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薪酬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原來是定錯位了,薪酬不是成本而是投資

今天老會計的視角跟大家聊一下薪酬!

一、薪酬的怪現象:

各位有沒有在薪酬上碰到以下問題:

老闆:

1)錢發了, 員工不但不感激, 還抱怨;

2)錢發了, 工作也沒見太大好轉;

3)為了節省成本, 壓低工資, 整體企業效益也沒見好轉。

。 。 。

員工:

1)這個老闆說話不算話, 當初承諾不兌現;

2)私下發紅包, 他為什麼拿的比我多, 靠, 不幹了;

3)幹多幹少一個樣, 我為什麼多幹?

。 。 。

其實, 這樣的事情, 在企業屢見不鮮, 員工與老闆之間的博弈, 每天都在上演。

問題出在哪呢?核心就是薪酬制度, 有缺陷!

薪酬缺陷

薪酬制度常見的怪現象:

現象一:只發固定工資:

只發固定工資, 沒有績效與考核之說。 有的是整個企業這樣, 有的是企業的後勤部門。

這種就如計劃時代的大鍋飯, 幹多幹少一個樣, 你說, 員工會多幹嗎?

現象二:工資獎金藏著發:

這種情況更嚴重。

有很多老闆特別願意年底的時候發紅包,

尤其是暗著發紅包, 當然也有每個月獎金、工資暗著發的。

大體情形:老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 開始閉門思索:李剛, 幹得好 發8000元, 王小明, 也行, 發5000元。 。 。 。

定了後, 一個一個叫過來發紅包, 且叮囑:不要說出去, 不要亂打聽, 你的是最多的。

他們真的會不說嗎, 真的會彼此不知道嗎?

即使平常不說, 兄弟一起喝個酒, 高興了也就說出來了:

一個說:我今年做的最牛!

那個說:屁, 我最牛!

第一個又說:證據!

第二個說:老闆發的我獎金最多!

第一個說:切, 你的最多, 我的才最多。

結果呢。 。 。 。 , 有一個心傷啊。

這個心傷的會問其他人, 結果全公司心傷。 。 。

現象三:薪酬調整, 績效不動:

如果, 工資調整了, 考核卻沒有跟上。 錢雖然發了, 但是活沒幹, 錢就白髮了!

錢發了, 沒效果

以上不管哪種情況, 都不是老闆願意看到的, 因為薪酬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錢發了, 但從出發點來說, 等於浪費了。

那該怎麼辦?

我們先看看浪費在什麼地方:

浪費一:工資發給不合適的人:

不符合企業核心價值觀的人, 能力越強對企業的潛在威脅就越大。

企業招人, 一般要招三種人:

熱愛企業的、跟企業文化匹配的、自我驅動力很強的人。

應對策略:

1)薪酬要發給合適的人

人才盤點:區分合適的人和不合適的人

薪酬發給合適的人, 首先要識別哪些人是合適的人。

讓不同的管理者用同一把尺子全方位的評價各級員工, 讓高業績且價值觀匹配的人浮出水面, 最常見的工具就是九宮格。

2)請不適合的人離開:

(待提升者)的員工要謹慎使用, 加強技能培訓。

(問題員工)要特別關注和培養, 加強文化和價值觀培訓。

(失敗者)的員工要立即進行淘汰。 不適合的人一定要及時請離。

在人才九宮格者, 1(超級明星), 2+(核心骨幹)和2(中堅力量)類員工就是合適的人, 而3(待提升者), 4(問題員工)和5(失敗者)類員工就是不合格的人。

3)加大對合適的人的激勵:

薪酬資源一定要向優秀的員工傾斜, 一個好的薪酬機制一定是保護強者的機制, 好的機制是讓好人不吃虧, 能人不失望, 小人不得志,

比如一個企業, 老闆將企業按照利潤中心制的模式進行獨立經營, 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後每個員工能動性都非常強,他們發現績效高的收益就比較大,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幹,去年這家公司業績增長了一倍,並且老闆比以前更輕鬆了。

