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桂加糖芍小建中,勞悸腹痛血不榮

小建中湯是一方平補陰陽, 益氣養血的良劑, 其能溫中焦, 健中氣, 調補脾胃, 治療陰陽兩虛的虛勞所致的各種疾病。

小建中湯是張仲景的名方,

方由飴糖一升,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炙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組成。

張仲景在其著作中共有五條論述了小建中湯:

①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 不瘥者,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0條)

②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論》第102條)

③虛勞, 裡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13條)

④男子黃, 小便自利, 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22條)

⑤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8條)。

按: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 一改而為小建中湯, 成為治療虛勞的主方。 金匱虛勞篇中有八方, 其中四方是從桂枝東加減而來,

充分說明桂枝湯屬於陰陽雙補的方子。 此方倍芍藥, 乃側重補陰, 加飴糖, 側重安中, 故稱建中湯, 治療虛勞中的廣泛病變。

根據以上條文, 提出小建中湯所治症狀, 共有八症:裡急、腹中痛、心悸、煩、衄、夢失精、四肢酸痛、咽幹口燥。 其中裡急包括腹中痛, 還包括胸痛、脅痛等, 應為主症。

小建中湯的病機原文中也有敘述, 就是陽脈澀, 陰脈弦。 陽脈是指寸脈, 陰脈是指尺脈。 澀是指脈的來去艱難, 是由於氣血滯澀, 不能暢達以鼓動。 或邪阻氣血滯澀, 或正虛無力鼓動。 本條陽脈澀是指正虛無力。 弦則為寒, 為減。 根據脈象, 其病機為:氣血虛于上, 陰寒上乘。

在治療上以胃脘痛為特徵的慢性疾病, 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胃病、胃癌。

以腹痛、便秘為特徵的腸道疾病, 如習慣性便秘、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冗長、巨結腸病、嬰幼兒便秘。 以腹痛為特徵的全身性疾病, 如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等。 另外, 慢性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結核病、低血壓、冠心病、失眠、溶血性黃疸、遺精等疾病中凡陰陽兩虛偏于陰虛者, 皆可使用。

病案:黃煌醫案:女, 12歲, 形體瘦弱。 身高155cm, 體重27kg。 2012年4月19日初診。 先天性結腸黑斑息肉6年, 期間因腸道套疊開刀6次。 發病時腹痛, 陣發性絞痛, 睡眠差, 大便每天數次伴有出血。 舌淡紅苔厚膩, 舌尖紅, 嘴唇有黑斑。 對於屢發的腹痛, 西醫已經無奈, 建議中醫調理。 處方:桂枝15g, 白芍30g, 乾薑5g, 生甘草10g, 紅棗20g, 枳殼15g。 7劑。 每天1劑, 水煎服。 2012年4月26日二診:大便每天1次,

醬色臭穢, 苔白厚好轉, 腹痛減輕, 睡眠好轉。 黃師處方:桂枝15g, 白芍30g, 生甘草10g, 乾薑5g, 紅棗20g, 生麥芽20g。 服藥後, 沒有再發腹痛。

蔡漁琴醫案:黃某, 女, 30歲, 1979年10月5日初診。 便秘9年, 始則3-4日一行, 無明顯痛苦。 婚後生育三胎, 便秘加重, 常6-8日不行, 腹部時覺隱隱脹痛,

如物梗塞, 飲食減少。 歷經中西醫治療, 屢用通導, 或可見效一時。 形瘦神疲, 氣短乏力, 因大便秘結而誘發痔瘡, 常流鮮血, 曾在某醫院校查, 除見脫出之外痔, 餘無異常。 就診時, 已4日未便。 囑取小建中湯7劑。

服藥後便覺腸鳴, 腹部如有氣體竄行, 即大便1次, 為羊屎樣, 後則解出黃色軟便。 服完7劑, 又解大便1次, 先硬後塘, 硬亦無羊屎樣。 第2療程, 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 為鞏固療效, 將原方加大10倍, 濃縮成膏劑, 堅持續用2月, 每日大便通暢, 體力逐漸康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