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唯捷城配創始人王琦:新環境下的物流問題

以下是唯捷城配創始人王琦在鮑躍忠新零售論壇就“新環境下的物流問題”進行的主題分享, 經快消品B2B編輯整理:

各位群內的朋友,

晚上好, 非常榮幸得到來自鮑老師的邀請, 與大家共同探討新環境下的物流問題。

我是王琦, 物流老兵, 2014年創建唯捷城配, 專注消費供應鏈的同城倉配服務, 主要是到店服務。 目前公司的服務網路覆蓋國內23座城市, 主要服務三大類客戶, 連鎖的餐飲, 連鎖的零售, B2B平臺。 今天來和大家分享, 可能有不對的地方, 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鮑老師已經安排了作業, 我就按照命題回復了。

連鎖企業、經銷商面對的物流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確實是發生變化了, 而且變化很大。 過去兩年的變化比過去十年的變化還大。

第一, 連鎖零售的新品牌、新物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盒馬、京東7FRESH、錢大媽、喜茶、康品匯、元初食品、生鮮傳奇、鮮豐水果、百果園、本來果坊、來伊份、見福、家樂福easy店、百世店加、圓通媽媽店……,

都是為了爭奪更多的消費者而誕生的。 每家的商業模式、品類和服務特色也有較大的差異, 決定了背後的物流體系共性與個性並存, 甚至個性更加突出一些。

連鎖企業對於物流的基礎服務是相同的, 有倉儲和配送需求, 有系統對接的需求, 有過程透明的需求;但每家之間都有差異, 倉儲需求分常溫倉還是多溫倉, 是存儲為主, 還是周轉為主, 是否需要增值服務。 配送需求車型的差異, 溫控運輸的要求高低, 配送時間視窗設計(日配, 夜配, 晨配, 周配), 交接方式(有人, 無人), 門店分佈(購物中心, 街邊店, 地鐵裡面)……等等。

不同的業態具體到解決方案SOP的設計是不同的,

而與之對應的資源的配置與管理、流程的設計與優化、資訊系統的協同, 需要做定制化的解決。 不同的業態, 比如來伊份和錢大媽, 是完全不同的供應鏈體系和特點;即使同品類連鎖星巴克和COSTA, 供應鏈體系也有不同。 當然客戶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第二, 連鎖零售企業從區域化格局走向跨區域、多區域, 謀求全國網路擴展。 以便利店市場為例, CCFA每年都會出便利店發展報告, 除了石油系企業,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 全國各類品牌的便利店有10萬家左右, 呈現出一定的區域集中性;廈門有見福, 東莞有美宜佳、天福, 武漢有today, 成都有紅旗連鎖, 浙江有十足, 南京有蘇果, 太原有唐久金虎。 上海也有很多, 喜士多, 好的, 全家, 羅森, 快客。 不過這種區域集中性的局面目前不斷在被打破,

今年8月份, 外資便利店羅森進入南京市場, 開出首批5家門店, 比如見福便利店, 也有新開1000家門店的計畫。

當連鎖品牌走向區域化, 全國化以後, 網點分佈更加廣泛化, 全網物流服務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 見福便利店的邱副總有次和我說, 連鎖企業發展需要兩個翅膀, 一個是終端門店, 一個是物流體系。 昨天拜訪味千拉麵潘蔚董事長, 她還說起在日本討論味千引入中國的時候, 對方就反復和她說, logistics是核心能力。

以全家在上海為例, 3000個SKU, 全家是一日三配:凍品、保鮮品和常溫。 在上海接近1300家門店, 每天近600個車次, 穩定性和應急能力很強, 才能保證日商10500元以上的經營水準。

第三, 談談管道商物流。

這幾年經銷商日子不好過;上有B2B平臺的衝擊和品牌商的壓榨, 也和自身的能力建設有關, 以銷售、墊資、物流作為競爭力的砝碼不足, 需要做轉型。

從快消品分銷路徑上看, 品牌商-工廠-總代-一批-二批-終端小店, 這種傳統的分銷管道, 在消費升級、電商分流的衝擊之下, 面臨巨大壓力。 經銷商物流環節很多, 導致貨物周轉和搬運次數高, 效率和成本沒有優勢;多次中轉, 導致貨損貨差多;規模不大, 資源閒置浪費, 由於專業不足, 帶來庫存管理的精益性、空間利用率、庫存周轉率、車輛周轉率、資訊化水準、單位物流成本等等問題, 一個詞來總, 處於粗放經營的階段。

