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原鄉村振興天高地闊

□本報評論員

鄉村振興的時代號角響徹中原大地。 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學習傳達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研究我省相關貫徹落實意見, 為我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指明了前進方向, 明確了目標任務, 河南“三農”發展的美好前景愈加明晰。

務農重本, 國之大綱。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 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底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必須更加重視鄉村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域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的重大決策, 是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準確把握“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 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囑託, 持續打好“四張牌”, 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 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為全省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同時也要看到, 和全國一樣, 我省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也比較突出, 農業不強、農民不富、農村不美的問題仍然存在。 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走好河南鄉村振興之路, 努力開創新時代全省“三農”工作新局面。

要立足新時代, 把握“三農”工作新特徵。 新時代農產品供求關係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已由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科技力量已由主要推動高產轉變為帶動農業革命性突破和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城鄉關係已由二元結構轉變為加快融合發展;農業勞動力供求已由大量富餘轉變為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並存。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 傳統“三農”工作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形勢需要, 我們要重塑城鄉關係,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走品質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 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不斷用新的思維和方式, 謀劃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發揮河南優勢, 瞄準薄弱環節調結構提品質增動力。 “中原熟, 天下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河南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我省人口眾多,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 消費空間巨大, 農村投資需求旺盛, 隨著農村豐富資源要素和現代科技的結合, 必將催生新的增長點, 鄉村振興的市場潛力將不斷釋放。 我們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 推動農業結構變革、品質變革、效率變革, 解決好農業強的問題;以生態宜居為關鍵,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抓好人居環境整治, 搞好村莊環境美化, 解決好農村美的問題;以生活富裕為根本, 提高農民收入水準, 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增強農民保障能力, 解決好農民富的問題。

辦好農村的事情, 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在黨。 党管農村工作既是經濟問題, 也是政治問題。 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健全党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 提高新時代党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準, 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党的建設, 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域、協調各方, 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凝聚全社會力量投身鄉村振興。

“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 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鄉村振興, 踏平坎坷成大道, 敢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