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有基尼斯世界紀錄的不老發燒友

音響圈中擁有基尼斯世界紀錄的玩家, 首推陽江十八子的李積回先生, 他創辦的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不但國內唯一, 舉世也是無雙。

不說器材吧, 李先生收藏的唱片就足以讓他基尼斯榜上有名, 近百萬張的黑膠唱片, 超過百萬張的CD, 還有許多磁帶、LD等稀奇古怪的軟體, 迫使李總必須另外興建一棟大樓來陳列展示。 最近在無錫拜訪, 機緣偶遇一位高齡81歲的老發燒友, 他一樣在基尼斯世界紀錄登記有案, 入選項目是“長途騎摩托車年齡之最”。 這位活力充沛, 精神抖擻的不老頑童叫陶錫榮, 69歲那年(2004), 他參加“高公島杯”橫穿中國摩托車自駕旅行拉力賽中, 自8月1日從江蘇省連雲港出發, 途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九個省區, 於8月19日抵達新疆喀什, 行程總長6120公里。 老陶騎著大摩托車, 一路風塵僕僕賓士, 速度與體力絲毫不遜年輕人。

入選“長途騎摩托車年齡之最”基尼斯世界紀錄

老陶說他18歲就開始愛上摩托運動, 多年來曾參加過許多比賽, 事實上年輕時老陶是個優秀的體育選手、游泳、舉重、跳遠都拿過獎牌。 這次橫越中國家人固然是反對的, 尤其要騎車穿過號稱“死亡之海”的塔里木沙漠公路,

更是危險重重。 在全部行程中, 老陶僅在銀川停留了二天, 參加銀川國際摩托節, 其餘時間都在路上騎行, 這種體力活恐怕連我都吃不消。 老陶說因為70歲摩托駕駛證就要取消, 所以他趁著69歲要認真完成一次實現自己理想的大事。 最壞的結果就是車毀人亡而已, 所以他背水一戰, 沒想到真的成功了, 事後報紙、電視臺、廣播都熱鬧了一陣子。 不過這次長征留下了後遺症, 因為長時間暴露在噪音中, 每天騎行距離超過400公里, 最遠的一段路從銀川到甘肅永昌共560公里, 雖然也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 但最終仍影響到聽力。 這對老陶來說好像是“樂極生悲”, 右耳的聽力始終不見好轉, 對於一個喜歡音樂與音響的發燒友來說,
其痛苦可想而知。

但老陶並未放下音響的熱情, 這些年來他反而用更多時間來聽音樂, 每天一早起來就把音響打開, 吃完早餐後或者到其他燒友家中串門子, 或者就自己獨樂樂一番。 直到晚上坐在電腦桌前, 陪伴的仍是永不停息的音樂。 是的, 81歲的老陶不僅在上網參與論壇討論, 還在網上買東西, 最新的戰利品是一對幾乎全新的Pioneer超高音。 賣家遠在深圳, 老陶透過網上諮詢, 他告訴賣家自己已經81歲, 以後很少有機會買東西了, 希望對方不要欺騙老人家。 賣家訝異于老陶的高齡, 不但主動降價, 還提供了很好的服務, 至今老陶看著寶貝還像年輕人似的沾沾自喜。 原本從事車輛維修工作的老陶, 是最早一批有機會走出國門的人之一,

所以他的見識廣闊, 他說到了這個年紀玩得動的就繼續玩, 買得起的就立即買, 對未來還是樂觀與期待。

陪伴老陶多年的音響

這些空間聲學處理、線材避震都由老陶親力親為

除了音響,老陶還是個攝影發燒友,攝影與音響成了他一輩子的興趣。可想而知,老陶應該出身富裕的經商之家,解放前就擁有留聲機、大相機、摩托車,肯定不是泛泛之輩。據老陶回憶,父親在1900年晚清時出生於紹興的貧窮山區,唯讀了四年私塾,14歲開始外出謀生。從學徒到職員,後來自己開店、開廠,最終在無錫擁有多家企業。無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依託長江、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水系,具有多條航道可以過上海港、張家港港、江陰港出海,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無錫的商人曾經富甲一方。

