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箏》:有信仰的人,是否註定痛苦一生?

嚴格來說, 《風箏》已經不僅僅是一部諜戰劇, 更像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 以兩段時期的諜戰為綱目, 展開的一個時代的縮影, 其中還隱含著關於信仰以及堅持信仰的人, 到底要怎樣過好一生的哲學命題。 所以《風箏》是一部足以震撼人心的好劇, 它不同於那些只著眼於皮相, 糾葛於情感的劇集, 它的好是來自對歷史的深入體認, 對人性, 特別是在大時代環境下, 一次體面的歌頌, 對信仰一詞, 真正的解讀!

在這個時代談信仰, 其實已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大家都在追名逐利的同時享受著更加便利, 卻又渾渾噩噩的人生。

並且, 在這個水波不平的時代, 信仰以及堅定信仰, 顯然不是一件關乎生死的大事, 更多時候, 只會變成宣之於口的叫囂, 或者說標榜。 但《風箏》不是, 無論是在山城軍統、中統和我黨三方圍攻的解放前, 還是49年之後, 雙方身份互換後的反特劇情, 鄭耀先從未大談過信仰如何如何, 他只是儘量扮演好自己不同的角色, 甚至是通過大量對自身身份的懷疑、糾結與痛苦, 來讓人明白, 有信仰是幸福的, 但是堅持信仰的過程, 大多數時候, 其實是痛苦的!

《風箏》開篇, 就是鄭耀先拷打、威逼地下黨員曾墨怡的場景, 但是立刻畫風一轉, 剛剛還色厲內荏的軍統老六, 搖身一變成了地下黨員風箏, 還說出了那句“送你上路的是自己人”的經典對白。 多重身份的轉換, 迅速讓整個劇情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假如說這還只是慣常諜戰劇的套路, 那麼在鄭耀先與陸漢卿接頭時那段關於自身認知的對話, 就顯得更加關鍵了。 因為工作關係, 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很多同志的犧牲,

一面提心吊膽於身份敗露, 另一方面還要提防不知情的同志對自己的暗殺。 行走在剃刀邊緣的特工身份, 假如不是依靠信仰的支撐, 真的很難繼續下去。

而這一切的煎熬, 在49年之後, 依然持續著。 化名周志乾的鄭耀先, 雖然已經夾起尾巴做人了, 但是仍然逃不脫與中統、軍統和我情報工作人員的漩渦, 與徐百川的當面對質, 與韓冰的幾番明爭暗鬥, 以及終於坦承自己身份, 卻仍舊無法公之於眾的悲哀。 一個人的一生, 始終背負著無法公開的身份存活著, 這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從類型而言, 《風箏》不僅僅是一部諜戰劇, 當然, 它具有全部諜戰劇該有的跌宕起伏、風雲突變以及血雨腥風的特質。 但是它又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思辨氣質, 特別是以鄭耀先這個角色擴散開的一系列人物的人性情懷。 這是《風箏》有別于其他諜戰劇最大的不同。

當然, 在類型基礎中深挖劇情的張力, 把觀眾熟悉的套路做出意料之外的翻轉。 比如周志乾和林桃隱藏身份的部分, 除了《潛伏》之外,

在很多同類劇中都有體現, 但是雙重間諜的身份, 以及林桃最終為鄭耀先毀容而死的這段, 卻是驚心動魄, 叫人唏噓不已。 看似不近人情, 但是劇情的突轉直下, 突出的還是人性的光芒, 始終為人物服務, 讓人物在劇情中活靈活現, 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和糾結, 正是《風箏》最吸引人的部分, 也是它超出一般諜戰劇太多的地方。

此外,以49年解放為界限,國共雙方攻守異勢,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始終不變,鄭耀先雙重無間的身份始終沒變,即便是已經向組織坦承身份,也始終無法獲得公開明確的認可。這條懸念始終揪著觀眾的心思在走,中共情報員與中統、軍統等幾大勢力互相滲透,包袱不斷,懸念到最後才完全被揭開,不斷刷新觀眾對諜戰劇的最新認知。目前播出近尾聲收視率齊破1,可謂是18年開年最受矚目的一部諜戰大戲!

此外,以49年解放為界限,國共雙方攻守異勢,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始終不變,鄭耀先雙重無間的身份始終沒變,即便是已經向組織坦承身份,也始終無法獲得公開明確的認可。這條懸念始終揪著觀眾的心思在走,中共情報員與中統、軍統等幾大勢力互相滲透,包袱不斷,懸念到最後才完全被揭開,不斷刷新觀眾對諜戰劇的最新認知。目前播出近尾聲收視率齊破1,可謂是18年開年最受矚目的一部諜戰大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