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草莓絲核菌芽枯病

草莓絲核菌芽枯病(Strawberry bud rot)

別名草莓立枯病, 草莓爛心病

分佈為害草莓芽枯病為世界性分佈的土壤真菌病害, 在土壤中腐生性很強,

是多種作物的重要根部病害, 除草莓外, 還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160餘種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 在草莓上主要為害蕾、新芽、托葉和葉柄基部, 引起苗期立枯, 成株期引起莖葉腐敗, 根腐和爛果等。

症狀植株基部發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無光澤褐斑, 逐漸凹陷,

並長出米黃至淡褐色蛛巢狀菌絲體, 有時能把幾個葉片綴連在一起。 侵害葉柄基部和托葉時, 病部幹縮直立、葉片青枯倒垂。 開花前受害, 使花序失去生氣並逐漸青枯萎倒, 急性發病時呈猝倒狀。 蕾和新芽染病後逐漸萎蔫, 呈青枯狀或猝倒, 後變黑褐色枯死。 莖基部和根受害皮層腐爛, 地上部乾枯容易拔起。 從幼果、青果到熟果都可受到侵害, 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現暗褐色不規則形斑塊、僵硬, 最終全果乾腐。 溫度高時可長出上述菌絲體, 已著色的漿果發病, 病部變褐, 其週邊常發生較寬的褐色白帶, 紅色部分略轉胭脂紅色, 色彩對比強烈鮮豔, 引起濕腐或幹腐, 但不長灰色黴狀物, 是與灰黴果腐病區別之處

病原病原為無性態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有性態絲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 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以菌絲體藏於病組織中, 在土壤裡越冬, 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 通過土壤和病株傳播, 在陰雨低溫天氣傳染病害。 冬春季大棚內密閉時間過長, 室溫高而換氣通風不及時, 發病早而嚴重。 草莓栽植過深, 枝葉過於繁茂, 灌水過多或田間淹水, 病情加重。 芽枯病發病適溫22~25℃, 多濕多肥的栽培條件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蔓延, 是以菌絲的形態在土中生存。 發生芽枯病時, 也易發生灰黴病。 植株種植過深、密度過大, 會加重發病程度。 夏季育苗季節, 芽枯病也時有發生。

防治措施

(1)儘量避免在立枯病發生的地區進行育苗和栽植草莓, 否則必須採取太陽能土壤消毒。

(2)適當稀植, 合理灌水, 保證通風, 降低環境濕度;發現病苗及時與病土一起挖出燒毀。

(3)大棚要適時適量放風。 澆水應安排在晴天上午, 澆後迅速放風降溫, 防止濕氣滯留。

(4)現蕾後開始噴淋10%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 或25%嘧菌酯懸浮劑l500倍液, 或25%。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