浪費2:低工資

所謂低工資,是企業在對待員工薪酬上,是“成本導向”而實際上企業需要的是“價值導向”。

例如:某公司招一名經理,候選人符合要求,但期望為1.5萬。

認成本為導向的企業認為,招這個人已經會增加1.5萬的成本,已經超過了預算,參考市場薪酬水準和公司預算,只能給1.2萬。

認價值為導向的企業認為,這個人符合要求,他在崗位上創造的價值為20萬/月,市場上1.2萬也能找到類似這樣的人才,但需要花6個月時間,如果這個人現在就到位,6個月他可以創造120萬的價值。

成本導向的做法看似為企業節省了3000的人工成本,但是用價值導向去思考時,等待一個月的成本是20萬元。

而且1.2萬招聘的人員不合適,沒有創造出預期的績效甚至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浪費。

比如有一家企業,這個企員工薪酬4年都沒有變過,周邊一些同行業企業迅速發展,開始頻頻從他公司挖人,結果優秀人才不斷離開,離開的人也來他們公司挖人,特別是一些優秀幹部和技術人員,而他公司薪酬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只能招聘到對工資水準期望值較低的員工,這樣導致這家公司產品品質下降,次品增多,交貨週期變長,大量客戶被離職人員挖走,老闆沒有關注薪酬模組,造成巨大損失。

低工資造成浪費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低工資的激勵效果差,造成企業優秀人才流失,同時難以吸引外部優秀人才。

二是低工資導致員工敬業度低,工作效率低下,企業反而增加了很大的成本。

比如剛才我們講的那家企業,因為生產效率下降產品交貨時間和品質卻不合格,因品質問題就被索賠了幾百萬。

低工資有時是一種巨大浪費!!

優秀人才往往是免費的,平庸的員工往往是最貴的!

應對策略: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薪酬是最節省的薪酬。

具體表現為3、4、5策略:也就是5個人的活給3個人幹,發4個人的工資。

這是個雙贏的邏輯,員工創造了更大價值,員工獲得了更大的收益,而公司付出了更低的成本。

放個知識點薪酬水準高於同行業20%的時候,行業優秀人才會向你公司彙聚!

激發員工,用更少的人創造更大的價值,更大創造。創造後他們獲得更大的價值分配。

所以,我們發現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薪酬是最節省的薪酬,因為優秀的人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我們給他的薪酬。

薪酬改革

比如有的企業,老闆整天都很忙,沒有時間,而且天天做現場管理,他在工廠員工積極性就高,他不在員工效率就低,他公司面臨的兩大問題:

1、員工積極性不高

2、產品次品率很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跟這個企業員工發放的薪酬模式有很大關係。員工發固定工資2000元!

那怎麼改變?

可以把員工薪酬做了個轉變,以前每個員工生產產品是100件左右。把員工薪酬調整為1000元固定工資+10元/件交付提成+超過100件後每件交付提成15元。做完這次改革後人均產能從100件提升為150件。

過去3個人生產300件,支付了6000元的薪酬

現在3個人生產300件,支付了5500元的薪酬

過去人均工資2000元,現在人均工資2750元

更少的人幹了同樣的活,獲得了更高的個人報酬,這個邏輯就是3、4、5邏輯。

浪費3:不規範的隨機調薪

有很多企業老闆經常出現被逼給員工調薪的情況,比如有的老闆看員工工作不積極,就通過加薪的方式來刺激員工的積極性,工資漲了,員工當時確實變得積極了,可一段時間後又不積極了,老闆發現上次加薪有效,又開始給員工漲工資,一開始員工很積極,可過一段時間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最後員工要想獲得加薪的機會,乾脆工作不積極。

還有一種情況,員工主動來找老闆加薪,而在薪資談判中,老闆多數會失利或讓步,有的人持自己業務上的專長以辭職為要脅,老闆無奈之下只得同意加薪,得到加薪的人口頭上感謝老闆,心裡都說我若不爭,你會給我加嗎?

