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但龍長啥樣還要靠他畫

有首歌唱得好, 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龍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神話生物, 我們的瓷器上有龍, 《西遊記》裡有龍, 故宮到處都能看見龍的裝飾, 連中華小當家做個菜都能召喚神龍, 要不是因為龍是虛構的, 早就變成寵物界的頭牌, “吸貓”也要讓位于“吸龍”了~

不過龍到底長什麼樣呢?如今我們常見的龍, 大多是這樣的

這樣的

這樣的

那麼就奇怪了, 既然龍是不存在的神獸, 它的模樣必定是飽受爭議的, 路人甲可以說龍有八條腿, 路人乙可以說龍會直立行走, 路人丙還可以說龍是山雞變的呢。

我們先來快速回顧下歷史, 其實古時候的龍真的不長這樣, 畫風可是多姿多彩。

新石器時代的龍, 這只紅山文化地層出土的玉龍也出現在課本上,

它的鼻部前突, 端面有兩個鼻孔, 是豬首特徵, 所以龍其實就是一隻身材纖長的小豬豬啊。

玉龍, 新石器時代後期, 國家博物館藏

戰國帛畫上的龍, 頭部尖細, 圓目長嘴, 頂有翰毛, 身材整體比較枯瘦, 像是蛇與鳥的結合體。

人物禦龍帛畫, 戰國中晚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漢馬王堆出土的T型帛畫裡的龍, 瞧那細長的脖子, 左邊的龍還有一對拉風的翅膀呢。

T型帛畫, 西漢, 湖南省博物館藏

《洛神賦圖卷》裡為女神拉船的龍們, 呃, 這呆萌的狗刨式, 萃花仿佛看見了自家的狗子在游泳……

《洛神賦圖》卷,晉,顧愷之(宋摹)(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鎏金龍,動感飄逸的S造型,除了有一根超長的細尾巴,大致造型和現在的龍比較像了。

鎏金鐵芯銅龍,唐,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那麼,中國龍的造型到底是什麼時候拍板敲定的呢?看這個趨勢,沒錯,就是宋代啦。

建于北宋年間的聖母殿,殿前廊柱上有八條木雕盤龍,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形體特徵與現在的龍基本一致。

聖母殿,山西太原

宋代還有最有代表性的畫龍老司機——陳容。

陳容,字公儲,號所翁,做過國子監主簿,雖然不是畫院畫師,但他擅長作畫,畫龍尤其令人稱道,他的龍被稱為“所翁龍”,是後世畫龍的典範。

陳容,墨龍圖軸,廣東省博物館

這幅墨龍圖軸畫了一條神龍盤踞空中,身體蜿蜒盤曲仿佛正在遊弋,攪動雲霧,大風乍起,神龍目光堅定,仿佛瞄準了某個獵物一般,神氣威風,栩栩如生。

此處科普下古時畫龍的“三停九似”,“三停”即龍的身體分成三等分,“九似”則描述了龍的九個重要的外貌特徵。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人已不可考,從文獻來看應該出現於五代至北宋時期。五代南唐畫家董羽提出:

“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者,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是名為九似也。”

北宋中期,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將“三停”改為“自首至脖、脖至腰、腰至尾”,“九似”也與董羽有一定出入,“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畫龍“九似”

畢竟誰也沒見過龍,人們看法不一也很正常。陳容的龍與郭若虛的說法更接近。不過“三停九似”只是對造型的要求,陳容的畫妙就妙在,龍的周身總是有翻滾的風雲氣浪。

有時用墨洇出厚厚的棉花似的雲

有時是細密的墨痕,可以感受到風的速度

有時是一層層滂沱巨浪,極具壓迫感

有時用一個巨大的氣旋,仿佛天地都被攪動

在急劇的自然現象中,神龍泰然自若穿行其間,氣勢磅礴,仿佛是它在主宰著宇宙萬物,天地隨著它一舉一動而氣象萬千。正是這些外部的襯托,使龍區別于牛、馬等普通動物,有了神性,靈獸的氣質躍然紙上。

這些雲和浪還使神龍半隱半現,沒有一條龍完全露出全貌,總有某部分被遮掩,仿佛在告訴觀眾,凡人是無法窺得神龍全貌的。

陳容,九龍圖,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據說陳容畫龍往往在酒後,興之所至,潑墨成雲,噀水成霧,還會直接用布巾濡墨,信手塗抹,然後再用筆勾畫。那些狂風巨浪很可能就是用布塗擦出來的,才有了那種大氣磅礴的勁道。

龍的形象在宋代基本定型,我們如今看見的龍紋樣,基本都長一個樣子了。從元代開始直至清末,龍紋樣是皇家專用,畫龍的人越來越少,或許是這個原因,陳容的作品便成了稀有物,備受追捧。

