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宜古軼事——老槐的傳說與村名的由來

在宜古村的中心, 有一顆千年的古槐, 根深葉茂, 但從不開花, 老人們稱他老槐爺。

在我記事的時侯常來樹下玩, 和老槐接下不解之緣。

很多年來, 我一直關注著村名的來歷和這棵老槐, 他賦予了宜古人的精神, 也是千年古村的靈魂。

很多年來, 聽到並收集了點點滴滴關於宜古村落的傳說和資訊。 宜古村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落, 是一個神秘值得探究的地方, 是亟待開發旅遊的地方。 但打開銅川的大事記、翻閱有關資料, 沒有找到一點關於宜古村村名來歷的任何資料和記載, 很多的傳說和故事, 都被歷史遺忘, 我在想如果現在再不去記載、不去重視, 不去挖掘, 不去宣傳, 以後隨著村裡老人去世, 還又誰能說清這個千年古村的來龍去脈。

為了搶救和保護祖宗遺留下來遺產, 筆者嘗試挖掘點點滴滴。 尋覓村名由來與古遺址的傳說, 在於銅川產業轉行時期,

發展銅川打造成歷史文化名城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昔日在人們的印象中銅川就是一座煤城, 可今天銅川成了旅遊資源的富集地, 通過這幾年政府的努力和民眾對旅遊意識的思想轉化, 旅遊業有走高的局勢, 今年十月一旅客及旅遊增加, 徹底改變銅川的外在形象。 還有許多沒有發現、沒有挖掘、沒有開發的旅遊資源。 所以挖掘村名的來歷, 對於傳承鄉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初步考證, 宜古村是一個一千多年的古村落, 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此名, 還需取證。 據說, 宜古村原來是一個大廟院, 有四座廟。 分別是娘娘廟、尼姑廟(尼姑庵)、山神廟。 還有一座位于南河龍頭上的古廟, 沒人能知道名字, 縣誌上也查不到有關宜古村的任何資料。

在盛唐時期, 宜古就有繁華的歷史, 傳說李世民之妹, 常樂公主曾安居此地, 在長鎮(今銅川氣象站)建立起一個城市, 店面百家, 客棧無數, 吸引了各地富豪到此安居, 這裡有成了一個物資貿易交易中心, 也是去往古鎮陳爐官道。

過往的車輛, 在這裡歇腳, 黃堡耀州窯經過這裡取得陶土, 盛唐時, 宜古村長鎮就是一片樂土。

當時這裡李姓最多, 這些都是祖輩口口相傳, 筆者查遍所有縣誌, 等資料, 沒有記載宜古村的一言半字, 還是讓筆者繼續述說:(在70年代, 農業學大塞時, 平整土地損壞了不少墓葬, 長鎮以南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文物, 墓誌一律李姓), 大概隨著唐朝的敗落, 長鎮也失去當時的繁華, 李姓慢慢從這裡消失, 村中至今沒有一家姓李的。

還有在現雞場以東有凸出的山丘, 此地名叫疙瘩, 這裡坐亥面巳, 風水極佳, 按風水學說是塊風水寶地, 望龍如龜, 坐空倒騎龍, 也附合大唐皇家貴族的風水要求, 應該就是李氐皇族貴族之墓, 至於是常樂公主之墓,

還是衣冠塚或皇家直系親屬的墓葬, 筆者不敢妄下結論, 但因上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 早己面目全非。 (在70年代平整土地時, 長鎮以南毀壞了不少李氐古墓群, 大多數都百姓墓葬, 偶而也出現幾件精美的文物, 但當時的人們並不重視, 全部毀壞, 筆者有一個大膽假想, 長鎮以南的唐代墓葬群, 應是當時住在長鎮先民, 多半是守護陵園的李氐後人, 與出土李姓文獻有關。 長鎮為何叫長鎮, 筆者認為古時它至少是一個繁華的地方, 與古鎮陳爐一樣, 只惜長鎮的文化沒有保留下, 被後人遺忘。