同時在管理和業務能力並不強的薪資談判高手獲得了加薪,讓這公司許多默默工作、不善談判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覺得薪酬要上去不是幹出來的,而是談出來的,所以導致組織士氣越來越低。

最後長期以來的薪資談判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不分時間、階段只要想到了隨時會找老闆提加薪的要求。

老闆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這些人談,卻發現加了薪酬的人並沒有更積極的去工作,而沒有加薪的人工作也越來越不積極了。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

隨機式的內部薪酬談判

給員工被動調薪

沒有統一的薪酬標準

應對策略:打通薪酬、績效、晉升、三位一體的機制結構。

浪費4:慷慨的隨意承諾

有的企業,老闆為了激勵員工實現年度挑戰性目標,在公司大大小小的會議,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總是不斷告訴員工,只要大家努力,年終獎的數額不會少,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員工為了年末可以拿到更多的獎金,非常投入的工作,最終實現了挑戰性業績目標,年終時老闆給每個人發放了年終獎,當年終獎發放到員工手中時並沒有員工想像的高,很多員工感到非常的失望,認為老闆沒兌現承諾。

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沒有得到回報,有些員工在公司散播負面情緒,對年終獎不滿。

甚至有些員工還提出了離職。因為老闆常談論年終獎金無形中提升了員工對獎金數額的期望。

應對策略:不在承諾以外的薪酬,明確告訴員工,你達成XX業績後,將會得到XX獎勵。

浪費5:單純薪酬激勵

很多企業高層沒有授權分工,中層覺得工作上得不到學習和成長,而基層在工作過程中缺乏認可,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這些都導致企業雖然付出了高薪,但換來的依然是員工的指責和不滿,人才流失。

今天在一個組織中,物質因素固然很重要,但世界上最健康的組織並不一定是薪酬水準最高的,薪酬只是保障因素,而個人成長、被授權、被信任,和諧的企業文化,好的上級領導這些因素在整個激勵過程中也佔有很大的價值,對於本可以用挑戰性的工作任務、尊重的認可員工,等精神層面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只用薪酬來解決,這也是薪酬的巨大浪費。

應對策略:全面薪酬體系激勵

全面薪酬體系包括:

1、有競爭力的薪酬

2、有安全感的福利

3、有成長的職業競爭

4、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

是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組合。

標杆可以參照穀歌,根據企業實力,自行選擇能用的方法用就OK啦!

工資標準

二、薪酬設計原理

為了避開以上這些缺陷,那薪酬設計應如何設計:薪酬設計原理

1、薪酬設計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項成本

有很多的企業,用了不合適的人把事兒幹得很糟糕,賺不到錢。於是,只能繼續用不合適的人。惡性循環,會把事情做得更加糟糕。最後企業資金鏈斷裂崩盤

智慧的老闆會把錢投在人身上。把事兒幹的很漂亮,賺更多的錢繼續把錢投在人身上聘請更加優秀的人,能級更高的人把事情做得更大,賺更多的錢,從而進入良性迴圈!

用財務來舉個例子:

兩千塊的財務能做什麼?報個帳;

四千塊的財務能做什麼?除了報帳以外,還能給你做個報表;

六千塊錢的財務,已經開始可以做成本核算了;

八千塊的財務,除了以上這些還能給你做個全面預算;

一萬塊的財務當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時候他還能去銀行貸款;

兩萬塊的財務,如果你的企業有預收款,她還能幫你去經營,達到資本運作的層面。同樣都是財務價錢不同、能級不同。

所以到底把薪酬當作投資還是成本。是老闆要突破的第一關

2、薪酬設計要保護強者: 三分天下 ,三分之一帶動著/榜樣、三分之一跟隨者、三分之一淘汰者

換句話說,你的薪酬調整之後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人拿的比原來多了。有三分之一的人跟原來一樣多,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拿的比原來少了,我們要構建起真正保護強者的薪酬機制才能留下優秀人才

3、薪酬設計把崗位分類型:上山型、平路型、下山型

所謂上山型是以銷售為代表的崗位類型:就像爬坡一樣。越往上走越累越難,但是。走到高處看到的風景不同,獲得的回報也更多。

平路型,是以職能為代表的崗位類型。常見的模式就是剛畢業工資兩千塊。幹了十年之後,工資三千。像文員行政上的崗位基本上屬於平路性。

下山型崗位是以技術為代表的崗位類型。越老越值錢,越走越輕鬆。上崗之前需要有個特殊培訓。需要持有上崗證。這類的崗位,比如說醫生工程師註冊會計師!

