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9.5分的西藏紀錄片,每一幀畫面都洗滌心靈,笑著笑著就看哭了

去西藏旅行的人很多,

但真正瞭解這片土地的人卻很少。

2015年, 央視紀錄片團隊深入藏區, 拍攝了一部叫《第三極》的紀錄片, 講述了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 許巍當時獻唱過同名歌曲《第三極》, 聖潔唯美的畫面, 直戳靈魂的歌聲, 喚醒了無數人的西藏夢!

2017年底, 《第三極》原班拍攝人馬拍攝的姊妹篇《極地》悄然上線, 豆瓣評分就一路飆升到9.5分!

從2015年3月籌備至今, 《極地》攝製團隊分多個組深入藏區, 走遍西藏6個地區, 73個縣市, 行車里程超過赤道一周, 穿越雪地森林, 駐守荒原村落, 遇見21個故事, 記錄下藏區的日常。

小包總—楊爍,

也首次跨界為《極地》配音~

除了延續著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 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在西藏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普通藏族人。 短短7集, 21個故事, 記錄下了我們不曾瞭解的藏地!

這裡是人口密度最低的陸地高原,

這裡有挑戰生存極限的嚴酷環境,

這裡也有被額外眷顧的桃源秘境。

作為《第三極》的姊妹篇, 《極地》延續了前作令人震撼窒息的唯美畫面, 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美!炸!了!隨手截個屏, 都是一張張美輪美奐的壁紙!

▼巍峨磅礴的冰川雪山

▼深邃而平靜的湖泊

▼蔥郁靜謐的深山密林

▼還有許多人跡罕至的風景

影片中的極地風光,美得宛如仙境一般~

但是最令人內心沸騰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他們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

看完以後,幾乎所有人內心的反應如出一轍:人家這才叫活著,我們頂多算是還沒死!

白瑪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

這三位快樂的老婆婆,已經當了 65 年閨蜜了。

這天早上,白瑪曲珍正在塗自製護膚品。

倆姐妹來喊她:“白瑪曲珍,公主們要出發了!”

三人拎著奶茶壺,姐妹聚會去了。

她們當天的日程是:坐車去 100 公里外采草藥,自製護膚品。

這條石頭路她們走了一輩子,很熟悉。

像三個小女孩一樣,邊唱歌,邊拔草,還誇石頭可愛。一路嘰嘰喳喳。

曲美卓嘎塗這個藥膏 70 年了,說它夏天防曬,冬天防風。

三個愛美的老太太想把這種自製美膚產品推廣出去。

“遊客這麼多,人人都塗,塗成公主,回去就能結婚。一瓶五塊錢,多好啊。”

白瑪曲珍一邊念叨著自己的創業大計,一邊雙手合十:

“佛啊,不該收錢,我錯了。”

熬藥膏工作量挺大的,三姐妹幹活時,還不停互懟。

次:你老了吧,別加那麼多水。你已經老暈了。

白:你別罵她。

次:你先管好你自己吧。牙都沒了還說我。我說水夠水肯定夠,不夠你就煮我。

一般人看到這藥膏的顏色,都不敢往臉上抹。

但三姐妹相信它一定會非常暢銷。

她們更希望神保佑,後年、大後年,再加一年,她們還能在一起。

大卓嘎從小是個孤兒。

白瑪曲珍丈夫早逝。

次仁曲珍家境貧寒。

她們是托林村年紀最大的三個人。

但現在,她們仍然很快樂。

白瑪曲珍最大的心願,是和姐妹們一起去趟拉薩。

“然後回來再死。我喜歡這裡,也要死在這。”

在紀錄片《極地》中,有樂天派,也有悲觀者。

藏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封閉性,產生了很多匠人技者。

他們可能沒有什麼文化,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裡,但他們身上飽含了文化的印記。

有鎖匠。

也有說婚者。

還有面具人。

他們大多已經上了年紀,而現在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問題。

鎖匠江安是日卡村的“安全顧問”。

村子裡,家家戶戶的倉庫鎖頭都是木頭製成的,但時間久了,鎖就腐蝕了。

在大家的要求下,江安接下這個任務,開始為大家打造新的木鎖。

木鎖很是神奇,鎖雖是木頭所制,但鑰匙卻是鐵的。

而江安老爺子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讓大家不用換鑰匙就能擁有一把新木鎖。

雖然這項手藝並不複雜,但整個村子會的人只有他一個。

他甚至不知道在他之後,還會不會有人去花費時間製作一把木鎖。

文化即將面臨的斷層問題,不僅在內地存在,藏區同樣也是。

曾經古老的傳統和技藝,在科技的衝擊下即將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說婚者是藏區一個古老的傳統。