八, 九十年代, 在長鎮種地時, 每逢夏日白雨過後, 地表上總能沖洗出大量殘磚瓦砸, 還有唐宋時, 人們生活用具的瓷片, 精美絕倫, 非一般老百姓用過的東西。 (那時每逢種麥前,把地裡的磚瓦瓷片撿起扔在田頭地頭)據說,鎮受長鎮的公主,因起兵造反被朝廷所殺,死後葬於官地,這些都是小時候聽年長的老人所說,筆者只是如實述說。

在上世紀70-80年代,村民也親眼目睹幾處古廟遺址,,一處是王益鄉拖拉機站以西(現王益區敬老院以西),原來宜古村二組菜地裡有一大堆瓦砸堆,當時人們嫌種菜不方便,就在菜地中留了一片堆積瓦砸的地方,村裡老人們說“這裡就是尼姑庵或(尼姑廟),腳下這一堆瓦砸就是廟的遺址。”

後來,在多次平整土地過程中,瓦砸從菜地中心被移走,偶爾在公路以北,可以見到一些散落的雕刻特別精美的青瓦片,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點痕跡。在它的不遠處就是公路以南還又一棵千年的古槐樹,雖然它在90年代遭到人為破壞,樹冠小了,主幹已經空,但它有較強的生命力,它仍然堅強的活著,歷經風雨、歷經滄桑,他見證了宜古村的發展,目睹了千年古村的衰落。

在老槐下鋪有一層細沙,古樹盤根自然長出一張貢桌和二把櫈子,這也是一個惜奇事,五十左右村民都見過這一奇觀,過去常有人去叩拜焚香,在天然形成的根桌擺上貢品,根櫈上坐上一坐,向老槐述說一些心裡的故事,乞求老槐保佑家人平安,後來平地將桌櫈掩埋。

再一處在宜古村現在村委會辦公室(宜古村一組)以北有一堆瓦砸,這裡叫廟台,也就是娘娘廟,位於杏園之上,毀壞何時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了,在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時,為了提高土地效率,磚瓦砸多次被農民從田間移到田外,現在已經面貌全非,在地畔上,還有大量的磚瓦殘骸,順手可以撿到幾塊青磚瓦片,筆者曾經有幸見過娘娘廟遺留的一個風鈴,據筆者濁眼叛斷,應該是晚清的東西,現早已不知去向,(前幾日,在聊天考證時,曾有村民說,風鈴還在他家)在廟台的頂上叫城壕,這裡遺有留下的古城牆的遺址,城牆頂上有一地道通風口,地道的入口在廟台下面水溝處,也很隱蔽,城牆建於明代,地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所挖,至於用途種種說法。

另一處,離廟台娘娘廟相隔一百多米,在西村場東頭,原有一個澇池(池溏)那時村民都在澇池裡洗衣服,筆者小時常去澇池嬉戲,80年後因村民蓋房被填埋,在老池北面就是山神廟遺址,老一輩人都記得,一空窯洞頂上建著廟,因年久失修,廟裡面供有神像被移到廟下的土窯洞裡,文革時徹夜被毀。

廟中遺留一塊石牌,後被用在水利工程上當墊石,碑文上記載此廟的歷史,還記載著重修廟時的人名,以及什麼東西藏于村東賀思地下等等..……落款嘉慶年號,水程工程施工的工人在石碑刻下四個大字“高坪公社”,毀壞了原來的字跡,隨著水利工程被毀後,碑也丟失,但若現在重視,定能找回石碑。

另一處是現在宜古村二組的龍頭上,它地處一個丘陵末端的一塊凸起的土堆,但從遺址來看,這座廟毀壞何時沒有人能說得清,此地叫龍頭,據清史推測,此廟建立早清,清軍入關後,多爾袞下令斬龍脈,立塔,修廟,在全國展開了全方面斬龍頭的運動,其目的是為鎮壓漢文化的傳承,不讓漢人出皇帝(清史有記載斬龍立塔一說)。