老陶的父親很早已經開始玩相機,他說小時候沒什麼玩具,就拿相機按按快門,打開後蓋放塊磨砂玻璃看看影像卻一直都看不到老相機拍出來的照片。一直到1956年參加工作了,才有機會借到相機出外拍照,在那個年代,相機可是珍稀昂貴的玩意。老陶贈送了二張以柯達機械旁軸皮腔6x9畫幅折疊蛇腹式古董相機拍攝的無錫歷史相片,備感珍貴,這相機是1920年左右生產的,現在只能去博物館才看得到。柯達相機在1888年開始進入大量生產階段,此前的相機都是以天然木料為主要結構,生產的數量既少,能夠倖存下來的更少,目前多藏于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攝影博物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不是交戰國都暫停了相機的生產,因而使得戰後初期的相機設計幾乎與戰前型式完全相同。

老陶拿出一本1998年臺灣出版的《音響論壇》雜誌,看得我又驚又喜

當時柯達公司德國廠所製造的Kodak RetinaΠ型相機,1937年曾推出3款不同光圈值的同型相機,其中F2這款因光圈值最大,售價最貴為140美元。二次大戰後的1946-1948年間,柯達再度生產了配備有Heligon F2鏡頭的RetinaΠ型相機,售價調高到198美元,如非藉著“是否配備萬次閃光燈的插座”與“鏡頭是否有藍色反光的金屬層薰膜”,戰後與戰前的產品實在難以分別。自1948年以後,新的相機設計陸續出現,如單眼反光式相機取代摺合式相機,自動式雙眼反光式相機和35釐米測距式相機的盛行皆是。對收藏者來說,各品牌的第1代產品都寶貝得很,如1888年柯達第1號快照相機;1925年由萊茲公司製造的35mm相機始祖-來卡;1924年出廠的單版愛馬諾克斯相機;1928年出廠的羅來雙眼反光相機;1947年問市的單鏡35mm反光相機;1947年的第1代黑白拍立得相機等,都因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而受到追捧。

我沒問老陶過去家中有哪些寶貝相機,怕觸景傷情。老陶說在日軍入侵時,1936年出生的他還不太懂事,只知道全家人跑到無錫鄉下避難,局勢稍微穩定父親就趕回去恢復生產以養家糊口。從那時起父親開始玩起了留聲機,家中的78轉膠木唱片包羅萬象。膠木唱片是一般人對早期唱片的稱呼,黑色圓盤形的膠片用樹脂(俗稱膠木,後期改用聚氯乙烯PVC)壓制,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因為比後來33轉密紋唱片(LP)聲槽粗大,聲槽密度低,播放時間也短得多,所以又名“粗紋唱片”。粗紋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播放,多半都是單聲道錄音。老陶還記得,當時有張百代出版的唱片《洋人大笑》,每次聽完他都大笑不止,至今難以忘懷。

二張保存半個多世紀的老相片,是1958年老陶用柯達方盒子大8張古董相機拍攝的。一張是家中二樓對著無錫勝利廣場拍攝,圖中無錫唯一的一輛救護車還是解放後以美軍吉普車改裝而成,如今這些場景早已不存在。另一張是家裡後門直對的環城河過往船隻,背後的老房子當然也消失了。十年動盪時期紅衛兵多次對資本家發動革命,這部1920年代的柯達相機,以及凡有英文字母的器物都被“破四舊”給毀了,二張相片還是夾在毛選中才得以倖存

