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傾心傾力傾情打贏脫貧攻堅戰 努力建設富裕和諧宜居的新農村

——省鹽務局駐豐寧縣三道營村第一書記 楊進剛

河北共產黨員網省直訊(記者翟新建 通訊員楊進剛)近日, 豐寧縣三道營村喜事連連。 總投資680多萬元的小南溝、二旨溝自然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一期工程正式竣工, 幾十戶受益村民滿心歡喜地圍攏在即將遷入的新居旁。 “沒想到啊, 我這麼大年紀了, 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都得感謝黨的幫扶政策啊!”75歲高齡的馬自義老人感慨萬千。

三道營村綠農蔬菜種植合作社200畝設施大棚外, 來自北京、河北的運貨車輛來回穿梭, 上門收購的客商絡繹不絕,

一幅供不應求的火爆場面。 “今年番茄每斤最高賣到1塊7, 比去年強太多了。 我們180個棚能收280萬斤, 毛利近200萬, 這大半年咱們沒白忙活。 ”看著一筐筐番茄變成一遝遝人民幣, 合作社帶頭人隋銀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看著村裡一天天發生的巨大變化, 第11村民小組組長常廣義打心眼裡感到高興:“這都是幫扶工作隊老楊給咱們帶來的福氣, 是老楊帶著工作組‘鬧’得, 可是給俺們幫了大忙啊!”

老楊是省鹽務局駐三道營村工作組組長兼村第一書記楊進剛。 近一年來, 他始終把“打基礎、辦實事、快脫貧”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帶著兩名工作隊員踏遍田間地頭, 走遍家家戶戶, 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把幫扶工作一件件做到群眾心坎裡,

三道營村的老百姓都親切地管他叫“老楊”。

傾心找“病因”真心聚合力

三道營村坐落于豐寧縣東北部, 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78戶, 貧困人口688人。 由於交通不便、氣候條件惡劣以及留守村民老弱病殘多, 缺資金、少技術、沒有特色產業等原因, 該村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返貧率高、扶貧成本高。

在外人眼裡, 三道營依山傍水、風景怡人;在村民看來, 這裡偏僻落後、地貧人窮。 面對“美麗的貧困”, 老楊沒有被困難嚇倒。 入村短短一個月, 他就和隊員們用雙腳量遍了全村6個自然村的大部分農戶, 認真傾聽群眾在上學、就業、就醫、發展致富產業等各方面的訴求與心聲, 深切感受到貧困群眾渴望富裕的強烈願望, 更加堅定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要想全面調動貧困群眾自立自強、主動脫貧的積極性, 必須大力加強村黨支部建設, 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帶頭作用。 老楊堅持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指導村兩委班子完善“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村級組織管理制度, 做好黨務村務財務公開, 在惠民補貼發放、村級財務收支、宅基地分配等熱點問題上全面接受群眾監督。 積極組織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學習政治理論、惠民政策、實用技術等知識, 採取定期研討、外出參觀、交流經驗等方式, 拓展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的思路視野, 提升創新創業和脫貧致富能力。 先後組織召開建黨96周年暨“七一”表彰會,

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 邀請省鹽務局檀獻國局長為黨員幹部上黨課, 召開產業扶貧工作座談會, 深入老黨員和困難群眾家中開展“暖心行動”, 先後為60餘名孤寡、留守老人送去米麵油和羽絨服等慰問品。 增強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激發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 貴在精准、難在精准。 首先是精准識別。 按照縣裡的統一安排, 老楊帶領工作組扎實做好村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 先後召開了多場貧困人口核實、資料清洗及精准識別工作會議, 嚴格按照群眾申報、民主評議、張榜公佈、鄉鎮審核的程式和環節, 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和特困人員進行精確識別, 確保“符合扶貧標準的一戶不漏,

不符合扶貧標準的一戶不留”。 然後是精准扶持。 俗話說, 開對藥方子, 才能拔掉病根子。 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礎上, 老楊牽頭為三道營村制定了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脫貧規劃, 還根據因病、因殘、因學或者缺資金、缺勞力、缺技術等致貧因素因人施策、對症下藥, 為每家貧困戶量身制定了明確具體的幫扶方案和產業脫貧措施。 三是精准對接。 按照省委組織部每名幹部幫扶不超過5戶的規定, 省鹽務局32名機關幹部, 與全村151戶發展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貧困戶結成了幫扶對子。 對這些貧困戶來說, 發展產業脫貧的啟動資金是脫貧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針對這種極其困難的局面, 老楊多次向單位領導進行專題彙報, 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鼎力支援。檀獻國局長、王慶新副局長先後數次到村考察調研,明確表示要舉全域之力幫助三道營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局每名幹部紛紛拿出微薄的工資慷慨解囊,為每個貧困戶捐助1000元,共籌集資金15.1萬元,局機關再拿出扶貧資金10萬元,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啟動資金,也在群眾心裡埋下了脫貧致富的種子。

