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養生」每天認識一味中藥——白術

小編導語

今天, 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中藥-白術

白術

白術, 屬於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喜涼爽氣候, 以根莖入藥, 具有多項藥用功能。

主要分佈于四川、雲南、貴州等山區濕地。 白術具有健脾益氣, 燥濕利水, 止汗, 安胎的功效, 用於脾虛食少, 腹脹泄瀉, 痰飲眩悸, 水腫, 自汗, 胎動不安。 《醫學啟源》記載:“除濕益燥, 和中益氣, 溫中, 去脾胃中濕, 除胃熱, 強脾胃, 進飲食, 安胎。 ”

藥用白術

“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當時還未分蒼術和白術, 而統稱為術。 “術”是象形字, 《本草綱目》曰:“按六書本義, 術字篆文, 象其根幹枝葉之形。 ”白術之名始見於《本草經集注》, 陶弘景在書中首次提及“術有兩種”:白術和赤術。 宋代時, 《本草衍義》更明確地指出有蒼、白之分。

在臨床運用中, 對脾虛有濕, 食少便溏或泄瀉者, 常與人參、茯苓等同用, 如四君子湯;脾虛中陽不振, 用方劑如苓桂術甘湯, 白術為佐, 功能健脾燥濕, 苓、術相須, 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 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 桂、術同用, 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脾虛濕濁下注,

帶下清稀者, 可配陳皮、山藥、車前子、柴胡等, 如完帶湯;對於脾氣虛弱, 衛氣不固, 表虛自汗者, 單用白術即效, 其作用與黃芪相似而力稍遜, 亦能補脾益氣, 固表止汗;脾肺氣虛, 衛氣不固, 表虛自汗, 易感風邪者, 則配黃芪、防風, 即玉屏風散;脾虛胎動不安, 胎兒失養者, 常配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之品;脾虛失運, 濕濁中阻之妊娠惡阻, 嘔惡不食, 四肢沉重者, 配人參、茯苓、陳皮等;脾虛妊娠水腫, 則配橘皮、大腹皮、茯苓、生薑, 如全生白術散。

【異名】桴薊, 於術, 冬白術, 淅術, 楊桴, 吳術, 山薊、楊枹薊、山芥

【性味】味苦, 甘, 性溫。

【歸經】歸脾、胃經。

【成分】含揮發油(蒼術醇、蒼術酮、薑黃烯、芹子烯等)、糖類、氨基酸等。

【功能與主治】健脾益氣, 燥濕和中, 利尿安胎。 主治脾虛便溏、泄瀉、水腫、氣虛自汗、痰飲、小便不利、頭暈、胎動不安等

【注意事項】

1、陰虛燥渴, 氣滯脹悶者忌服。

2、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3、《藥品化義》:凡鬱結氣滯, 脹悶積聚, 吼喘壅塞, 胃痛由火, 癰疽多膿, 黑瘦人氣實作脹, 皆宜忌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應用】在藥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煮、燉、蒸等烹飪技法。

食膳與實際應用

白術還有生白術和炒白術之分。炒白術的制法是炒制中的麩炒法,先將麥麩在鍋內翻炒至微微冒煙,再加入藥物或食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較原色深為度,篩去麩後冷卻保存。此法可健脾益胃,減去原料中油脂。

左圖:白術右圖:炒白術

相關食療推薦

慢性胃炎 (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

胃脘脹滿疼痛,食後加重,或嘔吐清涎,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食療藥膳】

溫中健胃餅:山藥、白術、茯苓各 60 克,乾薑 30 克,陳皮 15 克,共為細末,加胡椒麵 3 克,混勻,與麵粉 1000 克一起加水和麵,做成餅乾樣的小餅,置烘箱內烘熟。

文章來源 百度百科

【實習編輯 宗婷】

【應用】在藥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煮、燉、蒸等烹飪技法。

食膳與實際應用

白術還有生白術和炒白術之分。炒白術的制法是炒制中的麩炒法,先將麥麩在鍋內翻炒至微微冒煙,再加入藥物或食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較原色深為度,篩去麩後冷卻保存。此法可健脾益胃,減去原料中油脂。

左圖:白術右圖:炒白術

相關食療推薦

慢性胃炎 (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

胃脘脹滿疼痛,食後加重,或嘔吐清涎,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食療藥膳】

溫中健胃餅:山藥、白術、茯苓各 60 克,乾薑 30 克,陳皮 15 克,共為細末,加胡椒麵 3 克,混勻,與麵粉 1000 克一起加水和麵,做成餅乾樣的小餅,置烘箱內烘熟。

文章來源 百度百科

【實習編輯 宗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