柯達公司1910年皮腔折疊相機,老陶小時候的玩具

這張唱片很有歷史意義,我們稍微介紹一下。在唱片被發明後20年,上海的洋行裡就舶來了留聲機,而中國的唱片史卻發端於1914年一個名叫樂浜生(E.Labansat)的法國人。他1890年左右來到上海,屢經周折樂浜生最終找到了自己的謀生之道——沿街設攤拉洋片和播放《洋人大笑》等唱片。他的攤點位於南陽橋(今西藏南路)附近,數年內積聚了一筆足以擴大事業規模的資金。樂浜生在徐家匯謹記橋(今徐家匯公園)購地建廠,灌錄唱片,於是有了使用“雄雞”商標的百代膠木唱片,這是中國唱片史的第一個主角。1930年,法商東方百代將產業轉讓給英國電氣音樂實業公司(EMI),改名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繼續使用雄雞商標。它是當時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設備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唱片公司。由於擁有中國最早的錄音室,百代公司的小樓成為明星和藝術家的彙聚之地。中國現代知名的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譚鑫培、袁雪芬……都曾在百代錄音。在百代工作過的作曲家有任光、聶耳、冼星海、黎錦光、陳歌辛等等。

二十年前的Klipsch落地音箱

在百代灌錄唱片的大牌明星不計其數,由於當時的電影插曲皆由演員本人演唱,所以幾乎每位元明星都會來到百代公司的錄音室一展歌喉。他們中有當時的頂級明星:蝴蝶、王人美、趙丹、金焰、宣景琳、白虹,而最耀眼的要數周璿。《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是電影《馬路天使》的插曲。這兩首歌曲既是周璿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當時演唱者的名字還不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周璿”,而是“周旋”。她在百代的錄音室裡完成了氣聲唱法的探索,並先後灌錄了196張唱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史上錄製唱片最多的歌星。早期唱片模版倉庫原來在中唱上海一座破舊的大樓裡,徐家匯公園興建時,中唱的模版倉庫搬遷到了漕河涇。模版的背面是銅,表面電鍍一層鎳,抗戰期間一部分模版被日軍掠去,熔化做了炮彈。所幸還有不少模版被保存下來,但老唱片原來封套上面詳細地記載著錄製日期、工作人員、演員名等原始資料。這些封套多已失傳,部分是過去的職工見封套殘損了就索性拆下扔了,更多的是被紮成一捆捆送去廢品回收站,幾分錢一斤。每張模版都有自己的故事,現在只能等待中唱上海公司慢慢地讓它們重生了。

麥景圖MA6850合併功放,除了有指示表方便使用,老陶還喜歡他的遙控

最新加入的Pioneer超高音

由一張《洋人大笑》引發的故事如今還在持續,這張老唱片現在拍賣價超過萬元,它是中國唱片工業的起點,老陶見證了其中2/3的歷史。受父親影響,音樂與音響不但伴隨老陶的童年,也成為終其一生的愛好。改革開放後,有機會買到進口的音響器材和唱片,如久旱逢甘霖似的,老陶又一頭栽了進去。見到我到訪,他從書房中拿出一本1998年臺灣出版的《音響論壇》雜誌,裡面有一篇我撰寫的Klipsch音箱評論。在遠隔萬里之外的地方,突然見到過去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真是又驚又喜。老陶說他現在使用的Klipsch音箱,就是看了我的介紹才去買的,二十年來始終如一的沒有更換過。他聽過很多器材,也曾心動過,但最後還是把Klipsch留了下來,主要是用出了感情,用出了心得。如同小孩一般,有朋友建議他換用比較新的音箱,老陶就是不肯,並且再不接待那位朋友,因為他喜歡那對老音箱。

