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諾貝爾”王澤山,咱吉林老鄉!

王澤山在南京理工大學湯山科研試驗中心介紹爆炸試驗(2017年12月27日攝) 本組圖片 均據新華社

王澤山(左)在南京理工大學湯山科研試驗中心向科研人員瞭解試驗情況(2017年12月27日攝)

王澤山在南京理工大學湯山科研試驗中心靶場(2017年12月27日攝)

王澤山回到母校吉林一中與學生交流 N15

侯雲德(前左)與學生交流(2017年12月27日攝) 新華社發

A02版

中共中央、國務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党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 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 張高麗主持大會。

10時, 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 在熱烈的掌聲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並同他們熱情握手, 表示祝賀。 隨後, 習近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 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 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誠摯問候, 向參與和支援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 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 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 授予王澤山院士、侯雲德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准, 授予“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等2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授予“華北克拉通破壞”等33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授予“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等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等62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授予“特高壓士800kV直流輸電工程”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涪陵大型海相葉岩氣田高效勘探開發”等21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授予“多抗廣適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山農20及其選育技術”等146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授予厄爾·沃德·普拉默教授等7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澤山院士, 1935年出生于吉林, 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火炸藥專家, 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 據新華社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

中國諾貝爾

久久為功·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

強軍報國·經過20多年的鑽研,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讓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

榜樣的力量·撰寫出版著作、主持編寫教材,先後培養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為國育人才。

執著科研60餘年,他不搞科研就會“犯癮”;立志復興中國火炸藥,80多歲的他仍奮戰在科研一線,一年一半時間在出差;外出度假,他會和老伴“約法兩章”:“你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他就是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

比炸藥發明者諾貝爾晚出生一個世紀的王澤山,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堪稱“中國的諾貝爾”。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的他“用科學研究科學”,走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國外水準的原創成果,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

功勞簿

他讓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

時間回到一年前。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澤山發明的“遠程、低超載、等模組”發射裝藥技術,使我國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發射超載、炮口動能等核心指標世界領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遠射程與模組發射裝藥是火炮實現“高效毀傷、精確打擊、快速反應、火力壓制”的關鍵技術,也是火炮系統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一世界性難題,雖經多年研究,但至今國際上未能完全解決其中的核心問題。

彼時已到退休年齡的王澤山偏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20多年的鑽研,他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通過實際驗證,我國火炮在應用該技術發明後,其射程能夠提高20%以上,彈道性能全面超過所有國家的同類火炮。

這並非是王澤山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光倒回到1996年,他發明的“低溫感度發射裝藥與工藝技術”同樣摘此殊榮。時至今日,其材料工藝、彈道和長儲等性能仍全面優於國外技術。

和平年代,硝煙漸遠,但那些儲備超期的火炸藥卻有可能對環境和社會構成重大危害。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澤山率先攻克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隱患同時,變廢為寶,探索了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路。

60多年堅持不懈,火炸藥專家王澤山不僅撰寫出版著作15部,建立了“發射裝藥學”,還主持編寫高校火藥學系列教材10部410萬字,先後培養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國火炸藥學科、技術研究以及國防領域的領軍人才。

初心志

從小便立志強軍報國

第一志願報考哈軍工

世上那麼多有趣的事情,為什麼王澤山卻選擇了冷門的火炸藥專業,並且一干就是一輩子?面對記者的疑問,這位元82歲的老院士講起了小時候的刻骨經歷。

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小時候父親經常悄悄提醒他,“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

“不做亡國奴,就必須有強大國防。”父親的話讓王澤山從小就暗下決心。1954年的夏天,王澤山以第一志願報考了哈軍工,並成為班上唯一一名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

64年時光飛逝,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王澤山強軍報國的初心始終沒變。“直到現在,王老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秘書廖昕拿著每天滿滿的工作安排,心疼週末從不休息的王澤山。採訪中,王澤山透露了和愛人的“約法兩章”。“我工作的時候,相互之間不打擾。遇到春節等長假,我們約定外出旅遊。到了地方,她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王院士輕描淡寫的“正常”,逗笑了在場所有人。

