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不好醫生的病

字數3500, 閱讀用時7分鐘。

今天我們要說一些有關醫療的“猛料”。 這些事情在醫學界其實都是常識, 根本不是秘密, 但你聽到可能感到顛覆, 因為這些內容並不為一般公眾所知。 公眾之所以不知道, 並不是醫生、醫院和醫療保險公司故意保密不讓公眾知道, 而是公眾根本就不想知道。

病人死亡以後, 有時候醫院會做個病理解剖, 查看真正的死因。 跟病理解剖顯示的死因對比, 醫生最初給病人的診斷中, 可能有誤診的情況。 那你能否猜測一下, 這個誤診率, 有多高?

答案是40%。 這還是美國的資料。 病人身患重病,

把性命交給醫生, 醫生治不治得好都可以理解, 可你居然有40%的可能性會誤診?!

既然誤診率這麼高, 那醫生應該“刻意練習”啊 —— 最起碼, 醫院應該對每個死亡的患者都做病理解剖, 查明死因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對吧?事實是過去五十年間, 美國的解剖率從50%降到了5%。

那我們乾脆承認醫院不靠譜, 學學達裡奧的寶貴經驗, 真得了大病應該多找幾個醫生看看, 綜合調研, 對吧?可是有多少病人會這麼做呢?非常非常少。 絕大多數病人根本不在乎醫療品質, 對某個醫院治療某個體疾病的死亡率這種關鍵資訊完全不敏感, 他們只是把自己交給醫生。

這簡直是不可理喻。 我們到醫院看病難道真的是為了健康嗎?

1.就醫的政治

經濟學家早就有個理論叫“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說人們買奢侈品並不是為了使用, 而是為了炫耀。 據此, 這本書的兩個作者提出一個叫做“ 炫耀性救護(conspicuous care) ”的說法, 說我們去醫院看病, 也不僅僅是為了健康, 還是為了……“求關注”。

當我們病了的時候, 我們希望有人來救助。 別人病了, 我們也要去救助他們。 救助的效果如何那得看天意:我們更關注的, 是救助本身。

互相照顧這個動作非常重要,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 人類絕大多數情感需求都能追溯到採集狩獵時代, 那時候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也沒有餘糧, 要吃什麼都得當天去採摘。 那如果一個人生病了, 就必須得有人照顧, 有人給他帶來食物, 有人確保他不在場的時候他的利益不受損害。

(第十級)

從那個時候開始,

生病, 就是對人際關係的一個重大考驗。 一個平時特別強的人, 如果病了沒有人照顧, 哪怕他後來病好了, 別人也會看不起他。 政治的本質就是結盟, 而生病暴露了一個人有沒有盟友。

反過來說, 如果你身邊有人病了, 你應該積極救助!這能傳達兩個資訊。 首先你生病了我幫你, 那下次我病了你也會幫我。 更重要的是, 這也是做給其他人看 —— 我朋友病了, 你們看我是怎麼對待朋友的, 我是個有價值的朋友!這樣的人會有更多朋友。

所以醫療一個關鍵因素, 就是救助行為一定要“看得見”。

(2009年, 趙本山同志生病期間, 范偉、白岩松、馮鞏、朱軍、王家衛等同志先後前往醫院看望。 )

當然, 進入文明時代以後, 人們就不能只靠親朋好友的救助了,

得靠公共醫療設施……這樣你才可以一個人去做手術。 醫生是最早專業化的職業 —— 遠古時候叫“薩滿”。 早在古埃及, 國家就有一套簡直可以跟現代發達國家相媲美的、完整的醫療系統。 誰要是生病了, 就可以得到專業化的治療。

但是請注意, 古代醫療系統發達是發達, 專業是專業, 可是醫療技術不行 —— 就醫行為基本是不但無效, 而且有害。

現代人經常黑中醫, 其實古代西醫更殘暴。 放很多很多血是最常見的療法, 更精確的辦法是用蟲子吸血 ——

(醫學專業術語叫“水蛭吸血法, leeching”)

如果病情非常嚴重, 一個辦法是在病人的頭蓋骨上鑽孔, 以期把病人頭腦中邪惡的精靈給放出來 ——

(醫學專業術語叫“環鑽術, trepanation”)

如果是牙疼, 那可能是因為嘴裡有蟲,

所以得用蠟燭燒。 還有一個通用的療法是把人的身體切開, 把一些豆子放到傷口裡, 包上, 然後第二天再把傷口打開, 這麼反復好多天, 要點是絕對不能讓傷口癒合。

所以我要是穿越到古代, 寧死也不去就醫。 那古人為什麼就這麼愚蠢呢?這些所謂的治療, 有效沒效難道還看不出來嗎?

實際上, 有效沒效真的不是唯一重要的 —— 同樣重要的是讓人看到治病這個*動作*。 只要治療過程興師動眾轟轟烈烈, 患者死了就能瞑目。

好, 如果說過去的醫療系統沒用, 那麼今天的醫療系統, 又有多大用處呢?

