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隴南徽縣:“黨支部+”助“青泥黑豬”出大山

​本報訊2018年1月8日, 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欄目組來隴南徽縣拍攝。 這是繼2017年7月央視播出專題片《在高高的樹樁裡采蜜》後再次聚焦徽縣“黨支部+”產業扶貧模式。

而此次拍攝的重點則是介紹徽縣“青泥黑豬”鮮為人知的養殖方法、生活環境以及在“黨支部+”產業扶貧模式下通過發展青泥黑豬養殖產業助推精准扶貧等方面的內容。 緣何一頭土黑豬能夠引起央視的關注呢?這源自于青泥黑豬與眾不同的品質和全新的養殖模式。
袁碧剛是位普通農民, 也是甘肅隴南徽縣火石村馬鞍梁原生態養殖合作社理事長。 這些年, 這位思路靈活、敢闖敢幹的莊稼漢, 通過養殖徽縣本地土豬品種青泥黑豬走上了致富路。
豬肉對於中國人來說, 是最常吃的肉類, 其富含氨基酸, 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長期食用對降低膽固醇, 預防血管硬化, 高血壓的發生, 都有預防作用,
不言而喻, 豬肉的市場需求率十分的可觀。
“青泥黑豬”是隴南徽縣老品種土豬, 飼養歷史悠久, 但在電商未發展之前, 因銷售管道狹窄, 生產成本高, 產品資訊不對稱, 再加上品牌意識不強, “青泥黑豬”逐漸被攔在市場之外, 嚴重挫傷了當地農戶養殖的積極性, 導致“青泥黑豬”逐步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瀕臨滅絕。 近年來,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全縣電子商務突飛猛進的發展, 廣大消費者更注重安全、美味、原生態豬肉, 使得“青泥黑豬”借助互聯網的平臺重新回到了消費者的視野, 同時也為養殖戶帶來了福音。
袁碧剛告訴記者, 2016年徽縣為了保護青泥黑豬原產地品牌, 在大河店鎮火石村成立了馬鞍梁原生態養殖合作社,
以支部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的形式進行運作。 “現在, 生豬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消費者對豬肉的品質和食品安全水準要求越來越高, 農民不光要會養豬, 還得瞭解市場, 研究消費者需求, 這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 養殖市場前景好的品種, 並考慮如何打造青泥黑豬的品牌。 ”袁碧剛分析得頭頭是道。
記者採訪發現, 馬鞍梁原生態養殖合作社選址在青泥嶺山脈, 這裡氣候溫潤、植被茂盛, 遠離污染源。 生長在這裡的青泥黑豬不再被圈養, 而是野外圍網放養, 主要食用作物秸稈、玉米和野草, 喝山上的山泉水, 呼吸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
袁碧剛介紹, 相對於4個月就可以出欄的飼料豬而言, 青泥黑豬生長週期需要一年多時間,
所以其肉質鮮美、皮脆肉香、肥肉不膩、口味獨特。 “全國任何地方的客戶可以通過手機, 借助安裝在養殖圍網、散養棚等地的高清視頻監控, 即時觀看青泥黑豬的生長情況, 指定認購帶有耳標的青泥黑豬。 同時, 為了構建綠色生態養殖產業鏈, 合作社還將青泥黑豬的糞便收集到沼氣池進行處理, 生產沼氣後, 再將其施到地裡, 實現迴圈。 ”袁碧剛告訴記者。
目前, “青泥黑豬”通過支部控股、群眾參股、貧困戶配股, 集體和個體混合型, 實行網上銷售與線下銷售相結合的“黨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模式, 拓寬了“青泥黑豬”的銷售管道。 在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原生態養殖, 形成獨具特色的綠色養殖品牌, 走品牌化路子,
通過成立合作社, 既讓群眾增加了收入, 又帶動了周邊及鄉鎮養殖產業的發展, 充分調動了當地農民入股合作社的積極性, “青泥黑豬”的養殖新理念將互聯網創新技術與傳統養殖相結合, 走出了一條獨有的致富路子。
《每日農經》欄目是中央電視臺七套一檔涉農經濟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 以農產品為報導主角, 以“促進生產發展、引導健康消費、關注食品安全、塑造農業品牌”為宗旨, 關注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和百姓健康消費, 關注農產品帶來的綠色經濟, 探尋農產品在市場上的成功奧秘。
此次通過央視這個國家級媒體平臺, 將充分展示徽縣精准脫貧取得的顯著成效, 凸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純天然散養“青泥黑豬”的獨特魅力, 在促進“青泥黑豬”出山的同時,有力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落後地區與外界互聯互通,必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匯入強大動力。此外,攝製組還將用鏡頭記錄了徽縣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人文和濃郁的地域風情,節目製作完成後將於近期在中央電視臺七套播出。​ 在促進“青泥黑豬”出山的同時,有力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落後地區與外界互聯互通,必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匯入強大動力。此外,攝製組還將用鏡頭記錄了徽縣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人文和濃郁的地域風情,節目製作完成後將於近期在中央電視臺七套播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