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中地理必須會的66個重要考點(上),期末、高考都在考

地理姐告訴你, 關於高中地理的學習, 這66個知識點你必須記住, 這些都是期末和高考的重要考點, 今天先發上半部分, 此部分大多考點都是高一所學的, 要掌握哈~

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1★考點:瞭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1)天體系統的含義: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 形成天體系統。

(2)天體系統由高到低的層次:

(3)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太陽系成員:太陽、行星及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行星際物質;中心天體是太陽。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考點: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1)普通性體現在:

①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特徵: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②八大行星根據距日遠近、品質、體積等特徵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體現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質

條件

原因

外部

安全的宇宙環境

太陽系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互不干擾;

穩定的光照條件

太陽輻射比較穩定;

自身

適宜的溫度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公轉週期適中;

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品質、體積適中;

有液態水

地球內部物質運動, 形成水汽逸出, 適宜的溫度使水多以液態存在

3★考點:瞭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 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

(2)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 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3)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直接和間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氣)

4★考點:瞭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層由內至外可以分為光球、色球、日冕層。

(2)太陽活動最主要的類型是黑子和耀斑, 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和色球, 其活動的平均週期為11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

①影響無線電短波信號, 導致通訊衰減或中斷。 ②產生“磁暴”現象, 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③兩極地區高空大氣產生極光現象。 ④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相關性。

5★考點: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週期和速度

6★考點: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 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1)晝夜更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 因此有晝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續不停地自轉, 因此晝、夜半球所處部分不停地變化, 就有了晝夜更替現象。 晝夜更替的週期是1個太陽日。

(2)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使得同緯度地區不同地點見到太陽的時刻會有早晚。 地方時的確定與經度的對應關係:太陽直射的那條經線地方時為12點, 晨線與赤道相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

昏線與赤道相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點。 同一條經線上的地方時相同, 經線(經度)不同地方時不同。 經度每隔15°, 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 地方時相差4分鐘。

(3)時區與區時

時區:為了統一標準, 國際上把經度15°劃分為一個時區, 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

區時:各時區都以本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使用的時刻。

北京時間的含義:採用東八區的區時作為中國統一使用的時間(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1小時×時區差。

解題步驟:

第一步, 求兩地時區差:同側減, 異側加;第二步, 求出區時值, 東加西減, 知西求東用加號, 知東求西用減號。

補充考點:結合實例, 說明地球自轉偏向力對地表物體水準運動方向的影響。

(1)由於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準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赤道上無偏向。(南左北右)

(2)促使物體水準運動前進方向產生偏轉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3)地球自轉偏向力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堆積、侵蝕)都有影響。

7★考點: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1)黃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目前是23°26′。

(2)黃赤交角的影響: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並且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南北緯23°26′之間作有規律回歸運動。

(3)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4)黃赤交角與五帶:若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範圍變大,溫帶範圍變小,寒帶範圍變大。若黃赤交角變小,則熱帶範圍變小,溫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小。

8★考點:瞭解四季更替的現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1)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9★考點: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瞭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

重要特點

大氣圈

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撥越高,氣壓越低。

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構成的連續而不規則圈層。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是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同時它對其他三個圈層發展演變起著重要作用。

地殼

地殼可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

地幔

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軟流層層,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被稱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鐵和鎳組成,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0★考點: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瞭解地殼內部物質的迴圈過程。

(1)三大類岩石的比較表

分類

形成過程

典型岩石

岩漿岩

岩漿在內力作用下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噴出地表形成的叫噴出岩。

花崗岩

玄武岩

沉積岩

已經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層理結構,一般含有化石。

砂岩、礫岩、葉岩、石灰岩

變質岩

已經生成的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而成

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葉岩變質為板岩

(2)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就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

11★考點:瞭解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其地表形態(地貌)

(1)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地貌)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岩石(或岩層)的變形和變位,最常見的兩種基本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地壘、地塹)。地表形態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態或外貌,也稱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內力與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殼物質運動的結果。

(2)褶皺(地殼運動——擠壓作用)與地貌

褶皺

構造

岩層形態

岩層的新老關係

地貌

未侵蝕的地貌

侵蝕後的地貌

背斜

岩層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

常成為山嶺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

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常成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3)斷層(地殼運動——壓力作用、張力作用)與地貌

斷層構造

岩層運動

形成地貌

我國對應的地貌

地壘

相對上升

山嶺或高低

華山、廬山、泰山

地塹

相對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2★考點: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從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等方式。

外力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風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風力侵蝕

