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和防護方法

上期內容給大家介紹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症狀、病因、危害, 為防止其他繼發性疾病的產生, 我們一定要本著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

積極正視淺表性胃炎。 今天給繼續給大家介紹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和防護方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西醫療法

對於慢性淺表性胃炎來說, 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製的藥物。 對於一些症狀較輕的患者, 通常主張其通過飲食和生活規律來調理。 對於其他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 則根據相關病因、病理及臨床表現對症下藥。 一般來說, 用於治療淺表性胃炎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及消除損害胃粘膜因素的藥物。

(1)保護胃黏膜藥常用的藥物有:膠體次枸櫞酸鉍(CBS)、硫糖鋁、思密達、麥滋林-S、氫氧化鋁凝膠、胃膜素及蓋胃平等。

①生胃酮:是甘草酸水解後製成的琥珀酸半酯, 能增強胃粘膜粘液的分泌,

延長胃上皮細胞壽命及輕度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 故能保護胃粘膜不受膽汁損傷, 避免H+反擴散。 用法 100mg, 日3次, 2周後改為50mg, 日3次, 餐前半小時服, 4~5周為一療程。 副作用有水鈉瀦留, 故宜同時服用氫氯噻嗪和鉀鹽。

②硫糖鋁:該藥能與胃蛋白酶絡合, 抑制該酶分解蛋白質, 並能與胃粘膜蛋白質絡合成保護膜, 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膽汁酸的滲透、侵蝕。 此外, 該藥亦能促進胃粘膜細胞的新陳代謝。 用法:1.0g, 日3~4次。

③麥滋林-S顆粒:該藥含有水溶性B334和L-穀氨醯胺。 水溶性B334能直接作用於胃粘膜, 使局部炎症消失。 L-穀氨醯胺與胃腸粘膜上皮成分已糖胺及葡萄糖胺一起, 參與促進組織修復以達到治療目的。 用法:670mg, 日3次。

④胃炎幹糖漿:該藥主要由硫酸慶大黴素、鹽酸普魯卡因、VitB12等成分組成。 具有消炎、止痛, 促進胃粘膜修復等作用。 用法:5g, 日3次。

⑤思密達:該藥對細菌和病毒有很強的固定能力, 對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強的覆蓋能力。 通過與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膠質的韌性, 以對抗各種攻擊因數。 用法:3g, 日3次。

⑥其他:維酶素2~4片, 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 日3次口服;氫氧化鋁膠10mg, 日3次口服;蓋胃平4片, 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 日3次口服等。 均可起到保護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2)調整胃腸運動功能藥物上腹飽脹用胃複安或多潘立酮等。 打嗝、腹脹或有反流現象為主者, 可用胃動力藥, 如胃複安、嗎叮林、莫沙比利。

(3)抗生素, 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 應服用抗生素, 克拉黴素、羥氨苄青黴素等, 都有清除Hp的作用, 一般可選用兩種, 常與胃黏膜保護劑和制酸劑聯合應用。

(4)制酸劑常用的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氫鈉(小蘇打)、氫氧化鎂、氫氧化鋁凝膠、蓋胃平等。

(5)止痛藥上腹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片或654-2, 以減少胃酸分泌和緩解腹痛症狀。

(6)還可用助消化藥如胰酶、酵母片、乳酶生、消脹片等。 如有反酸現象也可用抑酸藥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防止膽汁反流可服鋁碳酸鎂、消膽胺以吸附膽汁;有嘔血便血者, 甲氰米胍口服。

以上就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用西藥, 但西藥對於胃部病症來講只能緩解症狀,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病症,因此,在治療胃病上我們多主張患者採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療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在中醫屬“胃脘痛,腹脹,嘈雜,痞滿”等範疇,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男性多於女性,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陽明胃為病之本,而肺金盜母氣,肝氣自甚,木折脾胃土氣為發病之標。即脾胃為本,以肝腎為標。胃病的原因雖有種種不同,但其發病機理確有共同之處,即所謂“不通則痛”,故可歸納為“肝胃不和而痛,濕熱中阻而痛,脾胃虛弱而痛,脾胃虛寒而痛,胃絡瘀阻而痛”,現將中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辨證治療如下:

辯證施治

1) 肝胃不和: 胃脘脹疼連脅,噯氣,大便不暢,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脈沉弦。