對於消費物流來說, 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由於拆違和城市擴張, 帶來倉儲資源的稀缺和成本上升;由於規範用工、人員收入增加帶來的管理難度和成本問題;以及政府對企業越來越嚴格的管理,組織成本和經營成本日漸攀升,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壓力。

小結

連鎖企業、經銷商面對的物流環境確實變化了,建議做如下三個轉變:

1、從粗放經營向精益管理轉變。降少資源閒置和浪費,提高利用率,增強集約化能力,並在集約化的基礎上,實現規模化效益;

2、從資源組織向服務組織轉變。物流體系需要高度匹配企業的經營,定制化,柔性服務;

3、從單一城市、區域服務向網路化轉變。

連鎖企業、經銷商企業的物流如何變革,私有化還是社會化?

剛才我們提到環境變化要求物流體系具有精益管理、定制化需求的滿足能力、支援企業擴張的網路服務能力;物流體系的核心在於流程優化與設計,資源配置和管理以及資訊系統能力。

目前大多數連鎖企業的物流運作模式是怎樣的:企業自營、供應商直送、物流外包。絕大多數經銷商的物流也是選擇自營。

自營:就是自建物流,自己養人,自己買車管車,自己買地租地建倉庫,自己管理倉庫,目前60%的連鎖企業是這樣的,95%的經銷商是這樣的。

明顯的好處:管控能力強;

不好的地方:成本高、效率低、品質不穩定、浪費比較多…

供應商直送:很多快消品經銷商是這種服務模式,接到訂單-經銷商倉庫發貨;這些模式之下,經銷商是的倉、車都是自己的,不得不說,當下的情況之下,大多數企業,目前痛點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二批到終端這一段,SKU多,拆零多,配送的小批量,高頻,多點,資訊系統的效率缺失,遲到,等等,影響補貨的準確性和終端體驗。

物流外包:交給專業的協力廠商公司去做,對比自建物流體系,專業物流服務商具有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系統優勢、網路優勢,以及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過去在消費物流領域,服務終端和管道商的專業公司確實不多見,所以形成了自營物流為主的行業特徵。

在回答私有化,還是社會化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從幾個維度來討論這個事情:

1、 如果是新的連鎖品牌,無論你是直營方式,還是加盟方式,在實際的運營中,往往面臨一個問題,新的連鎖品牌從0到1,前期門店少,特別是加盟類的,比如輕餐飲,加盟門檻不高,總部招商也沒有做定向的區域加盟,很多過於分散,不在一個城市,比如各種炸雞類、奶茶類的連鎖店,比較常見。

2、 如果是在一個地方深耕了很多年,想走出單一城市,向外走,做連鎖和標準化複製,這裡的供應鏈保障能力非常重要,要避免其成為其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短板。

3、 這兩種情況下,結合新環境,在短時間內自建倉配中心從0到保持體系低成本高效率運轉,其功能是比較難發揮出來的,而且搭建物流體系,人才、系統、資源方面也將面臨不少瓶頸,這一切都會折射到終端門店的服務體驗上來。

零售企業看到的所謂物流成本,都是冰山一角。看的到的是人員工資、倉庫租金、車輛油耗和維修保養;看不到的是淡旺季資源利用率不高、車輛周轉不高、庫存管理不足、貨差貨損、服務體驗不好帶來的競爭力下降和訂單流失……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一些好的連鎖零售品牌,都有強大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做支撐,比如京東、沃爾瑪,他們都是自營。但對於絕大多數連鎖零售企業而言,可借鑒性卻不強。

倉庫、車輛、IT需要重資金投入,將會大量佔用企業的發展資金,而這些資金如果投入到公司的非主營業務上來,無論是對於創業創新的企業、還是新零售風口下誓要把握住發展機會的老零售企業而言,都要思考時間視窗的問題。

