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校長:向社會輸出“專業”人才,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

畢業季, 不少學生開始找工作, 在中國上大學選專業, 始終與就業掛鉤, 畢業季, 你的三方協議, 就是學校變相的教學品質評比。

回想四年前選專業時, 大家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那些專業好就業, 哪些專業掙錢多?大學成了通往功利路上的中轉站, 就拿考研來說, 80%的學生也是為了好就業。

四年後的今天, 你拿著畢業證, 你的專業是否好就業呢?面對各種工作, 你是否覺得自己對口了呢?當初的選擇對了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佈2017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Global University Employability Ranking 2017),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蟬聯榜首。

中國高校只有15所上榜!那些鼓吹就業率100%的學校此時又在哪裡?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硬體設施都不差, 為啥中國的教育水準還處於初級階段。 每年的諾貝爾獎, 別的國家都習以為常, 拿獎拿到手軟, 而中國, 諾大的中國, 有幾個?

你看世界上先進的技術, 先進的論文, 都是國外學者的專利, 中國又有幾個榜上有名?

以就業為導向的中國教育, 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不能在大學裡談就業

施一公2014年9月16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的演講:

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就是, 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 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 就業只是一個出口, 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 怎麼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 就業是一個經濟問題, 中國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提供多少就業, 跟大學沒有直接關係。 大學, 尤其是研究型大學, 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 是培養國家棟樑和國家領袖的地方。 讓學生進去後就想就業, 會造成什麼結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

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 連我最好的學生, 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 老闆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 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 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 管理學在清華、在北大、在整個中國都很熱, 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件事情。 專科學校辦學的理念, 是培養專業人才, 為行業輸送螺絲釘, 但大學是培養大家之才, 培養國家各個行業精英和領袖的地方, 不能混淆。

耶魯大學校長:耶魯校長:掌握專業技能的教育, 是最大的失敗!

理查·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 是耶魯大學300多年建校歷史中, 第二位就任長達20年之久的校長。

理查·萊文曾說:“大學有義務幫助社會, 讓這個社會像大學一樣, 成為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實現自己潛力的地方。 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 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

真正的教育, 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 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查·萊文認為, 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 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 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在理查·萊文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 他提到, 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

美國教育的本科階段一直以來都是以通識教育為核心, 即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 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 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 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 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也曾說過:“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卻能無形中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曾在Kenyon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的作品曾入選《時代》雜誌評選出的1923-2005年“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他是“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

在演講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華萊士在演講中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教育是讓人眼界開闊,帶你親身經歷去瞭解整個世界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哈佛校長福斯特:走出去瞭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曾表示:走出去瞭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這位三百多年以來,哈佛大學唯一的一位女性校長霸氣強調:“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

對於大學教育的本質,福斯特有著歷史學家慣有的長遠眼光。在她出任哈佛校長的就職演說中,她說道:“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不是在於短期結果,甚至不在於畢業的學生變成什麼樣的人,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身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

她在波士頓學院的典禮上講話說:“我引用一位先人的論斷:‘教育是一種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人的過程,並使我們更像上帝。’但當今世界,方法比意義更受歡迎。知識的即時應用經常遮蔽更宏大、更耗時的教育過程。如果只是狹窄地著眼於現在,我們就切斷了自己同過去和未來的聯繫。如果我們教育的學生失去對現有世界以外的想像力,他們怎能創新?今天很多學校都在研究這個問題,如何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性格,如何同時培育智力和道德水準。”

教育,本身就不該以就業為導向,大學應該培養“學習力人才”而不是“就業力勞工”!

“在行”App預約央視阿丘專訪留學專家,BTV留學生節目金牌留學規劃師陳華老師諮詢,為你解答留學疑惑!

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大學的觀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約翰·紐曼(John Henry Newman)也曾說過:“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卻能無形中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曾在Kenyon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的作品曾入選《時代》雜誌評選出的1923-2005年“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他是“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

在演講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華萊士在演講中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教育是讓人眼界開闊,帶你親身經歷去瞭解整個世界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瞭解世界’的重點。”——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哈佛校長福斯特:走出去瞭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曾表示:走出去瞭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這位三百多年以來,哈佛大學唯一的一位女性校長霸氣強調:“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

對於大學教育的本質,福斯特有著歷史學家慣有的長遠眼光。在她出任哈佛校長的就職演說中,她說道:“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不是在於短期結果,甚至不在於畢業的學生變成什麼樣的人,一所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身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

她在波士頓學院的典禮上講話說:“我引用一位先人的論斷:‘教育是一種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人的過程,並使我們更像上帝。’但當今世界,方法比意義更受歡迎。知識的即時應用經常遮蔽更宏大、更耗時的教育過程。如果只是狹窄地著眼於現在,我們就切斷了自己同過去和未來的聯繫。如果我們教育的學生失去對現有世界以外的想像力,他們怎能創新?今天很多學校都在研究這個問題,如何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性格,如何同時培育智力和道德水準。”

教育,本身就不該以就業為導向,大學應該培養“學習力人才”而不是“就業力勞工”!

“在行”App預約央視阿丘專訪留學專家,BTV留學生節目金牌留學規劃師陳華老師諮詢,為你解答留學疑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