科研“很拼命”

生活“很將就”

火炸藥研究經常要選擇極端條件去戶外做實驗,高溫酷熱、低溫極寒是常有之事。但年逾八旬的王澤山每次實驗都要親臨一線,“火炸藥實驗比較危險,我做了幾十年,比年輕人有經驗,到現場也放心。”

科研上如此“拼命”,生活上卻很“將就”。到北京開會出差,王澤山經常愛住在一家科研單位的地下室招待所。雖然條件艱苦,上廁所、洗澡都要跑老遠,他卻甘之如飴,“最大的好處是沒有人打擾,可以安安靜靜想事情。”

周圍人都知道,王院士最怕“麻煩”。一次他被邀請參加活動,由於穿得普通,又是一個人,工作人員攔住問他:“你是司機?”

剛領完獎,這個榮譽等身的“80後”老院士又雄心勃勃向著新目標發起衝擊,“無煙火藥出現100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無溶劑製造工藝的難題,我們正計畫用一種顛覆性發明取代現有的技術。” 據新華社

江城好兒郎

惦記母校·每次回家鄉吉林市,都要到母校吉林一中、吉林二中走一走看一看。

心懷家鄉·曾提出利用專業知識,想辦法為家鄉造福,促進吉林市的經濟發展。

榜樣的力量·吉林一中校史館內,陳列著他和4名院士的資料,激勵一代代學子。

心懷家鄉,但凡回來,都會到母校走走看看;為人隨和,毫無架子;每次回吉林都是家人花錢包車,從不以個人身份占他人“便宜”……他就是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咱吉林人王澤山。

據瞭解,王澤山的老家在吉林市昌邑區樺皮廠鎮。不過,因為年齡及經歷的關係,其至親多已故去或者離開吉林市。

出生證

土生土長的吉林市人

學習拔尖、熱愛運動

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是土生土長的吉林市人。他的高中生活就是在這裡開始的。

“王澤山是吉林一中的校友。”吉林市第一中學副校長鐘濤介紹。他所瞭解的王澤山,是一個重情重義、傳統且念舊的人。“他有時間就會回母校,有時並不告訴校方,只是自己在校園裡走走,有的時候是在校園外觀望一會,就悄悄離去了。”

吉林一中校史館內,陳列著許多知名校友的照片和資料。王澤山和另外從吉林一中走出去的4名院士一樣,在學校校史館內有一片單獨的展區。

吉林一中校友會秘書長霍勇憑與王澤山的接觸相對多一些,曾經數次到南京看望過他。“他對母校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中學期間,他養成了專心學習的習慣和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一直保持至今。”霍勇憑說。

“王澤山從小喜歡運動。上中學後,他不僅學習成績拔尖,而且籃球、排球、乒乓球、游泳、滑冰等運動方面也是好手,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學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霍勇憑說。

“他對家鄉非常有感情。”霍勇憑說,有一次他陪同王澤山到吉林市的一個工廠考察時,老人還提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想辦法為家鄉造福,促進吉林市的經濟發展。

王澤山在任何場合都會說,他高中的母校是兩個。這是因為,他1952年考入了吉林一中學習,次年吉林市第二中學建校,當時全市範圍內劃撥了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到二中,王澤山在列。

吉林市第二中學綜合辦公室主任楊麗娟告訴新文化記者,她對王澤山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隨和。“之前,我對他一直是景仰的,總是感覺高高在上的。2017年11月份他兩次回到吉林市,分別到吉林一中和吉林二中看過,我陪同了一次,發現他真的是很隨和,一點架子都沒有,很和藹,很平易近人。”楊麗娟說。

楊麗娟也感覺王澤山確實不願意麻煩別人。“兩次回吉林市,都是他外甥女陪著。我們學校提出車接車送,可是他不同意。他外甥女花錢包了台車,兩人到老家又看了看。這個院士,這個老人,非常讓人尊敬。”

成功訣

“一輩子隻做一件事”