前些年是團購,O2O,外賣,58和趕集,餓了麼和美團,近幾年是打車,基本上滴滴一家獨大,16年下半年開始是共用單年,目前跑出來的,可能大家公認的有摩拜、OFO,17年下半年無人零售開始火了起來,很多家,誰也無法判斷是哪幾家。

這說明什麼,窗口期變短了,短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格局就可以基本確定掉。我們在這裡不討論變短的原因,這裡面有投資市場的影響、消費市場的變化等等,很多,這裡我們不做過多探討。就物流而言,特別是就服務於消費供應鏈而言的物流,是商流承載的基礎設施,它有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商流客戶在可預見的視窗期限內,大家每家企業都選擇自建物流的話,可能會錯失發展機遇,甚至拖累企業的發展速度,一旦因為專業的問題運營不好,物流將會是一個吸金黑洞。

小結

由於商流變化、環境變化,以及專業公司的出現,企業物流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已經逆轉,物流社會化成為大勢所趨。京東物流的獨立其實也是在講這個道理,只靠京東商城難以維繫,社會化才是主流。

有關先進社會化物流的技術、裝備、資訊系統和運營管理,有機會單獨做分享。

有關連鎖企業、經銷商如何構建新的物流體系?

我們認為好的物流體系,是從服務需求出發,解決低效率、高成本、體驗不好的問題。

比如倉儲管理:庫內規劃不合理,盤點機制不科學,出貨不及時,商品的周轉次數過多,綜合費率下不來,貨差貨損多,到貨速度慢,交付的穩定性不強,門店的投訴多。

還有配送管理:路由設計不合理,配送過程無法可視可追溯,因為裝載率問題導致空駛空返,淡旺季、節假日、店慶各種慶來臨時,貨量的波峰波谷季節無法應對;司機管理,車輛管理,安全管理都是核心問題。

我們認為好的物流服務,是具有全網服務能力、系統建設能力、倉庫運營能力、配送管理能力、專案操作能力以及由專業團隊落地。

在資訊系統建設多說幾句,智慧化的城配資訊系統,是企業精益運營的核心載體,它首先要非常匹配零售的服務場景,從貨物入倉簽收開始,歷經庫區規劃、倉庫管理,分揀包裝、拖位管理、通道設計,以及訂單生成貨品出庫後,派送路由、過程管理直到門店簽收,甚至門店滯銷貨品的退貨處理、逆向物流。

這個角度而言,與其說構建新的物流體系,不如說尋找最合適的物流服務能力。社會化物流是主流,物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管理過程,無論是硬體還是系統,都需要重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選擇外包的話,成本在短時間內出現大的下降很難,但肯定不會增加,至少效率上有保證,畢竟專業公司在資源配置,運營管理上比一般的自營物流水平要高,性價比會更好。

總結:

1、物流是社會化分工的產物,也就是說物流是分出來的,物流的專業化,協力廠商是趨勢,在生產和工業領域,物流的協力廠商和專業化已經非常成熟了,在消費端,特別是to C 這個領域,也已經比較成熟了,那麼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服務於消費市場的to B的物流市場,未來也將會延續它具有的社會屬性的發展路徑,社會化物流是方向,這個市場會越來越清晰。

2、 物流是解決時空矛盾,倉儲解決的是時間上的差異,運輸解決的是空間上的差異,企業的邊界問題、成本和效率、發展生態和戰略,決定了物流是否外包。成本、效率、體驗是永恆的追求,分場景的定制化服務、統倉共配是實現路徑之一,資源、流程、系統、網路等生產要素的有機統一是支撐載體,專業團隊是第一生產力;

3、 新常態的經濟之下,更加注意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率,國家也提倡企業的供給側改革,去重資產,專注主營業務。但具體的企業實踐中,自建不是不可以,我們認為企業需要擁有的是公共化、社會化物流服務的使用權,至於物流的擁有權,需要企業自己做衡量。