2.過度醫療的時代

美國各地對某些疾病的治療深入程度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個病, 有些地方喜歡保守療法, 有些地方喜歡做大手術。 那麼就有研究者考察了各地的療效,發現不同治療程度的結果……沒什麼大區別。還有大規模的統計研究說,一個人的健康水準,跟他的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因素都有關係 —— 但是跟他願意*在醫療上*花多少錢,沒關係。

而且有時候花錢還不如不花。比如說在老人臨終前的醫療。有一項研究考察了3400個醫院的500萬個病人,結果是老人在ICU裡多住一天,他的生命會*減少*40天。

(不進 ICU 活的更長)

而老人每多花1000塊錢就醫,生命多則增加5天,少則*減少*20天。

當然這些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相關性,而且適用于老人的結論並不一定適用于年輕人。只有隨機實驗才能證明因果關係,而有人就真的做了實驗。

蘭德公司在1974年到1982年之間,做了一個長期的跟蹤性隨機實驗。實驗花了五千萬美元,是有史以來最貴的醫學實驗。研究者找了5800個受試者,他們都是成年人,但不是老人。受試者被分成了若干組,接受不同程度的醫療贊助。第一組的條件是未來五年之內,不管你在醫療上花多少錢,蘭德公司都給你報銷。第二組的人給報銷75%,以此類推,最少的一組是報銷5%。

五年下來,全額報銷的這一組,平均比只報銷5%的組,在醫療上多花了45%的錢。錢是多花了,可是不同組受試者的健康程度,幾乎沒有任何可觀測的區別。研究者在實驗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對所有受試者做了詳細的身體檢查,結果22項指標之中,除了血壓這一項是第一組稍微好一點,其他指標的變化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自然實驗。美國有一種由政府提供給窮人的醫保計畫,叫 Medicaid。2008年的時候,俄勒岡州的 Medicaid 帳號錢不夠了,申請者太多,政府決定抽籤選擇誰享受 Medicaid。

這是一個天然的隨機實驗。幾年之後,研究者比較了當時抽中和沒抽中的人,身體狀況有什麼不同。結果是各項身體指標,包括血壓在內,都是一樣的。抽中和沒抽中的區別只有兩個 —— 一個是抽中了醫保的人在精神上更健康,更不容易得抑鬱症;一個是他們的主觀感受,他們*感覺*自己更健康 —— 儘管體檢結果是一樣的。

據此,《頭腦裡的大象》的兩位作者估計,把美國醫療花費砍掉三分之一,美國人的健康狀況應該不受影響。三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呢?目前美國每年用於醫療上的花費是2萬8千億美元,占GDP的17%!

那如此說來,現代醫療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3.醫療的意義

我們上面列舉的這些研究,可不是說醫療就沒用。我們比較的是多花錢和少花錢的區別。在一般國家即便你沒錢,得了急病醫院也會給你救治的。這些研究的要點是在醫療上花很多錢和花有限的錢其實沒區別。人們正在過度醫療。

至少對發達國家來說,醫療體系對健康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影響國民健康最大的因素是營養水準和公共衛生狀況。如果一個國家的環境很乾淨,病毒都能得到控制,沒有像挖煤這樣明顯傷害健康的工作,那國民就會是相當健康的,在醫療上投入更多錢的作用不會很明顯。

病了去醫院有好處,但也有壞處。任何醫療都是有風險的,醫院是最容易發生感染和傳染的地方,而且任何大手術都有生命危險。這還不算,醫生還會犯各種錯誤。

美國每年因為醫生的*錯誤*而死的人數,低估是4,4000人,高估是25萬人。不管怎麼估計,這個人數都比交通事故殺死的人還多 ——

而老百姓對此並不在意。正因為人們追求的並不是療效而是醫療動作的可見性,醫生們也不太在乎療效。

如果你領著家人去醫院看病,醫生說這病不嚴重,什麼藥都不用吃回家休息兩天就好……一般人是不會接受的。你沒看見他很難受嗎?我們來都來了你怎麼能不管呢?醫生非得上演一個轟轟烈烈,患者和患者家屬才能滿意。

兩位作者認為現代醫療仍然是炫耀性醫療,患者最想要的不是療效而是引人注目,並且列舉了如下證據 ——

人們願意在醫療花多少錢,往往是跟身邊人攀比的結果,而不怎麼在意個人收入多少;

非常追求治療手段的“可見性”;

不過問科學統計,但是對醫生的資歷和聲望非常重視;

只要醫生態度好,一般不質疑療效;

病了要大張旗鼓地治,但是平時並不重視健康。

醫學界有句自謙的話說“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 現在想起這句話來,是不是有了新的體會:患者最想要的正是安慰。

美國全部的醫療花費中,有11%是花在了患者生命的最後一年。這個時候人的身體已經非常弱了,花再多錢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減少壽命,而且一定會降低最後這一年的生命品質。

對比之下,如果你真的在乎健康,其實不是錢的事兒。選擇生活在鄉村,你會比生活在城市的人多活6年;不吸煙可以多活3年;經常鍛煉可以多活15年。可是我們現在這個系統,幾乎從不干預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非得等人病了以後去花錢治病。