專心應該是秘訣之一

有媒體曾報導稱,王澤山院士生活樸素,常在實驗室吃盒飯,有“盒飯院士”的外號。霍勇憑也說:“他不願意麻煩別人。我們110周年校慶時邀請他回校,已做好到迎接準備,但他選擇悄悄乘車到學校。到學校幾次,他只是食堂簡單吃個飯。”

王澤山的秘書廖昕曾透露過,王澤山沒有什麼愛好,“如果有,那就是研究理論和做實驗。他現在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我們曾經總結過,專心應該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一輩子隻做一件事。”

在霍勇憑眼中,王澤山不僅重視舊情,還非常重視傳承。“參加完我們校友活動後,他決心在南京理工大學也成立校友會,2017年1月份說的,3月份就成立完了,我們學校領導還去揭牌了。”霍勇憑介紹,王澤山決定將吉林一中的學習精神、學習經驗分享給這個校友會,由他本人親傳親授許多課程。

典型“工作狂”

不喜娛樂活動

1月8日晚間,新文化記者聯繫到王澤山所在科研團隊的一名成員。他介紹,自己跟隨王澤山工作10餘年,對其非常敬佩。

他介紹,王澤山院士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他的生命中,只有工作、工作,國防、國防”,除了過年時候會休息兩三天,其餘從來沒有節假日。“舉個極端例子,2007年還是2008年春節,臘月二十九了我們開會到下午4點多,他說先到這裡吧,明天接著討論。我們提醒他第二天過年了,他才想起來,這才給我們放了假,讓我們趕回家。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要過年了。”

每年大年初二或者初三,王澤山就開始上班了,其他人因此也不得不跟著工作。“一天24個小時,他能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別人60歲退休,他82了還在工作,工作時間都有60年了。付出的時間是別人的兩三倍,獲得超過別人的成就自然就不奇怪了。”團隊成員說。

1月8日,王澤山到北京領獎參加典禮,晚上是不是會和團隊成員一起慶祝一下呢?上述團隊成員及廖昕均表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喜歡任何娛樂活動,認為參加宴請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做些研究。”廖昕介紹。

新文化記者 李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侯雲德

病毒鬥士

“拿下”仙台病毒解難點

地下室建起中試生產線

努力編織傳染病防控網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對病毒“談虎色變”。“猛虎”侵入人體細胞後,大肆破壞人體“化學工廠”,讓人體細胞無法正常生長,甚至取人性命。

侯雲德痛恨曾奪去長兄生命的傳染病,從小立志學醫,不讓“猛虎”傷人。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防疫英雄侯雲德,8日在人民大會堂站上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這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今天,我們一同走近他。

破格直升博士

侯雲德1929年生於常州,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仍成績優異。

1958至1962年,他在蘇聯醫學科學院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一到所裡,侯雲德就遇上“大事”,動物房小白鼠大量死亡,專家束手無策。他決心找出“真凶”。

通過仔細調查和反復試驗,侯雲德判斷“罪魁禍首”是仙台病毒。採納他“清理動物房所有動物,徹底消毒環境,切斷傳播鏈”的建議後,實驗室恢復運轉。

“小鼠可能感染幾百種病毒,不同病毒分離手段也不一樣。如果沒有扎實的科學功底,盲人摸象去試,猴年馬月才能出結果。”侯老學生、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說,“很多東西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留蘇三年半,侯雲德發表了17篇學術論文。蘇聯高等教育部破例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他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侯老不懼挑戰。我國科學家30年代就選育出痘苗病毒天壇株,用它生產的疫苗曾為我國消滅天花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基因背景仍未研究清楚。侯老十年磨一劍,完成了痘苗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分析。這是當時國內完成的最大基因組全序列。

“侯老的勤奮讓人嘆服。他獨立編著的《分子病毒學》長達105萬字,被奉為病毒學‘聖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黨委書記兼法人代表武桂珍說,老先生毅力驚人,至今堅持編譯學術前沿資訊,累計編譯超過500冊。

論文“變”新藥

26年前,侯雲德開風氣之先當“創客”———在地下室裡建起中試生產線,創立我國第一家基因工程藥物公司。

“我去侯老辦公室。他打開抽屜,指著裡面的論文說,希望它們變成藥,讓中國百姓能用得上。”和侯先生一起創業的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程永慶說。