在龍頭的頸部有人為挖斷的痕跡,其中玄機,應該來自道教游龍山脈文化一說,所以筆者認為,龍頭上的廟宇,應該是道觀,(或滿州文化的廟宇),不過這些都是按文獻和遺址推理,至於是廟是塔,還需考證。

現在只能看到一些遺跡,廟宇地基的青石條、瓦砸堆、散落在樹林的青瓦片,隨處可見。真正是什麼廟(或塔)規模多大、供奉什麼神像,已經沒有人說的清了。20世紀70年代,宜古村二組為了建豬圈,村裡的人從龍頭廟宇的遺址上,挖出大量清石條,(石條很規格,上面有雕刻的花紋,幾乎每塊大小一模一樣)並將石條用馬車拉運回村,村裡在蓋豬圈、建沼氣池時派上了用場,據瞭解先後兩次挖掘了龍頭上廟宇石條,是否挖完了也不清楚。不過當年挖掘、拉運這些石條人還都健在,可以瞭解更多有關情況。

龍頭古廟(或古塔)與千年老槐遙遙對應,這裡還有一段古老傳說及神話,清軍入關,多爾袞奉令斬斷全國所有的龍脈,龍頭上建塔,修廟,以鎮壓龍脈,其目的為了壓制漢文化的傳承,不許漢人出英雄,以保朝廷的穩定,那麼宜古村龍頭下也就隱藏著龍脈和帝星一說,龍頭被斬斷,後建塔,地下游龍帶著龍子負傷而逃,懇求千年老槐公庇護,老槐根深葉茂,保護游龍躲過一劫,事後游龍無處歸宿,為感恩老槐,與龍子化為樹下一桌三櫈(或二櫈,筆者有點記不清,見諒)游龍化作龍桌,龍子化為龍櫈,終生輔佐老槐。

上世紀九十年代,銅川城市搞開發,建設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大量倒在老槐樹旁邊埋溝,同時老樹也遇到千年最大一劫,樹杆失火,整個老樹原貌全非,村民擔水澆滅了火,只挽救下了老槐樹的主杆,側枝,樹冠掉了滿地,但沒有村民敢拿老槐的枝杆去生火,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龍頭龍脈聚集於老槐下化為桌櫈屬實 ,此處也就是宜古人的命脈,筆者這裡不再多說,見諒!

在西村,西嶺下麵有紅山文化痕跡,清晰可見。這裡與長鎮遙遙對應,唐宋時,傳說這裡應該就是一個驛站,重兵把守,也是當時通往黃堡的官道,而長鎮才是一個安樂之地,居住著當時的貴族皇親,長鎮也就是當時的王府,主宰著一方的平安,西嶺向北隔一條溝是污水二級站,傳說那裡有一個烽火臺,傳遞軍政的資訊,小時,曾在這撿到過盔甲殘片。

還有村名由來,政府派人走訪詢問了宜古村老支書賀應考,老人告訴調查人員,現有的宜古村村名來歷,都是經過祖輩的口口相傳。(具體年代不清),宜古村有尼姑庵,應該是前人取諧音叫宜古林,村裡有娘娘廟、山神廟和尼姑庵,還有龍頭上一廟,絕對屬實 。

村名來歷最多的說法是因為有座尼姑庵,取諧音稱為宜古村流傳至今。

通過瞭解,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說法,也證實了宜古村在有四座古廟的說法,說明宜古村在明清時期就是一個大廟院,這個說法不是傳說,而是事實。至於娘娘廟、山神廟,尼姑庵,龍頭古刹在《同官縣誌》上有沒有記載、也許歷史遺忘,古廟規模多大、供奉神像,還需要後人進一步研究。