之前我們說到不能只發固定工資。所以我們會將工資拆分成固定加績效的模式,那績效的這個部分考核什麼內容,不同的崗位類型考核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上山型 以銷售業務為代表的崗位類型,40%固定+60%績效,考核業績與數字;

平路型 以職能為代表的崗位類型,60%固定+40%績效,考核過程與結果;

下山型 以技術研發為代表的崗位類型,80%固定+20%績效,考核勝任力與研發結果;

舉個例子,以會計崗位為例,我們說的這種會計是普通會計,三千塊錢一個月屬於平路型,原來固定工資三千塊每月。拆分固定加績效按照:60%固定+40%績效=1800固定(跟考勤有關)+1200績效(跟考核指標有關),這樣直接拆是不行的!!

漲工資才能做考核。你制定的績效指標,員工不可能剛上來就能得滿分,所以如果他的績效。

得分不是滿分的話。對於員工來說意味著你給他變相降工資了。所以漲工資才能做考核,我們要讓員工的績效考核得八十分的時候,拿的工資跟原來一樣多,所以會拆分成1800固定+1500績效!

這樣,如果員工能夠得到滿分的情況下,它將比原來的工資會高。員工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另外在導入薪酬的時候,為了防止你制定的績效考核指標不夠科學。我們還可以採取雙軌制導入薪酬法:

原來發工資的方式和新的方式,哪一種工資水準高,當月就按哪一個發,持續兩到三個月之後。所有績效指標調整完畢,按新政策執行!

三、簡單好用的薪酬分配模式:

這六種薪酬模組,雖然簡單,但卻可以靈活組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可以靈活運用不同模組的組合,從而達到全方位激勵員工的效果

1、增長式分配:設定一個目標,拿出增長部門的利潤或銷售額分配給相關人員或崗位

舉個例子:老闆想要開拓一個新市場,引進一個行銷型總經理,企業去年幹了兩千萬營業額。老闆希望,這個總經理能夠幫他衝刺到三千萬的營業額。

設定薪酬的時候,問老闆,是期望他更關注新增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老闆說當然是關注新增市場。

所以我們在做高管的利潤分紅的時候,直接設定的方式就是將增長部分那一千萬,拿出利潤分紅的百分之二十,獎勵給這個行銷總經理。

於是對他來說。兩千萬以內的部分壓根兒不在考慮範圍,那只是個起點,它更加關注的是增長到兩千萬以上的部分才跟自己的薪酬息息相關,每多賺的一分錢都跟自己的收入關聯在一起,所以這個總經理,不需要更多的激勵當年果然幹到了三千萬營業額

在做增長是分配的時候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去設定:增量分配、存量不分;或者,增量多分,存量少分!

2、節約式分配:設定一個預算目標,將減少部分的成本提取一定比例獎勵給相關人員

想要玩的好節約式分配。需要建立一個預算體系。

以上的兩個分配方式,我們會發現:

增長式分配激勵的是公司利潤中心的負責人,也就是跟公司經營利潤直接相關的部門負責人。

節約式分配激勵的是,跟成本管控和採購相關的員工!

3、階梯式分配:設定三級目標,底線目標,平衡目標、衝刺目標、不同目標對應提成係數不一樣

首先要將全年的公司營業額或利潤目標進行月度分解,每一個月度再制定出三級目標,分別是底線,平衡和衝刺目標。不同的目標達成可以對應不同的提成係數,這是對行銷體系。還可以對應不同的績效工資水準,達到不同段位直接升級當月績效工資,特別刺激!

但是在這裡要給大家提醒,就是全員做階梯式薪酬分配的時候,員工會更關注好賣的商品而非高利潤或老闆想推廣的新品,所以此種模式要兼顧產品結構設計,可以配合積分來引導員工的銷售導向!

4、進階式分配:

是指把員工分為三種等級,普通卡、銀卡、金卡,不同卡型對應的固定工資不一樣!

把員工分級別這個事兒特別有意思。尤其是老闆給員工提供住宿或員工餐的情況。舉個例子,普通卡的員工,正常午餐,沒有其他;銀卡的員工,吃完午餐之後每人發一個水果;金卡的員工,每次吃完午餐之後每人發一個水果,額外再發一瓶紅牛。人為製造的這種不公平,是員工晉升的動力!