本病與患者情緒變化密切相關,正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所說:“胃痛,邪幹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緒的變化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胃平滑肌痙攣,胃液增加,胃蠕動及胃部血管舒縮異常,導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 枳殼 白芍 甘草 香附 川芎),痛的嚴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強理氣止痛;噯氣頻者加沉香,旋複花以順氣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氣散加白蒺藜,廣郁金,降香,綠萼梅。前方舒肝理氣,後方降氣散鬱。

2)濕熱中阻 :胃脘疼痛,嘈雜灼熱,納呆噁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

本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或脾胃素虛,濕阻中焦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治法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為主治療,方以清中東加減(黃連、梔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陳皮、甘草)。熱盛便秘者加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寒熱互結,幹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另外脾胃素虛,濕熱內生者選用三仁東加減(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樸、法半夏、通草、竹葉、滑石)。

3)脾胃虛弱: 脘腹痞悶,時緩時急,不知饑,不欲食,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本病多由饑飽失常,勞倦過度,久病腎陽不足,失于溫煦,或服寒藥過多,而損傷脾胃,因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受納和運化水穀,脾胃受損則健運失職,氣機不利而生痞滿。採用益氣健脾,升清降濁的治法,方以補中益氣東加減(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若手足不溫者加附子,乾薑;氣虛失運,滿悶較重者加木香,枳殼,厚樸;伴嘔吐下痢用半夏瀉心東加味;若水熱互結,伴幹噫,食臭,腸鳴下痢者用生薑瀉心東加減。

4)脾胃虛寒 :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本病為正虛,中陽不足,寒自內生,發為本病。治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主治療,方以黃芪建中東加味(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泛吐酸水者加乾薑,陳皮,半夏 茯苓 防己以溫胃化飲;泛吐酸水者加吳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溫胃以治酸;若寒盛而痛甚,嘔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溫中散寒,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證悉除,痛止後可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

5)胃絡瘀阻 :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食後加劇,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本病根據中醫“久病入絡”的理論,運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五靈脂、蒲黃、丹參、檀香、砂仁)加大黃,甘草。虛證以調營斂肝飲加減(當歸、白芍、蛤粉炒、阿膠、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棗仁、茯苓、陳皮、木香、生薑、大棗)。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嘔血,便血,面色萎黃,舌淡,脈弱無力者為脾胃虛寒,脾不統血。方用黃土東加減(灶心黃土、甘草、幹地黃、白術、炮附子、阿膠、黃芩)。

以上療法,需根據個體差異辨證施治,患者切勿自行用藥,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症情況進行治療。除了及時治療,朋友們日常生活中還應做好預防和護理工作,以免病情嚴重或復發。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和護理

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深為患者所苦。另外,部分淺表性胃炎失於治療或不注意生活調攝,極易進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致胃癌發生,後果嚴重。故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應引起重視。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主要應從生活、飲食上加以注意,積極避免和祛除各種致病因素。具體如下:

(1)對於急性胃炎,應及早徹底治療,以防病情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2)忌用或少用對胃粘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利血平、甲苯磺丁脲、激素等。如果必須應用這些藥物時,一定要飯後服用,或者同時服用抗酸劑及胃粘膜保護藥,以防止對胃粘膜的損害。

(3)積極治療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灶,以防局部感染灶細菌或其毒素長期吞食,造成胃粘膜炎症。

(4)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規律有節,定時定量,切忌過饑過飽、暴飲暴食。同時避免濃茶、咖啡、香料、粗糙生硬食物攝入,戒煙戒酒,以防損傷胃粘膜。

(5)避免精神緊張、心情憂鬱及過度疲勞,宜生活有節、勞逸結合、情緒樂觀,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強胃腸運動功能。

(6)消極治療可導致慢性胃炎發生的全身性疾病,如肝、膽、胰、心、腎疾病及內分泌病變等。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您對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和預防都有所瞭解了,一旦您或您身邊的朋友有這方面疾病,務必及時治療,且做好預防工作,以免病症更加嚴重。如您有任何健康問題,歡迎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諮詢和預約。

作者簡介:

但西藥對於胃部病症來講只能緩解症狀,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病症,因此,在治療胃病上我們多主張患者採用中醫療法進行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療法

慢性淺表性胃炎,在中醫屬“胃脘痛,腹脹,嘈雜,痞滿”等範疇,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男性多於女性,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

本病病位是以足陽明胃為病之本,而肺金盜母氣,肝氣自甚,木折脾胃土氣為發病之標。即脾胃為本,以肝腎為標。胃病的原因雖有種種不同,但其發病機理確有共同之處,即所謂“不通則痛”,故可歸納為“肝胃不和而痛,濕熱中阻而痛,脾胃虛弱而痛,脾胃虛寒而痛,胃絡瘀阻而痛”,現將中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辨證治療如下:

