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讀城”背後的故事:從內容到形式,“讀城”如何設計?

“讀城——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自開展以來, 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喜愛。 然而在這背後, 展覽的設計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 弘博網此次特別邀請策展人內容設計王新迎博士與空間創意設計陳思老師為我們介紹“讀城”展背後的故事。

劍走偏鋒, 突破場地限制

負責空間創意的陳思老師介紹道:“讀城”展的整體場地是一個L型, 有柱子, 還有上下地台, 考慮到安全隱患比較多, 做大場景挑戰性比較大。 有很多好的想法, 比如第一單元的內容是格局型制, 開始設計成開放式的展示方式, 由於所在位置中間有兩根柱子,

整體視覺上比較壓抑, 並且場地是自然的天光, 所以放棄了這個方案。 最後地面處理成抽象概念化的北京城城市肌理, 兩個柱子做成意象的建築, 形成中軸線的視覺效果, 與展廳融為一體。 兩側以展板的形式展現最能體現中國建築特色的四合院, 一側為中國的四合院, 一側為北京的四合院, 既有歷史線又有時間軸和空間線。 讓觀眾, 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四合院的形態及發展歷程有全面的瞭解, 對中國各地的四合院之間產生歷史的對比與聯繫。

“讀城”展的設計突破了之前展覽對四合院固有形式的解讀,

把四合院整體的結構都拆碎, 著重介紹了四合院的細節, 比如門釘, 佈局, 流線, 顏色等, 都是一些比較細節的元素。 零散元素和色彩十分豐富, 每一塊都有個小驚喜。 而這些細節在展覽中更是受到了青少年的喜愛。

深思熟慮,

確定展覽主題

“讀城”展的定位是一個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的互動體驗式展覽。 內容設計和策展的交流從開始設計到布展都在進行著調整和修改, 不同於以往先定大綱, 再進行方案策劃的形式。

負責內容設計的王新迎博士介紹道:2015年首博開展的第一期“讀城”展向觀眾展示的內容是北京城的週邊, 這一期的“讀城”展則進入了城內。 城內的建築形式十分豐富, 宮殿、壇廟、園林以及民居, 構成北京城的肌理。 對於它們的解構, 大體可以歸於最基本的單元——四合式院落。 作為一個貼近生活的題材, 四合院承載了聯繫觀眾與博物館的作用, 能夠激發更多觀眾的參與興趣, 從而達到宣教的目的。

以四合院為主題的展覽有很多,

大多數給人留下“場景灰暗、歷史感太強”的固有印象。 針對青少年的受眾特點, 陳思的策劃把此次展覽辦的與以往這種主題展有所區別, 把“現代氣息”引入此次展覽。 本次展覽的展廳中設計了許多好玩又富有知識性的互動裝置, “拼出你心中的四合院”、“圖書巨無霸”、“穿越古今的多媒體體驗”等。 還有許多情景式、沉浸式立體教學和互動體驗課程, 吸引青少年在展覽中自己去動手去尋找和發現一些相關的內容知識點。 觀展人群參與度高, 兼顧知識性與娛樂性, 使青少年能夠在體驗中探索學習, 更加輕鬆, 愉快地瞭解四合院的人文生活, 加強了知識學習的互動性與延展性。 青少年觀眾對展覽的喜愛, 也證明了展覽策劃的成功。

精益求精,著眼細微之處

王新迎詳細介紹了本次“讀城”展覽的內容:四合院真正美在哪裡?