索尼的DVP-S9000ES DVD播放機、索尼V555ES環繞功放,Teac V7000三磁頭卡式答錄機、Sharp的六磁頭錄影機等,所有器材都完好堪用

說實話,二十年前自己的經驗、判斷力都有欠缺,那篇文字卻被老陶如經典一樣的閱讀研究,心中不禁嚇出一身冷汗。我告訴老陶,喜歡就好,當年二萬多元的Klipsch音箱也不便宜,而且是真正美國生產,可能比現代新品還更好呢。除了老音箱,老陶的客廳中老東西還不少,索尼的DVP-S9000ES DVD播放機、索尼V555ES環繞功放,Teac V7000三磁頭卡式答錄機、Sharp的六磁頭錄影機、索尼CDR-W33專業版CD燒錄機、Pioneer LD播放機、加拿大Sonic Frontiers的TRANSPORT3 CD轉盤,全都是當時的一線產品。尤其是前衛T3轉盤,使用Philips CDM12i(Philips最高級的工業級產品)機芯,整個機座是鋁鑄的,總共用了十二組穩壓線路,電源的豪華程度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T3轉盤最吸睛的地方是星形開蓋,按Open鍵時, 圓盤蓋很科技的四分五裂,再露出裡面的讀取頭,真佩服設計者的巧思。老陶從二手商那裡買到這部轉盤,發現CD鎮不見了,他只得自己加工,把磁鐵塞進鋁塊中,又加膠條阻尼的進行實驗,總重量控制在規定範圍內,光這份耐心就會讓人豎起大拇指。

加拿大Sonic Frontiers的T3 CD轉盤,多個CD鎮都是老陶自己動手打造

那麼多老器材還在使用嗎?當然,老陶說光是磁帶還有幾百盒,所有這些器材都保持在堪用狀態,因為它們都是好東西捨不得放棄,現在上哪去找重達15公斤的DVD機呢?索尼DVP-S9000ES是世界首部高音質DVD機,並且可相容播放SACD與DVD-Audio,採用真正DSD解碼線路,即使放到今天其表現也相當不錯。經常可以看到老陶坐在地板上把弄這些器材,這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樂趣來源,甚至所使用的線材,老陶也都一一幫它們加上避震的橡膠管,從電箱拉電源專線也不假手他人。老陶說他追求完美主義,別人施工的品質他不信任,只好樣樣都自己動手。拉電源線時趴在機架後面確實辛苦,累了就在地上躺躺,還得麻煩陶夫人費勁地把他拉起來,畢竟七八十歲的骨頭都硬了。

說到興起處老陶把一些發燒CD紛紛搬出來。美國Classic Records曾經發行過22張24K金碟版CD,這些古典唱片無論指揮、演繹之深度,錄音之動態、定位、音場等皆是絕頂之作!而且錄音時間正值樂團及指揮者的黃金時期,所以幾乎都是流芳百世的極品之聲,其中17張為Decca公司錄音,大部分出自錄音師Kenneth Wikinson手筆;另外5張選自RCA公司的母帶,其實也是Decca受RCA所托而錄製。老陶收藏有《園丁的女兒》(奶媽碟) 、《皇家芭蕾》等多張CD,把當地發燒友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在他的音響系統中欣賞還真是不錯,有速度有動態,分析力也足夠,音場寬深與高度都很自然。老陶說聽聽銅管的位置,就可以判斷音響系統的音場高度是否正確,從一位八十幾歲的發燒友口中說出如此見解,我真是佩服極了。

由於主要欣賞古典音樂,老陶的聲音調整方向把握正確,除了音質細膩度與音色華美感還有提升空間,其他音響要素一點不缺,我建議老陶別在器材上折騰了,省下的錢多買點自己喜歡的唱片吧。比較遺憾的是子女對他的收藏品不感興趣,老陶瀟灑地說,曾經擁有、把玩過就好了,管他以後的事情。樂觀豁達的老陶甚至還擬了一份名單,把周邊一些好友都注明進去,以後誰可以獲得哪些唱片,拿走哪些器材,都是先交代好了。但我估計這份名單還得很久才能派上用場,老陶就住在無錫的惠山古鎮旁,在他陪同下逛了一圈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寄暢園,老先生臉不紅氣不喘。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歷寄暢園並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後來也稱雙鶴齋),均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看到只有3度的氣溫下,老陶渾身冒著熱氣,頭頂如蒸籠般白煙嬝繞,再次對老先生健朗的身體肅然起敬。