以上兩種薪酬針對銷售、職能、生產大批量的員工都可以使用

5、對賭式分配:

是指與公司關鍵人才共同定制一個挑戰性目標,達成後有相關獎勵,達不成有相關賠付,賠付比例為4:1 6:1

對賭這是特別為公司優秀人才制定的一種分配方式。我們經常會發現銷售的隊伍裡面,會有那麼一兩個其他人業績遙遙領先,其他人都不敢跟他pk,。如果這樣的員工長時間沒有對手,將失去鬥志,所以可以由公司出面來進行對賭!

最簡單的說,制定一個銷售的個人月度業績目標或團隊目標,達成獎勵一台iphoneX,達不成向公司賠付兩千元。

6、關聯式分配:

設計一個門檻性目標,講超過部分銷售額或利潤提取一定的比例,獎勵給後系統人員。

最後一種關聯式分配,是專門激勵公司裡面後系統部門的員工。你會發現,如果說公司裡面有一夥人是最不希望公司賺錢的、不希望公司業務量很多的。這夥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拿固定工資的財務。因為他只拿固定工資,如果公司業務量越多,它需要貼的票就多,工作量就大,所以...這個事兒是細思極恐!如果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都不希望這個公司能賺到錢,從風水上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我們直接設定。門檻性指標也可以是之前我們說到的底線目標。當月達成以後將超額部分提取一定的比例,直接關聯給後系統的個人。

舉個例子,我們如果月度底線目標是六十萬,可以將超過六十萬以上的部分提取0.1%,也就是千分之一獎勵給財務人員個人。基本上是企業每多十萬營業額,員工多拿一百塊的獎勵。雖然錢不多,但對於工資增幅本就不大的後系統人員來說還是比較可觀的

有很多客戶跟我回饋過,沒設關聯獎之前,財務人員特別不愛配合銷售部門。設完關聯獎勵之後,每月還不到月中旬,財務就開始追問行銷總監,這個月業績幹了多少啦,有沒有幹到底線目標啊,需要什麼説明,一定要說話。

薪酬改革

最後總結一句話:老闆希望員工關注什麼,他的薪酬就要關聯什麼!

以上是老會計的視角

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後每個員工能動性都非常強,他們發現績效高的收益就比較大,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幹,去年這家公司業績增長了一倍,並且老闆比以前更輕鬆了。

浪費2:低工資

所謂低工資,是企業在對待員工薪酬上,是“成本導向”而實際上企業需要的是“價值導向”。

例如:某公司招一名經理,候選人符合要求,但期望為1.5萬。

認成本為導向的企業認為,招這個人已經會增加1.5萬的成本,已經超過了預算,參考市場薪酬水準和公司預算,只能給1.2萬。

認價值為導向的企業認為,這個人符合要求,他在崗位上創造的價值為20萬/月,市場上1.2萬也能找到類似這樣的人才,但需要花6個月時間,如果這個人現在就到位,6個月他可以創造120萬的價值。

成本導向的做法看似為企業節省了3000的人工成本,但是用價值導向去思考時,等待一個月的成本是20萬元。

而且1.2萬招聘的人員不合適,沒有創造出預期的績效甚至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浪費。

比如有一家企業,這個企員工薪酬4年都沒有變過,周邊一些同行業企業迅速發展,開始頻頻從他公司挖人,結果優秀人才不斷離開,離開的人也來他們公司挖人,特別是一些優秀幹部和技術人員,而他公司薪酬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只能招聘到對工資水準期望值較低的員工,這樣導致這家公司產品品質下降,次品增多,交貨週期變長,大量客戶被離職人員挖走,老闆沒有關注薪酬模組,造成巨大損失。

低工資造成浪費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低工資的激勵效果差,造成企業優秀人才流失,同時難以吸引外部優秀人才。

二是低工資導致員工敬業度低,工作效率低下,企業反而增加了很大的成本。

比如剛才我們講的那家企業,因為生產效率下降產品交貨時間和品質卻不合格,因品質問題就被索賠了幾百萬。

低工資有時是一種巨大浪費!!

優秀人才往往是免費的,平庸的員工往往是最貴的!

應對策略: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薪酬是最節省的薪酬。

具體表現為3、4、5策略:也就是5個人的活給3個人幹,發4個人的工資。

這是個雙贏的邏輯,員工創造了更大價值,員工獲得了更大的收益,而公司付出了更低的成本。

放個知識點薪酬水準高於同行業20%的時候,行業優秀人才會向你公司彙聚!

