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弓形蟲病的診治報告

弓形蟲病是一種世界性分佈的人畜共患原蟲病, 在人、家畜和野生動物中廣泛傳播, 人和200多種動物均可感染。 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從動物中分離到弓形蟲, 直到1977年上海農科院證實弓形蟲是引起豬無名熱的病原蟲, 才引起重視。 自1999年以來, 筆者在貴州省銅仁市各豬場和農戶散養豬中均發現有此病發生, 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發病時在小範圍內多呈暴發性流行, 病死率高, 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 病情概況

母豬、種公豬、肥育豬發生高熱(41~43℃), 食欲減退或廢絕, 便秘, 糞便幹硬呈算盤珠樣,

表面有一層粘液包裹, 有的甚至像被白色纖維絲裹著;有的病豬後期下痢, 全身皮膚發紅, 特別是四肢及腹下較為嚴重, 呼吸困難、急促, 呈腹式呼吸;有的豬伴有咳嗽, 鼻孔流出粘性或膿性鼻液;急性重症患豬全身皮膚發紫, 呼吸極度困難、全身衰弱, 後肢無力, 站立時呈拖腳爬行;有的很快死亡, 死後血液凝固不良, 呈敗血症樣。 全年發病, 其中以6~9月間發病最多, 以中小豬場發病多而集中, 農戶散養豬呈零星流行, 中小肥育豬發病較重。 用青黴素、安乃近、氨基比林、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安鈉加、維生素C肌肉注射療效差甚至無效, 而用磺胺-6-甲氧嘧啶、安乃近、地塞米松等靜注綜合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療效。

2 剖檢變化

屍僵不全, 主要病變在呼吸道、消化道, 以及全身淋巴結充血、出血、淤血、腫脹、潰瘍, 氣管中有膿性粘液, 有的肺充血、水腫。

3 實驗室診斷

3.1 細菌培養 采血、脾、肝、淋巴結在無菌室分別接種于瓊脂肉湯和幾種厭氣培養基上, 置於37℃恒溫箱內培養24小時後觀察, 未見病原菌生長。

3.2 塗片鏡檢 取心血抹片, 肝、淋巴結、脾臟觸片, 分別染色(血作瑞氏染色, 其他作革蘭氏染色)鏡檢, 未見病原菌。

3.3 動物接種試驗 採集豬病料作如下試驗:(1)小白鼠3只, 用病豬腹水, 無菌生理鹽水10倍稀釋, 每只腹腔接種0.3ml。 (2)淋巴結、脾臟混合10倍稀釋乳劑, 3只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0.3ml。 上述兩組病料均用雙抗1000IU/ml處理。 (3)小白鼠6只, 用淋巴結、脾臟混合10倍稀釋乳劑不加雙抗處理, 每只皮下注射0.1ml。

(4)對照組2只小白鼠未作任何處理。 以上各組在相同的飼養管理條件下飼喂10天, 小白鼠未見異常變化, 即在無菌室剖殺, 檢查。 試驗組小白鼠取心血、肺、脾、肝、腹水塗片及用甲醇固定, 姬姆薩氏染色鏡檢, 發現有弓形蟲存在, 形狀多樣, 如蝌蚪狀、逗點狀、香蕉狀、柳葉狀等;用油鏡放大觀察可見到細胞核為紅色, 細胞質為淡紫藍色, 細胞質中有細顆粒。 腹水液作懸滴標本見有弓形蟲呈搖擺式蠕動。

經實驗室檢查診斷為豬弓形蟲感染。

4 治療及預防

4.1 病情較輕的豬 (1)抗蟲:用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體重50~70mg, 肌肉注射。 (2)退熱:安乃近10ml×2支, "熱毒風暴"(成都藥械廠生產)10ml, 板蘭根20ml肌肉注射。 (3)在豬群飼料中添加磺胺藥物預防。 (4)對豬圈進行常規消毒, 每3天1次。

4.2 病情較重的豬 (1)抗蟲治療:用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體重50~70mg, 溶於糖鹽水中靜注或滴注。 (2)退熱:"熱毒風暴"10ml, 安乃近15ml, 地塞米松60mg, 板蘭根20ml, 肌肉注射。 (3)防止肺部繼發感染:頭孢5g溶於糖鹽水中靜注。 (4)為了加強治療效果, 同時配合用Vc, 20ml, 三磷酸腺苷鈉3支, 輔酶A, 2支, 溶於糖鹽水250ml×2瓶中靜脈推注或滴注, 每天上午1次, 下午用"開門紅"注射液10ml×2支肌肉注射。 經2~3天好轉, 繼續治療2~3天痊癒。

4.3 預防措施 (1)對患病豬進行隔離。 (2)對被污染的環境, 如飼槽、飲水器具、圈舍進行消毒, 用10%石灰乳進行塗擦, 對污染物、排泄物用幹石灰混合後深埋。 (3)對用泔水喂豬的農戶, 要求將泔水煮沸後飼喂, 或者停止飼喂泔水。 (4)加強滅蠅、滅蟑螂、滅鼠工作以防傳染。 (5)加強對家貓的管理, 不要用病死豬肉喂貓,

養豬場嚴禁喂貓。

5 體會與小結

5.1 本病感染動物比較廣泛, 但以豬發病比較明顯, 特別是肥育豬發病呈急性經過, 病死率高, 採用磺胺類藥物特別是磺胺-6-甲氧嘧啶配合頭孢、維生素C等與糖鹽水進行靜脈滴注或推注效果較好。 肌肉注射對急性重症病例效果差。

5.2 本地區豬弓形蟲病在發病時間上以盛夏秋初高溫季節發病較多, 這是否與傳播蟲媒(蠅、蟑螂等)活動較頻繁有關, 有待繼續調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