》裡感受到了世界即將被00後支配的恐懼。

《放學別走》是專門針對青少年00後群體觀點表達的全國首檔青春期脫口秀。 節目將主角定位在12-16歲的中學生身上, 每期節目有2-3名中學生作為“大人物”依次上場表達態度, 7位智囊團成員為“大人物”支招, “大人物”吸取大家的意見, 最終制定出一條他們認為能讓世界變好的規則。

所謂“大人物”, 不是他們來頭大, 更意指態度大, 他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大大的世界。 在節目中共同繪就的遼闊程度, 也許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節目開場, 就亮相了一批碾壓成人的孩子——當我們為明天焦慮不堪、在迷茫裡掙扎妥協時,

00後一代已經用純粹的赤子之心劈開了前行的道路, 傾注熱愛, 揮斥方遒, 為之傾盡全力。

16歲CEO喻言, 公司估值已經達到1250萬元;5歲開始學習街舞的11歲少年楊崇喆, 已經拿了18個全國冠軍和2個世界冠軍, 戰勝過很多的成人;2017年全國少年女子拳擊錦標賽冠軍李靜雯, 年僅14歲的她, 一拳可以打倒150斤成年男子;17歲的唐赫, Elite2016世界模特大賽中國區冠軍, 剛上大一的她已經工作半年了, “一個人在外面, 沒有管家裡要過錢”;15歲的高一學生嚴祖懷, 為了打破教輔的枯燥、乏味、無聊, 組織13位元同學結合學生心理特徵編寫了《共用中考》教輔, 成功賣出了5000本……

自古風雲多變幻, 不以年齡論英雄。 每一個行業的改變, 都必須由新一代青少年來實現。 00後們借此刷新成人對他們“還只是個孩子啊”的單薄認知, 他們用一張張人生的榮譽證書向大眾證明:年紀從來不等於能力。 就像喻言的媽媽所說的, “他們這一代人和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很不一樣, 而且我覺得未來他們會越來越有希望的。 ”

若將《放學別走》理解為一檔為00後發放光榮榜的節目,那就未免狹隘了。正視他們的成績,是為了強化一個認知:更有想法、更具潛能、更有未來的一代人,已經在不經意間茁壯成長起來了。家長對他們不應只有“天冷要穿秋褲”的生理層面的關懷,更應跟上小孩的腳步,傾聽他們的內心。

在一派輕盈的氛圍裡,點醒自以為是或疏于交流的大人

兩代人之間,不信任來自於不理解,不理解又導致了不信任。豆瓣有一個10萬多成員聚集的討論小組,名曰“父母皆禍害”,裡面充斥了大量80後子女對50後父母的指責。點贊最多的那則回答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那父母就算是天使投資人了。不過,這天使投資人的成功率有多少,看看互聯網的天使投資人成功率就知道。”

比起“父母皆禍害”裡大量的痛苦、糾結和感傷,同樣是傾訴對於父母思想行為的種種不解,《放學別走》的氛圍卻是輕鬆而愉悅的。一群同齡人在感同身受的無奈和煩惱裡各抒已見,被各自父母不可理喻的神邏輯樂到哈哈大笑。

最新播出的第二期,集中在呼喚同一種聲音:大人們不要只看你們看到的,你們要尊重事實,耐心聽我們解釋。

讓人最為忍俊不禁的,是來自伊朗、現居上海的王子歷數父母的言行:每天看著手機眼睛會瞎,但是看書從來就不會;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好;我一生中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王子還說了一句相當戳心的話,爸媽可以半夜用指紋開自己的鎖,重點是他們不瞭解我們的心。

17歲的二次元愛好者裂裂,也一度遭遇過父母的不理解。她逐一闡釋了外界對於角色扮演“說話陰陽怪氣”“奇裝異服”“幼稚”的偏見,表示二次元不止是一種文化輸出,更是一群人的信仰。可是因為爸媽一開始不支持,她一度直接把衣服扔掉,“失去愛好的同時,也失去了自我”,她由衷呼喚大人:看不懂就好好學,反對和攻擊都是沒有用的。

不能將你們所不接受的不尋常,簡單歸為不正常。走下舞臺接受採訪時,裂裂媽媽的一段話,點醒了許多自以為正確的家長:“不要學我們,先採取暴力,然後再理解孩子,這樣會傷孩子的心。”

天黑路滑,社會複雜。動輒見諸於新聞的校園淩霸、網路詐騙、人身騷擾,也成為《放學別走》的議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疏于、羞於或者不知如何正確和孩子探討,但從16歲女孩謹妹和“智囊團”成員爭先恐後的發言來看,危險就在孩子的身邊。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依靠,應該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如何防範傷害。