激發員工,用更少的人創造更大的價值,更大創造。創造後他們獲得更大的價值分配。

所以,我們發現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薪酬是最節省的薪酬,因為優秀的人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我們給他的薪酬。

薪酬改革

比如有的企業,老闆整天都很忙,沒有時間,而且天天做現場管理,他在工廠員工積極性就高,他不在員工效率就低,他公司面臨的兩大問題:

1、員工積極性不高

2、產品次品率很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跟這個企業員工發放的薪酬模式有很大關係。員工發固定工資2000元!

那怎麼改變?

可以把員工薪酬做了個轉變,以前每個員工生產產品是100件左右。把員工薪酬調整為1000元固定工資+10元/件交付提成+超過100件後每件交付提成15元。做完這次改革後人均產能從100件提升為150件。

過去3個人生產300件,支付了6000元的薪酬

現在3個人生產300件,支付了5500元的薪酬

過去人均工資2000元,現在人均工資2750元

更少的人幹了同樣的活,獲得了更高的個人報酬,這個邏輯就是3、4、5邏輯。

浪費3:不規範的隨機調薪

有很多企業老闆經常出現被逼給員工調薪的情況,比如有的老闆看員工工作不積極,就通過加薪的方式來刺激員工的積極性,工資漲了,員工當時確實變得積極了,可一段時間後又不積極了,老闆發現上次加薪有效,又開始給員工漲工資,一開始員工很積極,可過一段時間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最後員工要想獲得加薪的機會,乾脆工作不積極。

還有一種情況,員工主動來找老闆加薪,而在薪資談判中,老闆多數會失利或讓步,有的人持自己業務上的專長以辭職為要脅,老闆無奈之下只得同意加薪,得到加薪的人口頭上感謝老闆,心裡都說我若不爭,你會給我加嗎?

同時在管理和業務能力並不強的薪資談判高手獲得了加薪,讓這公司許多默默工作、不善談判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覺得薪酬要上去不是幹出來的,而是談出來的,所以導致組織士氣越來越低。

最後長期以來的薪資談判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不分時間、階段只要想到了隨時會找老闆提加薪的要求。

老闆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這些人談,卻發現加了薪酬的人並沒有更積極的去工作,而沒有加薪的人工作也越來越不積極了。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

隨機式的內部薪酬談判

給員工被動調薪

沒有統一的薪酬標準

應對策略:打通薪酬、績效、晉升、三位一體的機制結構。

浪費4:慷慨的隨意承諾

有的企業,老闆為了激勵員工實現年度挑戰性目標,在公司大大小小的會議,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總是不斷告訴員工,只要大家努力,年終獎的數額不會少,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

員工為了年末可以拿到更多的獎金,非常投入的工作,最終實現了挑戰性業績目標,年終時老闆給每個人發放了年終獎,當年終獎發放到員工手中時並沒有員工想像的高,很多員工感到非常的失望,認為老闆沒兌現承諾。

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沒有得到回報,有些員工在公司散播負面情緒,對年終獎不滿。

甚至有些員工還提出了離職。因為老闆常談論年終獎金無形中提升了員工對獎金數額的期望。

應對策略:不在承諾以外的薪酬,明確告訴員工,你達成XX業績後,將會得到XX獎勵。

浪費5:單純薪酬激勵

很多企業高層沒有授權分工,中層覺得工作上得不到學習和成長,而基層在工作過程中缺乏認可,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這些都導致企業雖然付出了高薪,但換來的依然是員工的指責和不滿,人才流失。

今天在一個組織中,物質因素固然很重要,但世界上最健康的組織並不一定是薪酬水準最高的,薪酬只是保障因素,而個人成長、被授權、被信任,和諧的企業文化,好的上級領導這些因素在整個激勵過程中也佔有很大的價值,對於本可以用挑戰性的工作任務、尊重的認可員工,等精神層面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只用薪酬來解決,這也是薪酬的巨大浪費。

應對策略:全面薪酬體系激勵

全面薪酬體系包括:

1、有競爭力的薪酬

2、有安全感的福利

3、有成長的職業競爭

4、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

是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組合。

標杆可以參照穀歌,根據企業實力,自行選擇能用的方法用就OK啦!