但筆者不大認可宜古村以尼姑庵而得名。宜古村古時以桃花唯名天下,至今還有桃源一說,桃園一名現在廣泛利用,宜園橋,宜園路,桃園路,桃園辦事處等等。

宜古村最早叫桃花村,據野史傳說,也有一定的蛛絲馬跡,宜古村在古時到處桃園,每逢春暖花開,長安,耀州,宜君等當時的皇親貴族,書香門弟以及老百姓都來千年古村賞桃花,同時也去尼姑庵祭拜,在老槐上掛紅綢彩布,以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同時宜古村每年春天都有維持近一月的古廟會,傳承幾百年,在大清咸豐年間(1820年)以前,宜古村名一直叫桃花村,也許隨著歷史衰落,桃樹死去,宜古村沒有了桃園,只剩下尼姑庵,後人便取尼姑庵諧音叫宜古村,但桃園一說至今還用。

也有傳說宜古村的衰落與白蓮教起義有關,清史記載:(1795年-1804年),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陝邊境地區,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這次大規模起義,使得清政府耗費了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並導致十余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余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川楚起義標誌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

野史說:白蓮教的起義軍佔領了宜古村及長鎮這片福饒之地,因戰爭當時的先民及李姓後裔背井離鄉,逃離了這片事紛之地,千年古村從這時開始走向了衰落,桃花村的村名,從這時起一去不返,這個時期千年古村文明,及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據考證:約在咸豐早期至光緒年間,這個千年古村是沒有人跡的,大約到了光緒中期,先民的一部分子孫們又回到這片故地,重新建設家園),這時這裡只剩下了帶不走的土地,祖上的產業已成了廢墟,村裡的桃樹早己死去,大概從這個時侯開始叫宜古村,詢問村中老人及最早的老戶,他們都說清朝後期才遷到宜古村居住,可見這段歷史也有一定的真實性,以上敘說足可證明在宜古村與這段歷史符合。

(筆者,宜古村老戶人,小時常聽老人說:“在長鎮以西有片土地,占地面積約四五十畝是一片王氏的墓地,最早的墓是明的,其墓塚規模很大,也很有講究,墓前拴馬莊,牌坊,墓碑等等”七十年代平整土地遺址被毀,小時候,祖母常給我們講這裡的故事,和祖上的來曆,至今記憶猶新,還有東村郭家祖墳,或賀家祖墳,在原老蘋果園以東,傳說要經過三道牌坊和亭子才能到墓地,其規模,氣勢壯觀,(曾經聽東村的老人講過這些),這些古墓葬可以肯定是郭家,或賀家的祖墳,毫無懷凝,這些祖墳的歷史都很遙遠,連清末最早遷到宜古村的先民,也說不清到底是他那位祖先,只知是他家的祖墳。

在古墓葬的上面是現在村民的居在地,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在這裡圈窯,蓋房,打井,同時也出土過唐三彩 ,瓷俑等等,以及最後去向,這些大部分村民都知道,這裡就不在浪費筆墨。(目前居住在村裡的老戶,都是清末光緒中晚期才重遷到此村,所有歷史遺留下的遺址,都是祖先曾經的故事,以及宜古現有的老窯洞,老宅子最多也不過一百多年,上古祖先住過的地方已無半點痕跡,留給後人的只是殘磚瓦碴,祖墳和一些遺址,以上敘說可證明這個千年的古村曾經繁華、富有和文明,同時也證明了,清末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同時上世紀七十年代,宜古曾改村名叫向陽大隊(高坪公社向陽大隊)公社取諦後又叫宜古村。關於宜古的傳說,故事和人遺址還很多,還有許多傳說和野史,都在筆者的心裡,這裡不一一共述,還需考證,見諒!“在清朝咸豐年前(1820年以前),宜古村的先民多以長鎮為中心居住。後遷來的先民,則是在溝邊打土窯洞居住,解放前,宜古村這個自然村落面積很大,東至狼溝裡以南的山脈,至今那裡還屬於宜古村的土地,(今紅旗三隊,原名東村,也是宜古村的一部分)南至軒村南河,(南河村裡的土地,都是筆者的祖上,民國中期賣掉的。)西至現招商市場周邊所有的土地,北至公園路以南”

