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5後小夥放棄留學,回家當起了“繡花郎”一針一線繡出最美中國風

刺繡, 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美好的象徵。 當指尖觸摸著精緻的刺繡紗線, 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個煙雨江南的夢境:一個妙齡女子獨坐在古樸清幽的宅院裡, 輕挑慢撚, 細描絲緞, 一針一線來回穿梭。

古時, 刺繡又名女紅, 是閨閣女子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 "十三能織素, 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 十六誦詩書"。 可在如今的蘇州鎮湖, 卻有一個年輕男子拿起繡針, 不顧旁人的質疑, 當起了全城唯一的繡花郎。

▸ 誰說男兒不繡花?

每天, 鎮湖的天剛濛濛亮, 張雪就端坐在木質繃架旁開始刺繡。 只見他拿起繡針, 絲線在穿引下漸漸濃密、豐滿, 形成一幅惟妙惟肖的畫像。 這個刺繡的男兒, 一舉一動中透著秀氣, 卻又不失穩重。

從小, 刺繡就是張雪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的奶奶、外婆、姑媽……無一不會刺繡, 母親薛金娣更是著名的蘇繡傳承人, 拿過許多國家級獎項。

▲ 月曼清遊圖系列(文閣刺繡), 蘇繡非遺傳承人薛金娣

小時候, 張雪總是看母親認認真真洗過手後, 坐在木質繃架旁開始工作, 有時候一坐就是一天。 “一根纖細的絲線, 被母親的手靈活地分成16份、31份, 繡針帶著絲線穿過緊繃的綢布, 旋即又幾乎從原來的地方冒出, 點點滴滴, 絲絲縷縷。 ”精美的綢布、衣服, 在母親的手下開出花來, 小小的張雪盯著看, 覺得曼妙又神奇。

9歲那年, 母親外出, 張雪偷偷拿起針線, 學著母親的樣子磕磕碰碰地繡起來。 可那時手笨沒繡好, 他只得把線拆了下來。 母親回家後, 心細地發現了刺繡上有針跡, 問小張雪是不是自己動過刺繡, 他囁嚅地點了點頭。 可母親不但沒有生氣, 反而誇他的絲路和走勢很好, 有天分。

冥冥中, 這正是一個開始。

許多年後,張雪從大學金融系畢業,拿到了英國里茲大學的offer。當大家都以為他會理所當然出國鍍金,拿高薪的時候,張雪卻選擇回老家刺繡。

如他所料,幾乎沒人能理解他的選擇。“首先,在我們這兒的傳統觀念裡,刺繡是很沒前途的,實在沒選擇的人才會去做刺繡。他們會覺得我讀了這麼久的書,大學畢業卻回來做一件初中、小學、甚至沒讀過書的人都能做的事情,很不值得。

其次,我們這裡做刺繡的人幾乎都是女性,我一個大男人畢業回來做刺繡也讓人不理解,有人甚至會當面取笑。” 但令張雪感動的是,父母對他都很支持,“有沒有前途,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

2012年,一項刺繡比賽在鎮湖舉行。初有所成的張雪想去報名,卻遭到了舅舅的強烈反對。“舅舅當時跟我媽說,一個男孩子才學了一年多,應該低調點,在一堆繡娘裡比賽不是去丟人麼?人家會說你兒子心理有問題。”

但張雪堅持覺得,男生相比女生在刺繡上並無劣勢,“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自己一定可以爭口氣,改變大家對繡郎的偏見”。最終,他的作品獲得了鼓勵獎。隨著時間推移,張雪的技藝越來越出色,長輩們也終於服了氣:“幹得不錯。”

▲ 實驗刺繡作品《漣漪》

▸ 將繁花錦繡化作極簡主義

在母親薛金娣的眼裡,兒子有天賦,肯動腦筋。

在基本技藝上,他虛心勤奮,跟著母親一針一線地學,但在藝術審美上,他卻走出了一條和老一輩完全不同的路線。

他曾經設計了一幅作品《佛》。一個幾案上,一個小香爐,一炷香,香煙沖起,繚繞出一個草體“佛”字,幾案他選擇了剪紙,乾淨空靈。

▲ 作品《佛》獲第八屆江蘇省藝博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金獎

作品《四季》也很簡潔,“春”是兩隻燕子一條船,“夏”是一條柳枝一隻蟬,“秋”是一個蓮蓬一條魚,“冬”是兩隻麻雀落在竹枝上,傳統蘇繡的畫框不是方框就是圓形,張雪設計出了三角形。

在他之前,包括母親在內,沒有繡娘想到過要在圖案上作出這樣的改良,他們對時下流行的“極簡”風格,也知之甚少。

▲ 作品《四季》獲第九屆江蘇省藝博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金獎

最突破常規的,要數《星空》。每個第一眼見到這幅作品的人,都幾乎會忘了這是刺繡,而首先被畫面上那種遙遠的神秘感所吸引。深色的緞布是蒼茫的宇宙,輕托著八顆閃著微光的行星,星軌泛著銀光,像一波波蕩開的漣漪,圍繞著中心烈火熊熊的太陽,每個觀者,如同掉入夢境。

