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李開複對談傳奇:楊致遠敦促AI交產品,瑪律科夫說無人車3年沒戲

李根 發自 矽谷

量子位元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AI仍舊是核心話題, 但“光說沒貨”的現狀要面臨挑戰了。

創新工廠第三期兄弟會矽谷行第四日,

李開複分別與雅虎創始人楊致遠,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紐約時報》科技資深記者約翰-瑪律科夫進行了對談。

關於AI, 楊致遠說最近常跟人討論AI的焦慮——距離他投資第一家AI公司已經過去了5年, 但真正的產品和應用還沒有展現。

雅虎創始人也困惑, AI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創業公司能否比創業公司做得更好?

瑪律科夫則表示, AI在2010年-2012年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 但未來三年想要見到滿大街無人車穿行, 他不看好。

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 李開複對談楊致遠

AI該用產品說話了

楊致遠說, 他在2013年第一次投資AI公司, 但數年已過, 沒有見到真正的產品和應用, 也沒有冒出真正成功的AI公司。

矽谷最近常在探討, AI的大規模商用, 究竟是大公司大平臺更快, 還是創業公司能做得更好?

不過無論如何, 都到了AI要用產品說話的時候。

昔日雅虎創始人, 今日AME雲資本創始合夥人, 楊致遠說每一個技術時代來臨, 最先開始的是人才方面的爭奪, 其次會進入Demo時代, 沒有真正的產品, 但光靠Demo也能獲得投資進一步壯大。

然而, 等到進入第三個階段:人才不再稀奇, Demo司空見慣, 就得拿出產品說話了。

2018年, 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間點。

暫時交白卷的不止是矽谷, 中國也還沒有大規模商用的AI產品。

但李開複提供了兩點思路。

一, 互聯網資料為基礎的AI, 創業公司可能打不過巨頭, 資料優勢是最深厚的壁壘;

二, 產業結合式的商業AI, 創業公司或許成功概率更大, 一方面是傳統公司可能不願意把資料交給BAT, 另一方面則是創業公司願意花更多精力與傳統公司推出解決方案。

那創業公司到底有沒有機會?李開複認為有。

創新工廠董事長說, BAT對於AI產品推出有動力但不緊迫, 如果通過鳳巢或王者榮耀就能賺不少錢, 比如不會把自動駕駛視為“救命稻草”。

而Uber、滴滴等則不同。 李開複說, 這些公司的自動駕駛, 關係未來生死, 不成功便成仁, 他們比Google和百度更有動力和雄心。

楊致遠表示同意, 還認為AI發展越往後走, 大家觀點越清晰:通用AI很難實現, 具體場景的AI更合理, 但也意味著技術上的差別會越來越小, 況且中美目前差距也在縮小。

李開複補充說, 中美目前的AI技術差距, 雖然沒有完全趕上, 但可能也正在縮短至2年以內。

中國目前還發展出一些新玩法, 比如百度圍繞無人車打造的Apollo計畫, 算是2017年比較一顆賽艇的自動駕駛事件。

此外, 李開複也看好中國公司彎道超車, 除了聰明、勤奮, 他還強調中國公司很有創業使命感, 比如下班時分收到了新雷射雷達, 中國公司會加班加點安裝並快速測試。

最後, 楊致遠還進一步分享了矽谷正在發生的趨勢, 除了加密貨幣等大行其道, 他認為“生物科技”公司也將迎來爆發。 他說離開雅虎後, “數據在哪兒就投哪兒”, 從機器學習, 到人工智慧, 現在又展現出“生物科技”方向上的趨勢。