形成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

流水

侵蝕

使穀底、河床加寬加深,形成“V”形穀;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

溶蝕

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

冰川侵蝕

形成冰鬥、角峰、“U”形谷

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如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穴等

風力沉積

形成靜止沙丘、黃土堆積

流水沉積

形成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

冰川沉積

形成冰磧地形

海流沉積

形成海灘

(2)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觀圖

13★考點:瞭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14★考點: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輻射,使大氣增溫。大氣同時向外輻射紅外線,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從而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2)有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與大氣對太陽削弱作用有關,有雲的夜晚氣溫不會太低與大氣保溫作用有關。

15★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大氣運動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先有垂直運動,後有水準運動

較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空氣向外流出後,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較冷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高空形成低氣壓;外來氣流由高空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

(3)海陸風、城市熱島環流

(4)大氣水準運動的作用力:

水準氣壓梯度力——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準氣壓梯度力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始終垂直於等壓線。水準氣壓梯度力既影響風向,又影響風向。

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既影響風速,又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速減小得就越多,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

(5)高空大氣風向是水準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

(6)近地面大氣風向是水準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成夾角。

(7)根據等壓線圖判斷風力(風速)

在同一幅等壓線分佈圖上,等壓線密集的地方水準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水準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

16★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三圈環流形成的條件:地球表面均勻,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2)氣壓帶分佈規律

氣壓帶

分佈

成因

氣流

屬性

極地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90°附近

熱力原因

下沉

冷幹

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

南北緯60°附近

動力原因

上升

溫濕

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30°附近

動力原因

下沉

幹熱

赤道低氣壓帶(1個)

0°附近

熱力原因

上升

濕熱

風帶分佈規律

風帶

分佈

風向

屬性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東風帶(2個)

極地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冷幹

中緯西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西南風

西北風

溫濕

低緯信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乾燥

(3)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週期性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佈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及其南北緯10°之間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常年受中緯西風帶影響

終年溫和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

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17★考點: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及影響

(1)由於海陸分佈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並不完全呈帶狀分佈,而在海洋和大陸分別隨季節變化形成高、低氣壓中心,並引起冬、夏季風向的變化。人們將盛

行風向隨季節作有規律變化的風叫做季風,全球季風環流以亞洲東部和南部最為典型。

(2)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地區

季節

風向

形成原因

影響

東亞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

東南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高溫多雨

冬季

西北季風

溫和少雨

(寒冷乾燥)

南亞

(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

西南季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高溫多雨

冬季

東北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溫和乾燥

18★考點: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及准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19★考點: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20★考點:瞭解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1)水迴圈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海陸間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和地下徑流,它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陸地內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和植物蒸騰、降水,它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海上內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和降水,它參與水迴圈的水量最多。

21★考點:結合實例,說明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1)更新地球上的各種水體,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2)交換能量,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遷移物質,塑造著地表形態;(4)聯繫四大圈層,影響全球的地理環境。

22★考點:瞭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

(1)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

(2)表層海水溫度的分佈規律: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3)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叫做暖流。

23★考點:瞭解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結合實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叫做寒流。

(1)洋流分佈規律: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②洋流對航海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往往多霧。

③洋流對海洋生物分佈的影響:北海道漁場位於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位於墨西哥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形成的原因是得益於上升補償流。

④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擴大污染範圍。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24★考點:知道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組成。

25★考點: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參與沉積岩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進土壤的形成。

26★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1)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運動、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3)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的之間的協調。(4)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應。

27★考點: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協調發展。例如:人類活動比較容易導致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發生變化,並由此帶動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27★考點:結合實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陸地自然帶。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佈規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熱量

太陽輻射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高緯度明顯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水分

海陸位置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中緯度明顯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垂直地帶性)

水熱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更替,高山、高原地區明顯(沿等高線水準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垂直分異規律與赤道到兩極的分異規律較相似,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譜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明顯。

29★考點: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

例如對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種類、種植制度、灌溉方式、耕作方法等方面,分異規律要求農業生產要遵循地域性的特點來進行生產。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0★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運輸方式:優先選擇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線路分佈:通常選擇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呈“之”字形。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①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分佈的密度;②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分佈的規模;③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的選址。

31★考點:瞭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

(1)近百年氣候變化顯著特點是氣 溫波動上升。

(2)影響:引起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地構成威脅;改變水熱資源的空間分佈格局,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利與弊);可能導致乾旱、洪澇、暴雨等災害事件的增加。

32★考點:結合實例,說明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品質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通常所說水資源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人們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2)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均衡:地區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3)在不同社會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品質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品質影響經濟活動效益。

(4)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開源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築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節流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等。