據統計,目前海內外署為陳容的龍圖總共22件,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共11件,海外11件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共11件,且不確定是否為陳容的真跡。

即便真偽存疑,陳容的龍圖依然是畫界的扛把子選手。去年3月,日本藤田美術館為了籌集經費修繕場館,委託紐約佳士得,拍賣一件從清宮流出的陳容《六龍圖》,估價為120萬-180萬美元,最終成交總額高達4896萬美元(約3億人民幣,平均一條龍值5000萬~),使這位南宋畫家再次聲名大噪。

陳容,六龍圖(局部)

最後來欣賞下這幅傳為陳容的作品,現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其中充分展現了陳容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風格,仔細看看,他到底畫了幾條龍?

答對了你就是妥妥的龍的傳人啦。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洛神賦圖》卷,晉,顧愷之(宋摹)(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鎏金龍,動感飄逸的S造型,除了有一根超長的細尾巴,大致造型和現在的龍比較像了。

鎏金鐵芯銅龍,唐,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那麼,中國龍的造型到底是什麼時候拍板敲定的呢?看這個趨勢,沒錯,就是宋代啦。

建于北宋年間的聖母殿,殿前廊柱上有八條木雕盤龍,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形體特徵與現在的龍基本一致。

聖母殿,山西太原

宋代還有最有代表性的畫龍老司機——陳容。

陳容,字公儲,號所翁,做過國子監主簿,雖然不是畫院畫師,但他擅長作畫,畫龍尤其令人稱道,他的龍被稱為“所翁龍”,是後世畫龍的典範。

陳容,墨龍圖軸,廣東省博物館

這幅墨龍圖軸畫了一條神龍盤踞空中,身體蜿蜒盤曲仿佛正在遊弋,攪動雲霧,大風乍起,神龍目光堅定,仿佛瞄準了某個獵物一般,神氣威風,栩栩如生。

此處科普下古時畫龍的“三停九似”,“三停”即龍的身體分成三等分,“九似”則描述了龍的九個重要的外貌特徵。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人已不可考,從文獻來看應該出現於五代至北宋時期。五代南唐畫家董羽提出:

“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者,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是名為九似也。”

北宋中期,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將“三停”改為“自首至脖、脖至腰、腰至尾”,“九似”也與董羽有一定出入,“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畫龍“九似”

畢竟誰也沒見過龍,人們看法不一也很正常。陳容的龍與郭若虛的說法更接近。不過“三停九似”只是對造型的要求,陳容的畫妙就妙在,龍的周身總是有翻滾的風雲氣浪。

有時用墨洇出厚厚的棉花似的雲

有時是細密的墨痕,可以感受到風的速度

有時是一層層滂沱巨浪,極具壓迫感

有時用一個巨大的氣旋,仿佛天地都被攪動

在急劇的自然現象中,神龍泰然自若穿行其間,氣勢磅礴,仿佛是它在主宰著宇宙萬物,天地隨著它一舉一動而氣象萬千。正是這些外部的襯托,使龍區別于牛、馬等普通動物,有了神性,靈獸的氣質躍然紙上。

這些雲和浪還使神龍半隱半現,沒有一條龍完全露出全貌,總有某部分被遮掩,仿佛在告訴觀眾,凡人是無法窺得神龍全貌的。

陳容,九龍圖,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據說陳容畫龍往往在酒後,興之所至,潑墨成雲,噀水成霧,還會直接用布巾濡墨,信手塗抹,然後再用筆勾畫。那些狂風巨浪很可能就是用布塗擦出來的,才有了那種大氣磅礴的勁道。

龍的形象在宋代基本定型,我們如今看見的龍紋樣,基本都長一個樣子了。從元代開始直至清末,龍紋樣是皇家專用,畫龍的人越來越少,或許是這個原因,陳容的作品便成了稀有物,備受追捧。

據統計,目前海內外署為陳容的龍圖總共22件,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共11件,海外11件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共11件,且不確定是否為陳容的真跡。

即便真偽存疑,陳容的龍圖依然是畫界的扛把子選手。去年3月,日本藤田美術館為了籌集經費修繕場館,委託紐約佳士得,拍賣一件從清宮流出的陳容《六龍圖》,估價為120萬-180萬美元,最終成交總額高達4896萬美元(約3億人民幣,平均一條龍值5000萬~),使這位南宋畫家再次聲名大噪。

陳容,六龍圖(局部)

最後來欣賞下這幅傳為陳容的作品,現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其中充分展現了陳容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風格,仔細看看,他到底畫了幾條龍?

答對了你就是妥妥的龍的傳人啦。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