侯院士曾連任三屆“863計畫”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率領團隊相繼研製出2個國家Ⅰ類新藥和6個國家Ⅱ類新藥。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家Ⅰ類新藥———重組人干擾素α1b,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先河。

干擾素,是病毒“剋星”,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干擾素全部依賴進口,20多年過去了,現在干擾素大部分實現進口替代。

“是非經過不知難。從論文到新藥,商品化產品化國際化9個字談何容易!有時連基本試劑都沒有,侯老從國外帶回各種寶貴試劑,誰需要他都給。”侯老學生段招軍說。

“干擾素α1b副作用低,不會引起高燒,我預計若干年後將在國際市場上取代國外同類產品。”侯雲德信心滿滿。戰略科學家的目光總是投向未來。他說,生物技術產業將像IT產業一樣,深刻改變人類生活。

保衛人民健康

2008年,79歲的侯雲徳被任命為“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他領導全體專家組,頂層設計了我國降低“三病兩率”和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總體科技規劃。

“三病兩率”指愛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專項設立之初,我國傳染病發病人數和種類均居全球首位。

“侯老在戰略上抓住防控鏈條關鍵環節———檢測、篩查和鑒定病原體;戰術上提出傳統技術與前沿基因組學、生物資訊、蛋白質組學交叉整合。”金奇說。

在侯老等眾多專家、醫務人員多年努力下,我國建立起72小時內鑒定和篩查約300種已知病原體和篩查未知病原體的檢測技術體系,在突發疫情處置中“一錘定音”。

這張人民健康防禦網牢不牢?實戰,是檢驗標準。

———2009年,全球突發甲流疫情,我國87天率先研發出甲流疫苗;

———2013年,我國在全球首次確認並成功應對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疫情,4天內成功分離並鎖定病毒;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掠去數以萬計生命。我國派出傳染病防控隊伍前往獅子山,確保零感染零輸入,實現傳染病防控的關口前移;

———2015年,一名中東呼吸綜合征的韓國患者進入我國,被監測網路快速發現、確診、隔離。“疫情不會在中國蔓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給出“定心丸”……

跟病毒搏擊了一輩子,侯雲德從不懈怠。“如果讓我對年輕人說點什麼,就是要學點哲學。哲學是規律的規律,在更高層次指導科研。認識實踐再認識,直到無窮。”據新華社

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 據新華社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

中國諾貝爾

久久為功·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

強軍報國·經過20多年的鑽研,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讓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

榜樣的力量·撰寫出版著作、主持編寫教材,先後培養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為國育人才。

執著科研60餘年,他不搞科研就會“犯癮”;立志復興中國火炸藥,80多歲的他仍奮戰在科研一線,一年一半時間在出差;外出度假,他會和老伴“約法兩章”:“你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他就是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

比炸藥發明者諾貝爾晚出生一個世紀的王澤山,在火炸藥研究方面的貢獻堪稱“中國的諾貝爾”。60多年專注火炸藥研究的他“用科學研究科學”,走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國外水準的原創成果,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現代重煥榮光。

功勞簿

他讓我國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

時間回到一年前。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澤山發明的“遠程、低超載、等模組”發射裝藥技術,使我國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發射超載、炮口動能等核心指標世界領先,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遠射程與模組發射裝藥是火炮實現“高效毀傷、精確打擊、快速反應、火力壓制”的關鍵技術,也是火炮系統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一世界性難題,雖經多年研究,但至今國際上未能完全解決其中的核心問題。

彼時已到退休年齡的王澤山偏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經過20多年的鑽研,他獨創補償裝藥理論和技術,通過實際驗證,我國火炮在應用該技術發明後,其射程能夠提高20%以上,彈道性能全面超過所有國家的同類火炮。

這並非是王澤山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時光倒回到1996年,他發明的“低溫感度發射裝藥與工藝技術”同樣摘此殊榮。時至今日,其材料工藝、彈道和長儲等性能仍全面優於國外技術。