33★考點:結合實例,簡述旱澇、颱風、寒潮和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災害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②河流徑流量小

人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水污染嚴重;③浪費多,利用率低

人們生活缺水,影響日常生活;影響農業生產,農作物枯死,農業產量下降;影響工業生產,工業停產

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加強防護林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自然原因:①氣候夏季風的強弱變化;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或颱風的影響②水文水系水系支流多,匯水集中;河道彎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③地形地勢低窪。

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

淹沒農田、村莊,人們財產受損、人員傷亡

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加強綠化,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颱風

熱帶、副熱帶海域強烈發展起來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風暴潮

加強預報,及早防護

寒潮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範圍的劇烈降溫

低溫凍害

及時預報,及早準備

地震

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引起地面震動

摧毀建築,造成人員傷亡,危害最嚴重

加強宣傳教育,做好應急訓練

(1)由於地球自轉,地球表面的物體在沿水準方向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赤道上無偏向。(南左北右)

(2)促使物體水準運動前進方向產生偏轉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3)地球自轉偏向力對風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運動(堆積、侵蝕)都有影響。

7★考點: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1)黃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目前是23°26′。

(2)黃赤交角的影響: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並且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南北緯23°26′之間作有規律回歸運動。

(3)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4)黃赤交角與五帶:若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範圍變大,溫帶範圍變小,寒帶範圍變大。若黃赤交角變小,則熱帶範圍變小,溫帶範圍變大,寒帶範圍變小。

8★考點:瞭解四季更替的現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1)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9★考點: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瞭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

重要特點

大氣圈

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撥越高,氣壓越低。

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構成的連續而不規則圈層。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圈是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同時它對其他三個圈層發展演變起著重要作用。

地殼

地殼可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其中大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

地幔

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軟流層層,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被稱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鐵和鎳組成,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0★考點: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瞭解地殼內部物質的迴圈過程。

(1)三大類岩石的比較表

分類

形成過程

典型岩石

岩漿岩

岩漿在內力作用下上升過程中冷卻、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噴出地表形成的叫噴出岩。

花崗岩

玄武岩

沉積岩

已經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層理結構,一般含有化石。

砂岩、礫岩、葉岩、石灰岩

變質岩

已經生成的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而成

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葉岩變質為板岩

(2)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就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

11★考點:瞭解褶皺、斷層的特點、成因其地表形態(地貌)

(1)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地貌)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岩石(或岩層)的變形和變位,最常見的兩種基本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地壘、地塹)。地表形態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態或外貌,也稱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內力與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殼物質運動的結果。

(2)褶皺(地殼運動——擠壓作用)與地貌

褶皺

構造

岩層形態

岩層的新老關係

地貌

未侵蝕的地貌

侵蝕後的地貌

背斜

岩層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層較老,兩翼岩層較新

常成為山嶺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

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常成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3)斷層(地殼運動——壓力作用、張力作用)與地貌

斷層構造

岩層運動

形成地貌

我國對應的地貌

地壘

相對上升

山嶺或高低

華山、廬山、泰山

地塹

相對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2★考點: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從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等方式。

外力作用

對地貌的影響

風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

風力侵蝕

形成風蝕窪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

流水

侵蝕

使穀底、河床加寬加深,形成“V”形穀;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

溶蝕

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

冰川侵蝕

形成冰鬥、角峰、“U”形谷

海浪侵蝕

形成海蝕地貌,如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穴等

風力沉積

形成靜止沙丘、黃土堆積

流水沉積

形成三角洲、沖積平原、沖積扇

冰川沉積

形成冰磧地形

海流沉積

形成海灘

(2)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觀圖

13★考點:瞭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14★考點: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輻射,使大氣增溫。大氣同時向外輻射紅外線,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從而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2)有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與大氣對太陽削弱作用有關,有雲的夜晚氣溫不會太低與大氣保溫作用有關。

15★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大氣運動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先有垂直運動,後有水準運動

較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空氣向外流出後,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較冷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高空形成低氣壓;外來氣流由高空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

(3)海陸風、城市熱島環流

(4)大氣水準運動的作用力:

水準氣壓梯度力——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準氣壓梯度力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始終垂直於等壓線。水準氣壓梯度力既影響風向,又影響風向。

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既影響風速,又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速減小得就越多,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

(5)高空大氣風向是水準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

(6)近地面大氣風向是水準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成夾角。

(7)根據等壓線圖判斷風力(風速)

在同一幅等壓線分佈圖上,等壓線密集的地方水準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水準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

16★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三圈環流形成的條件:地球表面均勻,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2)氣壓帶分佈規律

