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表現特徵性體表症狀的豬病2

7 口蹄疫

7.1 病原口蹄疫病毒。

7.2診斷要點該病的特徵性症狀在蹄冠、蹄叉、鼻鏡、母豬乳頭出現水泡, 水泡內充滿灰白色或淡黃色液體, 初期水泡僅米粒至綠豆大, 後融合于一起達蠶豆至核桃樣大, 12天后水泡破裂、潰爛或結痂, 有的蹄殼脫落, 35天后逐漸康復。

7.3 防治對所有豬群進行免疫注射, 發現病豬、帶毒豬堅決撲殺, 做無害化處理。

8 弓形體病

8.1 病原弓形體。

8.2診斷要點經常是仔豬先零星發病, 之後大小豬均發生。 急性病豬高熱稽留, 體溫40℃~42℃, 昏睡, 呼吸淺表、急促, 多為腹式呼吸, 喘嗚、流鼻涕, 咳嗽。 耳、頸背、腹下、股內側常常出現藍紫色斑塊,

糞便先幹後稀或交替出現。 糞呈灰綠色或煤焦油狀。 病程7~10天, 不死轉為慢性。 慢性病豬發育不良, 下痢, 失明或出現神精症狀。 母豬可引起流產或死胎。

8.3 防治①預防主要是儘量避免豬與貓的接觸, 消滅老鼠。 在弓形體病多發季節要經常消毒圈舍, 當仔豬發病時, 要及時隔離治療。 ②治療以磺胺嘧啶為主。 每天每千克體重100毫克, 一次肌肉注射或口服, 連用5天。 也可以用磺胺甲氧嘧啶, 每天每千克體重30毫克, 一次口服, 連用3~4天。 以上藥物配合磺胺增效劑效果更好。

9水皰病

9.1 病原豬水皰病病毒。

9.2診斷要點病豬體溫升高, 全身症狀明顯, 主要症狀是在蹄冠、蹄叉、蹄踵或副蹄出現水皰和潰爛, 病豬跛行, 喜臥;重者繼發感染, 蹄殼脫落;部分病豬(5%~10%)在鼻端、口腔黏膜出現水皰和潰爛;部分哺乳母豬(約8%)乳房上也出現水皰,

多因疼痛不願哺乳, 致使仔豬無奶而死。

9.3 防治疫區和受威脅區要定期進行預防注射, 對患病豬待水皰破後, 用0.1%高錳酸鉀或2%明礬水洗淨, 塗布紫藥水或碘甘油, 數日可治癒。

10 濕疹

10.1 病因由表皮和真皮上皮(乳頭層)上的致敏物質引起的一種過敏性炎症反應。

10.2 診斷要點主要發生於飼養管理不當, 或患有寄生蟲病及內科病(如卡他性肺炎、佝僂病等)的瘦弱貧血仔豬。 初期被毛失去光澤, 濕疹多發生於全身各處, 尤其是股部、胸壁、腹下等處易發生膿皰性濕疹。 膿皰破潰後, 形成大量黑色結痂, 奇癢, 因此, 患豬呈現疲憊狀態, 並逐漸消瘦。 急性的病期常在3周以上,

如轉為慢性, 可經數月而不痊癒。

10.3 防治首先清除發病原因, 在早期(紅斑期和丘疹期), 患部可用保護性撒粉(滑石粉或硼酸、鞣酸等份混合粉劑);當水皰或膿皰破潰後, 患部可用2%明礬水或2%鞣酸溶液沖洗, 洗淨後塗1%~3%的紫藥水;到後期(痂皮期), 患部可用雙氧水、1%~3%硼酸溶液沖洗;洗淨後剝去痂皮, 再塗以氧化鋅或硼酸軟膏等, 並配合應用抗組織胺藥、腎皮質激素和維生素B6, 治療效果較好。

11 鋅缺乏症

11.1 病因飼料中鈣、磷比例不當, 缺鋅, 缺乏必需的脂肪酸, 均會干擾鋅的吸收, 導致皮膚角化不全。

11.2 診斷要點多見於7~16周齡仔豬的四肢、臉部、頸項、臀部和尾巴, 且常呈兩側對稱分佈;很少群發, 病死率低。 病變部起初為小紅斑, 迅速變為丘疹,

隨後表皮增厚到5~7毫米, 形成皺褶、裂隙與鱗屑, 不癢。

11.3 防治調整日糧結構, 適當補鋅(硫酸鋅、碳酸鋅、氧化鋅等), 一般仔豬飼料補鋅濃度為40~45毫克/千克, 母豬為100毫克/千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