撒貝南說,“這個世界有陽光,有小白兔,小白兔聯合起來就可以打敗大灰狼,但是我們現在必須要告訴孩子,確實我們的身邊也可能有大灰狼。”節目特別發佈的《兒童十大權利宣言》中,第一條尤為醒目: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以極正的三觀,用強大的通感,在愛裡學習雙向溝通的能力

在談及破除代溝的途徑時,社會學者給出的回答是:用通感去修復。

儘管科技不斷發展,文化存在差異,但是情感層面的體驗卻是相似的,我們完全可以用自身經驗來彌補時代發展造就的鴻溝。畢竟,我們每個人在童年的時候,都不想長成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來到舞臺的“大人物”也好,“智囊團”也罷,他們只是萬千00後的一個縮影。

《放學別走》誠意架構了一個平等交流的話語場。撒貝南作為節目中唯一一個成年人,以極正的三觀、強大的通感,溝通著不理解家長的00後與不瞭解孩子的家長。

引發強烈熱議的,是節目中一段關於“追星”的態度交流。自稱是楊洋“取款機”的陳思媛,為追星花費了父母幾十萬元,此次來到《放學別走》,她再次還原了一名00後追星族的真實生活。

撒貝南沒有站在居高臨下的姿態指責,而是分享了一段上高中時迷戀喬丹的往事。放學之後成群結隊圍觀商場裡價格不菲的喬丹鞋,爬到鐵絲網外在人山人海裡苦等偶像的心情,其實和現在00後看一眼“哥哥”如出一轍。

但是撒貝南話鋒一轉,給出了一段身為成年人的深切感悟,“你其實最終追來追去,追的是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現實的世界裡,而現實不那麼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願以償,不可能做到有求必應,但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構架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你是希望自己未來像他一樣優秀。我希望他們可以成為鼓勵你們的一個目標。最終這個世界上值得你去愛的人,除了父母,是你自己。”

他奉勸所有追星的年輕人,第一不要花父母的錢,用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做出一個禮物,讓偶像歎為觀止,進而永遠注意你;第二不要去追那些看袋子收禮物的明星。

在和父母的衝突裡,當孩子攤手無奈稱“父母是你無論如何都要去原諒的人”,撒貝南則一語中的道——“你錯了,孩子才是永遠被父母愛的那個人。”他回憶起自己離世的媽媽,告訴那些向父母生氣、抱怨的孩子,好好珍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放學別走》裡,父母出現的鏡頭雖說極少,但是在這檔“小鬼當家”的節目中,來自父母的愛緊緊環繞著他們,哪怕孩子的吐槽和委屈時有發生,最終卻都歸結於溫暖的、濃濃的愛。節目呼喚家長傾聽孩子,也鼓勵孩子從語言到行動都可以給足父母信心,相信他們已經真的長大。

青春期碰上更年期,不應是天雷勾地火。有網友發表觀後感道:“生長在不同的年代父母和孩子總是會存在數不清的代溝,父母的不理解不接受似乎讓我們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要請相信,血濃於水,愛比天高。”《放學別走》去偏見、不說教,它試圖架起一座心橋,讓看似因為代溝而對立的兩代人握手並肩,一起向前。對於看過節目的觀眾來說,相信一些改變正在奇妙發生。

若將《放學別走》理解為一檔為00後發放光榮榜的節目,那就未免狹隘了。正視他們的成績,是為了強化一個認知:更有想法、更具潛能、更有未來的一代人,已經在不經意間茁壯成長起來了。家長對他們不應只有“天冷要穿秋褲”的生理層面的關懷,更應跟上小孩的腳步,傾聽他們的內心。

在一派輕盈的氛圍裡,點醒自以為是或疏于交流的大人

兩代人之間,不信任來自於不理解,不理解又導致了不信任。豆瓣有一個10萬多成員聚集的討論小組,名曰“父母皆禍害”,裡面充斥了大量80後子女對50後父母的指責。點贊最多的那則回答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那父母就算是天使投資人了。不過,這天使投資人的成功率有多少,看看互聯網的天使投資人成功率就知道。”

比起“父母皆禍害”裡大量的痛苦、糾結和感傷,同樣是傾訴對於父母思想行為的種種不解,《放學別走》的氛圍卻是輕鬆而愉悅的。一群同齡人在感同身受的無奈和煩惱裡各抒已見,被各自父母不可理喻的神邏輯樂到哈哈大笑。