傾力搞產業資源顯生機

工作組的兩名隊員都是去年剛結婚,在老楊的帶領下,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把扶貧工作放在第一位,顧不上照顧先後懷孕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出點子、搭橋子、鋪路子’,力促三道營村“一年變個樣、兩年摘掉帽”。

三道營村是個純農業村,以前村民主要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效益很低。在廣泛徵求意見和多方論證的基礎上,老楊認定,發展特色致富產業是三道營村脫貧的必由之路。他立足三道營村得天獨厚的氣候、地形、土壤優勢,把發展林果、蔬菜、牲畜、光伏、特色小雜糧等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強的致富產業作為提高貧困群眾收益的強力引擎,借助專業合作社強化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構建全覆蓋的產業脫貧體系。

搞產業開發,龍頭帶動是關鍵。在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種植方面,老楊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種植戶擴大和規範“綠農”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建設和完善蔬菜大棚180個,打造年產能力1500噸以上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品種由單一番茄逐步轉變為番茄、豆角、茄子、青椒等多種蔬菜間作、混種,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為延伸產業鏈條,老楊還謀劃修建1000平米恒溫庫,推動蔬菜反季節銷售,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集體收入。同時,積極申報番茄種植基地擴建專案,爭取京津對口支援資金600余萬元,明年可進一步擴大大棚種植規模。此外,還向縣國土局申報了東北溝800畝土地整理工程,進一步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東溝自然村林地多、耕地少,傳統作物種植產量低、收入差,群眾有發展果樹種植的願望。老楊在入戶走訪得知情況後,立即實地考察果樹栽培選址和品種,發動群眾改造宜林荒山和貧瘠坡耕地,由種植玉米整體改種山杏、123小蘋果和蘋果梨,挖掘高位蓄水池2座,鋪設噴灌管道2000米,協調縣水務局實施打井引水上山工程,向市林業局爭取免費果樹2000株(價值約3萬元),建成了160畝生態果園。果樹成熟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50萬元以上,帶動參與貧困戶年均增收3萬餘元。

光伏發電清潔高效、收益穩定。為幫助貧困戶“陽光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老楊協調縣發改局、縣扶貧辦、縣畜牧局及有關部門,先後多次跑辦協調光伏扶貧專案落地,利用村內整塊閒置土地和移民新區、村委會住房屋頂,分別申報建設村級分散式電站和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為三道營村脫貧摘帽插上“充電寶”,受益貧困戶預計年均增收達3000餘元,村集體光伏電站目前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為確保群眾可持續脫貧,工作組指導村兩委班子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採取流轉土地、轉移就業、資金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為每戶貧困戶謀劃發展1-2項致富項目。目前,村設施蔬菜、林果種植、毛驢養殖、光伏發電四大特色產業為全村278戶貧困群眾開啟了一條“租金+薪金+股金”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其中毛驢養殖項目綁定130戶,光伏電站項目綁定71戶,屋頂光伏項目綁定21戶,經濟作物種植項目綁定貧困戶41戶,大棚番茄種植項目綁定6戶,生豬養殖項目綁定9戶,產業脫貧在三道營村貧困戶中實現覆蓋率100%,為貧困群眾早日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深情辦實事提升新品質

今年是老楊連續第二年駐村幫扶,兩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群眾的期盼就是工作組的動力,群眾利益無小事,必須給老百姓多辦實事辦好事,下大力氣解決好廣大群眾關心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改善村基礎設施條件是難啃的硬骨頭。三道營村僅主村有幾個垃圾池,連村委會周邊都是垃圾環繞。老楊帶隊四處“哭窮”,與村兩委班子多方籌集資金260多萬元,用於改善村基礎設施。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對道路兩側、房前屋後的垃圾進行徹底清理,購置1輛價值5萬元的垃圾清運車,安放垃圾收集桶20個,建立農村垃圾清掃保潔、集中清運長效機制。與縣扶貧辦、縣交通局、縣發改局等部門聯繫,在牤牛河道主村段修建350米護村壩,為北溝鋪設4公里水泥村組路,明年計畫利用省直工作組的50萬專項資金,在村內安裝30盞太陽能路燈,建設小型公廁4座和體育設施1套,新建院牆1500平米,初步實現居住環境和公共設施的街區化。

