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熹香坊說民國時期的“黃魚”長什麼樣?為什麼倍受藏家喜愛?

有孫中山肖像、布圖與“中央造幣廠”戳記的5兩金條

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表明, 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 我國黃金的開採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認識了黃金。

民國三十四年中央造幣廠鑄 布圖3兩廠條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 黃金被稱為上幣, 主要用於大宗交易或收藏, 流通狀況多見於史書。 最早出現的黃金貨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郢爰,

至西漢出金餅、馬蹄金等, 再到後來的各類金錠金條等等, 由於黃金材質特殊稀少, 可以有效的穩定市場經濟及貨幣流通, 因此頗受執政者歡迎。

民國初年, 世界各國已經開始採取金本位制度, 黃金交易頻繁, 而上海金市的黃金交易量僅次於倫敦和紐約, 是世界第三大金市。 1935年, 國民政府實施的法幣政策中規定, 凡持有黃金、白銀現貨者應向國家銀行兌換法幣。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黃金政策, 不外乎收兌黃金以防止黃金外流、充實法幣準備和抑制通貨膨脹;抗戰後期採取的是拋售黃金與黃金儲蓄並用政策, 以穩定幣制;內戰時期則由於通貨急劇膨脹, 被迫再度鑄造金條。

抗戰進入尾聲之際, 因黃金儲蓄到期, 內遷的中央造幣廠特別在重慶租用廠房,

把從美國進口的400盎司大金磚冷軋切割, 改制成小金條, 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間共制出各種重量的小金條42.7萬餘根, 總計144萬餘市兩。 昆明分廠亦鑄黃金廠條8萬餘市兩。

一兩俗稱“小黃魚”

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金條, 簡稱為“廠條”,

是民國政府中央造幣廠於45年至49年間鑄造的, 用於黃金儲蓄存款到期兌付和戰時臨時軍餉, 一般分別鑄有10兩、5兩、1兩、半兩, 其中一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 十兩重的稱為“大黃魚”。 每枚正面打有確切重量、成色及數量編號, 背面打有民國財政部“孫中山”“布徽”圖案或“中央造幣廠造”字樣。

1948年8月19日, 政府推出金圓券, 強行收兌人民手中的黃金, 禁止任何人持有。 至此, 上海的黃金市場徹底垮臺, 一般小額黃金交易, 從此轉入地下。 民國三十七年金圓券政策便宣告失敗, 幣制崩潰, 市場交易依賴黃金、銀元和美元, 中央造幣廠不得不再次生產金條, 原料仍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 截止1949年3月, 共生產各種重量的金條111萬余條, 計重153萬餘市兩。

據中國商網介紹,

抗日戰爭初期, 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到40塊大洋, 兌換比率隨著年景好壞上下波動。 抗戰後期, 黃金越來越貴, 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 按舊制1斤16兩來算, 1兩=500/16=31.25克, 所以, 一根“大黃魚”金條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一根“小黃魚”金條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在1949年之前, 100塊大洋(3根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 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 當時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條花費, 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 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

新中國成立後, 大陸民間留存不多的廠條也被銀行回收熔化, 而且民間也有將金條融化改做首飾的傳統, 以上的廠條或飾金原料的戳印、字軌、成色及形式各有不同, 重量有10兩、5兩、3兩、1兩及5錢、1錢。現今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存世數量並不多,所以成為各藏家喜愛收藏的錢幣藏品之一。

更多產品詳情請登錄熹香坊微信平臺

熹香坊專注於精品沉香,文化沉香,致力於讓沉香流向大眾,普及香道文化。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大江胡同阿里山廣場熹香坊沉香專列

關注熹香坊關注我們!這裡總有一款適合你

重量有10兩、5兩、3兩、1兩及5錢、1錢。現今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存世數量並不多,所以成為各藏家喜愛收藏的錢幣藏品之一。

更多產品詳情請登錄熹香坊微信平臺

熹香坊專注於精品沉香,文化沉香,致力於讓沉香流向大眾,普及香道文化。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大江胡同阿里山廣場熹香坊沉香專列

關注熹香坊關注我們!這裡總有一款適合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