格局形制之美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之一,不單是在北京,在北方其它地區,如山西、陝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都存在四合院這種建築結構,南方四水歸堂的建築形式也可以歸為四合院。

北京城由無數四合院落構成,這是北京城和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特點之一,在四合院建築實體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思想理念。四合式建築是封閉式的、中軸對稱的。這樣的建築形式是與傳統家族式的居住方式密切相關的,反映的是其背後的人文底蘊。

色彩裝飾之美

四合院中的柱的紅色、窗的綠色、門的黑色、瓦的灰色等多種顏色,均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城市的色彩是城市獨特的名片,代表著城市的性格。人們一提起對四合院的印象多是灰牆,因此“讀城”展整體以較淺的織錦灰為基調。配合不同的顏色進行點綴,有明亮的色彩也有小塊的深灰,形成視覺差,用了一些五色裝置以及各類紋飾,同時也選用了很多老物件,比如說格扇窗,木制紋飾裝置等,來吸引青少年,讓他們有更多看下去的興趣。

同時,陳思希望這次展覽活動,能用簡單的展示方式體現設計,讓觀眾能一眼看明白設計的理念跟元素,傳達給孩子的是這個城市獨特的色彩,獨特的性格。在如何配色等方面,陳思也與王新迎做了許多交流,最終展覽的效果也非常好。

秩序規矩之美

中國的古代建築本身是有規矩的,色彩是有等級的,格局也是有等級的,住在裡面的人,也要講規矩,講秩序。以大家熟悉的門作為切入點,瞭解住宅主人的身份地位,進一步瞭解四合院中的主次分明,內外有別等。進入門裡,仍要講規矩,這就歸結到了“和”“合”的理念,生活和諧,才能合在一起。和諧是什麼?是血液裡的規矩,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尊老愛幼、鄰里相親等等。秩序規矩之美幫助青少年瞭解四合院建築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

生活情趣之美

走入社會,要遵循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秩序,四合院裡的生活也有它所要遵循的秩序。生活在四合院裡的人比較接地氣,這就是四合院無形之中給人帶來的影響。鄰里之間互相串串門,家長里短聊一聊,關上門也能過自己的小日子,這裡面的人情味是四合院裡最大的生活趣味。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沒有住過四合院,四合院的人文氣氛也是他們所不曾感受到的,而通過“讀城”展則拉近了青少年與四合院之間心靈的距離。

記錄創意之美

展覽的單元設計也頗具創意,第一個單元講四合院的本源,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都是講本質,第四單元是講情,最後一個單元就是前四個單元的綜合。

這樣一個“綜合”單元是本次展覽的一個重頭戲,在整個展覽空間佔有較大體量。觀眾能參與進來,記錄創意。這種記錄和創意一方面是歷史的記錄,一方面也是當下的記錄,是對當下美好生活的一種創意,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暢想。

很多觀眾參與到本次展覽中來,也是該展覽的一個亮點。在展覽中收到來自觀眾作品600余份,這是一個博物館人跟觀眾共同參與完成的展覽活動。觀眾作品中,孩子的作品占了3/4以上,可以看到他們眼中的是非常美好、色彩斑斕的世界。

蓄意留白,予以觀眾想像

此次展覽在內容和形式的設計上都有留白,留給觀眾思考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進行探索,能夠自己在展覽中尋找答案,在內容的解讀上深入思考,尋求平衡。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無論在哪個地區,都是有核心、有傳承的。即使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但大多數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尊老愛幼、鄰里相親,還是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展覽同樣也希望觀眾在參觀中能體會到四合院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四合院中有各種植物,四時應景。而現在隨著城市發展,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變化中永恆的追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才能記得住鄉愁,“讀城”展也希望能在四合院中潛移默化體現著這一點。

結語

本次“讀城”展相比常規的文物展,從展覽內容、方式等方面來說,十分新穎,更加細節化的展示了一些四合院的人文環境方面的知識,也更能吸引青少年主動的去瞭解這些知識。以社教為核心,針對青少年的喜好進行內容指導和形式設計,才能構建參與性的、高品質的參觀體驗,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激發更多可能。

作者:葉子;心兒

編輯:大萌萌

精益求精,著眼細微之處

王新迎詳細介紹了本次“讀城”展覽的內容:四合院真正美在哪裡?

