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膽囊息肉樣病變並不代表癌變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 體檢也越來越常態化, 而體檢單上的一些專業名詞卻讓不懂內情的大眾惶恐不安, 比如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膽囊息肉樣病變”, 有相當一部分人一看到“病變”字樣, 就下意識地把它與“癌變”直接關聯起來。 那它們之間有關聯嗎?患了膽囊息肉後是不是必須“一刀切”?膽囊切除後會不會有很多的不良反應?帶著讀者的這一系列疑問, 我們採訪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肝膽外科的李濤教授。

採訪前, 李濤教授剛從手術臺上下來, 他穿著手術服, 邊摘口罩邊跟記者打招呼, 帶著滿臉的微笑和歉意。 落座之後, 李濤教授跟記者解釋說, 之所以接受採訪, 是因為門診上確實有太多的患者對膽囊息肉有著錯誤的認知和片面的瞭解, 希望通過科普介紹, 可以讓更多的人真正熟知這個疾病, 同時也希望那些患有此病的患者能夠選擇更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

李濤教授的謙和與修養, 讓記者肅然起敬, 這時候, 記者已然忘記了他的各種身份:山東省十佳青年醫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只看到他那份執著醫學、關愛患者的醫者之心。

隨後, 李教授對記者的各種疑問給出了詳實的解答和辨析。

膽囊息肉樣病變並不代表癌變

Q

在檢查報告中頻頻出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是癌變的意思嗎?

A

膽囊息肉樣病變是醫學形態學描述, 泛指膽囊壁向囊腔內突起的病變, 其形態表現為局限性隆起, 可為單個或多個。 以前說膽囊息肉, 大家都會認為是良性的, 在認識上有所偏頗, 而膽囊息肉樣病變則是膽囊息肉的一種比較客觀的說法, 病變會有良性和惡性的區分,

所以病變並不代表癌變。

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樣增生和腺瘤性息肉等類型, 其中, 膽固醇息肉是膽囊黏膜表面的膽固醇結晶沉積;炎性息肉是膽囊黏膜的增生, 多同時合併膽囊結石和膽囊炎;這兩種為良性病變, 並不會發生惡變。 膽囊腺肌樣增生是膽囊壁腺體和肌層的增生性病變。 膽囊腺瘤性息肉是膽囊黏膜上皮的乳頭狀增生或結節狀幽門腺增生, 可伴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 這兩種病變需要小心應對, 因為有惡變的可能。

檢查並不能為息肉定性

Q

檢查出膽囊息肉後, 如何來確定是否有惡變可能?通過檢查能夠定性嗎?

A

目前的檢查只能發現膽囊息肉, 但並不能確定具體是哪種。

對於膽囊息肉的治療, 臨床上有一個既定的標準, 一般會關注以下幾項指標:

1.息肉的大小 直徑<1釐米, 多為良性;直徑>1釐米, 惡變風險加大。

2.息肉的數目、形態 多發、基底小(息肉與膽囊黏膜的接觸面積比較小)、形態規則的息肉多為良性;單發、廣基(息肉與膽囊黏膜的接觸面積比較大)、形態不規則的息肉易癌變。

3.年齡 在膽囊息肉患者中膽囊腺瘤及膽囊癌的平均年齡明顯要比非腫瘤性息肉的患者大。

4.伴隨臨床症狀 良性病變的臨床症狀比較輕或者不明顯;惡性的膽囊息肉更傾向於存在明顯的伴隨臨床症狀。

綜合以上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 對於年輕的膽囊息肉患者, 若息肉直徑小(以1釐米為界)又完全沒有症狀,

可以觀察, 定期行超聲探查;而具有明顯膽絞痛患者, 尤其是伴有膽結石者, 建議行膽囊切除;對於息肉直徑>1釐米, 又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的患者, 應及早行膽囊切除。 當然, 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肯定有所偏差, 這個時候就需要多跟醫生溝通, 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式。

並沒有膽囊息肉自愈之說

Q

膽囊息肉能夠自愈嗎?