總之, AI在矽谷, 已經沒有前兩年那樣吃香。

△ 李開複對談瑪律科夫

3年出成果?無人車不夠的

在矽谷長大、因報導矽谷成為傳奇的媒體人約翰·瑪律科夫,則不太願意預測AI的發展。

他說AI的預測最難,因為很多人是受了科幻小說的啟發才開始AI相關創業,準確預測結果並不容易。

但瑪律科夫認為3年為時間段的推測,或許有據可循。 比如之前科技發生的大變革,成熟標誌性時間是半導體元器件大規模成本降低。

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他不認為未來3年會出現無人車滿大街跑的情形。

瑪律科夫甚至願意打賭:如果有無人車能把他從三藩市市區帶到矽谷,他都願意為之買單——言語之間,他並不看好。

無人車的問題還不只是工程挑戰,還涉及安全技術,一方面是乘坐出行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警惕成為犯罪分子目標。

這位元《紐約時報》資深科技記者還表示,“政治正確”、政策和保險責任等,都會成為自動駕駛發展的巨大阻力,美國更是首當其衝。

不過他認為目前對於AI替代工作過於恐慌,原因有三點:

一,AI並未導致就業替代加速;

二,AI帶來的變革更多是任務自動化,而不是工作自動化,如果因為任務自動化而失去工作,他們原本也可能逐步丟掉工作;

三,我們永遠能預見哪些工作被替代,但不能預見哪些工作被創造。

最後,瑪律科夫也自曝進展。他目前已經從《紐約時報》正式退休,他正在準備自己新的著作。

相比大家熱火朝天探討的AI和機器學習,瑪律科夫最近關注的是材料科學方面的發展,比如電池,還有一些新型建築材料。

開複老師問他,你不關注比特幣、區塊鏈嗎?

參與見證了矽谷多次科技變遷的瑪律科夫自嘲:我很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他還講了個真實的小段子:近期的邁阿密比特幣大會,官方不讓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原因是比特幣效率太低了。

瑪律科夫對此評價“因吹斯挺”,不過他也補充說,矽谷就是在泡沫-破裂-泡沫這樣的成長模式中繁榮起來的。

— 完 —

誠摯招聘

△ 李開複對談瑪律科夫

3年出成果?無人車不夠的

在矽谷長大、因報導矽谷成為傳奇的媒體人約翰·瑪律科夫,則不太願意預測AI的發展。

他說AI的預測最難,因為很多人是受了科幻小說的啟發才開始AI相關創業,準確預測結果並不容易。

但瑪律科夫認為3年為時間段的推測,或許有據可循。 比如之前科技發生的大變革,成熟標誌性時間是半導體元器件大規模成本降低。

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他不認為未來3年會出現無人車滿大街跑的情形。

瑪律科夫甚至願意打賭:如果有無人車能把他從三藩市市區帶到矽谷,他都願意為之買單——言語之間,他並不看好。

無人車的問題還不只是工程挑戰,還涉及安全技術,一方面是乘坐出行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警惕成為犯罪分子目標。

這位元《紐約時報》資深科技記者還表示,“政治正確”、政策和保險責任等,都會成為自動駕駛發展的巨大阻力,美國更是首當其衝。

不過他認為目前對於AI替代工作過於恐慌,原因有三點:

一,AI並未導致就業替代加速;

二,AI帶來的變革更多是任務自動化,而不是工作自動化,如果因為任務自動化而失去工作,他們原本也可能逐步丟掉工作;

三,我們永遠能預見哪些工作被替代,但不能預見哪些工作被創造。

最後,瑪律科夫也自曝進展。他目前已經從《紐約時報》正式退休,他正在準備自己新的著作。

相比大家熱火朝天探討的AI和機器學習,瑪律科夫最近關注的是材料科學方面的發展,比如電池,還有一些新型建築材料。

開複老師問他,你不關注比特幣、區塊鏈嗎?

參與見證了矽谷多次科技變遷的瑪律科夫自嘲:我很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他還講了個真實的小段子:近期的邁阿密比特幣大會,官方不讓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原因是比特幣效率太低了。

瑪律科夫對此評價“因吹斯挺”,不過他也補充說,矽谷就是在泡沫-破裂-泡沫這樣的成長模式中繁榮起來的。

— 完 —

誠摯招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