工資標準

二、薪酬設計原理

為了避開以上這些缺陷,那薪酬設計應如何設計:薪酬設計原理

1、薪酬設計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項成本

有很多的企業,用了不合適的人把事兒幹得很糟糕,賺不到錢。於是,只能繼續用不合適的人。惡性循環,會把事情做得更加糟糕。最後企業資金鏈斷裂崩盤

智慧的老闆會把錢投在人身上。把事兒幹的很漂亮,賺更多的錢繼續把錢投在人身上聘請更加優秀的人,能級更高的人把事情做得更大,賺更多的錢,從而進入良性迴圈!

用財務來舉個例子:

兩千塊的財務能做什麼?報個帳;

四千塊的財務能做什麼?除了報帳以外,還能給你做個報表;

六千塊錢的財務,已經開始可以做成本核算了;

八千塊的財務,除了以上這些還能給你做個全面預算;

一萬塊的財務當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時候他還能去銀行貸款;

兩萬塊的財務,如果你的企業有預收款,她還能幫你去經營,達到資本運作的層面。同樣都是財務價錢不同、能級不同。

所以到底把薪酬當作投資還是成本。是老闆要突破的第一關

2、薪酬設計要保護強者: 三分天下 ,三分之一帶動著/榜樣、三分之一跟隨者、三分之一淘汰者

換句話說,你的薪酬調整之後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人拿的比原來多了。有三分之一的人跟原來一樣多,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拿的比原來少了,我們要構建起真正保護強者的薪酬機制才能留下優秀人才

3、薪酬設計把崗位分類型:上山型、平路型、下山型

所謂上山型是以銷售為代表的崗位類型:就像爬坡一樣。越往上走越累越難,但是。走到高處看到的風景不同,獲得的回報也更多。

平路型,是以職能為代表的崗位類型。常見的模式就是剛畢業工資兩千塊。幹了十年之後,工資三千。像文員行政上的崗位基本上屬於平路性。

下山型崗位是以技術為代表的崗位類型。越老越值錢,越走越輕鬆。上崗之前需要有個特殊培訓。需要持有上崗證。這類的崗位,比如說醫生工程師註冊會計師!

之前我們說到不能只發固定工資。所以我們會將工資拆分成固定加績效的模式,那績效的這個部分考核什麼內容,不同的崗位類型考核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上山型 以銷售業務為代表的崗位類型,40%固定+60%績效,考核業績與數字;

平路型 以職能為代表的崗位類型,60%固定+40%績效,考核過程與結果;

下山型 以技術研發為代表的崗位類型,80%固定+20%績效,考核勝任力與研發結果;

舉個例子,以會計崗位為例,我們說的這種會計是普通會計,三千塊錢一個月屬於平路型,原來固定工資三千塊每月。拆分固定加績效按照:60%固定+40%績效=1800固定(跟考勤有關)+1200績效(跟考核指標有關),這樣直接拆是不行的!!

漲工資才能做考核。你制定的績效指標,員工不可能剛上來就能得滿分,所以如果他的績效。

得分不是滿分的話。對於員工來說意味著你給他變相降工資了。所以漲工資才能做考核,我們要讓員工的績效考核得八十分的時候,拿的工資跟原來一樣多,所以會拆分成1800固定+1500績效!

這樣,如果員工能夠得到滿分的情況下,它將比原來的工資會高。員工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另外在導入薪酬的時候,為了防止你制定的績效考核指標不夠科學。我們還可以採取雙軌制導入薪酬法:

原來發工資的方式和新的方式,哪一種工資水準高,當月就按哪一個發,持續兩到三個月之後。所有績效指標調整完畢,按新政策執行!

三、簡單好用的薪酬分配模式:

這六種薪酬模組,雖然簡單,但卻可以靈活組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可以靈活運用不同模組的組合,從而達到全方位激勵員工的效果

1、增長式分配:設定一個目標,拿出增長部門的利潤或銷售額分配給相關人員或崗位

舉個例子:老闆想要開拓一個新市場,引進一個行銷型總經理,企業去年幹了兩千萬營業額。老闆希望,這個總經理能夠幫他衝刺到三千萬的營業額。

設定薪酬的時候,問老闆,是期望他更關注新增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老闆說當然是關注新增市場。

所以我們在做高管的利潤分紅的時候,直接設定的方式就是將增長部分那一千萬,拿出利潤分紅的百分之二十,獎勵給這個行銷總經理。

於是對他來說。兩千萬以內的部分壓根兒不在考慮範圍,那只是個起點,它更加關注的是增長到兩千萬以上的部分才跟自己的薪酬息息相關,每多賺的一分錢都跟自己的收入關聯在一起,所以這個總經理,不需要更多的激勵當年果然幹到了三千萬營業額

在做增長是分配的時候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去設定:增量分配、存量不分;或者,增量多分,存量少分!