最新播出的第二期,集中在呼喚同一種聲音:大人們不要只看你們看到的,你們要尊重事實,耐心聽我們解釋。

讓人最為忍俊不禁的,是來自伊朗、現居上海的王子歷數父母的言行:每天看著手機眼睛會瞎,但是看書從來就不會;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好;我一生中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王子還說了一句相當戳心的話,爸媽可以半夜用指紋開自己的鎖,重點是他們不瞭解我們的心。

17歲的二次元愛好者裂裂,也一度遭遇過父母的不理解。她逐一闡釋了外界對於角色扮演“說話陰陽怪氣”“奇裝異服”“幼稚”的偏見,表示二次元不止是一種文化輸出,更是一群人的信仰。可是因為爸媽一開始不支持,她一度直接把衣服扔掉,“失去愛好的同時,也失去了自我”,她由衷呼喚大人:看不懂就好好學,反對和攻擊都是沒有用的。

不能將你們所不接受的不尋常,簡單歸為不正常。走下舞臺接受採訪時,裂裂媽媽的一段話,點醒了許多自以為正確的家長:“不要學我們,先採取暴力,然後再理解孩子,這樣會傷孩子的心。”

天黑路滑,社會複雜。動輒見諸於新聞的校園淩霸、網路詐騙、人身騷擾,也成為《放學別走》的議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疏于、羞於或者不知如何正確和孩子探討,但從16歲女孩謹妹和“智囊團”成員爭先恐後的發言來看,危險就在孩子的身邊。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依靠,應該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如何防範傷害。

撒貝南說,“這個世界有陽光,有小白兔,小白兔聯合起來就可以打敗大灰狼,但是我們現在必須要告訴孩子,確實我們的身邊也可能有大灰狼。”節目特別發佈的《兒童十大權利宣言》中,第一條尤為醒目: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以極正的三觀,用強大的通感,在愛裡學習雙向溝通的能力

在談及破除代溝的途徑時,社會學者給出的回答是:用通感去修復。

儘管科技不斷發展,文化存在差異,但是情感層面的體驗卻是相似的,我們完全可以用自身經驗來彌補時代發展造就的鴻溝。畢竟,我們每個人在童年的時候,都不想長成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來到舞臺的“大人物”也好,“智囊團”也罷,他們只是萬千00後的一個縮影。

《放學別走》誠意架構了一個平等交流的話語場。撒貝南作為節目中唯一一個成年人,以極正的三觀、強大的通感,溝通著不理解家長的00後與不瞭解孩子的家長。

引發強烈熱議的,是節目中一段關於“追星”的態度交流。自稱是楊洋“取款機”的陳思媛,為追星花費了父母幾十萬元,此次來到《放學別走》,她再次還原了一名00後追星族的真實生活。

撒貝南沒有站在居高臨下的姿態指責,而是分享了一段上高中時迷戀喬丹的往事。放學之後成群結隊圍觀商場裡價格不菲的喬丹鞋,爬到鐵絲網外在人山人海裡苦等偶像的心情,其實和現在00後看一眼“哥哥”如出一轍。

但是撒貝南話鋒一轉,給出了一段身為成年人的深切感悟,“你其實最終追來追去,追的是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現實的世界裡,而現實不那麼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願以償,不可能做到有求必應,但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構架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你是希望自己未來像他一樣優秀。我希望他們可以成為鼓勵你們的一個目標。最終這個世界上值得你去愛的人,除了父母,是你自己。”

他奉勸所有追星的年輕人,第一不要花父母的錢,用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做出一個禮物,讓偶像歎為觀止,進而永遠注意你;第二不要去追那些看袋子收禮物的明星。

在和父母的衝突裡,當孩子攤手無奈稱“父母是你無論如何都要去原諒的人”,撒貝南則一語中的道——“你錯了,孩子才是永遠被父母愛的那個人。”他回憶起自己離世的媽媽,告訴那些向父母生氣、抱怨的孩子,好好珍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放學別走》裡,父母出現的鏡頭雖說極少,但是在這檔“小鬼當家”的節目中,來自父母的愛緊緊環繞著他們,哪怕孩子的吐槽和委屈時有發生,最終卻都歸結於溫暖的、濃濃的愛。節目呼喚家長傾聽孩子,也鼓勵孩子從語言到行動都可以給足父母信心,相信他們已經真的長大。

青春期碰上更年期,不應是天雷勾地火。有網友發表觀後感道:“生長在不同的年代父母和孩子總是會存在數不清的代溝,父母的不理解不接受似乎讓我們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是要請相信,血濃於水,愛比天高。”《放學別走》去偏見、不說教,它試圖架起一座心橋,讓看似因為代溝而對立的兩代人握手並肩,一起向前。對於看過節目的觀眾來說,相信一些改變正在奇妙發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