作者 蠍子寒舍-

(那時每逢種麥前,把地裡的磚瓦瓷片撿起扔在田頭地頭)據說,鎮受長鎮的公主,因起兵造反被朝廷所殺,死後葬於官地,這些都是小時候聽年長的老人所說,筆者只是如實述說。

在上世紀70-80年代,村民也親眼目睹幾處古廟遺址,,一處是王益鄉拖拉機站以西(現王益區敬老院以西),原來宜古村二組菜地裡有一大堆瓦砸堆,當時人們嫌種菜不方便,就在菜地中留了一片堆積瓦砸的地方,村裡老人們說“這裡就是尼姑庵或(尼姑廟),腳下這一堆瓦砸就是廟的遺址。”

後來,在多次平整土地過程中,瓦砸從菜地中心被移走,偶爾在公路以北,可以見到一些散落的雕刻特別精美的青瓦片,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點痕跡。在它的不遠處就是公路以南還又一棵千年的古槐樹,雖然它在90年代遭到人為破壞,樹冠小了,主幹已經空,但它有較強的生命力,它仍然堅強的活著,歷經風雨、歷經滄桑,他見證了宜古村的發展,目睹了千年古村的衰落。

在老槐下鋪有一層細沙,古樹盤根自然長出一張貢桌和二把櫈子,這也是一個惜奇事,五十左右村民都見過這一奇觀,過去常有人去叩拜焚香,在天然形成的根桌擺上貢品,根櫈上坐上一坐,向老槐述說一些心裡的故事,乞求老槐保佑家人平安,後來平地將桌櫈掩埋。

再一處在宜古村現在村委會辦公室(宜古村一組)以北有一堆瓦砸,這裡叫廟台,也就是娘娘廟,位於杏園之上,毀壞何時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了,在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時,為了提高土地效率,磚瓦砸多次被農民從田間移到田外,現在已經面貌全非,在地畔上,還有大量的磚瓦殘骸,順手可以撿到幾塊青磚瓦片,筆者曾經有幸見過娘娘廟遺留的一個風鈴,據筆者濁眼叛斷,應該是晚清的東西,現早已不知去向,(前幾日,在聊天考證時,曾有村民說,風鈴還在他家)在廟台的頂上叫城壕,這裡遺有留下的古城牆的遺址,城牆頂上有一地道通風口,地道的入口在廟台下面水溝處,也很隱蔽,城牆建於明代,地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所挖,至於用途種種說法。

另一處,離廟台娘娘廟相隔一百多米,在西村場東頭,原有一個澇池(池溏)那時村民都在澇池裡洗衣服,筆者小時常去澇池嬉戲,80年後因村民蓋房被填埋,在老池北面就是山神廟遺址,老一輩人都記得,一空窯洞頂上建著廟,因年久失修,廟裡面供有神像被移到廟下的土窯洞裡,文革時徹夜被毀。

廟中遺留一塊石牌,後被用在水利工程上當墊石,碑文上記載此廟的歷史,還記載著重修廟時的人名,以及什麼東西藏于村東賀思地下等等..……落款嘉慶年號,水程工程施工的工人在石碑刻下四個大字“高坪公社”,毀壞了原來的字跡,隨著水利工程被毀後,碑也丟失,但若現在重視,定能找回石碑。

另一處是現在宜古村二組的龍頭上,它地處一個丘陵末端的一塊凸起的土堆,但從遺址來看,這座廟毀壞何時沒有人能說得清,此地叫龍頭,據清史推測,此廟建立早清,清軍入關後,多爾袞下令斬龍脈,立塔,修廟,在全國展開了全方面斬龍頭的運動,其目的是為鎮壓漢文化的傳承,不讓漢人出皇帝(清史有記載斬龍立塔一說)。

在龍頭的頸部有人為挖斷的痕跡,其中玄機,應該來自道教游龍山脈文化一說,所以筆者認為,龍頭上的廟宇,應該是道觀,(或滿州文化的廟宇),不過這些都是按文獻和遺址推理,至於是廟是塔,還需考證。

