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1月9日,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署名文章, 闡釋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和主要任務。

文章看點

01、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就是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基本要求, 實現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奮鬥目標, 更好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差異化需求。

02、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 當前, 擴大參保覆蓋範圍的重點是中小微企業和廣大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未參保居民等群體。

03、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04、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 今後一個時期, 為協同助推醫改, 促進全民健康, 必須持續深化醫保制度改革。

05、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費率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機制, 完善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機制, 放寬申領條件, 落實穩崗補貼、技能提升補貼政策。 積極實施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 全面推開工傷預防工作, 促進待遇調整機制科學化、規範化。

06、建立各項社會保險全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 以全國一體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和資訊系統為依託,

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 以實體視窗、互聯網平臺、電話諮詢、自助查詢等多種方式為服務手段, 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提供全網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務, 提高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水準。

07、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 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 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 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決策部署的重大意義, 準確把握其豐富內涵和基本要求, 認真完成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

充分認識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總體佈局中的角色不斷轉變, 逐步從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

發展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經濟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 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出發, 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保障專案日益完備, 制度運行安全有序, 保障水準穩步提高, 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當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 必須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客觀要求, 在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礎上提出新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研判世情國情基礎上, 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新時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的重大部署, 對於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方向前進, 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就是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基本要求, 實現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奮鬥目標, 更好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差異化需求。 這是社會保障體系自身發展完善的必然要求,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契合。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就是要在保障項目上,堅持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社會救助保底層,積極完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在組織方式上,堅持以政府為主體,積極發揮市場作用,促進社會保險與補充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要積極構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協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在保基本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是基本要求。兜底線,就是要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堅守社會穩定底線;織密網,就是要實現制度最廣泛的覆蓋,讓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會保障;建機制,就是要持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準。“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是奮鬥目標。覆蓋全民,就是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城鄉統籌,就是要統籌推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合理縮小社會保障領域的城鄉差異;權責清晰,就是要明確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個人、社會的社會保障權利、義務和責任;保障適度,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確定保障待遇水準,合理引導群眾的保障預期;可持續,就是要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長期穩定運行。

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任務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重要部署,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奮鬥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社會保障覆蓋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之一。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是實現覆蓋全民目標、促進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最重要的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9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當前,擴大參保覆蓋範圍的重點是中小微企業和廣大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未參保居民等群體。通過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對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情況進行登記補充完善,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社會保險參保基礎資料庫,實現全國聯網和動態更新。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小微企業和重點群體積極參保、持續繳費,促進和引導各類單位和符合條件的人員長期持續參保。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制度對於保障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基本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養老保險基金啟動投資運營,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連續提高,有效保障了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今後一個時期,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全面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規範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政策,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積極穩妥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進一步夯實制度可持續運行的物質基礎。逐步建立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統籌有序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針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趨勢,適時研究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等應對措施。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均衡地區間和企業、個人負擔,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鞏固省級統籌,從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起步,通過轉移支付和中央調劑基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補助和調劑,在此基礎上儘快實現全國統籌,逐步形成中央與省級政府責任明晰、分級負責的基金管理體制。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對於保障群眾就醫需求、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群眾健康水準有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全面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整體推進支付方式改革,醫保在醫改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後一個時期,為協同助推醫改,促進全民健康,必須持續深化醫保制度改革。全面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管理體制,實現經辦服務一體化。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完善適應不同人群、疾病、服務特點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為群眾提供高效便利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減輕長期失能人員的家庭經濟負擔。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醫療保障需求。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有利於拓展基本醫保的功能,放大保障效應,夯實醫保托底保障和精准扶貧的制度基礎。要不斷鞏固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對貧困人員通過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和封頂線等傾斜政策,實行精准支付。通過加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有效銜接,實施綜合保障,切實提高醫療保障水準,緩解困難人群的重特大疾病風險。

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制度對於維護失業人員和工傷人員的基本權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作用明顯增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今後一個時期,要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費率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機制,完善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機制,放寬申領條件,落實穩崗補貼、技能提升補貼政策。積極實施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全面推開工傷預防工作,促進待遇調整機制科學化、規範化。

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紐帶,直接關係各項社會保險政策實施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規範化、資訊化、專業化建設不斷加強,從中央到鄉鎮的五級管理體系和服務網路基本形成。資訊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社會保障卡持卡發行量超過10億張,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服務。隨著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眾對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有著更高期盼。要建立各項社會保險全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全國一體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和資訊系統為依託,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以實體視窗、互聯網平臺、電話諮詢、自助查詢等多種方式為服務手段,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提供全網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務,提高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水準。繼續鞏固完善全國統一的五級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體系,積極實施“互聯網+人社”行動,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社會保險公共服務事項的統一經辦、業務協同、資料共用。構建全國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資訊平臺,推行綜合櫃員制,實行“一站式”服務,充分應用互聯網、大資料、移動應用等技術手段,逐步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管道的有機銜接,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和“一網”通辦。加快推進社保卡應用,完善社保卡持卡人員基礎資訊庫功能,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實施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清單和業務流程,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