在以前,新人結婚都必須要有說婚者在現場為新人送上祝福,至少說唱12個小時。

但說婚者占堆已經有一年沒接活了。

好不容易有人找來,他自然打起12分的精神,可準備了那麼久,卻不得不面對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事實。

12個小時裡,他停下了好幾次。

連請他來的男方都笑話他,但玩笑的背後,占堆卻陷入了深深的焦慮。

之前總有人圍著他問人是怎麼來的,他們的祖先是誰,但現在已經沒人再去問他這些問題了。

在這次說唱之後,他挨家挨戶敲門詢問識字的人。

他要拜託別人把他的說唱詞都記下來。

他離開了這個世界沒關係,但唱詞都是他爺爺教給他的,不能丟。

類似的還有藏族Rap之稱的諧欽舞。

每逢遇到重大節日,諧欽舞都會作為一個重要的表演節目,但真正懂得它舞步和歌詞的,已經寥寥無幾。

老人們說,年輕人都去打遊戲了,基本沒人願意學了。

《極地》中,也有在現實中憧憬夢想的人。

白瑪曲旺,他是森林裡流動的電影放映員,一個正在消亡的職業。

然而,他也是一個常常思考未來的年輕人。

每年林芝市的易共河谷迎來春天時,他就會牽著馬,拉著設備走進村子給村民們放一場露天電影。

但村子交通閉塞,有時候只能靠滑索進村,人是沒問題,可馬就成了問題。

水流湍急,河床上也都是鋒利的碎石,馬一掙扎可能就會脫繩掉進河裡。

但白瑪曲旺還是讓村長叫來了幫手,四五個大男人齊心協力把馬拉過了河。

為的,就是能讓村子裡僅有的8戶人家看上一場對大城市裡的人來說,早就過時了的《夏洛特煩惱》。

白瑪曲旺說,他也渴望大城市,“但真的好亂。比來比去還是覺得這裡舒服。”

或許這裡閉塞、落後,但這裡的人卻更容易滿足,就連快樂也變得格外簡單。

白瑪曲旺用電影找到了自己的快樂之源,同時也成了那個傳遞快樂的人,他還要繼續深入山谷,帶裡面的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藏地、藏民為主題的影片很多,令人特別欣賞《極地》的是,它沒有一廂情願的對游離于現代社會之外的人們抱有浪漫、憐憫和對比。

藏人不是異類,不是化外,而是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導演以平等的視角記錄下藏民的日常,如何看待一座山、一片湖、一棵樹,細碎點滴中透露出人對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生活之所以有趣,在於我們擁有選擇,你可以選擇大河奔流,也可以選擇暮鼓晨鐘,可以選擇詩與遠方,也可以選擇歲月靜好。

但不要忘記,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不容我們倦怠萎靡,如同《極地》告誡我們的: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修行,完成生命的磨礪。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就是對時光最美的回應。

別回頭,別糾纏,別念舊。

餘生還長,你別慌。

@余華《活著》

▼深邃而平靜的湖泊

▼蔥郁靜謐的深山密林

▼還有許多人跡罕至的風景

影片中的極地風光,美得宛如仙境一般~

但是最令人內心沸騰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他們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

看完以後,幾乎所有人內心的反應如出一轍:人家這才叫活著,我們頂多算是還沒死!

白瑪曲珍、次仁曲珍和曲美卓嘎。

這三位快樂的老婆婆,已經當了 65 年閨蜜了。

這天早上,白瑪曲珍正在塗自製護膚品。

倆姐妹來喊她:“白瑪曲珍,公主們要出發了!”

三人拎著奶茶壺,姐妹聚會去了。

她們當天的日程是:坐車去 100 公里外采草藥,自製護膚品。

這條石頭路她們走了一輩子,很熟悉。

像三個小女孩一樣,邊唱歌,邊拔草,還誇石頭可愛。一路嘰嘰喳喳。

曲美卓嘎塗這個藥膏 70 年了,說它夏天防曬,冬天防風。

三個愛美的老太太想把這種自製美膚產品推廣出去。

“遊客這麼多,人人都塗,塗成公主,回去就能結婚。一瓶五塊錢,多好啊。”

白瑪曲珍一邊念叨著自己的創業大計,一邊雙手合十:

“佛啊,不該收錢,我錯了。”