扶貧必先扶智。工作組積極協調,為村小學接通寬頻網路,向村委會、村合作社和村小學捐贈5台電腦等辦公設備,提高村幹部的工作效率,方便群眾及時瞭解掌握惠民政策和農產品供求資訊,優化村小學的教學條件。發揮鹽業幫扶特色,無償發放價值約15萬元的精製加碘海鹽32噸,引導群眾自覺食用合格碘鹽,強化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保質保量建設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是老楊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他和村幹部一邊做通做細搬遷群眾的思想動員,一邊用足扶貧搬遷的資金、土地、住房等保障政策,通過爭取財政資金和村民自籌相結合的辦法,完成了小南溝、二旨溝自然村46戶137名群眾的搬遷房、配套設施建造和安置工作,真正實現了拔窮根、挪窮窩,這項工作走在了全縣前列,贏得省市各級的充分肯定。

扶貧是全社會的事情。撬動社會力量推進精准扶貧,拓寬社會資源精准扶貧路徑,才能形成脫貧合力。“省鹽務局是清水衙門,但我們小單位也能念好扶貧經”,這是老楊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大打感情牌,積極主動與老同學、老朋友、老戰友聯繫溝通,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三道營村爭取資金和物資扶持,牽線搭橋北京大學博雅EMBA總裁班來村開展愛心助學、產業扶貧對接及送溫暖活動,向貧困學生捐贈價值1萬餘元的教學器材和學習用品,選派優秀教師定期到村授課。積極拓展社會扶貧管道和模式,説明貧困戶在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展身份認證、需求發佈和愛心對接,想方設法提高貧困群眾收益。

駐村以來,在派出單位和省市縣各有關部門以及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兩委班子的積極配合下,老楊和村兩委班子先後引進扶貧專案16個,投入政策資金、幫扶資金、社會資金總計1400余萬元。近一年的時間,三道營村仿佛變了一個樣。變化的不僅是村容村貌,更多的是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以後,群眾衛生意識明顯增強,文化生活更加活躍,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勞動力看到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動了返鄉的念頭。村裡發展的幾大特色產業紅紅火火,村民們有了創業致富的新路子,明顯改變了“等靠要”思想,都盼著早日撕掉窮標籤、走上致富路。

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鼎力支援。檀獻國局長、王慶新副局長先後數次到村考察調研,明確表示要舉全域之力幫助三道營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局每名幹部紛紛拿出微薄的工資慷慨解囊,為每個貧困戶捐助1000元,共籌集資金15.1萬元,局機關再拿出扶貧資金10萬元,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了寶貴的啟動資金,也在群眾心裡埋下了脫貧致富的種子。

傾力搞產業資源顯生機

工作組的兩名隊員都是去年剛結婚,在老楊的帶領下,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把扶貧工作放在第一位,顧不上照顧先後懷孕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出點子、搭橋子、鋪路子’,力促三道營村“一年變個樣、兩年摘掉帽”。

三道營村是個純農業村,以前村民主要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效益很低。在廣泛徵求意見和多方論證的基礎上,老楊認定,發展特色致富產業是三道營村脫貧的必由之路。他立足三道營村得天獨厚的氣候、地形、土壤優勢,把發展林果、蔬菜、牲畜、光伏、特色小雜糧等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強的致富產業作為提高貧困群眾收益的強力引擎,借助專業合作社強化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構建全覆蓋的產業脫貧體系。

搞產業開發,龍頭帶動是關鍵。在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種植方面,老楊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種植戶擴大和規範“綠農”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建設和完善蔬菜大棚180個,打造年產能力1500噸以上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品種由單一番茄逐步轉變為番茄、豆角、茄子、青椒等多種蔬菜間作、混種,經濟效益非常可觀。為延伸產業鏈條,老楊還謀劃修建1000平米恒溫庫,推動蔬菜反季節銷售,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集體收入。同時,積極申報番茄種植基地擴建專案,爭取京津對口支援資金600余萬元,明年可進一步擴大大棚種植規模。此外,還向縣國土局申報了東北溝800畝土地整理工程,進一步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東溝自然村林地多、耕地少,傳統作物種植產量低、收入差,群眾有發展果樹種植的願望。老楊在入戶走訪得知情況後,立即實地考察果樹栽培選址和品種,發動群眾改造宜林荒山和貧瘠坡耕地,由種植玉米整體改種山杏、123小蘋果和蘋果梨,挖掘高位蓄水池2座,鋪設噴灌管道2000米,協調縣水務局實施打井引水上山工程,向市林業局爭取免費果樹2000株(價值約3萬元),建成了160畝生態果園。果樹成熟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50萬元以上,帶動參與貧困戶年均增收3萬餘元。