現在只能看到一些遺跡,廟宇地基的青石條、瓦砸堆、散落在樹林的青瓦片,隨處可見。真正是什麼廟(或塔)規模多大、供奉什麼神像,已經沒有人說的清了。20世紀70年代,宜古村二組為了建豬圈,村裡的人從龍頭廟宇的遺址上,挖出大量清石條,(石條很規格,上面有雕刻的花紋,幾乎每塊大小一模一樣)並將石條用馬車拉運回村,村裡在蓋豬圈、建沼氣池時派上了用場,據瞭解先後兩次挖掘了龍頭上廟宇石條,是否挖完了也不清楚。不過當年挖掘、拉運這些石條人還都健在,可以瞭解更多有關情況。

龍頭古廟(或古塔)與千年老槐遙遙對應,這裡還有一段古老傳說及神話,清軍入關,多爾袞奉令斬斷全國所有的龍脈,龍頭上建塔,修廟,以鎮壓龍脈,其目的為了壓制漢文化的傳承,不許漢人出英雄,以保朝廷的穩定,那麼宜古村龍頭下也就隱藏著龍脈和帝星一說,龍頭被斬斷,後建塔,地下游龍帶著龍子負傷而逃,懇求千年老槐公庇護,老槐根深葉茂,保護游龍躲過一劫,事後游龍無處歸宿,為感恩老槐,與龍子化為樹下一桌三櫈(或二櫈,筆者有點記不清,見諒)游龍化作龍桌,龍子化為龍櫈,終生輔佐老槐。

上世紀九十年代,銅川城市搞開發,建設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大量倒在老槐樹旁邊埋溝,同時老樹也遇到千年最大一劫,樹杆失火,整個老樹原貌全非,村民擔水澆滅了火,只挽救下了老槐樹的主杆,側枝,樹冠掉了滿地,但沒有村民敢拿老槐的枝杆去生火,這也許只是巧合。但龍頭龍脈聚集於老槐下化為桌櫈屬實 ,此處也就是宜古人的命脈,筆者這裡不再多說,見諒!

在西村,西嶺下麵有紅山文化痕跡,清晰可見。這裡與長鎮遙遙對應,唐宋時,傳說這裡應該就是一個驛站,重兵把守,也是當時通往黃堡的官道,而長鎮才是一個安樂之地,居住著當時的貴族皇親,長鎮也就是當時的王府,主宰著一方的平安,西嶺向北隔一條溝是污水二級站,傳說那裡有一個烽火臺,傳遞軍政的資訊,小時,曾在這撿到過盔甲殘片。

還有村名由來,政府派人走訪詢問了宜古村老支書賀應考,老人告訴調查人員,現有的宜古村村名來歷,都是經過祖輩的口口相傳。(具體年代不清),宜古村有尼姑庵,應該是前人取諧音叫宜古林,村裡有娘娘廟、山神廟和尼姑庵,還有龍頭上一廟,絕對屬實 。

村名來歷最多的說法是因為有座尼姑庵,取諧音稱為宜古村流傳至今。

通過瞭解,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說法,也證實了宜古村在有四座古廟的說法,說明宜古村在明清時期就是一個大廟院,這個說法不是傳說,而是事實。至於娘娘廟、山神廟,尼姑庵,龍頭古刹在《同官縣誌》上有沒有記載、也許歷史遺忘,古廟規模多大、供奉神像,還需要後人進一步研究。