2、節約式分配:設定一個預算目標,將減少部分的成本提取一定比例獎勵給相關人員

想要玩的好節約式分配。需要建立一個預算體系。

以上的兩個分配方式,我們會發現:

增長式分配激勵的是公司利潤中心的負責人,也就是跟公司經營利潤直接相關的部門負責人。

節約式分配激勵的是,跟成本管控和採購相關的員工!

3、階梯式分配:設定三級目標,底線目標,平衡目標、衝刺目標、不同目標對應提成係數不一樣

首先要將全年的公司營業額或利潤目標進行月度分解,每一個月度再制定出三級目標,分別是底線,平衡和衝刺目標。不同的目標達成可以對應不同的提成係數,這是對行銷體系。還可以對應不同的績效工資水準,達到不同段位直接升級當月績效工資,特別刺激!

但是在這裡要給大家提醒,就是全員做階梯式薪酬分配的時候,員工會更關注好賣的商品而非高利潤或老闆想推廣的新品,所以此種模式要兼顧產品結構設計,可以配合積分來引導員工的銷售導向!

4、進階式分配:

是指把員工分為三種等級,普通卡、銀卡、金卡,不同卡型對應的固定工資不一樣!

把員工分級別這個事兒特別有意思。尤其是老闆給員工提供住宿或員工餐的情況。舉個例子,普通卡的員工,正常午餐,沒有其他;銀卡的員工,吃完午餐之後每人發一個水果;金卡的員工,每次吃完午餐之後每人發一個水果,額外再發一瓶紅牛。人為製造的這種不公平,是員工晉升的動力!

以上兩種薪酬針對銷售、職能、生產大批量的員工都可以使用

5、對賭式分配:

是指與公司關鍵人才共同定制一個挑戰性目標,達成後有相關獎勵,達不成有相關賠付,賠付比例為4:1 6:1

對賭這是特別為公司優秀人才制定的一種分配方式。我們經常會發現銷售的隊伍裡面,會有那麼一兩個其他人業績遙遙領先,其他人都不敢跟他pk,。如果這樣的員工長時間沒有對手,將失去鬥志,所以可以由公司出面來進行對賭!

最簡單的說,制定一個銷售的個人月度業績目標或團隊目標,達成獎勵一台iphoneX,達不成向公司賠付兩千元。

6、關聯式分配:

設計一個門檻性目標,講超過部分銷售額或利潤提取一定的比例,獎勵給後系統人員。

最後一種關聯式分配,是專門激勵公司裡面後系統部門的員工。你會發現,如果說公司裡面有一夥人是最不希望公司賺錢的、不希望公司業務量很多的。這夥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拿固定工資的財務。因為他只拿固定工資,如果公司業務量越多,它需要貼的票就多,工作量就大,所以...這個事兒是細思極恐!如果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都不希望這個公司能賺到錢,從風水上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我們直接設定。門檻性指標也可以是之前我們說到的底線目標。當月達成以後將超額部分提取一定的比例,直接關聯給後系統的個人。

舉個例子,我們如果月度底線目標是六十萬,可以將超過六十萬以上的部分提取0.1%,也就是千分之一獎勵給財務人員個人。基本上是企業每多十萬營業額,員工多拿一百塊的獎勵。雖然錢不多,但對於工資增幅本就不大的後系統人員來說還是比較可觀的

有很多客戶跟我回饋過,沒設關聯獎之前,財務人員特別不愛配合銷售部門。設完關聯獎勵之後,每月還不到月中旬,財務就開始追問行銷總監,這個月業績幹了多少啦,有沒有幹到底線目標啊,需要什麼説明,一定要說話。

薪酬改革

最後總結一句話:老闆希望員工關注什麼,他的薪酬就要關聯什麼!

以上是老會計的視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