這些空間聲學處理、線材避震都由老陶親力親為

除了音響,老陶還是個攝影發燒友,攝影與音響成了他一輩子的興趣。可想而知,老陶應該出身富裕的經商之家,解放前就擁有留聲機、大相機、摩托車,肯定不是泛泛之輩。據老陶回憶,父親在1900年晚清時出生於紹興的貧窮山區,唯讀了四年私塾,14歲開始外出謀生。從學徒到職員,後來自己開店、開廠,最終在無錫擁有多家企業。無錫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依託長江、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水系,具有多條航道可以過上海港、張家港港、江陰港出海,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無錫的商人曾經富甲一方。

老陶的父親很早已經開始玩相機,他說小時候沒什麼玩具,就拿相機按按快門,打開後蓋放塊磨砂玻璃看看影像卻一直都看不到老相機拍出來的照片。一直到1956年參加工作了,才有機會借到相機出外拍照,在那個年代,相機可是珍稀昂貴的玩意。老陶贈送了二張以柯達機械旁軸皮腔6x9畫幅折疊蛇腹式古董相機拍攝的無錫歷史相片,備感珍貴,這相機是1920年左右生產的,現在只能去博物館才看得到。柯達相機在1888年開始進入大量生產階段,此前的相機都是以天然木料為主要結構,生產的數量既少,能夠倖存下來的更少,目前多藏于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攝影博物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不是交戰國都暫停了相機的生產,因而使得戰後初期的相機設計幾乎與戰前型式完全相同。

老陶拿出一本1998年臺灣出版的《音響論壇》雜誌,看得我又驚又喜

當時柯達公司德國廠所製造的Kodak RetinaΠ型相機,1937年曾推出3款不同光圈值的同型相機,其中F2這款因光圈值最大,售價最貴為140美元。二次大戰後的1946-1948年間,柯達再度生產了配備有Heligon F2鏡頭的RetinaΠ型相機,售價調高到198美元,如非藉著“是否配備萬次閃光燈的插座”與“鏡頭是否有藍色反光的金屬層薰膜”,戰後與戰前的產品實在難以分別。自1948年以後,新的相機設計陸續出現,如單眼反光式相機取代摺合式相機,自動式雙眼反光式相機和35釐米測距式相機的盛行皆是。對收藏者來說,各品牌的第1代產品都寶貝得很,如1888年柯達第1號快照相機;1925年由萊茲公司製造的35mm相機始祖-來卡;1924年出廠的單版愛馬諾克斯相機;1928年出廠的羅來雙眼反光相機;1947年問市的單鏡35mm反光相機;1947年的第1代黑白拍立得相機等,都因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而受到追捧。

我沒問老陶過去家中有哪些寶貝相機,怕觸景傷情。老陶說在日軍入侵時,1936年出生的他還不太懂事,只知道全家人跑到無錫鄉下避難,局勢稍微穩定父親就趕回去恢復生產以養家糊口。從那時起父親開始玩起了留聲機,家中的78轉膠木唱片包羅萬象。膠木唱片是一般人對早期唱片的稱呼,黑色圓盤形的膠片用樹脂(俗稱膠木,後期改用聚氯乙烯PVC)壓制,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因為比後來33轉密紋唱片(LP)聲槽粗大,聲槽密度低,播放時間也短得多,所以又名“粗紋唱片”。粗紋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播放,多半都是單聲道錄音。老陶還記得,當時有張百代出版的唱片《洋人大笑》,每次聽完他都大笑不止,至今難以忘懷。

二張保存半個多世紀的老相片,是1958年老陶用柯達方盒子大8張古董相機拍攝的。一張是家中二樓對著無錫勝利廣場拍攝,圖中無錫唯一的一輛救護車還是解放後以美軍吉普車改裝而成,如今這些場景早已不存在。另一張是家裡後門直對的環城河過往船隻,背後的老房子當然也消失了。十年動盪時期紅衛兵多次對資本家發動革命,這部1920年代的柯達相機,以及凡有英文字母的器物都被“破四舊”給毀了,二張相片還是夾在毛選中才得以倖存

