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十個佛教名詞及常識淺釋

1.【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 統指一切時間。

2.【三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3.【三慧】:聞慧、思慧、修慧。 (為證入解脫境界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宗教智慧。 分別是由聽聞、思維、修禪定所形成的。 )

4.【三毒】:貪、嗔、癡。 (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貪為惡鬼之源, 嗔為地獄之源, 癡為畜生之源。 )

5.【三皈依】:也作皈依三寶。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也可說為皈依:覺、正、淨。 一皈依覺, 覺而不迷;二皈依正, 正而不邪;三皈依淨, 淨而不染。 )

6.【三寶】:在佛教中, 稱“佛、法、僧”為三寶。

7.【三善道】:佛教認為六道中,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為三善道。

8.【三惡道】:佛教認為六道中,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為三惡道。

9.【三學】:戒、定、慧。 (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 )

10.【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11.【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 中間是阿彌陀佛, 左邊觀世音菩薩, 右邊大勢至菩薩。 (此處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彌陀佛的左手邊和右手邊。 )

12.【三世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一切諸佛。 又作一切諸佛、十方佛、三世佛。 一般以燃燈佛代表過去諸佛, 釋迦摩尼佛代表現在諸佛, 彌勒尊佛代表未來諸佛。

13.【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4.【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1.身之孽業:殺、盜、淫;2.口之孽業:兩舌、惡口、妄言、琦語;3.意之孽業:貪、瞋、癡。 )

15.【三神】:法身、化身、報身。

16.【四聖諦】: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佛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 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

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到達涅槃的最終目的。 )

17.【四大】: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鳳”的四大物質因素。

18.【四聖道】:即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

19.【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舌無量心。 (佛教四種廣大的利他心。 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 而起的四種心, 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 )

20.【佛學四德】:常、樂、我、淨。 (指大涅槃的果德, 又稱涅槃四德。 )

21.【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22.【四念住】:又稱四念處。 一、身念處, 觀身不淨;二、受念處, 觀受是苦;三、心念處, 觀心無常;四、法念處, 觀法無我。 (指四個安頓心念得處所, 又稱為四念處觀。 )

23.【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24.【四種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

25.【五毒心】:貪、嗔、癡、慢、疑。 (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 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 故稱為五毒。 )

26.【五行】:金、木、水、火、土。 (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 五行的意義保函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 )

27.【五欲】:佛教中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

28.【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29.【五濁】: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

30.【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31.【六度】:佈施菠蘿蜜、持戒菠蘿蜜、忍辱菠蘿蜜、精進菠蘿蜜、禪定菠蘿蜜、般若菠蘿蜜。 (就是六個從煩惱此岸到覺悟彼岸的方法。 )

32.【六塵】:佛教中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

33.【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者認識能力。

眼是視根, 耳是聽根, 鼻是嗅根, 舌是味根, 身是觸根, 意是念慮之根。 )

34.【六觸】: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

35.【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其與六根、六塵, 合稱為十八界。 )

36.【六通】:佛教名字, 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37.【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38.【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佛教稱人生八苦)

39.【十法界】:地獄法界、惡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 (佛教術語, 將佛和眾生分為十大法界。 分別是前六項稱為六凡, 後四項稱為四聖, 合稱為六凡四聖。 )

40.【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或稱十善業道。

41.【如來十號】:佛有十種名號, 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42.【十大行願】: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法物常轉;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恒順眾生;10.普皆回向。

43.【十二因緣】: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也稱十二緣起支, 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 是釋迦摩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 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 )

44.【執著】:我執、他執、法執。

45.【信願行】:淨土法門之宗要。

46.【帶業往生】:修行改變之後, 帶業往生講的是這個人曾經造過業障, 或者犯過罪。 現在修行懺悔罪業, 還有留下的業障痕跡, 是一些很輕的業, 而不是帶著重業往生。帶業往生帶的是你過去的已經抹去的舊業的痕跡,不是帶新業,如果帶新業能夠到天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話,那就是亂因果。

47.【無我】:無我,就是沒有我自己。無我有兩種:人無我、法無法。

48.【念佛的四種方法】:持名、觀像、觀想、實相。

1.持名:念佛的時候先要持名,在念經之前,一定要先講請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如何如何。

2.觀像:看著觀世音菩薩的像念經,心裡會純潔。

3.觀想:腦子裡觀想觀世音菩薩,但是觀想很難,剛開始學佛念經的人,稍不留神很容易走火入魔。

4.實相:實實在在看到的東西,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我不想任何東西,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什麼 都不往腦子想。實相的意思就是自然的,不往心裡去的東西,不要用心去執著地想,我要看到觀世音菩薩。

49.【五種觀想法】: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分別觀;五、數息觀。

50.【正法、像法、末法】:佛雖然已不在這世間了,但是佛的法運還沒有結束。釋迦摩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從佛入滅算起,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第三個一千年以後,共有一萬年的時間叫“末法”。現在是屬於末法時期的第一個一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

而不是帶著重業往生。帶業往生帶的是你過去的已經抹去的舊業的痕跡,不是帶新業,如果帶新業能夠到天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話,那就是亂因果。

47.【無我】:無我,就是沒有我自己。無我有兩種:人無我、法無法。

48.【念佛的四種方法】:持名、觀像、觀想、實相。

1.持名:念佛的時候先要持名,在念經之前,一定要先講請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如何如何。

2.觀像:看著觀世音菩薩的像念經,心裡會純潔。

3.觀想:腦子裡觀想觀世音菩薩,但是觀想很難,剛開始學佛念經的人,稍不留神很容易走火入魔。

4.實相:實實在在看到的東西,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我不想任何東西,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什麼 都不往腦子想。實相的意思就是自然的,不往心裡去的東西,不要用心去執著地想,我要看到觀世音菩薩。

49.【五種觀想法】:一、不淨觀;二、慈悲觀;三、因緣觀;四界分別觀;五、數息觀。

50.【正法、像法、末法】:佛雖然已不在這世間了,但是佛的法運還沒有結束。釋迦摩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從佛入滅算起,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第三個一千年以後,共有一萬年的時間叫“末法”。現在是屬於末法時期的第一個一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