辯證施治

1) 肝胃不和: 胃脘脹疼連脅,噯氣,大便不暢,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脈沉弦。

本病與患者情緒變化密切相關,正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所說:“胃痛,邪幹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緒的變化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胃平滑肌痙攣,胃液增加,胃蠕動及胃部血管舒縮異常,導致消化不良,充血,炎症,治法以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 枳殼 白芍 甘草 香附 川芎),痛的嚴重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強理氣止痛;噯氣頻者加沉香,旋複花以順氣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氣散加白蒺藜,廣郁金,降香,綠萼梅。前方舒肝理氣,後方降氣散鬱。

2)濕熱中阻 :胃脘疼痛,嘈雜灼熱,納呆噁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苔黃膩,脈滑數。

本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或脾胃素虛,濕阻中焦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治法以清熱化濕,理氣和胃為主治療,方以清中東加減(黃連、梔子、半夏、茯苓、白豆蔻、陳皮、甘草)。熱盛便秘者加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寒熱互結,幹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另外脾胃素虛,濕熱內生者選用三仁東加減(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樸、法半夏、通草、竹葉、滑石)。

3)脾胃虛弱: 脘腹痞悶,時緩時急,不知饑,不欲食,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本病多由饑飽失常,勞倦過度,久病腎陽不足,失于溫煦,或服寒藥過多,而損傷脾胃,因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受納和運化水穀,脾胃受損則健運失職,氣機不利而生痞滿。採用益氣健脾,升清降濁的治法,方以補中益氣東加減(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若手足不溫者加附子,乾薑;氣虛失運,滿悶較重者加木香,枳殼,厚樸;伴嘔吐下痢用半夏瀉心東加味;若水熱互結,伴幹噫,食臭,腸鳴下痢者用生薑瀉心東加減。

4)脾胃虛寒 :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清水,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本病為正虛,中陽不足,寒自內生,發為本病。治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主治療,方以黃芪建中東加味(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泛吐酸水者加乾薑,陳皮,半夏 茯苓 防己以溫胃化飲;泛吐酸水者加吳茱萸,瓦楞子以暖肝溫胃以治酸;若寒盛而痛甚,嘔吐,肢冷,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溫中散寒,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證悉除,痛止後可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

5)胃絡瘀阻 :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食後加劇,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本病根據中醫“久病入絡”的理論,運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參飲(五靈脂、蒲黃、丹參、檀香、砂仁)加大黃,甘草。虛證以調營斂肝飲加減(當歸、白芍、蛤粉炒、阿膠、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棗仁、茯苓、陳皮、木香、生薑、大棗)。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嘔血,便血,面色萎黃,舌淡,脈弱無力者為脾胃虛寒,脾不統血。方用黃土東加減(灶心黃土、甘草、幹地黃、白術、炮附子、阿膠、黃芩)。

以上療法,需根據個體差異辨證施治,患者切勿自行用藥,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症情況進行治療。除了及時治療,朋友們日常生活中還應做好預防和護理工作,以免病情嚴重或復發。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和護理

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深為患者所苦。另外,部分淺表性胃炎失於治療或不注意生活調攝,極易進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致胃癌發生,後果嚴重。故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應引起重視。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預防主要應從生活、飲食上加以注意,積極避免和祛除各種致病因素。具體如下:

(1)對於急性胃炎,應及早徹底治療,以防病情經久不愈而發展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2)忌用或少用對胃粘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利血平、甲苯磺丁脲、激素等。如果必須應用這些藥物時,一定要飯後服用,或者同時服用抗酸劑及胃粘膜保護藥,以防止對胃粘膜的損害。

(3)積極治療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灶,以防局部感染灶細菌或其毒素長期吞食,造成胃粘膜炎症。

(4)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規律有節,定時定量,切忌過饑過飽、暴飲暴食。同時避免濃茶、咖啡、香料、粗糙生硬食物攝入,戒煙戒酒,以防損傷胃粘膜。

(5)避免精神緊張、心情憂鬱及過度疲勞,宜生活有節、勞逸結合、情緒樂觀,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加強胃腸運動功能。

(6)消極治療可導致慢性胃炎發生的全身性疾病,如肝、膽、胰、心、腎疾病及內分泌病變等。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您對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和預防都有所瞭解了,一旦您或您身邊的朋友有這方面疾病,務必及時治療,且做好預防工作,以免病症更加嚴重。如您有任何健康問題,歡迎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諮詢和預約。

作者簡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