但筆者不大認可宜古村以尼姑庵而得名。宜古村古時以桃花唯名天下,至今還有桃源一說,桃園一名現在廣泛利用,宜園橋,宜園路,桃園路,桃園辦事處等等。

宜古村最早叫桃花村,據野史傳說,也有一定的蛛絲馬跡,宜古村在古時到處桃園,每逢春暖花開,長安,耀州,宜君等當時的皇親貴族,書香門弟以及老百姓都來千年古村賞桃花,同時也去尼姑庵祭拜,在老槐上掛紅綢彩布,以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同時宜古村每年春天都有維持近一月的古廟會,傳承幾百年,在大清咸豐年間(1820年)以前,宜古村名一直叫桃花村,也許隨著歷史衰落,桃樹死去,宜古村沒有了桃園,只剩下尼姑庵,後人便取尼姑庵諧音叫宜古村,但桃園一說至今還用。

也有傳說宜古村的衰落與白蓮教起義有關,清史記載:(1795年-1804年),清朝嘉慶年間爆發於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清起義的事件。最早參加者多為白蓮教教徒。始爆發于川楚陝邊境地區,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這次大規模起義,使得清政府耗費了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並導致十余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余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川楚起義標誌著清朝走向衰落的開始。

野史說:白蓮教的起義軍佔領了宜古村及長鎮這片福饒之地,因戰爭當時的先民及李姓後裔背井離鄉,逃離了這片事紛之地,千年古村從這時開始走向了衰落,桃花村的村名,從這時起一去不返,這個時期千年古村文明,及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據考證:約在咸豐早期至光緒年間,這個千年古村是沒有人跡的,大約到了光緒中期,先民的一部分子孫們又回到這片故地,重新建設家園),這時這裡只剩下了帶不走的土地,祖上的產業已成了廢墟,村裡的桃樹早己死去,大概從這個時侯開始叫宜古村,詢問村中老人及最早的老戶,他們都說清朝後期才遷到宜古村居住,可見這段歷史也有一定的真實性,以上敘說足可證明在宜古村與這段歷史符合。

(筆者,宜古村老戶人,小時常聽老人說:“在長鎮以西有片土地,占地面積約四五十畝是一片王氏的墓地,最早的墓是明的,其墓塚規模很大,也很有講究,墓前拴馬莊,牌坊,墓碑等等”七十年代平整土地遺址被毀,小時候,祖母常給我們講這裡的故事,和祖上的來曆,至今記憶猶新,還有東村郭家祖墳,或賀家祖墳,在原老蘋果園以東,傳說要經過三道牌坊和亭子才能到墓地,其規模,氣勢壯觀,(曾經聽東村的老人講過這些),這些古墓葬可以肯定是郭家,或賀家的祖墳,毫無懷凝,這些祖墳的歷史都很遙遠,連清末最早遷到宜古村的先民,也說不清到底是他那位祖先,只知是他家的祖墳。

在古墓葬的上面是現在村民的居在地,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在這裡圈窯,蓋房,打井,同時也出土過唐三彩 ,瓷俑等等,以及最後去向,這些大部分村民都知道,這裡就不在浪費筆墨。(目前居住在村裡的老戶,都是清末光緒中晚期才重遷到此村,所有歷史遺留下的遺址,都是祖先曾經的故事,以及宜古現有的老窯洞,老宅子最多也不過一百多年,上古祖先住過的地方已無半點痕跡,留給後人的只是殘磚瓦碴,祖墳和一些遺址,以上敘說可證明這個千年的古村曾經繁華、富有和文明,同時也證明了,清末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同時上世紀七十年代,宜古曾改村名叫向陽大隊(高坪公社向陽大隊)公社取諦後又叫宜古村。關於宜古的傳說,故事和人遺址還很多,還有許多傳說和野史,都在筆者的心裡,這裡不一一共述,還需考證,見諒!“在清朝咸豐年前(1820年以前),宜古村的先民多以長鎮為中心居住。後遷來的先民,則是在溝邊打土窯洞居住,解放前,宜古村這個自然村落面積很大,東至狼溝裡以南的山脈,至今那裡還屬於宜古村的土地,(今紅旗三隊,原名東村,也是宜古村的一部分)南至軒村南河,(南河村裡的土地,都是筆者的祖上,民國中期賣掉的。)西至現招商市場周邊所有的土地,北至公園路以南”

作者 蠍子寒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