和平年代,硝煙漸遠,但那些儲備超期的火炸藥卻有可能對環境和社會構成重大危害。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澤山率先攻克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隱患同時,變廢為寶,探索了軍民融合發展的新路。

60多年堅持不懈,火炸藥專家王澤山不僅撰寫出版著作15部,建立了“發射裝藥學”,還主持編寫高校火藥學系列教材10部410萬字,先後培養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國火炸藥學科、技術研究以及國防領域的領軍人才。

初心志

從小便立志強軍報國

第一志願報考哈軍工

世上那麼多有趣的事情,為什麼王澤山卻選擇了冷門的火炸藥專業,並且一干就是一輩子?面對記者的疑問,這位元82歲的老院士講起了小時候的刻骨經歷。

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小時候父親經常悄悄提醒他,“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

“不做亡國奴,就必須有強大國防。”父親的話讓王澤山從小就暗下決心。1954年的夏天,王澤山以第一志願報考了哈軍工,並成為班上唯一一名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

64年時光飛逝,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王澤山強軍報國的初心始終沒變。“直到現在,王老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秘書廖昕拿著每天滿滿的工作安排,心疼週末從不休息的王澤山。採訪中,王澤山透露了和愛人的“約法兩章”。“我工作的時候,相互之間不打擾。遇到春節等長假,我們約定外出旅遊。到了地方,她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間工作。”王院士輕描淡寫的“正常”,逗笑了在場所有人。

科研“很拼命”

生活“很將就”

火炸藥研究經常要選擇極端條件去戶外做實驗,高溫酷熱、低溫極寒是常有之事。但年逾八旬的王澤山每次實驗都要親臨一線,“火炸藥實驗比較危險,我做了幾十年,比年輕人有經驗,到現場也放心。”

科研上如此“拼命”,生活上卻很“將就”。到北京開會出差,王澤山經常愛住在一家科研單位的地下室招待所。雖然條件艱苦,上廁所、洗澡都要跑老遠,他卻甘之如飴,“最大的好處是沒有人打擾,可以安安靜靜想事情。”

周圍人都知道,王院士最怕“麻煩”。一次他被邀請參加活動,由於穿得普通,又是一個人,工作人員攔住問他:“你是司機?”

剛領完獎,這個榮譽等身的“80後”老院士又雄心勃勃向著新目標發起衝擊,“無煙火藥出現100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無溶劑製造工藝的難題,我們正計畫用一種顛覆性發明取代現有的技術。” 據新華社

江城好兒郎

惦記母校·每次回家鄉吉林市,都要到母校吉林一中、吉林二中走一走看一看。

心懷家鄉·曾提出利用專業知識,想辦法為家鄉造福,促進吉林市的經濟發展。

榜樣的力量·吉林一中校史館內,陳列著他和4名院士的資料,激勵一代代學子。

心懷家鄉,但凡回來,都會到母校走走看看;為人隨和,毫無架子;每次回吉林都是家人花錢包車,從不以個人身份占他人“便宜”……他就是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咱吉林人王澤山。

據瞭解,王澤山的老家在吉林市昌邑區樺皮廠鎮。不過,因為年齡及經歷的關係,其至親多已故去或者離開吉林市。

出生證

土生土長的吉林市人

學習拔尖、熱愛運動

1935年,王澤山出生于吉林,是土生土長的吉林市人。他的高中生活就是在這裡開始的。

“王澤山是吉林一中的校友。”吉林市第一中學副校長鐘濤介紹。他所瞭解的王澤山,是一個重情重義、傳統且念舊的人。“他有時間就會回母校,有時並不告訴校方,只是自己在校園裡走走,有的時候是在校園外觀望一會,就悄悄離去了。”

吉林一中校史館內,陳列著許多知名校友的照片和資料。王澤山和另外從吉林一中走出去的4名院士一樣,在學校校史館內有一片單獨的展區。

吉林一中校友會秘書長霍勇憑與王澤山的接觸相對多一些,曾經數次到南京看望過他。“他對母校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中學期間,他養成了專心學習的習慣和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一直保持至今。”霍勇憑說。