柯達公司1910年皮腔折疊相機,老陶小時候的玩具

這張唱片很有歷史意義,我們稍微介紹一下。在唱片被發明後20年,上海的洋行裡就舶來了留聲機,而中國的唱片史卻發端於1914年一個名叫樂浜生(E.Labansat)的法國人。他1890年左右來到上海,屢經周折樂浜生最終找到了自己的謀生之道——沿街設攤拉洋片和播放《洋人大笑》等唱片。他的攤點位於南陽橋(今西藏南路)附近,數年內積聚了一筆足以擴大事業規模的資金。樂浜生在徐家匯謹記橋(今徐家匯公園)購地建廠,灌錄唱片,於是有了使用“雄雞”商標的百代膠木唱片,這是中國唱片史的第一個主角。1930年,法商東方百代將產業轉讓給英國電氣音樂實業公司(EMI),改名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繼續使用雄雞商標。它是當時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設備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唱片公司。由於擁有中國最早的錄音室,百代公司的小樓成為明星和藝術家的彙聚之地。中國現代知名的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譚鑫培、袁雪芬……都曾在百代錄音。在百代工作過的作曲家有任光、聶耳、冼星海、黎錦光、陳歌辛等等。

二十年前的Klipsch落地音箱

在百代灌錄唱片的大牌明星不計其數,由於當時的電影插曲皆由演員本人演唱,所以幾乎每位元明星都會來到百代公司的錄音室一展歌喉。他們中有當時的頂級明星:蝴蝶、王人美、趙丹、金焰、宣景琳、白虹,而最耀眼的要數周璿。《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是電影《馬路天使》的插曲。這兩首歌曲既是周璿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當時演唱者的名字還不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周璿”,而是“周旋”。她在百代的錄音室裡完成了氣聲唱法的探索,並先後灌錄了196張唱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史上錄製唱片最多的歌星。早期唱片模版倉庫原來在中唱上海一座破舊的大樓裡,徐家匯公園興建時,中唱的模版倉庫搬遷到了漕河涇。模版的背面是銅,表面電鍍一層鎳,抗戰期間一部分模版被日軍掠去,熔化做了炮彈。所幸還有不少模版被保存下來,但老唱片原來封套上面詳細地記載著錄製日期、工作人員、演員名等原始資料。這些封套多已失傳,部分是過去的職工見封套殘損了就索性拆下扔了,更多的是被紮成一捆捆送去廢品回收站,幾分錢一斤。每張模版都有自己的故事,現在只能等待中唱上海公司慢慢地讓它們重生了。

麥景圖MA6850合併功放,除了有指示表方便使用,老陶還喜歡他的遙控

最新加入的Pioneer超高音

由一張《洋人大笑》引發的故事如今還在持續,這張老唱片現在拍賣價超過萬元,它是中國唱片工業的起點,老陶見證了其中2/3的歷史。受父親影響,音樂與音響不但伴隨老陶的童年,也成為終其一生的愛好。改革開放後,有機會買到進口的音響器材和唱片,如久旱逢甘霖似的,老陶又一頭栽了進去。見到我到訪,他從書房中拿出一本1998年臺灣出版的《音響論壇》雜誌,裡面有一篇我撰寫的Klipsch音箱評論。在遠隔萬里之外的地方,突然見到過去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真是又驚又喜。老陶說他現在使用的Klipsch音箱,就是看了我的介紹才去買的,二十年來始終如一的沒有更換過。他聽過很多器材,也曾心動過,但最後還是把Klipsch留了下來,主要是用出了感情,用出了心得。如同小孩一般,有朋友建議他換用比較新的音箱,老陶就是不肯,並且再不接待那位朋友,因為他喜歡那對老音箱。