光伏發電清潔高效、收益穩定。為幫助貧困戶“陽光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老楊協調縣發改局、縣扶貧辦、縣畜牧局及有關部門,先後多次跑辦協調光伏扶貧專案落地,利用村內整塊閒置土地和移民新區、村委會住房屋頂,分別申報建設村級分散式電站和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為三道營村脫貧摘帽插上“充電寶”,受益貧困戶預計年均增收達3000餘元,村集體光伏電站目前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為確保群眾可持續脫貧,工作組指導村兩委班子積極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採取流轉土地、轉移就業、資金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為每戶貧困戶謀劃發展1-2項致富項目。目前,村設施蔬菜、林果種植、毛驢養殖、光伏發電四大特色產業為全村278戶貧困群眾開啟了一條“租金+薪金+股金”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其中毛驢養殖項目綁定130戶,光伏電站項目綁定71戶,屋頂光伏項目綁定21戶,經濟作物種植項目綁定貧困戶41戶,大棚番茄種植項目綁定6戶,生豬養殖項目綁定9戶,產業脫貧在三道營村貧困戶中實現覆蓋率100%,為貧困群眾早日致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深情辦實事提升新品質

今年是老楊連續第二年駐村幫扶,兩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群眾的期盼就是工作組的動力,群眾利益無小事,必須給老百姓多辦實事辦好事,下大力氣解決好廣大群眾關心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改善村基礎設施條件是難啃的硬骨頭。三道營村僅主村有幾個垃圾池,連村委會周邊都是垃圾環繞。老楊帶隊四處“哭窮”,與村兩委班子多方籌集資金260多萬元,用於改善村基礎設施。實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對道路兩側、房前屋後的垃圾進行徹底清理,購置1輛價值5萬元的垃圾清運車,安放垃圾收集桶20個,建立農村垃圾清掃保潔、集中清運長效機制。與縣扶貧辦、縣交通局、縣發改局等部門聯繫,在牤牛河道主村段修建350米護村壩,為北溝鋪設4公里水泥村組路,明年計畫利用省直工作組的50萬專項資金,在村內安裝30盞太陽能路燈,建設小型公廁4座和體育設施1套,新建院牆1500平米,初步實現居住環境和公共設施的街區化。

扶貧必先扶智。工作組積極協調,為村小學接通寬頻網路,向村委會、村合作社和村小學捐贈5台電腦等辦公設備,提高村幹部的工作效率,方便群眾及時瞭解掌握惠民政策和農產品供求資訊,優化村小學的教學條件。發揮鹽業幫扶特色,無償發放價值約15萬元的精製加碘海鹽32噸,引導群眾自覺食用合格碘鹽,強化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保質保量建設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是老楊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他和村幹部一邊做通做細搬遷群眾的思想動員,一邊用足扶貧搬遷的資金、土地、住房等保障政策,通過爭取財政資金和村民自籌相結合的辦法,完成了小南溝、二旨溝自然村46戶137名群眾的搬遷房、配套設施建造和安置工作,真正實現了拔窮根、挪窮窩,這項工作走在了全縣前列,贏得省市各級的充分肯定。

扶貧是全社會的事情。撬動社會力量推進精准扶貧,拓寬社會資源精准扶貧路徑,才能形成脫貧合力。“省鹽務局是清水衙門,但我們小單位也能念好扶貧經”,這是老楊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大打感情牌,積極主動與老同學、老朋友、老戰友聯繫溝通,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三道營村爭取資金和物資扶持,牽線搭橋北京大學博雅EMBA總裁班來村開展愛心助學、產業扶貧對接及送溫暖活動,向貧困學生捐贈價值1萬餘元的教學器材和學習用品,選派優秀教師定期到村授課。積極拓展社會扶貧管道和模式,説明貧困戶在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展身份認證、需求發佈和愛心對接,想方設法提高貧困群眾收益。

駐村以來,在派出單位和省市縣各有關部門以及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兩委班子的積極配合下,老楊和村兩委班子先後引進扶貧專案16個,投入政策資金、幫扶資金、社會資金總計1400余萬元。近一年的時間,三道營村仿佛變了一個樣。變化的不僅是村容村貌,更多的是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以後,群眾衛生意識明顯增強,文化生活更加活躍,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勞動力看到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動了返鄉的念頭。村裡發展的幾大特色產業紅紅火火,村民們有了創業致富的新路子,明顯改變了“等靠要”思想,都盼著早日撕掉窮標籤、走上致富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