“王澤山從小喜歡運動。上中學後,他不僅學習成績拔尖,而且籃球、排球、乒乓球、游泳、滑冰等運動方面也是好手,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學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霍勇憑說。

“他對家鄉非常有感情。”霍勇憑說,有一次他陪同王澤山到吉林市的一個工廠考察時,老人還提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想辦法為家鄉造福,促進吉林市的經濟發展。

王澤山在任何場合都會說,他高中的母校是兩個。這是因為,他1952年考入了吉林一中學習,次年吉林市第二中學建校,當時全市範圍內劃撥了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到二中,王澤山在列。

吉林市第二中學綜合辦公室主任楊麗娟告訴新文化記者,她對王澤山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隨和。“之前,我對他一直是景仰的,總是感覺高高在上的。2017年11月份他兩次回到吉林市,分別到吉林一中和吉林二中看過,我陪同了一次,發現他真的是很隨和,一點架子都沒有,很和藹,很平易近人。”楊麗娟說。

楊麗娟也感覺王澤山確實不願意麻煩別人。“兩次回吉林市,都是他外甥女陪著。我們學校提出車接車送,可是他不同意。他外甥女花錢包了台車,兩人到老家又看了看。這個院士,這個老人,非常讓人尊敬。”

成功訣

“一輩子隻做一件事”

專心應該是秘訣之一

有媒體曾報導稱,王澤山院士生活樸素,常在實驗室吃盒飯,有“盒飯院士”的外號。霍勇憑也說:“他不願意麻煩別人。我們110周年校慶時邀請他回校,已做好到迎接準備,但他選擇悄悄乘車到學校。到學校幾次,他只是食堂簡單吃個飯。”

王澤山的秘書廖昕曾透露過,王澤山沒有什麼愛好,“如果有,那就是研究理論和做實驗。他現在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我們曾經總結過,專心應該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一輩子隻做一件事。”

在霍勇憑眼中,王澤山不僅重視舊情,還非常重視傳承。“參加完我們校友活動後,他決心在南京理工大學也成立校友會,2017年1月份說的,3月份就成立完了,我們學校領導還去揭牌了。”霍勇憑介紹,王澤山決定將吉林一中的學習精神、學習經驗分享給這個校友會,由他本人親傳親授許多課程。

典型“工作狂”

不喜娛樂活動

1月8日晚間,新文化記者聯繫到王澤山所在科研團隊的一名成員。他介紹,自己跟隨王澤山工作10餘年,對其非常敬佩。

他介紹,王澤山院士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他的生命中,只有工作、工作,國防、國防”,除了過年時候會休息兩三天,其餘從來沒有節假日。“舉個極端例子,2007年還是2008年春節,臘月二十九了我們開會到下午4點多,他說先到這裡吧,明天接著討論。我們提醒他第二天過年了,他才想起來,這才給我們放了假,讓我們趕回家。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要過年了。”

每年大年初二或者初三,王澤山就開始上班了,其他人因此也不得不跟著工作。“一天24個小時,他能工作十六七個小時。別人60歲退休,他82了還在工作,工作時間都有60年了。付出的時間是別人的兩三倍,獲得超過別人的成就自然就不奇怪了。”團隊成員說。

1月8日,王澤山到北京領獎參加典禮,晚上是不是會和團隊成員一起慶祝一下呢?上述團隊成員及廖昕均表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喜歡任何娛樂活動,認為參加宴請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是在浪費時間,不如做些研究。”廖昕介紹。

新文化記者 李洋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侯雲德

病毒鬥士

“拿下”仙台病毒解難點

地下室建起中試生產線

努力編織傳染病防控網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對病毒“談虎色變”。“猛虎”侵入人體細胞後,大肆破壞人體“化學工廠”,讓人體細胞無法正常生長,甚至取人性命。

侯雲德痛恨曾奪去長兄生命的傳染病,從小立志學醫,不讓“猛虎”傷人。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與病毒“鬥”了一輩子的防疫英雄侯雲德,8日在人民大會堂站上了中國科學技術最高領獎臺。這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年近九十還在上班。