無論企業的物流是自營、自建、自有,對於消費者而言,意識著一種履約交付能力,消費者才是整個社會最終端的鏈主。企業在建立大量的成本投入的基礎上,自建物流,或者是企業組建強力的物流部門,和強力的社會化物流服務商進行合作,在服務終端消費者這個指向上,殊途同歸。

帶來倉儲資源的稀缺和成本上升;由於規範用工、人員收入增加帶來的管理難度和成本問題;以及政府對企業越來越嚴格的管理,組織成本和經營成本日漸攀升,給企業帶來沉重的壓力。

小結

連鎖企業、經銷商面對的物流環境確實變化了,建議做如下三個轉變:

1、從粗放經營向精益管理轉變。降少資源閒置和浪費,提高利用率,增強集約化能力,並在集約化的基礎上,實現規模化效益;

2、從資源組織向服務組織轉變。物流體系需要高度匹配企業的經營,定制化,柔性服務;

3、從單一城市、區域服務向網路化轉變。

連鎖企業、經銷商企業的物流如何變革,私有化還是社會化?

剛才我們提到環境變化要求物流體系具有精益管理、定制化需求的滿足能力、支援企業擴張的網路服務能力;物流體系的核心在於流程優化與設計,資源配置和管理以及資訊系統能力。

目前大多數連鎖企業的物流運作模式是怎樣的:企業自營、供應商直送、物流外包。絕大多數經銷商的物流也是選擇自營。

自營:就是自建物流,自己養人,自己買車管車,自己買地租地建倉庫,自己管理倉庫,目前60%的連鎖企業是這樣的,95%的經銷商是這樣的。

明顯的好處:管控能力強;

不好的地方:成本高、效率低、品質不穩定、浪費比較多…

供應商直送:很多快消品經銷商是這種服務模式,接到訂單-經銷商倉庫發貨;這些模式之下,經銷商是的倉、車都是自己的,不得不說,當下的情況之下,大多數企業,目前痛點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二批到終端這一段,SKU多,拆零多,配送的小批量,高頻,多點,資訊系統的效率缺失,遲到,等等,影響補貨的準確性和終端體驗。

物流外包:交給專業的協力廠商公司去做,對比自建物流體系,專業物流服務商具有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系統優勢、網路優勢,以及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過去在消費物流領域,服務終端和管道商的專業公司確實不多見,所以形成了自營物流為主的行業特徵。

在回答私有化,還是社會化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從幾個維度來討論這個事情:

1、 如果是新的連鎖品牌,無論你是直營方式,還是加盟方式,在實際的運營中,往往面臨一個問題,新的連鎖品牌從0到1,前期門店少,特別是加盟類的,比如輕餐飲,加盟門檻不高,總部招商也沒有做定向的區域加盟,很多過於分散,不在一個城市,比如各種炸雞類、奶茶類的連鎖店,比較常見。

2、 如果是在一個地方深耕了很多年,想走出單一城市,向外走,做連鎖和標準化複製,這裡的供應鏈保障能力非常重要,要避免其成為其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短板。

3、 這兩種情況下,結合新環境,在短時間內自建倉配中心從0到保持體系低成本高效率運轉,其功能是比較難發揮出來的,而且搭建物流體系,人才、系統、資源方面也將面臨不少瓶頸,這一切都會折射到終端門店的服務體驗上來。

零售企業看到的所謂物流成本,都是冰山一角。看的到的是人員工資、倉庫租金、車輛油耗和維修保養;看不到的是淡旺季資源利用率不高、車輛周轉不高、庫存管理不足、貨差貨損、服務體驗不好帶來的競爭力下降和訂單流失……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一些好的連鎖零售品牌,都有強大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做支撐,比如京東、沃爾瑪,他們都是自營。但對於絕大多數連鎖零售企業而言,可借鑒性卻不強。

倉庫、車輛、IT需要重資金投入,將會大量佔用企業的發展資金,而這些資金如果投入到公司的非主營業務上來,無論是對於創業創新的企業、還是新零售風口下誓要把握住發展機會的老零售企業而言,都要思考時間視窗的問題。