熬藥膏工作量挺大的,三姐妹幹活時,還不停互懟。

次:你老了吧,別加那麼多水。你已經老暈了。

白:你別罵她。

次:你先管好你自己吧。牙都沒了還說我。我說水夠水肯定夠,不夠你就煮我。

一般人看到這藥膏的顏色,都不敢往臉上抹。

但三姐妹相信它一定會非常暢銷。

她們更希望神保佑,後年、大後年,再加一年,她們還能在一起。

大卓嘎從小是個孤兒。

白瑪曲珍丈夫早逝。

次仁曲珍家境貧寒。

她們是托林村年紀最大的三個人。

但現在,她們仍然很快樂。

白瑪曲珍最大的心願,是和姐妹們一起去趟拉薩。

“然後回來再死。我喜歡這裡,也要死在這。”

在紀錄片《極地》中,有樂天派,也有悲觀者。

藏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封閉性,產生了很多匠人技者。

他們可能沒有什麼文化,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裡,但他們身上飽含了文化的印記。

有鎖匠。

也有說婚者。

還有面具人。

他們大多已經上了年紀,而現在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問題。

鎖匠江安是日卡村的“安全顧問”。

村子裡,家家戶戶的倉庫鎖頭都是木頭製成的,但時間久了,鎖就腐蝕了。

在大家的要求下,江安接下這個任務,開始為大家打造新的木鎖。

木鎖很是神奇,鎖雖是木頭所制,但鑰匙卻是鐵的。

而江安老爺子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讓大家不用換鑰匙就能擁有一把新木鎖。

雖然這項手藝並不複雜,但整個村子會的人只有他一個。

他甚至不知道在他之後,還會不會有人去花費時間製作一把木鎖。

文化即將面臨的斷層問題,不僅在內地存在,藏區同樣也是。

曾經古老的傳統和技藝,在科技的衝擊下即將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

說婚者是藏區一個古老的傳統。

在以前,新人結婚都必須要有說婚者在現場為新人送上祝福,至少說唱12個小時。

但說婚者占堆已經有一年沒接活了。

好不容易有人找來,他自然打起12分的精神,可準備了那麼久,卻不得不面對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事實。

12個小時裡,他停下了好幾次。

連請他來的男方都笑話他,但玩笑的背後,占堆卻陷入了深深的焦慮。

之前總有人圍著他問人是怎麼來的,他們的祖先是誰,但現在已經沒人再去問他這些問題了。

在這次說唱之後,他挨家挨戶敲門詢問識字的人。

他要拜託別人把他的說唱詞都記下來。

他離開了這個世界沒關係,但唱詞都是他爺爺教給他的,不能丟。

類似的還有藏族Rap之稱的諧欽舞。

每逢遇到重大節日,諧欽舞都會作為一個重要的表演節目,但真正懂得它舞步和歌詞的,已經寥寥無幾。

老人們說,年輕人都去打遊戲了,基本沒人願意學了。

《極地》中,也有在現實中憧憬夢想的人。

白瑪曲旺,他是森林裡流動的電影放映員,一個正在消亡的職業。

然而,他也是一個常常思考未來的年輕人。

每年林芝市的易共河谷迎來春天時,他就會牽著馬,拉著設備走進村子給村民們放一場露天電影。

但村子交通閉塞,有時候只能靠滑索進村,人是沒問題,可馬就成了問題。

水流湍急,河床上也都是鋒利的碎石,馬一掙扎可能就會脫繩掉進河裡。

但白瑪曲旺還是讓村長叫來了幫手,四五個大男人齊心協力把馬拉過了河。

為的,就是能讓村子裡僅有的8戶人家看上一場對大城市裡的人來說,早就過時了的《夏洛特煩惱》。

白瑪曲旺說,他也渴望大城市,“但真的好亂。比來比去還是覺得這裡舒服。”

或許這裡閉塞、落後,但這裡的人卻更容易滿足,就連快樂也變得格外簡單。

白瑪曲旺用電影找到了自己的快樂之源,同時也成了那個傳遞快樂的人,他還要繼續深入山谷,帶裡面的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以藏地、藏民為主題的影片很多,令人特別欣賞《極地》的是,它沒有一廂情願的對游離于現代社會之外的人們抱有浪漫、憐憫和對比。

藏人不是異類,不是化外,而是生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導演以平等的視角記錄下藏民的日常,如何看待一座山、一片湖、一棵樹,細碎點滴中透露出人對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生活之所以有趣,在於我們擁有選擇,你可以選擇大河奔流,也可以選擇暮鼓晨鐘,可以選擇詩與遠方,也可以選擇歲月靜好。

但不要忘記,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不容我們倦怠萎靡,如同《極地》告誡我們的: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修行,完成生命的磨礪。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就是對時光最美的回應。

別回頭,別糾纏,別念舊。

餘生還長,你別慌。

@余華《活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