A

臨床上並沒有膽囊息肉自愈這個說法。 如果息肉是膽固醇性質的, 因為膽固醇息肉是膽囊黏膜面的膽固醇結晶沉積, 有的時候會隨著身體的晃動或者膽汁的流動脫落下來, 隨著膽汁流出膽囊, 所以有的患者在做B超的時候, 這次看到有膽囊息肉但隔段時間再查, 就發現沒有了, 這並不是自愈, 而極有可能是脫落了,被排出膽囊了。

膽囊切除對消化功能的影響並不大

Q

很多患者認為,切除膽囊後就會影響到膽汁的分泌,進而影響身體的消化功能,導致消化不良等。

A

首先,這是個錯誤認知,是個根本的知識性錯誤,他誤認為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其實,膽汁是由肝臟分泌,其中一部分流入膽囊儲存而已。所以,切除膽囊後,只是把膽囊的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給取消了,膽汁的分泌並不受影響。科學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後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與正常人相比差別並不大。

當然,膽囊切除後,有部分患者會有暫時的消化不良反應,那是因為失去了膽囊的儲存功能後,所有分泌的膽汁都會第一時間流入消化系統,在短時間內對身體會有一定影響,一般情況下,2~3個月後,身體內部結構會有代償性的改變從而適應這種狀況,而消化不良也會漸漸消失。

膽囊切除並不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Q

切除膽囊後會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嗎?網路上有很多關於此問題的解答,都比較模糊。

A

很多的患者來就診前都會在網路上查詢相關知識,經常會有患者對此問題有疑問,之前的結論也多是模棱兩可,只是說有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但隨著循證醫學的開展,目前並沒有任何的資料支援此結論,所以目前來看,膽囊的切除對結直腸癌的患病率並沒有什麼影響。

保與切的選擇

Q

很多患者比較糾結的問題是:到底應該選擇保膽切除息肉還是直接切除膽囊?

A

國際上,並沒有保不保膽這一爭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但無論是保膽切除息肉還是膽囊切除,目前的手術技術都能夠很好完成,重點在於有沒有必要保膽。膽囊切除比較一勞永逸,能從根源上杜絕後續問題的出現,而保膽手術則有復發的可能性,有可能需要再一次的手術治療。另外,保膽手術的適應證要求更為嚴格,首先息肉的性質必須是良性的,其次膽管的遠端沒有梗阻,因為保膽手術需要在膽囊上做一個小切口,從切口處取出息肉,然後縫合,如果膽管的遠端有梗阻,那麼堵在膽囊內的膽汁極有可能從切口這個薄弱處“衝破、流出”,所以,如果確實需要做保膽手術,術前的檢查會更為嚴格。

而極有可能是脫落了,被排出膽囊了。

膽囊切除對消化功能的影響並不大

Q

很多患者認為,切除膽囊後就會影響到膽汁的分泌,進而影響身體的消化功能,導致消化不良等。

A

首先,這是個錯誤認知,是個根本的知識性錯誤,他誤認為膽汁是由膽囊分泌的,其實,膽汁是由肝臟分泌,其中一部分流入膽囊儲存而已。所以,切除膽囊後,只是把膽囊的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功能給取消了,膽汁的分泌並不受影響。科學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後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與正常人相比差別並不大。

當然,膽囊切除後,有部分患者會有暫時的消化不良反應,那是因為失去了膽囊的儲存功能後,所有分泌的膽汁都會第一時間流入消化系統,在短時間內對身體會有一定影響,一般情況下,2~3個月後,身體內部結構會有代償性的改變從而適應這種狀況,而消化不良也會漸漸消失。

膽囊切除並不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Q

切除膽囊後會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嗎?網路上有很多關於此問題的解答,都比較模糊。

A

很多的患者來就診前都會在網路上查詢相關知識,經常會有患者對此問題有疑問,之前的結論也多是模棱兩可,只是說有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但隨著循證醫學的開展,目前並沒有任何的資料支援此結論,所以目前來看,膽囊的切除對結直腸癌的患病率並沒有什麼影響。

保與切的選擇

Q

很多患者比較糾結的問題是:到底應該選擇保膽切除息肉還是直接切除膽囊?

A

國際上,並沒有保不保膽這一爭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但無論是保膽切除息肉還是膽囊切除,目前的手術技術都能夠很好完成,重點在於有沒有必要保膽。膽囊切除比較一勞永逸,能從根源上杜絕後續問題的出現,而保膽手術則有復發的可能性,有可能需要再一次的手術治療。另外,保膽手術的適應證要求更為嚴格,首先息肉的性質必須是良性的,其次膽管的遠端沒有梗阻,因為保膽手術需要在膽囊上做一個小切口,從切口處取出息肉,然後縫合,如果膽管的遠端有梗阻,那麼堵在膽囊內的膽汁極有可能從切口這個薄弱處“衝破、流出”,所以,如果確實需要做保膽手術,術前的檢查會更為嚴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