格局形制之美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之一,不單是在北京,在北方其它地區,如山西、陝西、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都存在四合院這種建築結構,南方四水歸堂的建築形式也可以歸為四合院。

北京城由無數四合院落構成,這是北京城和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特點之一,在四合院建築實體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思想理念。四合式建築是封閉式的、中軸對稱的。這樣的建築形式是與傳統家族式的居住方式密切相關的,反映的是其背後的人文底蘊。

色彩裝飾之美

四合院中的柱的紅色、窗的綠色、門的黑色、瓦的灰色等多種顏色,均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城市的色彩是城市獨特的名片,代表著城市的性格。人們一提起對四合院的印象多是灰牆,因此“讀城”展整體以較淺的織錦灰為基調。配合不同的顏色進行點綴,有明亮的色彩也有小塊的深灰,形成視覺差,用了一些五色裝置以及各類紋飾,同時也選用了很多老物件,比如說格扇窗,木制紋飾裝置等,來吸引青少年,讓他們有更多看下去的興趣。

同時,陳思希望這次展覽活動,能用簡單的展示方式體現設計,讓觀眾能一眼看明白設計的理念跟元素,傳達給孩子的是這個城市獨特的色彩,獨特的性格。在如何配色等方面,陳思也與王新迎做了許多交流,最終展覽的效果也非常好。

秩序規矩之美

中國的古代建築本身是有規矩的,色彩是有等級的,格局也是有等級的,住在裡面的人,也要講規矩,講秩序。以大家熟悉的門作為切入點,瞭解住宅主人的身份地位,進一步瞭解四合院中的主次分明,內外有別等。進入門裡,仍要講規矩,這就歸結到了“和”“合”的理念,生活和諧,才能合在一起。和諧是什麼?是血液裡的規矩,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尊老愛幼、鄰里相親等等。秩序規矩之美幫助青少年瞭解四合院建築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

生活情趣之美

走入社會,要遵循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秩序,四合院裡的生活也有它所要遵循的秩序。生活在四合院裡的人比較接地氣,這就是四合院無形之中給人帶來的影響。鄰里之間互相串串門,家長里短聊一聊,關上門也能過自己的小日子,這裡面的人情味是四合院裡最大的生活趣味。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沒有住過四合院,四合院的人文氣氛也是他們所不曾感受到的,而通過“讀城”展則拉近了青少年與四合院之間心靈的距離。

記錄創意之美

展覽的單元設計也頗具創意,第一個單元講四合院的本源,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都是講本質,第四單元是講情,最後一個單元就是前四個單元的綜合。

這樣一個“綜合”單元是本次展覽的一個重頭戲,在整個展覽空間佔有較大體量。觀眾能參與進來,記錄創意。這種記錄和創意一方面是歷史的記錄,一方面也是當下的記錄,是對當下美好生活的一種創意,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暢想。

很多觀眾參與到本次展覽中來,也是該展覽的一個亮點。在展覽中收到來自觀眾作品600余份,這是一個博物館人跟觀眾共同參與完成的展覽活動。觀眾作品中,孩子的作品占了3/4以上,可以看到他們眼中的是非常美好、色彩斑斕的世界。

蓄意留白,予以觀眾想像

此次展覽在內容和形式的設計上都有留白,留給觀眾思考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進行探索,能夠自己在展覽中尋找答案,在內容的解讀上深入思考,尋求平衡。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無論在哪個地區,都是有核心、有傳承的。即使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但大多數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尊老愛幼、鄰里相親,還是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展覽同樣也希望觀眾在參觀中能體會到四合院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四合院中有各種植物,四時應景。而現在隨著城市發展,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變化中永恆的追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才能記得住鄉愁,“讀城”展也希望能在四合院中潛移默化體現著這一點。

結語

本次“讀城”展相比常規的文物展,從展覽內容、方式等方面來說,十分新穎,更加細節化的展示了一些四合院的人文環境方面的知識,也更能吸引青少年主動的去瞭解這些知識。以社教為核心,針對青少年的喜好進行內容指導和形式設計,才能構建參與性的、高品質的參觀體驗,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激發更多可能。

作者:葉子;心兒

編輯:大萌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