氣壓帶

分佈

成因

氣流

屬性

極地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90°附近

熱力原因

下沉

冷幹

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

南北緯60°附近

動力原因

上升

溫濕

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30°附近

動力原因

下沉

幹熱

赤道低氣壓帶(1個)

0°附近

熱力原因

上升

濕熱

風帶分佈規律

風帶

分佈

風向

屬性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東風帶(2個)

極地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冷幹

中緯西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西南風

西北風

溫濕

低緯信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乾燥

(3)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週期性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分佈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及其南北緯10°之間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常年受中緯西風帶影響

終年溫和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

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17★考點: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及影響

(1)由於海陸分佈的影響,實際的氣壓帶並不完全呈帶狀分佈,而在海洋和大陸分別隨季節變化形成高、低氣壓中心,並引起冬、夏季風向的變化。人們將盛

行風向隨季節作有規律變化的風叫做季風,全球季風環流以亞洲東部和南部最為典型。

(2)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地區

季節

風向

形成原因

影響

東亞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

東南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高溫多雨

冬季

西北季風

溫和少雨

(寒冷乾燥)

南亞

(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

西南季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高溫多雨

冬季

東北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溫和乾燥

18★考點: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及准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19★考點: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20★考點:瞭解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1)水迴圈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海陸間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和地下徑流,它使陸地上的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陸地內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和植物蒸騰、降水,它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海上內迴圈的環節包括蒸發和降水,它參與水迴圈的水量最多。

21★考點:結合實例,說明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1)更新地球上的各種水體,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2)交換能量,緩解不同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遷移物質,塑造著地表形態;(4)聯繫四大圈層,影響全球的地理環境。

22★考點:瞭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

(1)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

(2)表層海水溫度的分佈規律: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3)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叫做暖流。

23★考點:瞭解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結合實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叫做寒流。

(1)洋流分佈規律: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洋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②洋流對航海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節省燃料,寒暖流交匯處往往多霧。

③洋流對海洋生物分佈的影響:北海道漁場位於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紐芬蘭漁場位於墨西哥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形成的原因是得益於上升補償流。

④洋流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擴大污染範圍。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24★考點:知道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組成。

25★考點: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參與沉積岩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進土壤的形成。

26★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1)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運動、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3)地理環境各個要素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的之間的協調。(4)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應。

27★考點: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規律,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協調發展。例如:人類活動比較容易導致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發生變化,並由此帶動其他要素發生變化。

27★考點:結合實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陸地自然帶。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佈規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熱量

太陽輻射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高緯度明顯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水分

海陸位置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中緯度明顯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垂直地帶性)

水熱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更替,高山、高原地區明顯(沿等高線水準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垂直分異規律與赤道到兩極的分異規律較相似,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譜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明顯。

29★考點: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人類活動的意義。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環境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

例如對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種類、種植制度、灌溉方式、耕作方法等方面,分異規律要求農業生產要遵循地域性的特點來進行生產。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0★考點: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運輸方式:優先選擇公路,其次才是鐵路; 線路分佈:通常選擇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呈“之”字形。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①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分佈的密度;②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分佈的規模;③河流地貌影響著聚落的選址。

31★考點:瞭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

(1)近百年氣候變化顯著特點是氣 溫波動上升。

(2)影響:引起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地構成威脅;改變水熱資源的空間分佈格局,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利與弊);可能導致乾旱、洪澇、暴雨等災害事件的增加。

32★考點:結合實例,說明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品質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通常所說水資源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人們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2)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均衡:地區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3)在不同社會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品質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相同的。水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規模,品質影響經濟活動效益。

(4)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

開源措施包括: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築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節流措施包括: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等。

33★考點:結合實例,簡述旱澇、颱風、寒潮和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災害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自然原因:①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②河流徑流量小

人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水污染嚴重;③浪費多,利用率低

人們生活缺水,影響日常生活;影響農業生產,農作物枯死,農業產量下降;影響工業生產,工業停產

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加強防護林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自然原因:①氣候夏季風的強弱變化;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或颱風的影響②水文水系水系支流多,匯水集中;河道彎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③地形地勢低窪。

人為原因: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②圍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

淹沒農田、村莊,人們財產受損、人員傷亡

加強防洪工程建設,加強綠化,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颱風

熱帶、副熱帶海域強烈發展起來的熱帶氣旋

狂風、暴雨、風暴潮

加強預報,及早防護

寒潮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範圍的劇烈降溫

低溫凍害

及時預報,及早準備

地震

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引起地面震動

摧毀建築,造成人員傷亡,危害最嚴重

加強宣傳教育,做好應急訓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