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這些都是解除困難群體生存危機、維護社會底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救助法制化水準顯著提升,低保規範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各項救助水準穩步提高,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和優撫安置持續推進。今後一個時期,要強化基本民生保障,兜住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保障水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確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建立健全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完善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兒童福利服務水準。激發慈善主體發展活力,規範慈善主體行為,完善監管體系。完善優待、撫恤、安置等基本制度。

這是社會保障體系自身發展完善的必然要求,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契合。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就是要在保障項目上,堅持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社會救助保底層,積極完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在組織方式上,堅持以政府為主體,積極發揮市場作用,促進社會保險與補充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要積極構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企業)年金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險體系,協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在保基本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保障需求。

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是基本要求。兜底線,就是要發揮社會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線,堅守社會穩定底線;織密網,就是要實現制度最廣泛的覆蓋,讓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會保障;建機制,就是要持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準。“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是奮鬥目標。覆蓋全民,就是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城鄉統籌,就是要統籌推進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合理縮小社會保障領域的城鄉差異;權責清晰,就是要明確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個人、社會的社會保障權利、義務和責任;保障適度,就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確定保障待遇水準,合理引導群眾的保障預期;可持續,就是要確保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長期穩定運行。

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任務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重要部署,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和奮鬥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社會保障覆蓋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之一。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是實現覆蓋全民目標、促進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最重要的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9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億人,全民醫保基本實現。當前,擴大參保覆蓋範圍的重點是中小微企業和廣大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未參保居民等群體。通過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對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情況進行登記補充完善,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社會保險參保基礎資料庫,實現全國聯網和動態更新。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小微企業和重點群體積極參保、持續繳費,促進和引導各類單位和符合條件的人員長期持續參保。

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制度對於保障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基本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養老保險基金啟動投資運營,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連續提高,有效保障了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今後一個時期,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全面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規範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政策,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積極穩妥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進一步夯實制度可持續運行的物質基礎。逐步建立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統籌有序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針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趨勢,適時研究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等應對措施。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均衡地區間和企業、個人負擔,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鞏固省級統籌,從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起步,通過轉移支付和中央調劑基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補助和調劑,在此基礎上儘快實現全國統籌,逐步形成中央與省級政府責任明晰、分級負責的基金管理體制。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對於保障群眾就醫需求、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群眾健康水準有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全面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整體推進支付方式改革,醫保在醫改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後一個時期,為協同助推醫改,促進全民健康,必須持續深化醫保制度改革。全面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管理體制,實現經辦服務一體化。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完善適應不同人群、疾病、服務特點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為群眾提供高效便利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減輕長期失能人員的家庭經濟負擔。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醫療保障需求。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有利於拓展基本醫保的功能,放大保障效應,夯實醫保托底保障和精准扶貧的制度基礎。要不斷鞏固完善大病保險制度,對貧困人員通過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和封頂線等傾斜政策,實行精准支付。通過加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有效銜接,實施綜合保障,切實提高醫療保障水準,緩解困難人群的重特大疾病風險。

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制度對於維護失業人員和工傷人員的基本權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作用明顯增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今後一個時期,要建立健全失業保險費率調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機制,完善失業保險金標準調整機制,放寬申領條件,落實穩崗補貼、技能提升補貼政策。積極實施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全面推開工傷預防工作,促進待遇調整機制科學化、規範化。

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紐帶,直接關係各項社會保險政策實施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規範化、資訊化、專業化建設不斷加強,從中央到鄉鎮的五級管理體系和服務網路基本形成。資訊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社會保障卡持卡發行量超過10億張,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服務。隨著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眾對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有著更高期盼。要建立各項社會保險全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全國一體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和資訊系統為依託,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以實體視窗、互聯網平臺、電話諮詢、自助查詢等多種方式為服務手段,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提供全網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務,提高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水準。繼續鞏固完善全國統一的五級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體系,積極實施“互聯網+人社”行動,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社會保險公共服務事項的統一經辦、業務協同、資料共用。構建全國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資訊平臺,推行綜合櫃員制,實行“一站式”服務,充分應用互聯網、大資料、移動應用等技術手段,逐步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管道的有機銜接,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和“一網”通辦。加快推進社保卡應用,完善社保卡持卡人員基礎資訊庫功能,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實施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清單和業務流程,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

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這些都是解除困難群體生存危機、維護社會底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救助法制化水準顯著提升,低保規範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各項救助水準穩步提高,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和優撫安置持續推進。今後一個時期,要強化基本民生保障,兜住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保障水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確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建立健全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完善扶殘助殘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兒童福利服務水準。激發慈善主體發展活力,規範慈善主體行為,完善監管體系。完善優待、撫恤、安置等基本制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