今天,我們一同走近他。

破格直升博士

侯雲德1929年生於常州,小時候半工半讀,養過雞擺過攤,仍成績優異。

1958至1962年,他在蘇聯醫學科學院伊凡諾夫斯基病毒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一到所裡,侯雲德就遇上“大事”,動物房小白鼠大量死亡,專家束手無策。他決心找出“真凶”。

通過仔細調查和反復試驗,侯雲德判斷“罪魁禍首”是仙台病毒。採納他“清理動物房所有動物,徹底消毒環境,切斷傳播鏈”的建議後,實驗室恢復運轉。

“小鼠可能感染幾百種病毒,不同病毒分離手段也不一樣。如果沒有扎實的科學功底,盲人摸象去試,猴年馬月才能出結果。”侯老學生、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說,“很多東西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留蘇三年半,侯雲德發表了17篇學術論文。蘇聯高等教育部破例越過副博士學位,直接授予他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侯老不懼挑戰。我國科學家30年代就選育出痘苗病毒天壇株,用它生產的疫苗曾為我國消滅天花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基因背景仍未研究清楚。侯老十年磨一劍,完成了痘苗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分析。這是當時國內完成的最大基因組全序列。

“侯老的勤奮讓人嘆服。他獨立編著的《分子病毒學》長達105萬字,被奉為病毒學‘聖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黨委書記兼法人代表武桂珍說,老先生毅力驚人,至今堅持編譯學術前沿資訊,累計編譯超過500冊。

論文“變”新藥

26年前,侯雲德開風氣之先當“創客”———在地下室裡建起中試生產線,創立我國第一家基因工程藥物公司。

“我去侯老辦公室。他打開抽屜,指著裡面的論文說,希望它們變成藥,讓中國百姓能用得上。”和侯先生一起創業的北京三元基因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程永慶說。

侯院士曾連任三屆“863計畫”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率領團隊相繼研製出2個國家Ⅰ類新藥和6個國家Ⅱ類新藥。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家Ⅰ類新藥———重組人干擾素α1b,開創了我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先河。

干擾素,是病毒“剋星”,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上世紀80年代,我國干擾素全部依賴進口,20多年過去了,現在干擾素大部分實現進口替代。

“是非經過不知難。從論文到新藥,商品化產品化國際化9個字談何容易!有時連基本試劑都沒有,侯老從國外帶回各種寶貴試劑,誰需要他都給。”侯老學生段招軍說。

“干擾素α1b副作用低,不會引起高燒,我預計若干年後將在國際市場上取代國外同類產品。”侯雲德信心滿滿。戰略科學家的目光總是投向未來。他說,生物技術產業將像IT產業一樣,深刻改變人類生活。

保衛人民健康

2008年,79歲的侯雲徳被任命為“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他領導全體專家組,頂層設計了我國降低“三病兩率”和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總體科技規劃。

“三病兩率”指愛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專項設立之初,我國傳染病發病人數和種類均居全球首位。

“侯老在戰略上抓住防控鏈條關鍵環節———檢測、篩查和鑒定病原體;戰術上提出傳統技術與前沿基因組學、生物資訊、蛋白質組學交叉整合。”金奇說。

在侯老等眾多專家、醫務人員多年努力下,我國建立起72小時內鑒定和篩查約300種已知病原體和篩查未知病原體的檢測技術體系,在突發疫情處置中“一錘定音”。

這張人民健康防禦網牢不牢?實戰,是檢驗標準。

———2009年,全球突發甲流疫情,我國87天率先研發出甲流疫苗;

———2013年,我國在全球首次確認並成功應對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疫情,4天內成功分離並鎖定病毒;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掠去數以萬計生命。我國派出傳染病防控隊伍前往獅子山,確保零感染零輸入,實現傳染病防控的關口前移;

———2015年,一名中東呼吸綜合征的韓國患者進入我國,被監測網路快速發現、確診、隔離。“疫情不會在中國蔓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給出“定心丸”……

跟病毒搏擊了一輩子,侯雲德從不懈怠。“如果讓我對年輕人說點什麼,就是要學點哲學。哲學是規律的規律,在更高層次指導科研。認識實踐再認識,直到無窮。”據新華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