▲展現蘇繡豐富針法,又帶有未來主義色彩的創新作品《星空》,一舉獲得江蘇省藝博獎金獎

仔細觀察,每一顆星,都用了紋路不同的針法,那些綿密的絲線,或是平行伸展,或是交錯成片,赤橙黃綠青藍紫,附於每一顆星體之上,折射出深邃的光芒。

很少人能馬上將古老的蘇繡和充滿現代科學色彩的宇宙觀聯繫起來,但毫無疑問,所有人都被這幅作品吸引了。連最初對這個設計充滿不解的母親,在看到兒子結線的最後一刻,也不禁感慨,是兒子的雙手,讓她看到了蘇繡的另一片天地。

歸結原因,是因為張雪將他在廣大藝術領域,比如攝影、美術,甚至文學的諸多所思所感,都融入了蘇繡裡。在他眼中,刺繡就像作畫,針是筆,線是墨,綢布是紙,只要創作的人敢於想像,刺繡便存在許許多多的可能。

他把決定這些新想法帶給傳統的繡娘們。每天回到工作室,他都會給老繡娘們講理論知識,討論針法、攝影和美術。“她們都比我大一輩甚至兩輩,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我太年輕,沒什麼經驗,不服的很。但是多次溝通後,她們發現我講的很多東西她們並不知道,而且她們確實能用得上,這樣下來她們就不得不服了。”

一個年輕男生,就這樣帶著長輩慢慢走上了新的道路,世界在他們眼中,都變得越來越寬敞起來。

▸ 人生像一幅刺繡,一針一線,踏實向前

初有成績之下,張雪心中始終存著一份敬畏。“畫筆之於繡針,顏料之於絲線,宣紙之於綢布,畫家的筆觸和繡娘的針尖,似也不似,同亦不同,要用繡法把畫惟妙惟肖表現出來,絕非一日之功。這就是我的惶恐和壓力。”他曾在日記裡寫道。

他知道,憑著一己之力,始終走不遠,要想讓這門美麗的藝術傳下去,必須要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參與進來。“只有讓別人知道、瞭解蘇繡,才會有人憑著熱愛不怕辛苦,靜下心來去學。”

但興趣只是入門一腳,耐心,才是最難得的。曾有很多個聲稱對蘇繡藝術抱著極大熱情的年輕女孩兒來鎮湖學習過,但最終都受不了刺繡工作的辛苦、枯燥和漫長,紛紛離去。張雪清楚地記得,一個特意從外地前來學習的女孩兒在鎮湖待了三個月,這是幾年來學習的人中持續學習時間最長的人。

張雪固然覺得遺憾,但遺憾之下,卻有一份清醒。“人生像一幅刺繡,在正面呈現那柔亮豔麗的圖景之時,背後卻佈滿了蕪雜而痛楚的針腳。”

如同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代價和堅持,選擇為蘇繡停駐的張雪,知道自己的路還很長,不管遇到何種挫折,既然認定了,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世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圖景。在張雪心中,母親的一生,如同她指尖下的一針一線,沉靜婉轉,安靜華美。而自己,則簡約、堅韌,針腳之外的空白,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未知。

有人說人生像刺繡,不能有偏差,錯了一步,只能從頭再來。他卻說:針要往下紮,才有美麗的圖案,人要往前走,才有美好的結局,不要因為怕錯而退縮。只有把每一步走得踏踏實實,漂漂亮亮,才能繡出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

這正是一個開始。

許多年後,張雪從大學金融系畢業,拿到了英國里茲大學的offer。當大家都以為他會理所當然出國鍍金,拿高薪的時候,張雪卻選擇回老家刺繡。

如他所料,幾乎沒人能理解他的選擇。“首先,在我們這兒的傳統觀念裡,刺繡是很沒前途的,實在沒選擇的人才會去做刺繡。他們會覺得我讀了這麼久的書,大學畢業卻回來做一件初中、小學、甚至沒讀過書的人都能做的事情,很不值得。

其次,我們這裡做刺繡的人幾乎都是女性,我一個大男人畢業回來做刺繡也讓人不理解,有人甚至會當面取笑。” 但令張雪感動的是,父母對他都很支持,“有沒有前途,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

2012年,一項刺繡比賽在鎮湖舉行。初有所成的張雪想去報名,卻遭到了舅舅的強烈反對。“舅舅當時跟我媽說,一個男孩子才學了一年多,應該低調點,在一堆繡娘裡比賽不是去丟人麼?人家會說你兒子心理有問題。”

但張雪堅持覺得,男生相比女生在刺繡上並無劣勢,“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自己一定可以爭口氣,改變大家對繡郎的偏見”。最終,他的作品獲得了鼓勵獎。隨著時間推移,張雪的技藝越來越出色,長輩們也終於服了氣:“幹得不錯。”

