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超3億,咋算的?快看你在不在內

解碼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

◆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 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

◆ 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也就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在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時, 給出了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判斷, “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這是中央首次明確我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

據保守測算, 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

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體的30%以上。 採訪中,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儘管學術界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沒有統一標準, 但綜合國際上各種研究方法測算後, “無論採用哪一種標準, 這一判斷都是立得住的。 ”

在看到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的同時, 毛盛勇也表示, 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儘管規模最大, 發展加快, 但比重仍有較大差距, 這是未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2016年, 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 比2012年增長了44.3%, 實際年均增長7.4%。 這意味著,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 特別是經濟運行品質不斷提升,

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超過3億人的中等收入人群, 所釋放的消費需求將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穩定器, 而中等收入群體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 將更好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是中國從高速增長階段步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最堅實的基礎。

超3億中等收入人群如何測算

毛盛勇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說, 目前國內對於中等收入群體並沒有統一標準, 但國際上一些研究機構對此有過界定, 其中世界銀行提出的相關標準比較通用。

他以2016年的國家統計局資料說明:按全國居民五等份(人數各占20%)收入分組, 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 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

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 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 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顯然, 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合計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銀行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 即使在高收入組內部把25萬元以上群體擴大到10%, 所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組的20%人口, 合計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也達到30%。

此前, 據瑞士信貸研究中心研究, 全球大約有10.5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 其中中國占比接近35%, 也即3.7億中等收入群體。 毛盛勇認為, 這個資料與中國實際情況也大致相符。

五重因素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對於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的原因, 受訪專家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 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至少可以歸結為五大推動力量。

一是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在毛盛勇看來, 尤其是十八大以來, 在世界經濟不斷調整的情況下, 中國經濟雖從以往的兩位數增長換擋為中高速增長, 但年均7.1%的增速放眼全球也屬於高增長。 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為54萬億元, 到2016年提升到74.7萬億元, 2017年估計超過82萬億元。

經濟總量快速擴張, 帶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尤其重要的一點是, 十八大以來, 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不斷提高, 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GDP的增速。 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間, 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 快於GDP年均增速0.3個百分點。 ”

二是中國的城鎮化率穩步提升。 2012年, 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2.6%, 2016年提高到57.4%, 四年時間裡提高了4.8個百分點, 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

對應的是每年進城人口約1700萬人。 更多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 客觀上帶來了整體收入水準的提高。

三是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 據毛盛勇的觀察, 由於新興行業成長性強, 這些行業不僅從業人員規模快速擴大, 而且收入增長較快, 總體快于傳統行業。 隨著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 新動能將加速成長, 帶動全社會收入水準提高。

四是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2012年,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2015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50%, 達到50.2%。 2016年占比進一步提高到51.6%。 與此同時, 服務業吸納就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2012年服務業吸納就業占比為36.1%, 2016年提高到43.5%。 在工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的同時, 服務業成為了吸納就業的主陣地。

更進一步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效聯動,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增強。2012~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2011年多吸納30萬人。這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大力推動。扶貧不是為了增加中等收入群體,但扶貧有利於提升國民的整體收入水準。2012年,中國的貧困發生率為10.2%,2016年下降到4.5%。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了2010年4335萬。《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日前從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獲悉,2017年貧困人口再次減少了一千萬人以上。

在此過程中所採取的產業扶貧、就業培訓等幫扶措施,給貧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對收入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脫貧的人口中,也不僅僅是簡單地從貧困到溫飽,一些人也進入到了中等收入群體。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也認為,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難群眾得到社會政策更好的托底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將顯著提高,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奠定高品質發展堅實基礎

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受訪專家指出,無論從短期視角還是從長期視角來看,都將帶來重大利好。

從現實經濟增長角度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以後,這類人群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消費理念的變化,以及消費能力的支撐,將使得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也將加快升級。這將客觀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更多由消費拉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趨勢。由此也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和發展品質發生較大變化。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將進一步增強。”毛盛勇說。

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指出,就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看,在需求結構上,2020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會超過50%。在供給結構上,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會接近60%。“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屆時會成為消費主導型的服務型經濟,並使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可持續。”

從長遠影響看,社會結構將更趨於和諧、穩定。目前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未來就業規模總量也將會下降。傳統支撐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弱。毛盛勇指出,中等收入群體增多,居民整體收入提高,將會更加重視教育,知識層次將不斷提升,人力資本的積累將不斷增加。

在他看來,“隨著中等收入規模群體的擴大,人力資本的積累將進一步加速。中國經濟發展將由過去的人口紅利支撐轉向人才紅利支撐。中國的發展將由過去的要素投入驅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的提升、技術進步和創新驅動。人口素質的提升,加上改革的不斷推進,創新驅動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和土壤。”

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也就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更進一步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效聯動,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增強。2012~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2011年多吸納30萬人。這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大力推動。扶貧不是為了增加中等收入群體,但扶貧有利於提升國民的整體收入水準。2012年,中國的貧困發生率為10.2%,2016年下降到4.5%。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了2010年4335萬。《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日前從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獲悉,2017年貧困人口再次減少了一千萬人以上。

在此過程中所採取的產業扶貧、就業培訓等幫扶措施,給貧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對收入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脫貧的人口中,也不僅僅是簡單地從貧困到溫飽,一些人也進入到了中等收入群體。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也認為,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難群眾得到社會政策更好的托底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將顯著提高,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奠定高品質發展堅實基礎

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受訪專家指出,無論從短期視角還是從長期視角來看,都將帶來重大利好。

從現實經濟增長角度看,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以後,這類人群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與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消費理念的變化,以及消費能力的支撐,將使得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也將加快升級。這將客觀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更多由消費拉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趨勢。由此也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和發展品質發生較大變化。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將進一步增強。”毛盛勇說。

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指出,就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看,在需求結構上,2020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會超過50%。在供給結構上,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會接近60%。“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屆時會成為消費主導型的服務型經濟,並使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可持續。”

從長遠影響看,社會結構將更趨於和諧、穩定。目前中國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未來就業規模總量也將會下降。傳統支撐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弱。毛盛勇指出,中等收入群體增多,居民整體收入提高,將會更加重視教育,知識層次將不斷提升,人力資本的積累將不斷增加。

在他看來,“隨著中等收入規模群體的擴大,人力資本的積累將進一步加速。中國經濟發展將由過去的人口紅利支撐轉向人才紅利支撐。中國的發展將由過去的要素投入驅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的提升、技術進步和創新驅動。人口素質的提升,加上改革的不斷推進,創新驅動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和土壤。”

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也就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