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引進烏克蘭運輸機出現變故,西方讓烏克蘭反悔,專家道出真相

中國和烏克蘭一直都擁有非常密切的軍售貿易, 在蘇聯解體之初, 中國就與烏克蘭在武器系統方面進行合作, 當時很多軍事技術都是烏克蘭轉讓給中國的, 而且很多武器裝備烏克蘭在能幫就幫的情況下, 也出售給了中國, 雖然屬於貿易關係, 但是有很多武器技術都是錢買不到的。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就是以烏克蘭“瓦良格”號基礎上改造而來, 而遼寧艦搭載的殲-15艦載機, 就是以蘇-33原型機T-10K-3改造的。

中國對於大型/戰略運輸機的需要一點也不會比殲-20要少多少, 作為世界上第三空軍力量, 中國空軍卻只能依靠少量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和運-8戰術運輸機支撐日益增大的空中運輸壓力。 曾與俄羅斯進行過運輸機的合作, 但是俄羅斯卻在收下定金之後毀約, 這也讓中國開始了本國大型運輸機的研製工作。 2013年運-20的首飛, 讓中國看到了戰略運輸機的希望。

在2016年7月, 運-20正式裝備空軍部隊, 結束了中國大型運輸機缺乏的尷尬局面。 但是裝備俄制D-30K-2發動機的運-20卻並非是一款真正的戰略運輸機。

目前全球服役的戰略運輸機, 分別是俄羅斯安-124“魯斯蘭”、美國C-17“環球霸王”和C-5“銀河”。 其實目前俄羅斯還不具備安-124運輸機的研發能力,

研製安-124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在蘇聯解體的時候, 劃分給烏克蘭。 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和缺乏技術資金的支援, 目前烏克蘭已經不具備生產和研製新型戰略運輸機的能力。 但是其仍然掌握了安-124運輸機和D-18T發動機的技術資料, 所以中國就希望以烏克蘭的技術和資料為突破口, 加速本國渦扇-20大涵道比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兩國在2014年正式簽署了合作協定, 將在中國境內進行安-124運輸機的生產和研製工作。

但正當準備進行下一步合作的時候, 烏克以轉移資產和技術為由凍結了中國在馬達西奇公司的全部股份, 這意味著中烏發動機合作將會徹底中止。 有軍事專家分析, 雖然烏克蘭對中國轉讓了很多軍事技術, 但是對於航空技術這類型的核心機密也是非常小心。 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施壓, 成為了這次合作失敗的關鍵。 馬達西奇公司屬於世界一流動力研發企業, 在某些領域可以與普惠、通用電氣公司媲美。 據專家介紹,

如果中國獲得了馬達西奇公司的發動機技術, 除了推進本國渦扇-20的研製工作, 也將加快CJ-1000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使得國產C919幹線客機成為一款真正的國產大型客機, 與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客公司爭搶全球市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