索尼的DVP-S9000ES DVD播放機、索尼V555ES環繞功放,Teac V7000三磁頭卡式答錄機、Sharp的六磁頭錄影機等,所有器材都完好堪用

說實話,二十年前自己的經驗、判斷力都有欠缺,那篇文字卻被老陶如經典一樣的閱讀研究,心中不禁嚇出一身冷汗。我告訴老陶,喜歡就好,當年二萬多元的Klipsch音箱也不便宜,而且是真正美國生產,可能比現代新品還更好呢。除了老音箱,老陶的客廳中老東西還不少,索尼的DVP-S9000ES DVD播放機、索尼V555ES環繞功放,Teac V7000三磁頭卡式答錄機、Sharp的六磁頭錄影機、索尼CDR-W33專業版CD燒錄機、Pioneer LD播放機、加拿大Sonic Frontiers的TRANSPORT3 CD轉盤,全都是當時的一線產品。尤其是前衛T3轉盤,使用Philips CDM12i(Philips最高級的工業級產品)機芯,整個機座是鋁鑄的,總共用了十二組穩壓線路,電源的豪華程度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T3轉盤最吸睛的地方是星形開蓋,按Open鍵時, 圓盤蓋很科技的四分五裂,再露出裡面的讀取頭,真佩服設計者的巧思。老陶從二手商那裡買到這部轉盤,發現CD鎮不見了,他只得自己加工,把磁鐵塞進鋁塊中,又加膠條阻尼的進行實驗,總重量控制在規定範圍內,光這份耐心就會讓人豎起大拇指。

加拿大Sonic Frontiers的T3 CD轉盤,多個CD鎮都是老陶自己動手打造

那麼多老器材還在使用嗎?當然,老陶說光是磁帶還有幾百盒,所有這些器材都保持在堪用狀態,因為它們都是好東西捨不得放棄,現在上哪去找重達15公斤的DVD機呢?索尼DVP-S9000ES是世界首部高音質DVD機,並且可相容播放SACD與DVD-Audio,採用真正DSD解碼線路,即使放到今天其表現也相當不錯。經常可以看到老陶坐在地板上把弄這些器材,這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樂趣來源,甚至所使用的線材,老陶也都一一幫它們加上避震的橡膠管,從電箱拉電源專線也不假手他人。老陶說他追求完美主義,別人施工的品質他不信任,只好樣樣都自己動手。拉電源線時趴在機架後面確實辛苦,累了就在地上躺躺,還得麻煩陶夫人費勁地把他拉起來,畢竟七八十歲的骨頭都硬了。

說到興起處老陶把一些發燒CD紛紛搬出來。美國Classic Records曾經發行過22張24K金碟版CD,這些古典唱片無論指揮、演繹之深度,錄音之動態、定位、音場等皆是絕頂之作!而且錄音時間正值樂團及指揮者的黃金時期,所以幾乎都是流芳百世的極品之聲,其中17張為Decca公司錄音,大部分出自錄音師Kenneth Wikinson手筆;另外5張選自RCA公司的母帶,其實也是Decca受RCA所托而錄製。老陶收藏有《園丁的女兒》(奶媽碟) 、《皇家芭蕾》等多張CD,把當地發燒友羡慕得不要不要的。在他的音響系統中欣賞還真是不錯,有速度有動態,分析力也足夠,音場寬深與高度都很自然。老陶說聽聽銅管的位置,就可以判斷音響系統的音場高度是否正確,從一位八十幾歲的發燒友口中說出如此見解,我真是佩服極了。

由於主要欣賞古典音樂,老陶的聲音調整方向把握正確,除了音質細膩度與音色華美感還有提升空間,其他音響要素一點不缺,我建議老陶別在器材上折騰了,省下的錢多買點自己喜歡的唱片吧。比較遺憾的是子女對他的收藏品不感興趣,老陶瀟灑地說,曾經擁有、把玩過就好了,管他以後的事情。樂觀豁達的老陶甚至還擬了一份名單,把周邊一些好友都注明進去,以後誰可以獲得哪些唱片,拿走哪些器材,都是先交代好了。但我估計這份名單還得很久才能派上用場,老陶就住在無錫的惠山古鎮旁,在他陪同下逛了一圈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寄暢園,老先生臉不紅氣不喘。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歷寄暢園並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後來也稱雙鶴齋),均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看到只有3度的氣溫下,老陶渾身冒著熱氣,頭頂如蒸籠般白煙嬝繞,再次對老先生健朗的身體肅然起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