撰稿:摘自《精英日課》

那麼就有研究者考察了各地的療效,發現不同治療程度的結果……沒什麼大區別。還有大規模的統計研究說,一個人的健康水準,跟他的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因素都有關係 —— 但是跟他願意*在醫療上*花多少錢,沒關係。

而且有時候花錢還不如不花。比如說在老人臨終前的醫療。有一項研究考察了3400個醫院的500萬個病人,結果是老人在ICU裡多住一天,他的生命會*減少*40天。

(不進 ICU 活的更長)

而老人每多花1000塊錢就醫,生命多則增加5天,少則*減少*20天。

當然這些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相關性,而且適用于老人的結論並不一定適用于年輕人。只有隨機實驗才能證明因果關係,而有人就真的做了實驗。

蘭德公司在1974年到1982年之間,做了一個長期的跟蹤性隨機實驗。實驗花了五千萬美元,是有史以來最貴的醫學實驗。研究者找了5800個受試者,他們都是成年人,但不是老人。受試者被分成了若干組,接受不同程度的醫療贊助。第一組的條件是未來五年之內,不管你在醫療上花多少錢,蘭德公司都給你報銷。第二組的人給報銷75%,以此類推,最少的一組是報銷5%。

五年下來,全額報銷的這一組,平均比只報銷5%的組,在醫療上多花了45%的錢。錢是多花了,可是不同組受試者的健康程度,幾乎沒有任何可觀測的區別。研究者在實驗開始和結束的時候對所有受試者做了詳細的身體檢查,結果22項指標之中,除了血壓這一項是第一組稍微好一點,其他指標的變化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自然實驗。美國有一種由政府提供給窮人的醫保計畫,叫 Medicaid。2008年的時候,俄勒岡州的 Medicaid 帳號錢不夠了,申請者太多,政府決定抽籤選擇誰享受 Medicaid。

這是一個天然的隨機實驗。幾年之後,研究者比較了當時抽中和沒抽中的人,身體狀況有什麼不同。結果是各項身體指標,包括血壓在內,都是一樣的。抽中和沒抽中的區別只有兩個 —— 一個是抽中了醫保的人在精神上更健康,更不容易得抑鬱症;一個是他們的主觀感受,他們*感覺*自己更健康 —— 儘管體檢結果是一樣的。

據此,《頭腦裡的大象》的兩位作者估計,把美國醫療花費砍掉三分之一,美國人的健康狀況應該不受影響。三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呢?目前美國每年用於醫療上的花費是2萬8千億美元,占GDP的17%!

那如此說來,現代醫療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3.醫療的意義

我們上面列舉的這些研究,可不是說醫療就沒用。我們比較的是多花錢和少花錢的區別。在一般國家即便你沒錢,得了急病醫院也會給你救治的。這些研究的要點是在醫療上花很多錢和花有限的錢其實沒區別。人們正在過度醫療。

至少對發達國家來說,醫療體系對健康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影響國民健康最大的因素是營養水準和公共衛生狀況。如果一個國家的環境很乾淨,病毒都能得到控制,沒有像挖煤這樣明顯傷害健康的工作,那國民就會是相當健康的,在醫療上投入更多錢的作用不會很明顯。

病了去醫院有好處,但也有壞處。任何醫療都是有風險的,醫院是最容易發生感染和傳染的地方,而且任何大手術都有生命危險。這還不算,醫生還會犯各種錯誤。

美國每年因為醫生的*錯誤*而死的人數,低估是4,4000人,高估是25萬人。不管怎麼估計,這個人數都比交通事故殺死的人還多 ——

而老百姓對此並不在意。正因為人們追求的並不是療效而是醫療動作的可見性,醫生們也不太在乎療效。

如果你領著家人去醫院看病,醫生說這病不嚴重,什麼藥都不用吃回家休息兩天就好……一般人是不會接受的。你沒看見他很難受嗎?我們來都來了你怎麼能不管呢?醫生非得上演一個轟轟烈烈,患者和患者家屬才能滿意。

兩位作者認為現代醫療仍然是炫耀性醫療,患者最想要的不是療效而是引人注目,並且列舉了如下證據 ——

人們願意在醫療花多少錢,往往是跟身邊人攀比的結果,而不怎麼在意個人收入多少;

非常追求治療手段的“可見性”;

不過問科學統計,但是對醫生的資歷和聲望非常重視;

只要醫生態度好,一般不質疑療效;

病了要大張旗鼓地治,但是平時並不重視健康。

醫學界有句自謙的話說“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 現在想起這句話來,是不是有了新的體會:患者最想要的正是安慰。

美國全部的醫療花費中,有11%是花在了患者生命的最後一年。這個時候人的身體已經非常弱了,花再多錢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可能減少壽命,而且一定會降低最後這一年的生命品質。

對比之下,如果你真的在乎健康,其實不是錢的事兒。選擇生活在鄉村,你會比生活在城市的人多活6年;不吸煙可以多活3年;經常鍛煉可以多活15年。可是我們現在這個系統,幾乎從不干預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非得等人病了以後去花錢治病。

撰稿:摘自《精英日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