前些年是團購,O2O,外賣,58和趕集,餓了麼和美團,近幾年是打車,基本上滴滴一家獨大,16年下半年開始是共用單年,目前跑出來的,可能大家公認的有摩拜、OFO,17年下半年無人零售開始火了起來,很多家,誰也無法判斷是哪幾家。

這說明什麼,窗口期變短了,短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格局就可以基本確定掉。我們在這裡不討論變短的原因,這裡面有投資市場的影響、消費市場的變化等等,很多,這裡我們不做過多探討。就物流而言,特別是就服務於消費供應鏈而言的物流,是商流承載的基礎設施,它有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如果商流客戶在可預見的視窗期限內,大家每家企業都選擇自建物流的話,可能會錯失發展機遇,甚至拖累企業的發展速度,一旦因為專業的問題運營不好,物流將會是一個吸金黑洞。

小結

由於商流變化、環境變化,以及專業公司的出現,企業物流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已經逆轉,物流社會化成為大勢所趨。京東物流的獨立其實也是在講這個道理,只靠京東商城難以維繫,社會化才是主流。

有關先進社會化物流的技術、裝備、資訊系統和運營管理,有機會單獨做分享。

有關連鎖企業、經銷商如何構建新的物流體系?

我們認為好的物流體系,是從服務需求出發,解決低效率、高成本、體驗不好的問題。

比如倉儲管理:庫內規劃不合理,盤點機制不科學,出貨不及時,商品的周轉次數過多,綜合費率下不來,貨差貨損多,到貨速度慢,交付的穩定性不強,門店的投訴多。

還有配送管理:路由設計不合理,配送過程無法可視可追溯,因為裝載率問題導致空駛空返,淡旺季、節假日、店慶各種慶來臨時,貨量的波峰波谷季節無法應對;司機管理,車輛管理,安全管理都是核心問題。

我們認為好的物流服務,是具有全網服務能力、系統建設能力、倉庫運營能力、配送管理能力、專案操作能力以及由專業團隊落地。

在資訊系統建設多說幾句,智慧化的城配資訊系統,是企業精益運營的核心載體,它首先要非常匹配零售的服務場景,從貨物入倉簽收開始,歷經庫區規劃、倉庫管理,分揀包裝、拖位管理、通道設計,以及訂單生成貨品出庫後,派送路由、過程管理直到門店簽收,甚至門店滯銷貨品的退貨處理、逆向物流。

這個角度而言,與其說構建新的物流體系,不如說尋找最合適的物流服務能力。社會化物流是主流,物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管理過程,無論是硬體還是系統,都需要重的資金和資源投入,選擇外包的話,成本在短時間內出現大的下降很難,但肯定不會增加,至少效率上有保證,畢竟專業公司在資源配置,運營管理上比一般的自營物流水平要高,性價比會更好。

總結:

1、物流是社會化分工的產物,也就是說物流是分出來的,物流的專業化,協力廠商是趨勢,在生產和工業領域,物流的協力廠商和專業化已經非常成熟了,在消費端,特別是to C 這個領域,也已經比較成熟了,那麼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服務於消費市場的to B的物流市場,未來也將會延續它具有的社會屬性的發展路徑,社會化物流是方向,這個市場會越來越清晰。

2、 物流是解決時空矛盾,倉儲解決的是時間上的差異,運輸解決的是空間上的差異,企業的邊界問題、成本和效率、發展生態和戰略,決定了物流是否外包。成本、效率、體驗是永恆的追求,分場景的定制化服務、統倉共配是實現路徑之一,資源、流程、系統、網路等生產要素的有機統一是支撐載體,專業團隊是第一生產力;

3、 新常態的經濟之下,更加注意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率,國家也提倡企業的供給側改革,去重資產,專注主營業務。但具體的企業實踐中,自建不是不可以,我們認為企業需要擁有的是公共化、社會化物流服務的使用權,至於物流的擁有權,需要企業自己做衡量。

無論企業的物流是自營、自建、自有,對於消費者而言,意識著一種履約交付能力,消費者才是整個社會最終端的鏈主。企業在建立大量的成本投入的基礎上,自建物流,或者是企業組建強力的物流部門,和強力的社會化物流服務商進行合作,在服務終端消費者這個指向上,殊途同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