▲ 實驗刺繡作品《漣漪》

▸ 將繁花錦繡化作極簡主義

在母親薛金娣的眼裡,兒子有天賦,肯動腦筋。

在基本技藝上,他虛心勤奮,跟著母親一針一線地學,但在藝術審美上,他卻走出了一條和老一輩完全不同的路線。

他曾經設計了一幅作品《佛》。一個幾案上,一個小香爐,一炷香,香煙沖起,繚繞出一個草體“佛”字,幾案他選擇了剪紙,乾淨空靈。

▲ 作品《佛》獲第八屆江蘇省藝博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金獎

作品《四季》也很簡潔,“春”是兩隻燕子一條船,“夏”是一條柳枝一隻蟬,“秋”是一個蓮蓬一條魚,“冬”是兩隻麻雀落在竹枝上,傳統蘇繡的畫框不是方框就是圓形,張雪設計出了三角形。

在他之前,包括母親在內,沒有繡娘想到過要在圖案上作出這樣的改良,他們對時下流行的“極簡”風格,也知之甚少。

▲ 作品《四季》獲第九屆江蘇省藝博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金獎

最突破常規的,要數《星空》。每個第一眼見到這幅作品的人,都幾乎會忘了這是刺繡,而首先被畫面上那種遙遠的神秘感所吸引。深色的緞布是蒼茫的宇宙,輕托著八顆閃著微光的行星,星軌泛著銀光,像一波波蕩開的漣漪,圍繞著中心烈火熊熊的太陽,每個觀者,如同掉入夢境。

▲展現蘇繡豐富針法,又帶有未來主義色彩的創新作品《星空》,一舉獲得江蘇省藝博獎金獎

仔細觀察,每一顆星,都用了紋路不同的針法,那些綿密的絲線,或是平行伸展,或是交錯成片,赤橙黃綠青藍紫,附於每一顆星體之上,折射出深邃的光芒。

很少人能馬上將古老的蘇繡和充滿現代科學色彩的宇宙觀聯繫起來,但毫無疑問,所有人都被這幅作品吸引了。連最初對這個設計充滿不解的母親,在看到兒子結線的最後一刻,也不禁感慨,是兒子的雙手,讓她看到了蘇繡的另一片天地。

歸結原因,是因為張雪將他在廣大藝術領域,比如攝影、美術,甚至文學的諸多所思所感,都融入了蘇繡裡。在他眼中,刺繡就像作畫,針是筆,線是墨,綢布是紙,只要創作的人敢於想像,刺繡便存在許許多多的可能。

他把決定這些新想法帶給傳統的繡娘們。每天回到工作室,他都會給老繡娘們講理論知識,討論針法、攝影和美術。“她們都比我大一輩甚至兩輩,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覺得我太年輕,沒什麼經驗,不服的很。但是多次溝通後,她們發現我講的很多東西她們並不知道,而且她們確實能用得上,這樣下來她們就不得不服了。”

一個年輕男生,就這樣帶著長輩慢慢走上了新的道路,世界在他們眼中,都變得越來越寬敞起來。

▸ 人生像一幅刺繡,一針一線,踏實向前

初有成績之下,張雪心中始終存著一份敬畏。“畫筆之於繡針,顏料之於絲線,宣紙之於綢布,畫家的筆觸和繡娘的針尖,似也不似,同亦不同,要用繡法把畫惟妙惟肖表現出來,絕非一日之功。這就是我的惶恐和壓力。”他曾在日記裡寫道。

他知道,憑著一己之力,始終走不遠,要想讓這門美麗的藝術傳下去,必須要有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參與進來。“只有讓別人知道、瞭解蘇繡,才會有人憑著熱愛不怕辛苦,靜下心來去學。”

但興趣只是入門一腳,耐心,才是最難得的。曾有很多個聲稱對蘇繡藝術抱著極大熱情的年輕女孩兒來鎮湖學習過,但最終都受不了刺繡工作的辛苦、枯燥和漫長,紛紛離去。張雪清楚地記得,一個特意從外地前來學習的女孩兒在鎮湖待了三個月,這是幾年來學習的人中持續學習時間最長的人。

張雪固然覺得遺憾,但遺憾之下,卻有一份清醒。“人生像一幅刺繡,在正面呈現那柔亮豔麗的圖景之時,背後卻佈滿了蕪雜而痛楚的針腳。”

如同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代價和堅持,選擇為蘇繡停駐的張雪,知道自己的路還很長,不管遇到何種挫折,既然認定了,就會堅定地走下去。

世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圖景。在張雪心中,母親的一生,如同她指尖下的一針一線,沉靜婉轉,安靜華美。而自己,則簡約、堅韌,針腳之外的空白,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未知。

有人說人生像刺繡,不能有偏差,錯了一步,只能從頭再來。他卻說:針要往下紮,才有美麗的圖案,人要往前走,才有美好的結局,不要因為怕錯而退縮。只有把每一步走得踏踏實實,漂漂亮亮,才能繡出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